《辛弃疾的诗词人生》是一本由王晨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一):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可悲可叹
辛弃疾文韬武略,文武全才,弱冠未及而立便已作为耿京的全权代表南下与宋廷交通。之后更有孤军入金营诛杀叛贼的惊人壮举。如在金庸先生笔下,想必也是黄裳一流之俊杰。王晨先生通过对辛弃疾诗词之分析,对其《美芹十论》与《九议》战守之策之梳理,深度向我们还原了那个心在天山,立志收复河山,却壮志难酬、无力回天的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二):文武全才的伟大词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他的词作在宋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这本书是王晨的新著,作者在写辛弃疾的诗词人生,以接近历史事实、雅俗共赏的方式,详细写出辛弃疾的一生作为,特别是辛弃疾具有文武全才的能力,令人敬佩。
在他现存的词作中,选取的内容非常繁多,有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无论是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了词中。特别是在他的词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虽然以豪放为主,却又不拘一格,他的词作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以超强的想象力,对大自然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
这本书在研究辛弃疾方面是最详实的一部著作,特别是以文史资料为写作的依据,引用参考的历史书籍资料之多,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的学者风范,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令人佩服不已。可见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将历史事件实和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又以历史的真实来书写这样的文学故事,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使我们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宋代著名词人一生的文武全才的卓越超群的能力,却悲壮曲折的一生。
这本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宋代历史和诗词文化艺术,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伟大词人的诗词人生。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精通诗词的创作,尤擅于词。与苏东坡的豁达相比,辛弃疾颇显“壮烈”。他一生中无数次提出北伐的主张,与他同时代的文人一样,在功名能以成就的状态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拿起狼毫发发“牢骚”,表达不可抑止的保家卫国、战斗不息之深情。然而,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阶级矛盾水火不容的宏观背景下,辛弃疾的深情终当在风吹雨打中消散。
辛弃疾的一生,如果拍成影片,一定令观众热血沸腾。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为金兵所占,目睹父老乡亲背井离乡,无家可归,辛弃疾备感个人命运的曲折,在正义与胜利的召唤下,他组织两千余人的队伍,以超常的胆量与豪爽的义气,冲锋陷阵,赢得薄名。他的前半生不可谓不风光,尽管只持续了二十余个春秋。对于他的下半生,也就是从回归南宋至身殒形灭,他辗转各地上任了14个职位,写出的诗词字字是血、句句是魂,正是其人生不得意的真实反映。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是其不平而鸣的呐喊,悲愤的心情和动荡的生活让其作品具备刚柔相济的风格,或者把壮烈与美景融为一体,或者将悲情附着华丽篇章,或者在比兴中暗藏豪气。
对于辛弃疾而言,爱国抗金是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在不逾百年的时光中,辛弃疾以诗词为号角,激励着同胞不要忘记我们的根,以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无尽思索,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读后感(四):侠之大者
对于中国人而言,辛弃疾的名字总是熟知的,学生时代的课本上少不了他的诗词,喜欢他或许不仅仅是他那豪放的风格,更是他本人能文能武,是文人中战斗力最好的诗人,更是武人中文采最好的将领。辛弃疾的一生便是他诗词的一生,所以的豪言壮语都付诸实践的一生。有人为名有人为利,而辛弃疾的一生似乎只有那么一个愿景,收复河山。辛弃疾出生与靖康耻后的十二年,那时候大宋王朝依旧内忧外患,金人的残忍让很多大宋子民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国破山河在,也让年少的辛弃疾早早的投入到反抗中。我们读辛弃疾的诗,能体会到作者的壮志豪情,但脱离历史的诗词会让人感到无力,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你才能更为真切的感受作者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为我们描述了大宋王朝的衰落史,也是辛弃疾文韬武略的一生。“山河万里,必当回复”,国仇家恨面前没有退路。辛弃疾的一生是精彩的,也值得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无怨无悔的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我们读辛弃疾的诗词感受其文人风骨,更是其武将风骨。在他的诗词里是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是中年时的无畏无惧,也是后来的云淡风轻。年少时很喜欢他的一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多愁善感少年时,而后真正了生活阅历却预语无言。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人生是其朝代所致,而其人生是自己的信仰,是极为精彩的一生。 读《辛弃疾的诗词人生》有着更多的感慨,作者通过史料记载为我们讲述辛弃疾可歌可泣的一生和大宋王朝走向灭亡的一段历史,文史呼应,相当精彩。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读后感(五):知你豪放,读来才觉心疼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前阵子孩子回来诵读这几句诗,一问方知是大词人陆游所作。我没学过这首诗,但是这位大诗人的家国情怀早在《示儿》中可见一斑。不输陆游的豪迈与爱国的,还有另一位被化为同派别的大诗人辛弃疾,余秋雨先生对这两位爱国大诗人的忘年交还专门做了点评:“陆游与辛弃疾都有过颠沛流离的早年生活、都具备爱国爱家的赤胆忠心,都有着奔放豪爽的性格,都视恢复中原为己任。”对辛弃疾的认知,最早大概是因为当年他在京口北固亭的那首怀古词了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尴尬的是,让我记住他的仅仅是因为这是在我的家乡所作~~~
荧幕上不失以辛弃疾为主角的电视剧、电影,但是真正让我肃然起敬的还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王晨先生著作的《辛弃疾的诗词人生》。曾记疫情来临之时,陪同孩子在家上网课,第一课便是《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镜头里老师提问“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为什么会“醉”,老师讲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孩子们并未走心。课后,我试着跟孩子讲述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奈何知识有限,也只能强调他是位爱国大诗人而已了。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怎样的情、怎样的景,才能触动那些文人志士,写出那么动人的诗词?
如王晨先生所说:“我们对辛弃疾的诗词才华有着充分的认识和评价,但对他的仕途曲折、干才高下往往缺乏符号之外的确切认知”、“少年时节读辛弃疾,只觉其豪迈……才逐渐感受到辛稼轩壮志豪情背后的英雄无奈之苦。”白马长枪谁能敌,“靖康耻、犹未雪”的耻辱岁月中,多少苦难同胞日夜期盼王师北伐、中原一统?虽然辛弃疾出生时,靖康之难已是12年前。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女真人的酷虐残暴让人咬牙切齿,辛弃疾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付诸行动,聚集了两千余人起义抗金。王晨先生将个中的艰险一一将来,于危难中筹措谋划,让人不禁对这名本是文人出身的辛稼轩刮眼相看。他的壮志雄心,不输战场上的任何一名武将。当印信被叛徒所窃,即将因此遭难之际,他果断自请缉拿叛徒、追回印信。一路厮杀终于敌营大军中,他成功捕获叛徒,追回印信,让濒临瓦解的义军终于恢复几分斗志。这就是果敢的稼轩!他的勇猛、果敢,在面对朝廷上位者时亦不卑不亢,将自己爱国的一片热忱之心,陈于当前。当遭遇坎坷时,亦不失文人之气节,不改丈夫无畏之心,没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哀叹,那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身为女子,读来震撼之余竟为之心疼到不行。任其欺我、辱我、贬我,我自不改本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稼轩,为何这般动人、这般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