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是一本由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一):一本提纲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入门书
肖斯塔科维奇说过:“伟人死了,我们就把他们切成片端上来,放凉了吃,旁边配上小菜,是他的轶闻趣事。完整热辣的伟人太过鲜活,我们无法消化。”这本《人,诗意地栖居》,就是把海德格尔哲学巨著们切片后的佳肴。剔除了伟人难以消化的骨架,只留下思想中精华的火花,装进了这本不大不小的书里。
他的结构是提纲式的。编者郜元宝在1992初编此书时,原稿来自于其做博士论文时随手摘抄翻译、以备使用的材料。这使得本书具有第一特点——简约。这样每百余字一段的排版,非常像一片片薯片,每段有每段的中心,读起来干脆利落、恰到好处,海式哲学的精髓便不自觉地耳濡目染。而不大的书本也像便利包装,让人在闲暇之余拾起这本书,挑出两片,方便读者咀嚼体味。
他的分章是提纲式的。该书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部分,另附海德格尔三篇重要论文,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通过读书我们得到,他最重要的思想“存在”观念,超越了“人道主义”世界观,类似于“天行有常”的天道观。译者郜元宝曾评价道:“哲学其表,神学其里,是海式全部著述的特点。”而郜所精选的160余条海式语录,也正是为这一观点佐证。酒随时光流逝愈发香醇,经住时间挑选的名著更是如此。相信即便白驹过隙,海氏哲学的精髓也值得当代人细细品味。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二):哲学的魔力
哲学是一门很高端的学科,很多人可能以为哲学是复杂难懂的,其实不然。仔细想想,我们在上学时,不是总有名人名言之类的佳句么,这就是哲学。其实哲学很简单,哲学也都是有道理的,这本《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精华语段整理,并且这个版本是目前翻译最好的。小的时候不懂事,很多哲学家说的话我都体会不了其中的含义,如今看这些句子却都很有道理。很多人都会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是这本书的实在是太高深,实在选不出适合我的。
哲学其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的时候你看了许多书,做了许多研究,最终回过头来可能发现什么都没学到,但是你又会有一种内心的奇妙变化,自己无法轻易发现。哲学是奉行着一个观点的,对于大部分,认为学得越好,说得越简单明了。只有那些研究得很浅的人才会假装深奥写得特别难懂,其实哲学本身是很简单的东西,不像数学,而这只是一种思想,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不定的。
人,诗意地栖居,表明的是人们不愿意甚至不能安居在某一处,栖居就不这么绝对了,这也是如今和过去所有人类共同的状态。本书分为五个部分,还另附了3篇重要论文,是对于哲学和海德格尔研究的一次好的机会。因为毕竟哲学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来就不多,这本书入门虽然深奥,但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应该属于必读书目。
海德格尔曾加入过纳粹党,在他的著作中出现过这样一段话:“……这些都是所谓的哲学。而今天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哲学’,但又与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大——即地球技术与现代人类的交锋——毫不沾边的东西,却渔猎于[由诸如]‘价值’或‘统一’[等概念所构成的]混沌的泥沼中。“人们把这理解为他对国家社会主义许下承诺的证据。
哲学不是专属于聪明人的学科,它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它无形却又遵循着规则,让接触它的人对之着迷。当你有着许多费尽心机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不如静下心来用哲学来揭开迷惑,有时换一种方式思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从此不要误以为哲学是一门与生活距离甚远的学科,人活着的这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曾感到过迷茫,那么你大可以翻开这本书,也许你并不能从中得到答案,但是你却得到了寻找答案的方式。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三):如何接近海德格尔
据说,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是一个哲学问题。
又有朋友说,哲学不是学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你看,你经常听的陈绮贞就是学哲学出身的,她的《鱼》就很有哲学腔。
于是哲学外行的我信了,为了让自己头脑清楚点,前几年开始有意识地读点哲学书。
扫盲读物为英国大才子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籍》,和清华哲学女博士哲不解的《不疯魔不哲学》,前者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后者介绍了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
