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埃默森著作,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13》读后感(一):一些错误
1.页2行19:“美国”应为“美洲”。
2.页74行3:“酒馆”应为“咖啡馆”。
3.页118行10:“存局侯领”应为“存局候领”。
4.页137行27:“弗拉迪米尔”应为“弗拉基米尔”。
5.页147行14:“纽约上州”应为“纽约北部”。
6.页163行20(以及页181):“哈珀周刊”应为“哈泼斯周刊”。
7.页191行15:“哈特福”应为“哈特福德”。
8.页206行22:“更佳”应为“更加”。
9.页207行25:“撒拉门托”应为“萨克拉门托”。
10.页218行16:“马克米连诺”应为“马克西米利安”。
11.页222行25:“墨西合众国”应为“墨西哥合众国”。
12.页246行7:“总理”应为“州长”。
《1913》读后感(二):1913,一战前的世界
【藏书阁打卡】我是带着“到底1913年发生了什么才导致1914年的一战爆发”这个问题来阅读本书的,这也是作者在导论中提出的问题,很遗憾作者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这个问题太宽泛,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不可否认作者在写本书时花费的巨大精力,史料涉及书籍新闻报道旅行指南。 本书以1913年为时间线,向读者呈现了欧美亚非拉大洲上主要国家在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一方面讲主要国家在过去二三十年乃至更早阶段取得的成就,经济的社会的发展面貌;但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在内部和外部潜伏着矛盾,民族的宗教的政治体制的管理的,可能正是这些矛盾的交织和无法调和引发了更大的危机。 每个国家的现状都带着历史的影子,伦敦的工业化伴随着的绅士精神;法国巴黎经济的崛起也带着浪漫的气息;日本在追求西方的认可与保持东方属性的矛盾等等。 这本书读的比较慢,在阅读的时候结合着地图来看,对一些似懂非懂的地名有了准确的地位,可能这是一本地理历史书。
《1913》读后感(三):沧海中一朵美丽的浪花——1913
《1913》读后感(四):1913年,一份特殊的“游记”
1913年,一份特殊的“游记” @ 平方 1913年是什么?只是一个普通年份吗?或者称之为特殊意义的一年,掩埋着什么孕育着什么呢。犹如历史的指针铿锵而行,指到了这一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面貌,世界形势并不明朗,战争的阴云慢慢积聚,这一年,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信出版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便是以1913年为时间点的历史作品,作者查尔斯·埃默森以鸟瞰式的眼界,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城市的现状画卷一样铺张,聚拢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并解析历史的一幕幕场景。他并没有单一从政治角度解析战争的起因,而将视角对准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因为战争并不是某一个点一下子可以点燃的,在表面之下,却是风潮暗涌的内里。 由查尔斯·埃默森带着我们走进那个年代,仿佛我们就站在历史城堡的门前,观望着这一切。从世界的一个地方出发,再到另一个地方,来自对典型城市的观察和描绘,将整个世界串联起来。从经济之都伦敦,到艺术天堂巴黎,工业大咖柏林,再到文化的集中地维也纳,恪守国家职能的华盛顿,还有经济大都市纽约,以及动荡的墨西哥政局,也有关于英帝国的主要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等一系列的梳理。以城市为基点扩展到国家形态,民族文化,再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预示着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更多国家之的经济和文化融合与疏离,以及不可调和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博弈的同时便会发生问题。 每个城市的人文特征,经济状况,处于政治风暴中间所历经的事情,是查尔斯的着重关注点。比如,在《大国的微明》这一章,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作为落后国成了各大国的争夺利益之地,而日本开放学习的态度尤其可贵,壮大了国力,使其走在了前列,成为东方霸主,其他帝国也在面临着挑战,英帝国衰势逐渐明显,走起了下坡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处都是端倪,技术的进步让大国更加强大,而后来追上的国家也在前进,学习西方已成了共同目标,旧制度在土崩瓦解,新的秩序也在慢慢建立。 查尔斯避开了枯燥的学术解读,记录着世界变化形势,中间夹杂着某些游记、小说、诗歌的片段节选,多了一些文艺气质。每一章都有其他作品言论的摘录,为时代特征做了贴切的解读。比如,对德黑兰的描述中引用前任印度总督寇松的记述。巴巴拉•W.塔奇曼对历史的系列解读,以更具文学性语言受到一致推崇,查尔斯与她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理性更加明显,在此书中,以城市为代表的地区政治和经济形态的解析中,渐渐建立了一个立体性的世界版图,在版图上面,各种变化趋势也就更加明显了。 从伦敦开始的城市“游记”再到伦敦结束,这不是世界的一个轮回,也不是一本书的轮回,它是查尔斯对一个年代的交相辉映的论述,世界又回到原来的地点,却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1913缓缓过去了,“暴雨”将至,新的世界形势正被一只无形大手扣住,翻过来是什么?一战随时就在欧洲大陆上开战,正如查尔斯在本书第一章结尾中描述:“世界向欧洲来,从欧洲去,欧洲依旧是世界的中心,在变迁之海上波澜不惊。”
《1913》读后感(五):未来是否真是定数?
