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4 03:0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经典读后感有感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是一本由[法] 阿莱特·法尔热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一):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1翻译的语言晦涩难懂,充满了浓浓的翻译体。我怀疑是不是直接从谷歌而来。

  2.作者立论、设问很大, 我以为她从整本书的研究中得出了什么。然而,在列举谣言的载体(手写新闻、教会新闻)、谣言的主要内容(自己的、王室)、以及谣言动机的转变(从琐碎的家长里短,奇闻异事,凶杀案转变到我要发言)之后,书就这么的结束了。

  3.好像唯一能称得上自己的研究结论是,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巴黎人,之所以冒着去巴士底狱坐牢风险的去传播谣言,是因为这是个体在城市找到存在感的方式。。。。(其他事物的信息和自己得到的消息,是每时每刻在混乱中存在的一种方式)

  4。本书唯一的价值,就是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引用的基础性书目。

  别指望从中得到些什么思索。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二):对舆论的禁绝反而使舆论成长

  都说是法国版《叫魂》,我觉得比《叫魂》还是略逊一筹,这本书作者对于史料有点多度阐释,描述性词汇太多了,其实像孔飞力一样多举例子效果会更好,不然很容易给人浮于表面的感觉。

  不过作为法国大革命相关知识的了解书籍还是不错的,和《叫魂》一样讲的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舆论的压迫和禁止反而使得舆论成长啊什么的。路易十五也真是一手好牌打烂了,年幼登基,摄政王代为理政,从小身体又不太好,这种弱势的君王形象本来非常受巴黎人民怜爱。结果和公爵夫人毫不掩饰的偷情同居让大家倒了一波胃口,甚少参与巴黎事务让民众感觉被疏远,还限制了更加亲民的爱德华王子,输掉普法战争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

  冉森教派在整个事件中都起到了引导作用,秘密创办报纸,感化民众,善于运用人称代词的修辞手法来引导普通人反思、质疑和批判王室并得到认同感。当时整个法院都被流放也和支持冉森教派的主张有关。

  而被戏称为“苍蝇”的秘密警察,那些在街头巷尾记录人们谈话的人,和民间流传的关于国王的小册子以及大规模的抓捕和告密一样,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人民其实是不难控制的,国王的儿子出生这种对他们完全没有直接好处的事就能让他们欢欣鼓舞对王室又重燃好感,正是对舆论的禁绝才滋生了对君主的不信任,这也是现在的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三):关于大革命新书的感悟与随想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四):充分的材料支撑,严谨的学术著作

  我非法国史研究出身,但蒙老师信任,为书的出版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可还算有评价的资格。

  由外而内地说。首先书的装帧和用纸都不错,不过封面可能容易脏,需要保护。

  内容在封底和介绍文案里已经写地很简明了,毕竟是精心编辑之后,又经过数次删改才确定的,对书整体的评价当说比较到位。

  作者法尔热女士专注心态史的研究,供职于法国科学院,出版的著作已经非常多,这本书并非她最出色的一本,应该说,是她受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理论影响之下进行史学研究尝试的著作。这点她在导论中已经说明。

  她以大量的核心史料和基本史料为基石,选取了几位她在研究中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时的见证者,以他们的记录和其他史料相互比对,分析得出了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关于出版物、法国王室、国家机器的舆论监控、以及最重要的,底层民众的言论和认识的变化的一条脉络,并加以整理。

  作为史学家,法尔热在这部书中极少有空疏主观的论述,是基于大量的原始材料来铺陈和推理的,这使得这部书成为一部毫无疑问的历史学专业著作。

  首先这本书有一个突破,就是从边缘人物看历史,这一点上和章清老师相仿,但更重要的是,它从研究舆论的层面,展现了巴黎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档案、日记中的集体面貌,以及其中的变化和影响,虽不甚深入,但是令人感动。关注和尝试表现极难在文献中考察的底层民众也是法尔热研究的一大特点。

  从扩展知识的角度,这部书为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尤其是巴黎地区上上下下各界民众,绘制出了一个素描的群像,没有传说那么精彩,但是各有各的魅力,这是本书的亮点。而且对法国的贵族,尤其是路易十五前后的法国王室的很多活动,也会有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王室和民众的互动不是那种符号化的、呆板的,而是有了更多细节,更多互动,更多冲突。同时,史料的扎实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度,因此无疑是极好的学习法国史的书籍。

  从利于研究的角度,读这本书,有关史料的筛选、应用、解读,想必都不乏新的认识。诚然因为法尔热的目的比较明确,在一些内容细节上、研究方法上是有商榷的余地的,但是对于后学应该不无裨益。

