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民族主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02 15:1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民族主义读后感精选

  《民族主义》是一本由(美国)斯蒂芬·格罗斯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主义》精选点评:

  ●#牛津通识读本# 民族究竟是什么?为何对人们来说,民族归属感如此重要?

  ●着魔状态的民族主义所具的破坏潜能,是需要理解民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民族主义就是很幼稚的逻辑。对延续基因的生存恐惧,传承内化一部分民族情结。变成傲慢偏狭敌视非我族类的种族运动根源。说不出自己的路数哪里好,但就是要这么霸道,不许质疑也不检验。每个民族都说自己最好,但逻辑上可只有一个。书名叫民族主义,本书学者着墨更多的是民族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引出的问题没有继续引伸。没有解答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看完反而有了更多疑惑

  ●很一般

  ●对社会关系的反思

  ●其实是讨论民族或民族性而非民族主义。就算是这样也没说清楚,虽然这些都是臭名昭著的难以界定的概念。

  ●得到

  ●适合改天重读做笔记

  ●书名是Nationalism,实际上讨论的是Nation,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虽然作者也承认两者有关联,但很明显这是两码事。后记中作者也说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是考察民族的存在说明了人类怎样的特性」;另外,个人认为这个后记应当挪到前面去。最后的参考书目有些不错,权当是练习自己的英语了~

  《民族主义》读后感(一):《民族主义》:我们需要民族主义吗?

  中东变局以来,西欧各国遭遇到严重的移民危机,尤其德国,为何如此?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禁穆令”一颁布,立刻引来一片哗然,他禁的到底是什么?根据不少学者的观点,我们已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必须顺应的全球化时代,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特别是放置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然而,我们真的是互相沟通无阻的邻居了吗?我们对彼此坦诚以待?如果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放近,似乎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尽管在具体方面——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以上现象,都或多或少与民族主义(nationalism)紧密相关。可是,至于何为民族主义,普通读者如我,或许只能给出个人经验主义的观点,触及出民粹、仇外等要素。若对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全球化、历史等话题感兴趣,不能错过南卡罗莱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宗教学教授斯蒂芬·格罗斯比短小精悍的著作《民族主义》(Nationalsi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追问何为民族主义以前,我们须回答何为民族。在格罗斯比看来,“民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它与稳定的领地、亲属关系、宗教等范畴中的一个或(往往是)多个产生紧密联系,并涉及记忆、话语、权力等复杂的历史建构,它可以被定义成“一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具体地说,是其成员之间由于出生境况相关、占据广阔领地、有时间深度的共同体”。

  同时,格罗斯比还提醒道,不能忽视民族主义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面。毕竟,“作为一种覆盖领地范围广泛又受到制约的社会关系,民族形成的目的是为了繁衍、传承和延续生命。民族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就成为保卫生命的一种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不外乎基于这种逻辑,只是比它更为复杂精巧,因为民族国家——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存在——的诞生,还与“故土”概念、“公民”理念,以及由人口大量流动、都市的兴起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相关。

  在政治领域,“很多人错误地把‘民族主义’当作‘民族’的近义词。”他们进而提出主张,“任何一个特殊的民族,都会对自己的民族性格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这些关于民族的不同的、相互斗争的观点,常常表现为不同的政治立场。”这种观点不说完全错误,多半也是臆想式的。民族是否具有特殊性,何谓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孰优孰劣,稍带有笛卡尔笔下的沉思者所具有的怀疑精神的人,都不会轻易给出肯定的答案。比一味排外的民族主义更为可怕的,或许是那些利用民族主义的政客,甚至是未曾深思就表达赞同的群氓——我们。

  ed�@��@

  《民族主义》读后感(二):民族主义·通识读本-摘抄

  (大部分篇幅都在讲什么是民族;民族形成的历史。对“民族主义”在当代的表现乃至其本身都没有太多讨论。)

  序言P4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比其他意识形态更强调传统、强调传统的同质性、强调保持传统的纯洁性。

