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之毒》是一本由[日] 宇佐美真琴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愚者之毒》读后感(一):不够推理,但依然是个好故事
日系的“推理”定义越来越广泛这是不可否认的的现实,但这对我而言并非一件坏事:我热爱推理但也并不排斥推理元素薄弱甚至没有的好故事。(也许这就是我特别喜欢畅销君的原因吧hhhhhh)
跑题了,说回本书吧。客观来看,本书相比某些“这也能算推理?”的书来说,已经算推理元素很浓厚的了。饱经某些作品锻炼的我在读第一章发现双线叙事并且用的都是第一人称的时候,我就在怀疑是不是又是叙诡。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但这本书并没有把这段叙诡当做一个核心诡计(确切的说这本书就没有核心诡计),而是第一章末尾就几乎明示了出来。而后续内容中,能够称得上“诡计”的两处其实也并不如何精妙,并且谜底其实紧随着谜面就揭晓了。因此,如果仅仅从推理角度来看的话,这本书只能称得上一般。
但剧情方面,这本书的描写确实足够令人称道了。以这种体量的篇幅描写出了一个不短的时间跨度内、涉及众多不同生活境遇角色的故事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单亲母亲、最底层的家庭中的孩子、内心扭曲的恶人……这些角色哪怕是我这样草草阅读完,也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不过,双线叙事中的另一条线里的故事多少就显得有些贫乏了,叙事方面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点,更多的是“工具性”:与另一条故事线相呼应或者为其埋伏笔甚至第一章显然是为了起误导作用。
限于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有限,同时也不想过多涉及剧情细节,因此就只能在此说这些没什么用的废话了。
《愚者之毒》读后感(二):世界分为两部分。
日文悬疑小说如此,不看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又或许是我过于迟钝,读任何作品时都不掺杂过多个人情感,全身心代入故事中,每每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本书写作的时间线甚为有趣,视角的转换为本作的点睛之处。在读到第二章后半部分时才理清了故事中的几个“我”到底是谁。 比起宏图大略的故事情节,我更喜欢简单平凡,却能清晰传达思想的作品。
“我为了生存而做的事,在她眼里只是‘帮家里做事’。她活在我们无论如何也去不了的那个世界……她天真地以为将自己的世界和这里的世界相连,再通过这种小儿科的活动就可以拯救这里的人,真是既可爱又残忍。”
同时读本书最大的感慨为译者的文笔之流畅细腻。在本书中译者加入了大量注解,并且对诸多生词进行了细致查阅(摇蚊),不仅是对原作的尊重,同时也为知识储量参差的读者们呈现了翻译的艺术,深感译者们的匠心。读推理相关题材书本数量不多,但在本次阅读中未感到过多的翻译痕迹,译者仿佛一位朋友在叙述一件事实,娓娓道来却酣畅淋漓。言辞简练,用词精准,高潮情节引人入胜,还将一些公司法律等晦涩的知识以十分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可见译者双语水平之高,积累之深厚,经验之丰富。 将那些苦涩的故事用冷静的口吻跃然纸上,往往最触碰人心。
我以读者和日语学习者的身份在此发表拙见,不胜荣幸。
《愚者之毒》读后感(三):封面暴击!一部沉重的本格+社会派推理小说
我曾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被吓退,但当我读完合上书时,却是揪心和窒息。
叶子和希美在职介所偶然相遇,从此逐渐成为彼此的挚友,然而她们各自却也心怀隐秘。叶子背负离世的妹妹妹夫欠下的巨额债务,还不得不抚养妹妹妹夫的孩子,患有语言障碍的达也。而希美却一直在逃离从小在贫民窟长大的噩梦。她们和彼此的偶遇,也是她们人生的转折点,叶子经希美介绍到难波家担任保姆,难波家的长辈难波老师和他的儿子由起夫也对叶子和达也关照有加,可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故事中的人们,从难波老师意外去世开始,一切真相和罪恶都渐渐浮出水面……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本格+社会派推理的结合,视角并没有固定在一个人物身上,而是在30年的时间跨度中转变,以及采用了一些叙诡的手法,拉着读者往坑里跳。
整个故事分了3个部分来写,每部分中的时间不同,故事的环境更是营造的截然不同,可能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把故事支撑起来。