  做一本书真的很难,从写作到出版,每个环节都很不容易,一本书从无到有,是需要编辑在自己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的,不止要细致地一字一句地下功夫,同时还要协调各方,妥善处理中间环节出现的矛盾,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这样都不见得会对成品足够满意。但是这教会我对每本书都心存感激,心存敬意。

  韫怀亲笔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五):可读性不大

  

我觉得书名翻译的非常不合适,法文的书名是:

Dire et mal dire

L’opinion publique au XVIII siècle

忠实的翻译也许可以翻译为《证言与谵言– 18世纪的公众舆论》

首先,书名强行与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会让读者在读之前有不准确的心理期待,事实上书的内容展开并不是围绕法国大革命或者以其为基础,为背景,为目标来书写的。而是横亘整个百年,揭示法国底层民众是如何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出现在公共领域的。因为在此之前,底层民众并不被看作是有理性思考的人,他们的言论,如果有的话,也从来无人关心。伴随着18世纪人们对宗教对国王的不断质疑,公共事务在文化精英们的努力下逐渐展现在人民面前的。底层人的言论也开始被作为公众舆论而严肃对待。看完这本书,读者其实并不能看出出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场是怎样的,定位到法国大革命让书的内容显得苍白渺茫。

其次,这本书是作者在参考警察局的“苍蝇”报告(警察局雇佣的专门偷听街头巷议的人写的报告)与巴士底狱的档案的基础上写的。Dire 翻译成“证言”更为合适。Mal dire 翻译成谣言并不合适,法语中的谣言另有对应的单词,在这本书的语境下(作者收集的资料里有很多巫婆神汉被捕入狱被审判的记录),翻译成“谵言”也许更为合适。此外,“谣言”这个词对于18世纪的公众舆论也许压根不适用。“谣言”是指违背事实的言语,但君主制下国王与秘密是一体的,国家事物就是他自己的私人事务。底层人对国家事务或者国王本人任何信息的探寻都是违法的。我们不能用今天对舆论场的理解去看待18世纪。对于那时的民众而言,事实是完全不可知的,人们没有对事实的概念,谣言的概念也无从建立。“谣言”自带贬义,而Dire 和Mal dire 都是初登公共舞台的底层民众的话语记录,有其自发的观点与思考方式,是新的大众实践。

君主制的合法性在于作为天选之子的国王将爱传递给他的臣民,也要求臣民爱戴他。国王可以决定他爱的形式,战争或和平,税收或慈善。国王与子民之间关于爱的铁律是不可侵犯的,不爱戴国王就是背叛。爱的馈赠与索取构建起国王与臣民的关系。王室用尽华丽词藻形容君主对子民无尽的爱。一切都起源于光荣的路易十四,令人失望的路易十五是拐点,终结于一败涂地的路易十六。法国底层民众在这三任国王的统治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18世纪,物价飞涨和粮食短缺成为一个极度敏感的话题。慢慢的,一些匿名且极具煽动性的招贴一次一次贴满市中心的墙壁。他们认为国王是这场灾难的不二祸首。例如,在一个招贴上,人们看到:时至今日,我们不能再把面包价格的飞涨归咎于战争或者小麦欠收。我们之前居然没有怪罪过国王,毕竟他才是最大的小麦商啊。。。更有一封“告法国人书”:既然强加于我们头上的不公是没有下限的,那么,就该由我们,法国人,来为他们的权利加上上限。。。

公众舆论出现了,在遵命与违抗中前进,迅速成为国王并不喜欢的东西。巴士底狱里塞进来越来越多的人。高墙之内,也有人通过信件,回忆录,案情陈述继续书写。高墙之外,人们也在要求:谈论或书写国家大事的权利。历史看似前后连贯,其实只是不断重复。拥有相同的主题、语言和结构。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六):《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前言

  在18 世纪,轻率的、反抗的、狂怒的抑或辱骂性的言论四起,形势严峻。国王大肆追查,试图把言论囚禁于监狱的高墙之内。于是,它们要么虚耗在警方的审讯记录上,要么被记录在某条关押的命令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它们,并声称:它们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追逐着被追查的言论,并构建起人们所说的“精神实体”。这是最后的陷阱吗?是捕捉过去、充满幻想(总之是诗意的)的历史学家的众多化身之一吗?他们曾经错过了那些言论,但现在,正费力地将它们从故纸堆中摘录出来,希望归还它们被国王夺走的那么多年的自由。