  5 民族主义指的是有关民族的一系列观念。任何一个特殊的民族都会对自己的民族性格持有不同的观点……表现为不同的政治立场。

  5 民族主义的特点是,它相信民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不容任何质疑和妥协的忠诚……危害个体自由;宣称其他民族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把仇恨植于外来物。

  6 民族是由出身情况决定的、居住在一个领地内的共同体。

  9 民族是一种反应集体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其形成可以与一段历史、一个地域有关。

  11 民族是一种领地关系,建立在现实和想象中存在的集体自我意识之上。

  13 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其成员之间由于出生境况相同而形成的密切相关、占据广阔领地、有时间深度的共同体。

  16 (爱国主义)这种偏爱,不必表现为憎恨、偏见。……从爱国主义包含的人对国家兴旺的责任感考虑,它其实为解决民族各个成员间分歧提供了一个基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截然不同,后者试图消除不同的观念和兴趣。

  18 族群(ethnic groups)并不具备权力中心以维持统一的文化,应该把他们和文化上相对统一的民族区别开来。

  24 民族试图变成国家。民族通过其机构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延续。如果一个民族国家未能实现此目标,则面临解体,成员会有新的效忠对象,破坏民族的存在。

  32 民族的统一需要在领土范围内推行一种权威法律来实现。因此中东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因为各种教派律法的差异,只是效忠自己出生的乡村或者乌玛。

  34 北意大利、德意志的小公国们有完善的地方法律,却没有权威的高级法院或者立法机构这样统一的中央以联合成一个民族。(思考:不同的法律的确应该不利于区域内民族的形成;一样的法律却也不见得能起多大作用吧)

  40 拉丁词语natio来自动词nasci,意思是出生自。

  43 领地内的习俗通过各种各样的机构得以维持,比如庆祝和纪念日

  49 在对家和对民族的依恋中,对家的依恋焦点在父母,空间是第二位的;而由于本民族祖先和土地具有紧密联系,先人把民族自我的一部分置入了这个家园。这种以领地为疆界的亲属关系通过“帝国”,广阔领地内统一的文明生活方式,呈现出来。

  64 古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强化了希腊人的自我意识,但由于没有一个能在全希腊宣扬维护民族自我意识的权力中心,古希腊并没有发展成一个“民族”。(思考:即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和外族人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在当时不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我觉得是对城邦等其他团体等认同盖过了对民族的认同,不代表没有形成民族。)

  86 宗教融合和异教一神教维护的是帝国的存在,而不是为了巩固和延续民族的存在。

  87 宗教表达的普世愿望削弱民族情结最明显的例子是罗马天主教和麦加伊斯兰教。

  110 民族为合适人类如此感兴趣的话题?……民族的持久性和重要性的一个原因是人类对生存力,尤其是人类本源的关注。由于这种关注,他们围绕本源形成了关系。

  然而这并不是人类组织自己的唯一理由,还有其他人类关系超越了对生存力的关注,关心的事正确的生存方式。政治的任务不是去否认这些主导人类行为的不同目的……是出于对社会集体利益的关心,通过理智地践行文明美德来对不同目的素要求的不同生活方式作出巧妙的裁决。

  《民族主义》读后感(三):无甚高论

  《民族主义》读后感(四):雷颐:“民族”何以成为“主义”

  雷颐/文

  (此为本书序言,发表于2017年6月21日《中华读书报》)

  20世纪上半叶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无疑与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大有关系,但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基本国际秩序,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成为两大主导意识形态。在二战后这种背景、格局下,民族主义只是两大阵营、两大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地带”,甚至更多地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筹码。随着 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体系已不复存在,民族主义则突然高涨,成为对当今世界深有影响、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意识形态。

