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俄罗斯》是一本由(英) 马丁·斯克斯密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一):大家好,我是这本书的编辑
C记者驻莫斯科5年,接近权力核心,图文并茂展现俄罗斯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西方公认的了解俄罗斯的必备典籍、案头书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二):BBC这本不错
★★★★☆ 准备读,做个标记,阅后再评。己读
2020新年第一天读书中渡过, 二次俄罗斯游玩过,都是酷寒的冬天,先是伊尔库茨克贝加湖再是莫斯科圣彼得堡,就一直一直在读相关书。这本读到一半放下,先读《莫斯科绅士》再《娜塔莎之舞》又《拜占庭帝国》一小半部分,今天终于将这本读到尾声了。。 BBC记者写作的。记实性强,唉 历史从来就是一面镜子,怎么讲呢人,物,历史,尤其斯大林时代。。与TZ太相似了! 如果不大爱看历史或没有多少喜欢俄罗斯情节的人。不推荐。 读书类别纯属个人爱好。无它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三):本书开头部分最精彩
俄罗斯的历史不好读,压抑又血腥。这本书倒是通俗易懂,作者也有自己的一点思想。
本书开头部分最精彩,陈述俄罗斯传统专制暴政不是必然的,中间还是有可选择的分叉点。
例如基辅罗斯时期,尤其是在首都诺夫哥罗德阶段,国家法制远远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今天当地人还在说:“诺夫哥罗德还没有被莫斯科占领前,公民可以参与政事,能决定公爵的任免!人们可以选举市级官员,甚至可以废黜大公,另选新主!”
11世纪到过诺夫哥罗德的人都说,那里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在市区事务中举足轻重。那时已经有健全的排水系统,加固的铺木道路——比巴黎早200多年,比伦敦早500多年。
当年的桦树皮经卷告诉我们,基辅罗辅时期已有了高度健全的审判体系,包括陪审团以及仲裁机构。与其施加体罚,法庭更倾向于罚款。基辅的一些法律案例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先进的。比如说,商人雇了工人后,临时毁约,合约在法律上仍有约束力,所以雇主要赔违约金。再比如,雇主通过中介雇佣员工,中介公司没能按时发薪,这时雇员有权要求雇主赔付。当然了,那时的法律和现代社会的民主还相差很远,不过诺夫哥罗德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法制的雏形。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许多转折点,基辅罗斯时期就是其中之一。倘若基辅的法制模式能够发展下去,倘若专制力量没有占了上风,今天的俄罗斯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但1240-1480年期间,蒙古人占领了当地240年之久,罗斯国从脆弱的刚刚萌芽的民主制过渡到更持久更成功的专制制度。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四):西方视野下俄罗斯千年的苦难与辉煌
俄罗斯是个很特殊的民族,它经历过超级大国的辉煌,亦有落入第二甚至第三世界的危险,却凭借着普金的铁血、强硬重新回到世界强国之列。面对欧洲的呼唤和亚洲的挽留,俄罗斯选择了“可控民主”这一模式,这与俄罗斯漫长的集权与专制传统有着很大的关联。重庆出版社的《BBC看俄罗斯》就透过铁血之国千年的发展历程,解析了这一神秘特性。
《BBC看俄罗斯》是驻莫斯科5年的BBC记者马丁•斯克斯密斯所著,他从9世纪讲到21世纪,从动乱的过去讲到纷纭复杂的当代时局,围绕着“集权与专制”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在政治、音乐、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理解俄罗斯民族的心理、文化及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有着漫长的集权与专制的传统,其中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建立起的沙皇专制制度延续了300多年。这也是铁血之国名称的由来。作者用他所了解的详细的史实,再现了不同历史阶段集权与民主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模式所进行的斗争,论证集权与专制是深深烙印在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的,虽然他们也希望享有民主的权利,但相比国家的统一、稳定,这种权利并没有那么的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强硬、专制的普金为何在俄罗斯会拥有如此高的支持率,即使他禁止了公民的部分权利,他的政党也有腐败。
马丁•斯克斯密斯在讲述的过程中,每当在决定俄罗斯命运的历史关头,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美的卫星争霸等,总是写的特别详细,铺垫很多,前因后果,有内幕,有分析,有事实。同时引用大量纪实类的材料、文学作品细致生动地描述俄罗斯民众的反应——对祖国主权的誓死捍卫、对国家利益的绝对服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可见一斑。
虽然是BBC驻外记者,马丁•斯克斯密斯在撰写的过程中保持鲜有的冷静与客观,既有对西方不客观评论的否定,又对俄罗斯未来的政治走向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在他看来,普金并没有重新恢复俄罗斯强国的地位,只是带来了幻想。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五):俄罗斯向左走,向右走?