  当然,这是个梦想,但也是一种信念。靠近那个时代各种事件的言论发生之地,研究那些流窜于街头巷尾的观点,可以构建出故事的情节。如果没有人用心去收集它们,四散的言论将永远保持沉默。当然收集它们,不是为了给它们建个博物馆,而是透过它们看似无足轻重的外表,去找寻那些或反抗或赞同的深层意味,而这些都是从那些从来没有被征求(亦未授予)过话语权的人们口中迸出的。

  完全重现那些无名之辈的批判之辞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家很清楚自己时常会遇到言论的缺失。这样的言论是无法复原历史的,尽管研究者努力在原始资料中寻找,希望它们历经岁月依然鲜活生动,但言论依然是个谜。如今只模模糊糊地确定那些躁动、呼吁和感慨,还有那些秘密对话或公开言论存在过,并且造成一些(有迹可循)的行动,以及历史上无数重要的时刻。有时,沉默的资料中会打开一个缺口,言论被记录下来,通常是因为那些言论引发了公愤或是勇闯某个禁区。这可能是某些忠于职守的警方密探从公共场所打听来的八卦;或者是某些对激烈而颠覆性的运动充满好奇的专栏作者报道的对话;也有可能是被他人检举、被判违法的言论,其始作俑者会遭到追捕;还有那些涂写在墙上的字迹和散落在地的传单上的文字。

  整个18 世纪,言论都折磨着当局。关于这一点,当言论是表达反对意见时,大家都能理解;然而,当它们看起来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歌功颂德时,当局依然备受折磨,这就很让人吃惊了。“支持的话语”所带来的困扰并不亚于“反对的话语”:这是严重损害君主制最深层的思想之一,按照这一思想,庸俗且易冲动的民众根本就无权妄议时事。万一有什么公共事件必须征得民众的同意,一般也是通过常规的礼仪、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或是惩戒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18 世纪的时事是由一介草民在炽热的公共空间发出的、经常被惩戒的言论构成的。我们都知道,小说家们喜爱这些生动的言语,以此表现不为人所知的悲剧或卑微的放弃。我们知道他们想通过对话的艺术让人认知这一“鲜活的实体”,尽管艺术从来就不能改变实体。把这美好的任务留给他们去完成吧。而与此同时,历史学家努力剖析话语以提取其意义,他们特别渴望为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俗事命名,那些日常的言论往往一说出口就消失了。但就是它们,插入原先密不可分的时代之间。这个插入的空隙产生了时事。应该这样说:“他曾为粗鄙的话语困扰,他必须把它们说出来……”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七):想了想还是把笔记放出来吧。

  感觉在读一篇啰里啰唆的硕士论文,本来可以用更精炼的文字来表诉,偏偏凑了284页。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词特别混乱,还有“他”,“他们”不知道指谁。行文太概念化形式化,让我想起一个叫bullshitgenerator的东西。虽说主旨还是很值的一读的,但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历史时期总是拿来当例子,然后得出一样的结论反复出现。虽然我也记了笔记,但是感觉价值不大,因为主旨很直接明了,不需要额外记录,里面的例子也乏善可陈,对史实的介绍也不详尽,直接导致我不想读作者另一本评分8.9的书。

  虽然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啰里啰唆的,但还是能读出一些新颖的东西和民众在面对镇压和“沉默管制”时相似的地方(可能中国例外,中国人太明哲保身了),我对历史没看法,放出笔记吧。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八):生于谣言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封建制度被史学家表述为“旧制度”,不擅于应对危机。学界一般认为路易十四之后绝对君主制度的衰落才是“旧制度”的真正弱点,是造成革命的重要原因。绝对君主制度统治不下去,除了财政危机和社会问题外,就是“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尔热根据对相关档案资料的研究,发现王室和他们的密探十分惊讶的是民众居然开始表达观点了。法尔热发现这些言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手写报纸传播的,其隐蔽性使得官方难以追究这些言论的来源。更为重要的是,民众订阅的并不只是一份手写报纸。面对着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信息,民众既恐惧又好奇。那么民众究竟关注什么呢?法尔热认为,他们关注的无非是日常生活,渴望了解周边环境。

  其实对于民众来说,只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并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这些谣言之中。或者说,民众正是谣言的来源。法尔热在结论部分总结道,公众在亦真亦假的信息空间之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知道真相,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人们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言论戏弄了事件,同时又偏离了事件,它们创造出了相异性的新形式。