  吊诡的是,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使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化,而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甚至坚决反全球化的民族主义却又大行其道,委实难以理解。难以理解恰恰说明了解、理解的必要,不了解、不理解民族主义,就无法深刻了解、理解当今世界。作为“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的《民族主义》, 便是了解理解民族主义的最佳著作。作者斯蒂芬•格罗斯比(Steven Grosby)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古代近东、宗教与民族间关系、希伯来文《圣经》以及社会和政治哲学,是《民族和民族主义》等相关权威刊物的编委。由于作者是这方面的研究权威,所以此书才能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历史叙述与理论阐释浑然一体。此“通识读本”还对各种观点、学派作了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的介绍,照顾到了“通识性”,又以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一系列史实、事件作了概念化抽象提炼和理论化处理,对百余年来的有关研究作了切中肯綮的分析评论,深具学术价值。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一个现代才概括出的概念,却是人类最古老、久远的思想、情绪和意识形态,因此才最有力量。正如作者指出的,历史上人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来,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民族”。这种标准并非简单、中性地区分“异”与“己”,而是“唯我独尊”的标准。大约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有区分与外族人不同之处的标准。公元前16世纪,埃及人也有一套这种标准。古代以色列人明确以领土和语言作为区分标准,希腊人认为非希腊人是野蛮人。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夷夏对举始于西周,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说,严夷夏之防却是春秋时期。约至春秋时期,“夏”和与其相对的“狄”、“夷”、“蛮”、“戎”、“胡”等(后简称“狄夷”或“夷”)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范围,被赋予文化的意义,甚至被赋予一定程度的种族意义,主要用于区别尊卑上下、文明野蛮、道德与非道德。“华夏”代表正宗、中心、高贵、文明、伦理道德;“夷”则代表偏庶、边缘、卑下、野蛮、没有伦理道德,尚未脱离兽性。孔、孟都提出要严夷夏之防。先秦到两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时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妖魔化的“他者”为镜像, 塑造、形成了自己的种族或文化优越、优秀、高尚、高等的形象。以此为基础建构的华夷二元对立世界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近代,“严夷夏之大防”、“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

  本书的主旨是探究人类如何把自己分隔成为民族的、各不相同的社会这种趋向。之所以要探究这个问题,是因为人类在区分异与己的同时, 又不能不与“他者”交往, 在全球化时代,这种交往的广泛性、深入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者开宗明义地写道:“如果需要考虑人类区分自己的趋向,也必须关注让人类联合在一起的那些活动。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导致对人类事务中民族重要性的错误理解,而对这一重要性的探究恰恰是本书的中心。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民族的存在告诉我们人类怎样的特性?’但是,什么是民族?什么又是民族主义?”如何通过对民族、民族主义的深刻认识而达到人类更好的合作,是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这本书其实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探讨、研究民族主义,当然要从什么是“民族”开始。简单地说,民族是由出身情况决定的、居住在一个领地内的共同体。领地,当然是这个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条件。但仅有领地,还不足以形成民族,因为历史上不断变迁、在一个领地内生活并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共同体,才形成民族,或者才能称之为民族。相对统一的文化,为民族提供了稳定性,使其长时间持续存在。民族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因此作者提出了“时间深度”这个概念。所有民族都有关于自己民族形成的神话、传说、历史,久而久之, 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独特的集体意识。历史学家德尔默•布朗(Delmer Brown)有句名言:“民族的形成使神话传说更像史实,使真实事件更像神话传说。”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服饰、建筑、歌曲、语言、宗教信仰等等,与神话、传说、历史等一样,都承载着民族这个社会关系赖以形成的功用。从观念上说,民族是一种反映集体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自己的领地与独特的观念,是民族的两个基本元素。也就是说,民族是一种既有时间深度,又有领地界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现实和想象中持续存在的集体自我意识之上。作者对民族做出这种定义:“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具体地说,是其成员之间由于出生境况相同而形成的密切关系、占据广阔领地、有时间深度的共同体。”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比其他意识形态更强调传统、 强调传统的同质性、 强调保持传统的纯洁性。然而历史说明,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许多传统本身也是“发明”的,只是久而久之这些“发明”、“创新”、“创造”,不知不觉也就成了“传统”。