一边是欧洲的呼唤,一边是亚洲的挽留,俄罗斯何去何从?难以决定自己的民族身份,并不仅是俄罗斯当下面临的问题。身为一个深入俄罗斯核心部门工作过的历史学者,BBC记者马丁·西克史密斯坦言,预测未来不是他的职责,他只提供过去的线索。《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纠结了千年的大国。究竟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古罗斯国、罗曼诺夫王朝、苏维埃俄国、俄罗斯联邦,彻底诀别是艰难的,左右为难的选择题始终存在。
俄罗斯的纠结存在于民族的血脉中。历史学家L.S.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以多民族的俄罗斯和美国对比,认为前者是“民族马赛克”,后者是“民族大熔炉”,马赛克的结合显然不如熔炉来得坚固彻底。但另一方面,“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是俄罗斯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这种精神强烈到能令百姓心甘情愿接受独裁统治,关键时刻还能舍弃性命一致对外。这要从俄罗斯的地理环境说起。绵延漫长的边界线缺乏海洋、山峦等天然屏障,显得过于脆弱。长期以来,俄罗斯人民饱受外族侵扰,为此,他们选择向外扩张——“似乎只有将欧亚腹地纳入囊中才稍稍心安”。骁勇杀敌或是兵家常事,连老弱妇孺都宁在兵败时焚毁家园而不妥协,果真当得上“铁血”二字。内部的分与合像马赛克一样可远观而易碎裂,于是不同性格、不同立场的执政者,或多或少地倾向于铁血的极致——独裁。
虽饱受非议,俄罗斯历史上却也不乏才智过人的执政者。他们目标远大,至少在执政之初是真正想要励精图治的。譬如伊凡四世,在他的统治初期尝试过建立议会,却因战争而夭折。与伏尔泰曾为莫逆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要比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更有冲劲,可惜斟酌后选择了原路,甚至销毁旧书信以示诀别。彼得大帝则是以改革之名巩固独裁,一系列怀柔政策将民众和国家利益相捆绑,而沙皇依然是沙皇。
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国似乎摆脱了独裁统治,但正如先前束缚着沙皇改革的因素,其后的执政者们非但难以放权于人,反而急于塑造自己的权威。在西克史密斯看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民众被画饼式的许诺吸引,自发投注爱国热情,最后并未照进现实,只巩固了少数人的权柄。西克史密斯虽不留情面地揭露了俄国近代几位统治者的过失,却也承认,他们在缓慢地为俄国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决定做助推。历史长河,像一个巨人的慢动作,慢动作带来了十月革命的飞跃,慢动作也会带来下一步的举重若轻。譬如赫鲁晓夫落空的承诺和过度自信,并不抹煞他实现“更开放、更少受专制镇压的恐慌”的新社会;戈尔巴乔夫再前推一步,实现的是“类民主自由国家”,是“市场不规范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竞争的准国家组成的向心体”;普京则带来了恢复俄罗斯强国地位的“幻象”,恢复和平与安全的“幻象”。
作为俄罗斯的近邻,我们并没有亲昵到自来熟,对它的了解也像隔着一层影影绰绰的面纱。或是因其幅员辽阔,不能一言以蔽,如同中国的最南与最北也有迥异的地域文化;或是因它和我们的差异并非历史上的某些共同所能消弭,就像金发碧眼的欧式长相,分分钟出戏;但最主要的,或是因其自身的摇摆和矛盾,顽固和变数,铁血和掣肘,俄罗斯自己也不尽然了解他们歌颂万遍的祖国。唯秉笔直书的历史能窥其万一:毗邻东方的传统,向往西方的繁荣,俄罗斯的未来应当还有第三条路,那是条无需诟病亦无需羡慕的道路。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六):这就是俄罗斯吗?!
这几天正在召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不出意外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后第一次参加峰会,不仅仅因为伊朗是其中的一个观察员国——而是因为,俄罗斯领导人又一次来到了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在谈事情。放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大格局下,中俄的走近越来越具有一种极其强烈的信号和意义。
看一看世界地图,俄罗斯联邦必定是那种在面积上一下子就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之一。它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国徽的主体为双头鹰图案。这个标识继承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仿佛一头望着西面的欧洲,另一头望着东面的亚洲。从当年被蒙古人打败的古罗斯国——基辅罗斯,到后来的莫斯科大公国,到1721年彼得一世建立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到1922年12月苏联正式成立,再到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国家至今,俄罗斯走过了不寻常的千年征程,用曾经担任过BBC通讯记者的英国人马丁·西克史密斯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铁血之国的千年史。观察今日俄罗斯的国民性格,如果不了解它的过去,就很难弄得懂它的现在以及未来。
无可否认,就连作者马丁·西克史密斯也认为,虽然俄罗斯向往西方,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但同时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又有一种对无上权力的崇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占有欲。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俄罗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一部俄罗斯的千年发展史,特别是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始终是以强权、军事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到如今,它的符号是人称“硬汉”的普京。也正是这样一种由来已久的习惯性思维,赋予了俄罗斯人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有品格和坚强性格。十九世纪之初,打遍欧洲无敌人的拿破仑却在莫斯科城下无奈中折戟沉沙,希特勒的闪电攻击也没有能够吃下这个面积辽阔的国家,一座当年名叫斯大林格勒的城市死死地拖住了纳粹德军,并成为第三帝国最终走向失败的焦点战役之一。即使是在1991年之后最潦倒的岁月里,日本也始终只能对被俄罗斯占据的北方四岛看在眼里、着急在心里!这就是俄罗斯,一以贯之的俄罗斯!有着丰富资源,也有着伏特加高烈度白酒与美味鱼子酱的那个俄罗斯!