第一部分,80年代,故事主要发生在难波家,有点温暖的,总是有阳光照射的感觉。
第二部分,60年代,故事回到了希美的少年时光,也是日本煤矿产业衰败的开始,脏乱破旧,好像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阴雨连绵。
第三部分,离我们最近的2015年,老年时光,有点琐碎和惬意,又带着对人生即将逝去的决绝和解脱。
这三部分之间的转变和落差还需要亲自去阅读才更有体会啊。
再说一说我喜欢的几个人物吧。
看似憨厚善良又儒雅的难波老师,也同样有自己隐藏的秘密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他是我全书最喜欢的人。可能是因为他对身边的细节十分在意,对于他人都忽视或否定的人和事,他总能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然而,他患有幽闭恐惧症,患病后会引发心脏病,这个难以克服的症状却对他造成了致命一击。
不会说话的,五岁的达也。他也是像难波老师一样洞察一切的人,只是他不会说话,这些真相全部藏在他的心里。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达也承受的人生波澜太多了。先是失去父母,又失去了疼爱他的外婆,跟着嫌弃自己的姨妈,内心却依然把姨妈当做亲人去爱,他遇到了宽容他关爱他的难波老师,和愿意做他爸爸的由起夫先生。可是,五岁的达也最终失去了这一切……佩服达也的坚强成长,命运后来并没有丢弃他,而是给了他全新的人生。
关于愚者之毒的这个名字,我是读到书中难波老师的解读时,才明白的:
“与其一知半解的知道很多事,不如什么都不知道。与其人云亦云的成为一个智者,不如自立自强的当一个愚者。只有能按照自己想法生活的愚者,才能将身上的毒素转化为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愚者之毒。”
如果把愚者之毒对应到故事中每个人物身上,其实是有点难度的,他们的命运和愚者之毒之间看不到特别清晰的联系,也许这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阅读体验吧。所以,愚者之毒,我也只能对应到了一两个人物的身上,Emmm……
《愚者之毒》不算是一本轻松的推理小说,尤其是希美那段暗无天日的少年时代更是令人难受和揪心,而最后的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也是对罪恶的坦然面对,和对人生的告别吧。
《愚者之毒》读后感(四):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穷,偶尔不幸
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有三万八千人关注,三千七百人回答。一篇一篇看过去,多数回答令人唏嘘。有一个答案只有一句话:“我的老婆没钱治病,死了。”直白简单,但谁敢去想这背后的故事?
更多的回答,指向“犯罪”,好像在这个阶层,犯罪很容易。这当然是一种误读,而底层社会的悲情,确是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活最极端的样貌,最阴暗的现实,和最肆无忌惮的人性,只是看到一星半点儿,都足够震颤人心,所以这成了导演和作家偏爱的题材。
黑泽明的电影《天国与地狱》,讲了处在一起绑架案的“两端”的人物命运——在“天国”的鞋业公司专务权藤和在“地狱”的罪犯实习医生竹内。他们在影片里仅有两次碰面,第一次在街头借火儿,第二次隔着监狱的玻璃。导演把双方的内心挣扎和突变刻画到了极致。这一时期黑泽明拍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片,战后的日本已经逐步开始恢复经济,但脱离了战时困顿的人民,面临的是更加凸显的社会内部矛盾,社会承受着因此而带来的飙升的犯罪率,黑泽明镜头下的“穷人”“底层”,大多都以罪犯的形象出现,倒不是出于某种阶级立场或道德标准的评判,而是“犯罪”可能是当时一些底层人民唯一的选择。
黑泽明选取了横滨为背景,经历了战争和地震灾难的双重打击,已经把这座城市里的部分人挤压到了生活的最边缘。片子拍摄于1963年,就在那一年的11月9日,日本福冈县的三井三池煤矿的三川矿坑发生了煤炭粉尘爆炸,造成458人死亡。爆炸后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839人一氧化碳中毒受伤。而当天,神奈川县发生了火车事故,造成161人死亡。之后,这一天在日本被称为“血染的星期六”(血涂られた土曜日)或“魔鬼星期六”(魔の土曜日)。
作家宇佐美真琴把这个矿难引发的悲情故事写进了《愚者之毒》。这本书被称作是“关注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作品,事实上不仅仅如此,这本书讲了我们好多人的绝境啊。