读罢《1913》,感慨颇多。1913,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年份,在企鹅欧洲史里,这是人类地狱之行的前夜;在霍布斯鲍姆笔下,这是帝国年代的丧钟敲响的前奏和极端年代的先声。在我们的感观世界里,这一年仿佛是20世纪一系列灾难前最后的静谧,是人类走向深渊前最后的凝眸……怀着这般沉重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然而,作者的妙笔生花很快让我忘却了这是大战前的最后一年。跟随着作者的步伐,我们畅游了1913年诸文明中心的城市,包括北美大陆正在形成的大都会,欧亚大陆上的各个雄伟的帝国城市,还有澳洲及拉美的新兴城市……作者搜集参考了1913年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新闻人的游记、报导等,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二十世纪初那个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可能的年代。虽然压迫和剥削并不少见,但形形色色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都在为生活而忙碌着,一切显得惬意并井井有条,与后来的混乱与无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是多维的,有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的,也有我们所亲身经历的;有属于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们的,也有属于奔波劳碌的平凡人的……合上此书,我们的心灵在面对20世纪时不再充满鼓噪与喧嚣,而是饱含希望与憧憬。战争不是一定会发生的,而是由无数偶然因素在机缘巧合之下进行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所导致的,孰是孰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世纪,跌宕起伏是难免的,我们应当做的不是悔恨与抱怨而是反思与和解。1913并非命定之年,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希望之年,至于以后的人类历史将被导向何处,那就不是1913所能决定的了。19137.8(英) 查尔斯·埃默森 / 2017 / 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1913》读后感(六):1913-1918,一战前后的世界
《1913》读后感(七):真实的1913,难以想象的盛世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均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抹去的惨痛经历。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耗时四年多,涉及三十多个国家的15亿人口,难以想象它对人类造成了多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一切都是从一场预谋已久的刺杀开始,也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欧洲大陆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却毫无征兆的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整个欧洲拖入了命运的深渊。 因为你根本想象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一年,是多么的美好。毕竟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每当那一年被提起,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彼时的欧洲各国肯定都在为来年即将爆发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做着疯狂地准备,穷尽人力、物力和财力,弄得民不聊生。但真相总是出人意料,“一战”前的欧洲已经安稳度过了40年的和平与繁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并行的时代,随着资本的频繁往来,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需要护照就可以游走于各国之间,欧洲几乎成为了一个共同体。 于是在那一年,人们沐浴在欢乐和谐的氛围里,享受着财富所带来的国泰民安,似乎真正实现了无忧无虑的梦幻生活。同时,那也是人才辈出、文化灿烂的一年,诞生了诸多思想家、发明家和文学家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依然影响深远。那一年就是1913年,整个世界无不洋溢着喜悦,人们从未像当时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偏偏1914年的一场大战打破了世界经济秩序,粉碎了欧洲人的美梦,也削弱了欧洲的全球优势。或许很多人会因此认为1913年是最后一次盛宴狂欢,但真实的1913年,其实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贴近当今社会。 故在查尔斯·埃默森看来,历史并不只是纯粹的时间过渡,前因和后果绝不是那么简单的逻辑发展,其中必然蕴含着无限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查尔斯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并没有试图为“一战”的起因做出解释,而是立足于历史的大视野,站在普通游客的角度,从旅行指南和游记等史料中,挖掘当时不同国家的社会风貌,以最细腻的刻画,将23座城市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全方位再现了1913 年的盛世全景。 由于查尔斯只关注这一年的精彩纷呈,他便独树一帜地按照地理顺序,带我们领略迷人的各国风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环球旅行。由世界城市伦敦出发,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与不断扩张,它已然成为空前庞大的帝国之都,不仅维持着全球秩序,更是世界金融的核心。所以无论你来自于哪个国度,你总能在这里发现熟悉的家乡味,从而找到容身之地。转眼我们便到了巴黎,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之都,几乎齐聚了那个时候最伟大的艺术家,吸引着每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人们甚至愿意为了艺术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当然,这里还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浪漫爱情,并催生出最经典的文艺作品。 继续周游欧洲的几个主要城市之后,来到新大陆上正在形成的大都会,去感受冉冉升起的美国新星。默默看过政局不稳,正爆发流血冲突的墨西哥之后,再逛一圈不算熟悉的新兴城市,以及古老且毫不陌生的沉睡中的帝国,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一圈走完,1913年的壮阔蓝图早已跃然纸上。查尔斯以世界各地的城市为中心,从城市风貌的观察描绘,逐步延伸到国家的意识形态上,由小及大,探讨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日新月异。1913年作为全球化程度空前、交流联系频繁、思想丰富多样的一年,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我们必须明白,它并不是所谓的“战争序幕”,而是焕发着一片勃勃生机。