理性世界自有它的稳定和乐趣,这两本书的优势是文风足够轻松幽默,语言足够简单生动,至少可以让没有哲学基础的你读得下去。
很喜欢阿兰·德波顿对哲学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摈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
同时也喜欢他对最好的书的定义: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当然,你也可以走正统的路子,看看著名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及经典的罗素《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理想国》、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类的。然而我自己也并没有好好看过这几本。
扫盲后,又找来叔本华的几本书看,比如《人生的智慧》、《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者也是很容易读懂的,后者需要费一番脑力。
然而,人总要读些难读的东西,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如果一个人总是只看自己看得懂的书,等于是重温一遍已知的东西,何以进步。
无知者无畏,冲着一句“人,诗意地栖居”,找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为作者很诗与远方,结果被自己蠢哭了。真是比文学天书《尤利西斯》还难读,翻了半天,内心是崩溃的。
你知道它是字字珠玑,每个字你也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你就是接近不了,融不进去,真是尴尬了。
晦涩难懂的海德格尔就这样被压箱底了。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特为一般读者撰译的《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是一本提纲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入门书,原稿是他做博士论文时随手摘译以备以备使用的材料,所以非常简约。
作者从海德格尔大量著作中精选160余条语段翻译整理而来,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部分,另附三篇重要论文。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邈无涯际的精神王国。
喝一碗鸡汤,只能维持两三日。而建立在理性和思辨基础上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可以给我们更深更持续的慰藉。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曾感到过迷茫,那么你可以试着翻开这本书,也许你并不能直接从中得到答案,然而或许你可以得到寻找答案的方法。
作者:壹默了然,文字里诗意,思考中成长。微信公众号:壹默了然(yimoliaoran)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四):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是每一个学习哲学的人所熟悉的大师,他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这本《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是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特为一般读者撰译的图书,收录海德格尔160余条语段,涵盖其毕生的哲学学识精华,是一本极简存在主义哲学书,也是一本内容思想宏大的一本哲学书。
本书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部分,体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即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具有思维,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人类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原出自18至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蒙林的诗歌“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后来由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广为流传。“诗意地栖居”所倡导的就是要我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相互理解、自由平等、协调发展的诗意生存状态。这与我们国家和社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非常相似,我们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一门科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将人类处于存在中,存在即真理。