香川叶子和石川希美在职业介绍所因为一个“乌龙事件”相遇了,时髦、见过世面、在律所工作、住着高级公寓而且人又和善的石川希美吸引了叶子,喝了几次咖啡,她们成了朋友,在叶子看来,就连“只喝黑咖啡”这件事,希美都显得很有品味。因为叶子的人生,别说品味,就连生活,都快谈不上了。
叶子的姐姐姐夫生意失败放火自杀了,留下目睹了全过程的外甥达也,不久,疼爱叶子和达也的外婆也去世了,叶子只好独自抚养“精神发育迟缓”的达也,来到职业介绍所是为了找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
“我们现在加班很多哦,在招聘条件上应该写清楚了。”“啊?”面试官对我的疑惑置之不理,继续漠然地说道:“工厂正在满负荷运作,最忙的时候可能要工作到晚上九点。当然,加班费少不了你的。”我的表情有些僵硬,这次面试官终于注意到了。“你不太方便是吗?”“啊......”我用力吞了吞口水,“我不能加班,必须按点回家,因为我一个人带孩子。”“啊?”对方的表情惊讶到有些夸张。这就是叶子的困境,三十五岁了,人生陷入了迷茫的死胡同。没有稳定收入,没有安居之所,又带着一个幼小的孩子,感觉一筹莫展。
作者没有用特别夸张的词藻描绘叶子的日常生活有多么艰辛,读了几行,我就想到了《坡道上的家》,那些挣扎着的母亲们,那些失去生活勇气的妈妈,叶子是她们中的一位,甚至更不幸,她原本没打算成为一名母亲,无私的母爱,伟大的母性等等模糊又没有标准的东西,只让她感到恐惧。
“如果没有他的话,我可以一个人轻松地活下去,也不会再为达也的教育问题、社会福利、看病就医等事所困扰。不会再有人批评我是个不负责任的家长,我也可以和惨痛的过去作别,不用再看到达也后背上那道丑陋又扭曲的疤痕。我将重启我的人生。”这是很多母亲会在内心闪过的念头吧——“如果没有他的话”,然而这个想法一旦占据了上风,将是如何的一场灾难。
站在达也的视角,这辈子刚刚启程,就遭到了父母亲毁灭般的抛弃,作为“幸存者”却承受着最大的不幸,作为“累赘”一样的存在默默活着。家庭悲剧在他身上赋予了什么?作者用绝妙的笔法在不可思议的地方做了注脚。
叶子和达也的困境在遇到希美后有了转机,希美给她介绍了一份在当地“豪门”做用人的活儿,既有了容身之所也解决了生计。家里的老主人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教育家,对达也的成长起到了颇为关键的引导作用,达也一天天好了起来,还与一只小乌鸦做了朋友。当家的男主人也十分善待叶子和达也。日子看起来要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老主人的突然死亡,让所有的秘密都无法隐藏了。
宇佐美真琴的文笔优美丰沛,她构筑了两个视角下叶子和希美的人生历程,她善于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带给读者情绪,不是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情节,是用小锤子咚咚咚凿刻在心里的细节。不仅是呈现事实,而且是揭示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巧妙的故事结构,谜团和抒情交替登场,让我们在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同时,再拾起我们身处其中却忽略的问题:童年创伤的抚慰、家长子女的责任,以及底层人民社会席位的缺失。
又记起开头提到的知乎问题,有一条回答说:这就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穷,偶尔不幸。
是的,整体来讲,生存是底层人群的基本行动逻辑,他们无力关注宏观世界,但被一旦有“大事”发生,却最能拨动他们的命运。好像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天注定》,底层人物对外在的压力尽管也在抗争,但收效往往微小。然而最大的不幸,就是被迫失去自我意志,身不由己。把犯罪当场出路在普通人看来是多么可笑,但有些人的人生就是如此,有什么倒霉的事自己也毫无办法。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就不得不跟着做别的事。一误再误,弄到最后全盘皆输,什么事都不是你心里所要做的,一辈子也回不了头。
宇佐美真琴是讲故事的高手,四桩死亡事件串联起不只是受害者和罪犯的秘密,而是整个社会面临的绝境。这是我们所希望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看到的一切。
“不用去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要成为一知半解的智者。只有按自己意志生存的愚者,才能将毒素转化为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愚者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