  另一方面,除了通过暴乱来表达意见,又出现了大量“杀死国王”的言论。法尔热通过对诸多秘密档案的研究发现,“杀死国王”的动机不尽相同,已经成为一种通常表达情绪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之中,国王获得了一个双重形象——气势汹汹又危机重重。一方面君王用自己的绝对权威来追查各种言论,另一方面君主界定者接近自己的界限,依据其个人的意愿来判断这种接近是正常的还是过分的,而这往往又被视为国王的恐惧。这种恐惧反过来又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既定的社会秩序就此失去,每个人可能都面临着未知的危机。正是在困境的中心地带诞生了反抗,而暴乱又滋养着始终存在的古老信仰中的残余势力。在这个公众舆论场中,“国王”的形象被解构了,“杀死国王”成为了可能。

  长期以来,各种研究者都对法国大革命津津乐道。但是真正参与到历史中的个人究竟如何表达却成为一个边缘地带。法尔热的研究相当扎实,运用的都是一手史料。法尔热展示的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是一个流言蜚语四起的社会,各种谣言塑造了民众的诉求、恐慌与勇气。在《乌合之众》中,勒庞所展示的非理性、冲动多变、偏执与专横的群体,其实正是法尔热这部书中所展示的群体。我们现在所看待的“革命”,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是一场狂欢而已。

  本文已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8-5-16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九):历史学——没有谣言,只有误读

  历史学——没有谣言,只有误读

  感谢小飞刀老师临别赠书。这本书挺有趣,读完会心一笑,本想就此放下。翻了翻豆瓣的短评,发现自己的理解和多数评论相去甚远,更觉得意思,越想困惑越多,那就索性整理一下自己的误读好了。

  首先,我不认为这本书能够从“谣言”研究的角度来解读。作为中文书名的一部分,“谣言”在评论中的出现频率极高,但必须指出,法语原书名中没有这个词。“Dire et mal dire”,直译也许应该是“言说和恶意/错误言说”,其中的“恶意言说”和“谣言”有着极易忽略却十分重要的区别。在我的理解中,谣言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负面概念,并且一定有一个与之相伴的正面概念——名词“真相”或动词“辟谣”。谣言和真相在社会现实中必然是互相生产的:一方面谣言的存在让人们寻找相对的真相,从而使得真相进入一个跟谣言并行的话语世界;另一方面真相的存在确认了谣言的非法性,坐实了谣言之“谣”。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对谣言的研究,必然涉及对真相的研究,必须试图理解那一套名为“真相”的话语是何种面貌,又是如何定义、被谁定义的。如果带着这种认识来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关注点似乎很有偏颇:她不太在意国王和权贵的话语,视线几乎完全聚焦于“民间”的、无权者话语,甚至在有些案例中,国王都是失语的,根本看不到他和他的权力机关定义一套“真相”来取代民间“假象”的尝试。所以,这里没有真相也没有谣言,只有嘈杂的话语。(当然了,这本书不会否认实在意义上的真相,但这对于本书的论点却也无足轻重。)

  其次,这本书对权力斗争的解读很有启发性。在我看来,它体现的不是类似《叫魂》那种官僚机构与民间思潮的对抗,反而是双方在互相不理解中误打误撞地形成了错位的交锋。最显著的标志依然是“真相”的缺位——公共舆论并没有直接受到某种以威权为背景的话语的压抑。事实上,威权采取的行动并非针对话语,而是针对话语生产者。权力机构和公共话语之间鲜有正面冲突。公共舆论是在符号/抽象领域不断进行生产和交换,而警察却是在物理/现实领域抓人、用刑等等。这种错位的“对抗”恰恰体现了公共舆论的特征与权力机构的性质,展现了一个我自己很少这么想、但是越想越有道理的视角,十分有趣。

  最后,我眼中的这本书绝对不是什么“以史为鉴”的教科书。还是在后记中,作者说明了自己对宏大叙事或整体性机制没有兴趣。她关心的是在那些特定时间和空间中被塑造的话语,以及话语反过来对其他元素施加的影响。这是个非常特殊化的研究,很难说具有什么普遍性,更不容易被拿来推广,或者跟别的时期、别的国家进行对比。这让我感觉,本书的研究似乎带着一种“共时性”的特征。的确,我认为这本书对于理解咱们国家的“公共舆论”几乎无用——咱们对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的概念都跟18世纪的法国千差万别,国家机器的性质和功用更不可相比,遑论“公共舆论”是否真正存在了。所以直接类比中法的情形,总感觉有盲目之嫌。

  如果说舆论和事件相互渗透会让二者都变得难以理解,那么对我而言,文本和历史学的关系也是我一直理不顺的线团。更重要的是,这个线团似乎也只是表面问题,那只打结和拆线的手才是最神秘的东西——那儿有东西吗?是不是这种观点已经把历史美学化了?……一如既往,问题越来越多了。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读后感(十):法国版的《叫魂》,哪有永不塌房的偶像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