在思想的任务中,书中提到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在思考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渴望知识,贪婪求解,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语言是存在的家中,提出人显示自己为说话的存在者,即通过语言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语言的误用破坏了我们和事物本真的关系,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人生而为人,就要生存和生活下去,在存在中,诗意地栖居。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在安静的阅读中,也感受诗意的栖居。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五):如何接近海德格尔
文 | 壹默了然
据说,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是一个哲学问题。
又有朋友说,哲学不是学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你看,你经常听的陈绮贞就是学哲学出身的,她的《鱼》就很有哲学腔。
于是哲学外行的我信了,为了让自己头脑清楚点,前几年开始有意识地读点哲学书。
扫盲读物为英国大才子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籍》,和清华哲学女博士哲不解的《不疯魔不哲学》,前者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后者介绍了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
理性世界自有它的稳定和乐趣,这两本书的优势是文风足够轻松幽默,语言足够简单生动,至少可以让没有哲学基础的你读得下去。
很喜欢阿兰·德波顿对哲学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摈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
同时也喜欢他对最好的书的定义: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当然,你也可以走正统的路子,看看著名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及经典的罗素《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理想国》、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类的。然而我自己也并没有好好看过这几本。
扫盲后,又找来叔本华的几本书看,比如《人生的智慧》、《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者也是很容易读懂的,后者需要费一番脑力。
然而,人总要读些难读的东西,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如果一个人总是只看自己看得懂的书,等于是重温一遍已知的东西,何以进步。
无知者无畏,冲着一句“人,诗意地栖居”,找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为作者很诗与远方,结果被自己蠢哭了。真是比文学天书《尤利西斯》还难读,翻了半天,内心是崩溃的。
你知道它是字字珠玑,每个字你也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你就是接近不了,融不进去,真是尴尬了。
晦涩难懂的海德格尔就这样被压箱底了。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特为一般读者撰译的《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是一本提纲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入门书,原稿是他做博士论文时随手摘译以备以备使用的材料,所以非常简约。
作者从海德格尔大量著作中精选160余条语段翻译整理而来,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部分,另附三篇重要论文。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邈无涯际的精神王国。
喝一碗鸡汤,只能维持两三日。而建立在理性和思辨基础上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可以给我们更深更持续的慰藉。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曾感到过迷茫,那么你可以试着翻开这本书,也许你并不能直接从中得到答案,然而或许你可以得到寻找答案的方法。
·END·
作者:壹默了然,文字里诗意,烟火中成长。微信公众号:都市旅人(dslvren),讲述都市情感,职场世相,在文字中感悟人生。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六):人为何要诗意地栖居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人类祖先在掌握了语言后不久,便流行起了围坐在篝火旁讲故事的休闲方式。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终于可以听几个故事解解乏了。篝火边还围着几个小孩,那是人类的未来。他们听着长辈们的讲述,一知半解。后来,长辈们的故事零星地出现在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口中,期间,遗失了多少曲折,增加了多少坎坷,谁也不清楚。不由分说,一切的起承转合必然只能交由第一个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他像他忙于编织的母亲一样,用笔在文字的经线和纬线中不懈穿梭。他的母亲知道手中编织的这件衣服会温暖谁的冬季,他却尚不知他的笔痕会丰富多少人的生命故事。