《1913》读后感(八):1913:暴风雨前的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在这之前的世界,距离今日已经超过100年,当时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若不去了解历史,似乎已经很难想象。其实,一战前的1913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像我们这个时代。
关于一战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查尔斯·埃默森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为我们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在这本书中,作者着眼于全世界,其中有写到当时世界的中心——欧洲各国,还有古老的新世界——美国等各个城市,更有东方一些城市,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对世界一些城市的描绘,可以让人感受到一战前世界的繁荣,若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兴许无法想象那竟然是一个繁荣的现代化世界。
欧洲是发达的,现代的,当时的美国呢?1913年的美国,还不是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也没有全球外交霸主的派头,但是那时的美国受到了帝国的诱惑。这或许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同样的,1913年美国华盛顿,也已经跻身于世界最大的城市之列,政治地位稳固,城市美丽,当然这样一座城市,也和其他飞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存在贫民窟。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战前的世界,似乎与如今的美国一样,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913年,西方各国俨然是现代化国家,当时的中国又是怎样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书中,作者重点选取了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描绘。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沿海地区和一些通商口岸。中国的铁路也在外国列强的要求下开始建设,由此中国的运输业稳定增长。而当时的上海,有“东方巴黎”的称号,上海文艺非常丰富,尤其是夜生活很丰富。在上海,似乎人们关心的更多的是金银的价值,上海的外滩,可以看到酒店、银行、社交俱乐部等等。当然,一战前的上海,外国人区域也在扩张,“对于中国的男男女女来说,生活在上海,特别是公共租界,就是生活在全中国最现代化的一座城市,外国势力渗透,前途一片大好。”
这就是1913年的世界,一战前的世界,战争还没有打响,世界处于繁荣发展之中,但从《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书中,也可以透过一些小细节,预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毕竟帝国主义的野心,早已经凸显,即使一切没有在1914年爆发,或许也会在其他时间爆发。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战前的世界,看到当时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而战争带给人类的又是什么。试想:如果没有一战,也许今天的世界会更加繁荣,发达……
沐夕瑶 2018.1.4
《1913》读后感(九):在1913择地而居
暂不去考虑第一次世界大战。倘若时光倒回至1913年,你希望生活在哪个国家?在1913年,航海技术相对成熟,很多地区应运发展出了旅游业,大可以四处转转、择地而居。或者你也可以参考查尔斯·埃默森的《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书,它呈现了一幅更全面的画卷,读者恰似在画中游,仿佛未曾留意,一战阴云将至。
首先,我们来到了当时世界的中心——欧洲。1913年的欧洲各国联系非常紧密,对邻国资源的需求、相互通商、取道他国前往世界其他地方,可以说各国是相互依存的。身在欧洲,可以享受到联结带来的种种便利。譬如随时随地悠游一个城市、坐拥现代工业的先进产品、品尝各地农产品、博览世界奇观和主流艺术,甚至跟今天一样,可以去巴黎一掷千金。同时在价值观上,欧洲人也很相似:去控制世界、去远方殖民。这并不是少数特权阶级才有的念头,欧洲人很自负,也始终带着优越感,维护自己的权益,主宰他们眼中弱势的群体。说到殖民和掠夺,难免会有矛盾,就像猛兽瓜分一块肉,纵使如此,当时的欧洲人恐怕也很难想象,欧洲内部会分崩离析,各自为阵。因为世界主义或者说欧洲主义,是远在爱国主义之上的。塑造欧洲人共性意识的例子比比皆是:有闲阶级共同的社交经历、女性携手争取选举权、世界语的使用等等。
那么,有不安定因素的是远方的国度吗?是自我意识觉醒、弱国不再隐忍埋下的“炸弹”吗?在埃默森看来,彼时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尽管形式上不是西方列强的一部分,却处处受到钳制,简直就是后者的翻版。以阿根廷为例,当时他们的商业语言是英语,地位重要的铁路公司的董事会几乎全是英国人和英裔阿根廷人,进口商品和商业投资也被英国主导。更甚者是墨尔本和温尼伯,古老民族的原住民被英国人、大不列颠文化文明所取代,原住民会被“同化、消灭或者遗忘”。但至多,他们会像昔日的美国一样,最后变成开疆辟土、更新人口的必要牺牲。在1913年,这些地区的原住民恐怕并不幸福,倒也不忧心血雨腥风。
当然,变化还是渗透在世界各地,只是身在其中的人无法分辨出哪些是山雨欲来的征兆,哪些是大势所趋的革新。在奥地利,出现了一股现代性的洪流,除了维也纳引以为傲的音乐,也在建筑、文学、绘画、哲学各领域绽开。意大利急于摆脱罗马的腐朽与荣耀,不做欧洲历史的牺牲品,它要宣示自己的强大。俄国要把多年来凌驾于本国的强权推向世界,疆域面积足够辽阔吗?不!还能更大!美国始终摆脱不了的种族问题,总是新伤覆盖旧疮,但他们无暇拾掇,彼时更迫切的改变是摩根时代被福特时代取代了。小国同样蕴藏变化:战略地位很重要的墨西哥一直在博弈,在小心算计着多方利益;阿尔及利亚被英国施压要求扩大义务兵役制,他们倒觉得这是一个提出自己权利的契机。
