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3 02:5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100字

  《慕尼黑的清真寺》是一本由[美] 伊恩·约翰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一):利益的纠葛利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基本解惑了美国在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战斗上,本想利用伊斯兰力量,不成想把自己拉下了水。壮大的伊斯兰已经不在可控,且有自己明确的政治诉求及势力扩张需要,慢慢滋生了恐怖主义,最后反咬一口。

  伊斯兰已经不在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伊斯兰政治化、世俗化难以走回头路。

  遗憾的是本书故事线混乱,缺乏重点。三星。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二):慕尼黑的清真寺

  《慕尼黑的清真寺》,(美)伊恩.约翰逊著,岳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是个被忽略的问题。二战时期德国利用前苏非俄罗斯少数族裔反苏,二战后美德又继续利用之。穆兄会在埃及崛起后,扩张到各地,也利用了慕尼黑的穆斯林组织,终于取代了原反苏或不反苏的穆难民组织。慕尼黑本没有穆斯林,但建了清真寺,却成长现代极端主义的一个来源。但作为非虚构作品,感觉有些枝枝蔓蔓可以省略,有些重点可以再突发,不致让人迷失在过于真实的复杂历史描述中。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三):冷战并不是结束

  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在冷战时期被纳粹德国所利用,对付反宗教的苏联。在战败后,德国像一战结束的时候一样遭受不正确的导引,在美国的操纵下成为伊斯兰教重新建立意识形态反苏维埃组织的跳板。在石油产国的扶持下,诞生出穆兄会这个畸形的怪胎,成为威胁西方意识形态的毒瘤。这本书没有提到的是,这股旋风也刮入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本书原本也只是建立在欧洲地区的根基上)。我特别赞赏的是最后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伊斯兰问题,只有机会主义者,各色政客,被误导的理想主义者滥用宗教的问题。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四):无题

  对纪实文学和穆斯林感兴趣的,可以读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慕尼黑清真寺建立的历史,它的背后,各方势力的角逐。历史总是重复的,今日的事,很多能从那时找到蛛丝马迹。如果时光倒流,如果知今日状况,各方是否依然如此。伊斯兰教,于我们而言,很神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宗教一直积极拒绝世俗化,而所谓世俗化被认为是削弱了宗教的地位。但宗教在高不可攀的一端之外,对应的是世俗的人。任何假借宗教之名,行政治、权利,欲望之人,何尝不是对自身教义的亵渎。真正的信仰究竟是什么。这已是题外之言,回到这本书。如果用佛家的因果来看,不止美国,整个世界,都是历史果的承受者。这种循环在可见的时间岁月里,无可逆转。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五):先利用,再治理

  文章偏纪实,将部分解密文件、文献资料转述穿引,并对历史场景中的人物进行了详细介绍,部分内容显得繁冗啰嗦,有些分散叙事脉络。通读全书后,再翻过来看引言更有助于理清思路。 移民的文化融合、教育、就业等社会问题,通过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井喷出来。欧洲的社会问题类似于环境问题:有点类似于先污染再治理的短线策略。

  战时纳粹利用苏联内部的民族主义矛盾,策反中亚、高加索地区苏联治下的人民,吸收战俘充当人肉弹,轰炸苏联。冷战期间欧美又将这批人包裹成特工、记者、民族代表等心理宣传战的舆论弹壳,打击苏共。经济发展时期,盲目扩张大量吸收穆斯林移民。如今,这种表面合作实则机会主义的策略依然大行其道,从阿富汗到叙利亚,打的是别人的架,脏的是自己的手。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六):20200207读完

  “从来就没什么伊斯兰问题,只有机会主义者,各色政客,被误导的理想主义者滥用宗教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宗教问题都是如此,不止于伊斯兰教。当宗教信仰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出现问题。而这别有用心的人中间,有政客也有商人,还有个人欲望膨胀者。 我一边在看一边在想,新西问题其实根本的也都在于政客的插手。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以此做文章,来挑起对立和矛盾。作为当地的人,本身未必会有很多仇视。不过欧洲穆斯林问题,倒让我想起来,他们正是太闲了——领取高福利而又受教育不高,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有大把时间来参加这种宗教煽动性的反动活动。这是不是意味着做好民族区域工作处理问题,并不一定就是一味抬高某些民族政策福利水平就可以? 另外,对于宗教信仰自由,我认为不可太宽松,当然也不可一刀切禁止。当一种思想进入发展瓶颈处于弱势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被逼入极端。因此,要探究宗教教义如何更好的符合现代社会规范要求,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啊……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七):2019年闲书019