人是语言的动物,因为有了语言,故事通过口口相传和纸笔书写得以流传。整个人类记忆需要语言,否则文明将溃散大半,人类的未来也将无所附丽。有趣的是,人类太浪漫,不甘于记录日常言谈,因为日常言谈不过是精华尽损的诗,我们的语言天赋要求我们为自己留存诗意,为此,必须精心打造言辞。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类与语言的关系有着深入思考,他从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出发,重新审视了语言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存在者,而且是特殊的存在者。“存在”问题是他思想的焦点,只有明白了“存在”,才能清楚语言对人类的真正意义。海德格尔指出,传统哲学思考“存在”,所思考的,不是存在,而是“在者”。在者,也就是存在者,后行于存在。那么,什么是存在?
海德格尔没有给出答案,因为在他看来,这个问题不能问。当一个人问“什么是存在”或“存在是什么”,就意味着他遗忘了存在,离开了存在。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存在,还是存在者,都离不开语言。比如我此时有想法,并这样做了——走向书柜拿本书。虽然做的过程中我一言不发,但其实已经在用语言说话。我走向书柜去拿书,这是书柜,这是书。书柜之为书柜,书之为书,就是因为“是”在说话,也就是“存在”在说话。
事实上,存在不仅离不开语言,还以语言为家。
存在的语言是对存在的显示,人的语言是人对存在的言说。先有存在显示了,才能对之言说。因此,人的言说,依赖于存在的言说,而存在的言说必须达到人的言说。人先要倾听存在之言,然后回应存在之言。
我们之所以总是说些学舌之言而忘却本真之言,就是因为没有在所说的东西里寻找“言”。海德格尔说:“言以隐蔽的方式保留在所说的东西里面”,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让“言”说话。只有听懂“言”说话的,才能明白世间所有存在物的是其所是。在希腊语中,
语言用“logos”一词表示,这个词同时意指“让某种东西出现”。因此,要首先倾听存在之言,把握言中出现的某种东西。
什么东西呢?是真理。真理就在言之中。这是海德格尔对传统真理观的颠覆。传统形而上学认为,真理就是主客观相符,判断与对象相符。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自身的显露、敞开、照亮。真理不应理解为“正确”,而应理解为“澄明”。存在的真理即存在自身在其存在中显现为真实的。
真理自身的显露、敞开、照亮要通过语言。此在首先倾听真理之言,再用自己的语言诉说真理,使之显露。因此,每多说一句言之无物、言之无理、言不及义的话,都意味着真理的被遮蔽,意味着存在的被遮蔽。
从上述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是存在之家,人类作为存在者,离不开这个家。而且,人类应该扮演好看家人的角色,不能让家里充斥谎言和无意义的言辞,而应该让真理彰显。不仅如此,人类还应当让这个家充满诗意,让真理诗化,让语言成为人类诗意的栖居之所。为此,在语言之家中的人类,应该培养自己成为思想家和诗人,唯有如此,才能照看好这个家。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对此有着经典阐释,他认为,诗意地栖居是说anybody,anywhere,anytime,都处于一种诗意的状态。这种诗意是一种已然与必然,而非或然。人类要活出诗意,这不是可以放弃使用的权利,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诗意是什么?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条河流将一片土地切割为左右两岸,这是天工。当人类在河流之上架上一座小桥,小桥跨在左右两岸,中间腾空,桥下有潺潺流水,桥上是过往行人,这就是一种诗意。在自然状态下,加入人类的主动,让感觉更加鲜明丰满。这种诗意,让原本的平淡无奇,变得饶有趣味。不过,诗意不只是为了趣味,更重要的是作为绝对律令而存在,绝对律令的意思是:人,非如此不可。
站在20世纪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海德格尔充满警惕。他看到建筑充满大地,只见劳绩,不见诗意,“人变成了高级目的的人的材料。”于是他提醒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言说,必须学会在语言中居住,没有学会居住的人,不配有家。
作为思想家的海德格尔,正是通过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为人类指出了生存之道——诗意地栖居。21世纪的今天,人类学会诗意地栖居了吗?似乎没有。因此,阅读海德格尔依然必要且重要。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七):个人读后感
人,诗意地栖居读后感
在读过一周之后,写这篇读后感,内容有些遗忘,而且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弃念头,但在荒野雄狮的追问之下。我又开始敲起了键盘,谢谢他,我坚持的动力。