  例如圆筒形的“土耳其帽”被认为是土耳其的传统,已经演变成土耳其的符号。然而,它曾经是“反传统”的符号。19世纪30年代,苏丹马赫默德二世在军事改革方面采用欧洲军事训练法,聘用了英国海军军官为海军顾问、普鲁士军官做陆军军事顾问。在行政机构方面,他将原来传统的机构改换成西方近代的政府各部,特别是设立了外交大臣、内务大臣、财政大臣等官职。为了表明开放的决心,他命令官员要穿欧式西裤、大礼服和黑皮靴,百姓戴的穆斯林头巾也被废止,规定一律戴一种圆柱形无边毡帽。这种帽子由于没有帽沿,所以宗教祷告时前额照样可以方便紧贴地面。显然,这是穆斯林头巾与西式有沿帽之间的一种妥协,但它的推行仍因其“反传统”而遭到维护传统者的强烈反对,在国家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后才开始流行。

  后来,土耳其的“改革派”与“保守派”间的激烈斗争一直不断,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终于在 1908年爆发了要求君主专制立宪的“青年土耳其”革命,最终在凯末尔将军领导下,于1923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虽然凯末尔集种种大权于一身,但改革还是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为表示改革的决心,凯末尔在1925年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而要求戴礼帽、鸭舌帽等各种欧式帽。但近百年来,圆柱形红色礼拜帽已经成为神圣的宗教和奥斯曼帝国的象征,几乎人人都戴。1925年初,凯末尔却发动了对礼拜帽的批判,8月,凯末尔本人头戴巴拿马帽到几个最保守的城镇视察,表示告别传统。为与凯末尔保持一致,政府机关忙向官员发放欧洲式大礼帽。11月,做出了戴土耳其礼拜帽是犯法有罪的规定!这一规定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 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公开抗议和骚乱,但都被凯末尔镇压下去,其中一些人还被处以绞刑。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各种欧式帽,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作礼拜祷告时可反过来把帽沿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土耳其反对戴穆斯林头巾传统的礼拜帽在百年之内就演化成了“传统”;中国反束发传统的剃发蓄辫在两百年之内也演化成了“传统”。“帽子”与“辫子”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成为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正统”,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共同记忆、价值的象征符号。显然,传统、民族特性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少传统、民族特性其实开始也是“反传统”、反原来的“民族特性”的,是人为强迫“植入”之结果。

  无数史实证明,几乎没有不变的传统。斯蒂芬•格罗斯比就此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传统的呈现是对各种亲属关系的肯定?或者说为什么要利用传统来建立各种亲属关系,把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区分开来?”在对历史上传统的变革与维护这种矛盾现象作了深入分析后,他的结论是在民族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一个遥远的、 常常带有神话色彩的过去,抑或一个人们认为史无前例、无从查证的情况,在时间的帮助下又一次把民族关系的独特性合理化了”。他进一步指出:“强调民族历史悠久并不意味着真正相信民族的独特性,这也许只是算计着如何利用民族矛盾。”

  斯蒂芬•格罗斯比总结民族主义的特点是:“它相信民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这种断言常常导致一种信念,即民族要求不容任何质疑和任何妥协的忠诚。这种关于民族的信念一旦成为主导,便会危害个体自由。另外,民族主义经常宣称其他民族是自己民族不共戴天的敌人;它把仇恨植于外来物,无论对方是另一个民族、一个移民,还是一个可能信仰另一种宗教或说不同语言的人。”但是,民族主义的多重面相他也没有忽视。他指出,20世纪两次给人类带来深创巨痛的世界大战,民族主义难辞其咎;但在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的大潮中,民族主义则厥功至伟。民族主义通常被认为是落后的,但加拿大和英国可是最发达地区,魁北克、北爱尔兰的民族分离运动仍有不小市场。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并关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民族主义思潮。著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何以至此》《孤寂百年》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民族主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