  2019年闲书019:当我沉浸在伊斯兰教激进主义在欧洲发展史的阅读时,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却不断地传来爆炸声,爆炸发生在教堂、西方人居多的国际酒店,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让人揪心。谁是制造者?虽然官方的报导中还没有给出答案,但宗教因素或许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穆斯林和伊斯兰,种族和宗教身份,汇集在清真寺的穹顶之下。作者以慕尼黑清真寺的出现作为切入点,追溯出伊斯兰激进主义的起源以及如何成为游荡在欧洲以及美、亚的幽灵。“宗教是穷人的鸦片,理想主义则诱惑有头脑的人走向极端”。这句话可能表述得有些片面,但正如书中所言,现实中更多的是“工程师伊斯兰一由接受过职业训练但又没有太深的宗教或其他教育背景的人士操控的伊斯兰激进运动”。宗教终究还是宗教,政治依然是政治,但在政治的治下,主义代替了宗教。 然而更为可悲的,从二战时纳粹的政策,到二战后美国和西德企图对穆斯林的控制和争夺,穆斯林在这几十年来一直被作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棋子,其实只是印证了书中致谢者不经意的一句话:“从来就没什么伊斯兰问题,只有机会主义者,各色政客,被误导的理想主义者滥用宗教的问题。” 最后,再回到书的本身,典型的美式大众纪实文学,可读性很强。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八):它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cp]一部激进史,半部穆兄会。《慕尼黑的清真寺》的作者以这座坐落于慕尼黑的大清真寺建造前后数十年的故事极其精细的梳理出伊斯兰激进运动的发展历程,读来余味无穷。特别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将穆斯林兄弟会的历史融入到整个战后欧洲的历史进程中,为我们贡献了本书中最精彩和独到的分析。穆兄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欧洲在近代中东地区的殖民和中东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的挫折和挑战。于是复兴伊斯兰传统,回归过去的辉煌就显得格外诱人,也为穆兄会的崛起提供了思想的土壤。 同时,穆兄会几代领导人凭借多年来的深耕底层,厚植基础,精巧的组织和宣传,在欧洲的中心地带深深打进了一个楔子,建立起一整套有自身特色的规制和框架,充分利用欧洲人口转型期,将影响力得以最大化,并成为欧洲伊斯兰运动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本书的另一个看点在于美国,德国,苏联,中情局,斯塔西,穆兄会等多方力量在二战及冷战时期对伊斯兰力量的激烈博弈和争夺。尤其着重描写了德国和美国在利用伊斯兰力量时种种情形,东占部,东欧研究所,美解委这些部门之间既斗争又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出人意料的被穆兄会占得先机,并最终主导了清真寺的建造。 这段故事混杂着统治世界的霸权主义,光复伊斯兰传统的激进主义等各类意识形态,同时伴随着冯门德,卡马尔,拉马丹各色魅力人物的稀数登场,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们迥异性格,富有浪漫主义的理想,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决定了清真寺和现代伊斯兰激进运动的复杂底色,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伊斯兰运动的注脚。这种相互博弈和斗争的影响最终孕育了现代世界的雏形,深刻塑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九):文化、宗教冲突的背后依然是政治问题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面对伊斯兰问题,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似乎都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不能消除古老宗教的影响力,现实的世界与策略游戏中差别太大了。

  在游戏中只要占领土地,就能获得人口和资源,但现实中文化、宗教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涌入欧洲的穆斯林们并没有被同化,反而是不屈不挠地通过种种手段申请权益,甚至在改变欧洲的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环境,当清真寺遍布、头巾盛行的时候,谁又能保证无神论者的权益呢。

  不过还是很认同评论中的一句话,看起来纷繁复杂的文化宗教问题,其背后的本质依然是政治问题的延伸。在冷战的对抗中,意识形态超越了一切,种族宗教被暂且放在一边或是变为冷战武器,书中主角的冯门德正是这样的人,生在波罗的海、信仰伊斯兰、脱离苏联控制,无论是纳粹德国还是后来的西德、美国,都将其作为对抗苏联的重要工具。但工具毕竟是工具,当没有了意识形态之后,这把锋利的武器就要为自己做主了,可以说今天的欧洲问题完全是欧美国家自己选择的结果。

  跳出作者的视角,这些流亡的穆斯林们如此选择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没有人甘愿永远做棋子。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书中的线索太凌乱了,看着看着就不知道在说谁了,囧!如果能紧扣冯门德一条主线或许会更好。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十):如果只从里面看到“欧洲绿化”就狭隘了

  

在伊斯兰恐惧症这一点上,汉族民族主义者、欧美白人右翼和印度人民党之间可能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但是这三个群体生活的社会里出现“乌玛(Ummah)”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如果说印度的乌尔都人和中国的回族人可以说是蒙古帝国崛起的遗物的话,那么按照张彦的说法,德国的伊斯兰教群体较早的来源是二战时期的苏联少数民族军人,二战后则补充了大量来自西亚北非的穆斯林移民(尤其是土耳其人)。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和西德由于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需要纵容了穆斯林兄弟的发展,并最终使得这些来自不同母国的穆斯林形成了一个平行于本土原住民的社会结构,慕尼黑清真寺就是这一过程最典型的代表(它的兴建经费就来自情报部门的预算)。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在伊斯兰极端主义这个问题上的确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仔细一想,穆斯林兄弟会和国民志愿服务团之类的组织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在经济和军事上处于落后地位的族群在面对欧美的殖民主义扩张时,都会本能地试图以欧美人的方式对本土原有的宗教和文化进行改造,以图建立一种近现代的族群认同感,从而实现某种“伟大复兴”。

当然了,穆斯林身份基本上无关于民族,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突厥人、乌尔都人、普什图人、达罗毗荼人、马来人都可以是乌玛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他乡”建立小型的乌玛,但是印度教徒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似乎就弱很多,他们更容易被当地人“同化”。这大概是因为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教义差别导致的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慕尼黑的清真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