——————题记
《人,诗意地栖居》一书是译者郜元宝从海德格尔大量著作中精选160余条语段翻译整理而来。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部分,另附三篇重要论文【1】。 我知道这本书,是从kindle 里无意间下载,有想看的欲望也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封面的背景图,我喜欢夜晚的星空,封面的配色也很像梵高的那幅画《星月夜》【2】,就这样,这本书成为我的第三本书。
这是一本哲学书,本就对哲学只有一知半解的我来说很晦涩难懂,套用一个豆瓣读者的话:“你知道它是字字珠玑,每个字你也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你就是接近不了,融不进去,真是尴尬了。”【3】并且在此之前我应该对这位诗人,这位哲学家先进行了解,但我什么功课都没有做,而且现在为止也没有,这估计是读到这本书我又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想大致讲解一下我对第四节的后感吧:诗人前段讲述了他乡下的生活,并且说到诗人要还乡,诗的本质。我最印象深刻的一自然段:都市社会面临着堕入一种毁灭性的错误的危险。都市人想到农民的世界和存在时,常常有意把他们那种其实非常顽固的炫耀姿态暂时收敛一番,殊不知这与他们心底里的实情——和农民的生活尽量疏远,听任他们的存在一如既往,不逾旧轨,对学究们言不由衷的关于“民风”“土地的根基”的长篇大论嗤之以鼻——又自相矛盾了。农民可不需要也不想要这种城市派头的好管闲事。他们所需所想的是对其存在与自主的静谧生活的维系。但是今天许多城里人(比如那些个滑雪者)在村子里,在农民的家里,行事往往就跟他们在城市的娱乐区“找乐子”一样。这种行为一夜之间破坏的东西比几百年来关于民俗民风的博学炫耀所能毁坏的还要多。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风靡一时的游戏QQ农场,它的盛行甚至出现了,在网上帮人看“地”的新兴职业,而有人看到了新的商机——周末农家体验园,农家乐,种地亲子游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而现在还能听到些许声响的也就只有农家乐了,而这些农家乐,又有多少还原汁原味的保留着乡土气息呢?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近些年,随之,一大堆人从农村户口中挣脱出来,转变成为城市户口。虽说国家已在2014年宣布了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但许多人还是希望在根上就是一个大家口中的“城里人”,而在都市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迷失并且沉醉与此,对过去的那些历史感到羞愧,不想再被提起。而有些城里人,对乡下的感觉是脏兮兮,土里土气,一说起就会不自觉的带着鄙夷的口气。社会上的口号:“一百年前,你我都是农民。”其实在许多人心里,又是有多少人真正的没有歧视的眼光看待其他人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这生活就是人民,是我们自己。网上流传的几岁孩童写的诗,让人不禁看到拍手称赞,而我国现当代的诗人却在慢慢减少。听听音乐,更多的是情爱,虽说在艺术上情爱可以含蓄的表达一些情感,一些心情,有些甚至是历史背景状况,可是我们现在的歌曲都是真正有涵养,有意蕴的吗?我想恐怕不是吧。而在戏曲方面,更多的还是演唱以前的戏剧,照唱以前的剧本,比的就是谁的唱功扎实,谁的情感表达更有力,而现当代的东西呢?民谣,在近些年来比较流行,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我想其中不仅仅是由于符合现在人的口味,而更有一些是反映的现实,是内心难以阐述的苦涩。
我们总是在自诩自己比古人聪明,可是,真的把我们把我们放置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估计真的只能是一个平常不能再平常的人罢了,连以前的自己民族的东西都不能很好地传承,又能说什么呢?虽说十九大报告指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艺术要扎根于人民。可是真正践行的有多少人?而成果传播的又有多少呢?这估计又是一个问题了,对于这些国家真的有努力在做,而也真的有一代人在努力。有一次无意间瞄到电视上播放一段军人艺术家的采访,是他们在讲述他们创作的歌曲的来源和想法,都是去最贫苦,最荒芜的地方,学习那些快被人遗忘的民风民俗民谣民调,之后一瞬一瞬的想法,才普成了曲子,最后成歌。这些歌虽说在随后获了国家的艺术奖,但并没有真正的广为流传,而这原因又是什么呢? 前段时间落幕的荷花奖、金彩奖、齐白石奖,凤凰奖等等艺术奖评比活动中,减少了以往奖项的名额,甚至有两个奖没有评比出第一名。这不仅将这些奖的含金量提高,而且体现了宁缺毋滥的要求。希望咱们国家有艺术的人,可以更好的扎根于生活吧,有更多的创作。
而在中段,作者在阐述的更多的是艺术作品中体现人民群众,劳苦大众的。在某个时期,某幅画,用某个代表性物品,表现了什么,说明好的艺术具有带入性。但我今天,却想从另一个角度去写读后感。
在一次书友会的活动结束后,在和一位大佬交谈中他说,他一天有一千多个想法,想把它们都实现,可是时间不够。现在人一个月其实赚一万块钱,并不是很难,有好多种方式,就看他敢不敢想,敢不敢做了。我在当时还嗤之以鼻,觉得他的想法怎么那么简单,这些可能实现呢?可是,在这一年多,我学到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觉得他的想法不是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而这是知识变现的力量和能力。