所有这些变化,与其说是一浪高过一浪、行将带来毁灭的预告,不如说是些不成气候的小浪花,没有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迹象。谁能想到一战将至?被称为一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遇刺事件发生时,连那些应当最有远见卓识的人——政治家、将军、作家们——都毫无戒心地在后来的敌国度假呢。这一幕插曲为战争平添了几分不真实感,难怪埃默森说:“1913年是可能之年,而非命定之年。”纵使我们有资本周游列国,也未必能够未雨绸缪,或是为自己挑一个最宜居的城市。
一位在1906年游历了西方的土耳其女子最后还是回归了故乡。她曾向往的繁荣富庶底下,是她不愿与之为伍的“愚钝、贪婪、暴力、自私”,而这些也同样是一战暴露出来的问题——目空一切,想要主导世界的西方,将赤身面对世人。他们轻视殖民地原住民的野蛮和愚昧,到头来却证明了自己亦是“金玉其外的野蛮人”。一个普通的土耳其女子都能发现的弊端,欧洲人却不自知,由是便不难理解,西方为何没有事先环伺四周、知己知彼、理性客观地评价1913年的世界。
择地而居的不易,其实也并非1913年特有的现象。各地有不同的优越、不同的弊端,如何选择,端视我们的价值观罢了。
——丁酉年读查尔斯·埃默森《1913,一战前的世界》
《1913》读后感(十):命中注定还是阴差阳错?!
和塑造了今日世界之主要政治版图形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显得比较遥远,又仿佛没有多少成就,好像除了沙皇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因为参加一战却反而遭至“丧权辱国”的待遇而爆发了“五四运动”之外,其他的主要参战国,不过是新旧帝国主义国家因为争夺殖民地和各种权益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形成一场以欧洲为中心战场的各方参与者而已。但凡事必有兆头,事情的所谓真相背后,往往隐藏着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而其直接的“导火索”,则是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萨拉热窝事件”不过只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个触发点而已。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一定会有其他的触发点。
所以,查尔斯·埃默森,以一本《1913,一战前的世界》,回顾了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这十二个月世界各国,从伦敦、巴黎、柏林、罗马、维也纳和圣彼得堡——正好是一战欧洲的几个主要参战国——出发,到达美国,然后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比如墨尔本、布宜诺斯艾利斯、孟买、德黑兰以及君士坦丁堡、北京和东京……今天的人们,不必以“上帝的视角”来观察1913年,试图从这一年的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寻找证据,以证明一战正在酝酿。事实上,以查尔斯·埃默森在《1913,一战前的世界》中的另类旅行见闻来看,也许战争终将不可避免,但一战的爆发,并且持续了四年,并且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至于成为了距离欧洲非常遥远的中国的革命诱因,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解体与革命,所有这些,也许并非必然。新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即便有矛盾,譬如当时就存在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等种种比较突出的矛盾,甚至于早几十年就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与俄法英“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但战争也许只是其中的选项之一,而并非最后的解决手段。
譬如,欧洲大陆上相对引人注目的法德矛盾,肇因就是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不仅丢掉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而且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而德意志第一帝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对法国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但一战之前的法德矛盾,也许仅仅只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复仇,而并没有急于兑现。可以说,一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但大战一旦开始,很快就会以它自身的无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所引发的后果也并不是战争参与各方预期中的那一种结果。
读者不必刻意从查尔斯·埃默森的讲述中去查找、搜寻战争爆发前的种种迹象,而是可以深入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战会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以及政治版图的走向,以致于在一战结束之后的十几年、二十几年间,随之而来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终究不可避免,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时至今日,可以认定,世界各国以及人民仍然在承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很多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正如查尔斯·埃默森所感受到的,1913年的世界,当时的全球一体化程度甚至不比今天差了多少。虽然那时的中国依旧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变革已经不知不觉中开始,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历史确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以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