一年的考研生活,我几乎真的属于闭关锁国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完,解放了,脑袋也僵硬了,脱离了时代,然后就开始码足劲努力地吸收外界东西,发现,真的自己很闭塞,视野和想法都留在过去。而回到家,新疆的慢生活,也不禁让自己变得懒散。现在又敲起键盘也是有人鞭策,不然放荡不羁,不知边界。
在写这段的读后感时,暂且不谈过去的时代人民的贫穷,咱们谈谈现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九年义务教育”包括正在试行的十二年义务教育,国家有很好的政策,去扶持,去支持大家去学习知识,“文盲”一词也在成为过去式。可是还有人在中断学业,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甚至这样影响着下一代的发展,还沾沾自喜:虽然我穷,但是我不也这样过完一生了嘛。
我想吐槽的是:有些人穷,真的是活该。不思进取,沾染恶习,没有计划,不想改变,年年欠别人钱,年年看着像老黄牛一样在苦,可是还完钱,还是一穷二白,第二年继续借钱,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思想都是哭穷的。别人想帮你,你都像一摊扶不起墙的烂泥,白费别人的心思和劳苦。毛主席说过:“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可是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了,互联网+都在被逐步甩在后面。你不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你不要时代,是时代不要你啊!如果将来更多的工作由机器人取而代之了,简单的手动劳动到复杂的脑力劳动都大多数在被人工智能完成,和你一样碌碌无为的下一代又将靠什么生活?好似这一切听起来还很遥远,那是大都市,发达地区的事情,可是现在已经有一大堆公司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努力创新,一系列的软件都在被运用,大潮的速度并不能由小群众而阻挡。
的确,人不能一辈子都忙忙碌碌,也要静下心,享受生活,品品人生。但碌碌无为的窝在一个地方,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生,我很不齿,这并不是说我看不起农村人。只是想对我们这一代人说即便你想过那种生活,也要在完成自己必须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次想想,喜欢这种生活,想过这种生活亦是可以的,那时的心态和想法比起空着脑袋的时候,应该会是两种境界吧。
在后文,作者讲述了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仅仅只有看看了,不太懂其深意,所以在此跳过。在此聊聊此节,最后一段话:但是,对所有距离的疯狂废除并没有带来任何亲近,因为亲近不在于缩短距离。就距离而言,离我们最短的距离,凭着它在银幕上的图像或无线电收音机里的声音,可以仍离我们很远很远。而在距离上离我们遥远莫测之物,却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短距离本身并不是亲近;而大距离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疏远。
物理距离已经在现在被缩短,而且,在将来仍将不断缩短。可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却在慢慢扩大。你的邻居是谁?你估计会说不知道。你的上下楼住的是什么样的人?你估计会说没见过。看这些人离你很近吧?可是你都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班里的同学聚会,一年比一年去的人少,在一些年以后,当某些人功成名就时,才会想起去再组织,顺便炫耀一下自己,然后拉拢一些人脉。坐公交车,坐地铁,更多的是人在埋头玩自己的手机,散发出生人莫近的气息。保持礼貌性的交谈,不管喜欢不喜欢,为了利益,戴着面具去做事,揣摩别人的想法成为一门功课。
这一切都是社会现状,听起来很悲观。但就是我们的状态,我们常常会抱怨,朋友越来越少,知己难得,但我们是否有在努力用自己的真心,真的一面给予自己喜欢的人,或是喜欢自己的人呢?是否愿意去认识现实中的身边人呢?隔着屏幕,更好说话?这是真的吗?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互联网只是它本身的6%,还有94%处于暗处,社会亦是如此。只有当你达到某一个高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不是孤独的行者有你的同伴【4】。我现在想想,这是对一个优秀而且努力上进的人说的,而对更多的人来说,人作为社会属性的一部分,群居性是必有得特点。逃离一切,成为鲁冰逊一样去荒岛,没有星期五,应该会疯吧!
空虚,寂寞,孤独,恐惧整日的环绕,心也会荒芜。别总说珍惜眼前人,试着敞开胸怀,在适当的时候坦诚自己,并没有什么。坐地铁的时候,把手机放到口袋,试着和旁边的人聊聊天,说不定,你会发现新的世界。拿着小礼物,拜访一下邻居,打打招呼,说不定,会有新的心情。所以,咱们,都慢慢放下面具,去看看换个方式,对待生活吧,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我会再经历一些事情后,拜读第二遍,现在恕我只能感受只有这一点点了。
[1] 豆瓣内容简介
[2] 易公子的微信公众号有一期写的就是人们为什么对蓝色这么热爱,从梵高的这幅画开始讲述
[3] 选自豆瓣读者:壹默了然
[4]吴伯凡年终秀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