仔细回顾与审视俄罗斯的千年历史,或许会觉得不难理清它的基本性格。但这真的就是俄罗斯的全部了吗?!那个被称为“铁血之国”历史的俄罗斯,与1991年底以来的俄罗斯,其中到底有几分相似、几分相异呢?或许从《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这本书里,所能感受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被历史凝固了的俄罗斯。历史当然不会说谎,但记在纸上的历史,却应该仅仅只是全部历史的一部分——多少不等而已,但一定不是全部!
马丁·西克史密斯在《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开始引用了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的几句诗——“不羁的命运之手/此时带您到此/让您领略这狂欢的一刻/让您见证人类的魅力……”——他是用这几句诗来描述自己作为一个驻外记者,对发生在1991年8月19日,那个星期一所发生的一切的感受的;但或许,这几句诗用来绘写整个俄罗斯的历史——曾经、现在以及未来——也都是非常适用的!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七):东西混血的俄罗斯还是以近代史为主啊
最近想找有关俄罗斯的历史书看,不过市面上大都是苏联历史,而我对这个不是很感冒,发现这本通史还是很惊喜的,再加上BBC的大字(我在B站收藏的各种BBC记录片几乎全下架了QAQ),花了几天时间现在终于看完了。
尽管题目是千年史,20世纪的百年史还是占了大半个篇幅,并且主要都涉及政治,中心点就是论述东西混血的专制俄罗斯啥时候能向自由民主的西方看齐呢?emmm这个作者不加论证就设下的二元对立东方专制,西方民主,蒙古金帐汗国统治真是太坏了的前提还是可以再商榷的(现在同时在读的也是英国人写的《娜塔莎之舞》里面也主要谈过这个问题,但写的更好),不过对于我这种对俄罗斯历史知之甚少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太学术还是挺友好的,通俗易懂,作者撰写就像拍纪录片一样,有时谈到一个历史事件就会去发生地参观,然后角色扮演或是设想一下当时的情节,后半部分还谈到了他亲身经历过的苏联及俄罗斯当代。
我对沙皇时期的俄国历史更感兴趣,比如伊凡雷帝,我觉得他好像《权利的游戏》里的疯帝,不过书中相关内容不多。
书大半部分是革命及之后的事,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有的大概是国内作者写书根本不会提到的
在小说《列宁在苏黎世》中,索尔仁尼琴用嘲讽的口吻写了列宁对二月革命的反应。当时列宁在瑞士避难,听说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后不可置信地说:“俄国发生了革命,简直是在鬼扯!”然后,继续吃他的水煮牛肉,还细心捡了块大的,放进口中。我也不知道索尔仁尼琴是不是在列宁饭桌底下听到的,不过我也喜欢吃水煮牛肉啊猪肉也不错还喜欢水煮鱼
他的部长们还在冬宫傻傻地瞪着被抓···在不识字的革命者的命令下,自己写逮捕令,然后顺从地被押往监狱,没有任何流血事件,也没有什么英勇壮举,十月革命事实上就是这般平静。然而爱森斯坦的电影《十月》却截然相反:大批民众攻破重重阻拦,冲进了冬宫,死伤无数。···这次政变在一天内就结束了,据记载只有2人死亡。论春秋笔法如何凸显事件影响&为几乎没流血的革命鼓掌
德国将领评价说:“所有苏联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抗战到底。几乎没有人投降。”但是在苏联其他地区,红军可是节节败退,仓促撤退。其实不管是在经验还是在数据基础上都很难概括群体特性,你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啥
斯大林勃然大怒,告诉政治局:“我要动动我的小拇指,明天再也没有铁托这个人。”天凉王破
还有好几处文字记述让我耳目一新,包括战后老兵、苏联航天、反犹、车臣、寡头等事件,在此不一一列举了,看一个短评大概意思是繁体版的还会有更多内容?期待未来可以看到繁体版的
不会相信这本书记载的所有内容,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是竟然没有标注任何参考文献和史料来源,但是脱离课本灌输的传统思想,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俄罗斯历史是很有益的,国与国之间的相似性也非常可以以史为鉴。书中在叙述事件时引用了几次托克维尔的名言,“民众会利用独裁统治的让步要求更多改革”,也就是“ 有时候政权的改良和让步反倒会激发破坏性的革命 ”,让我想起鲁迅和钱玄同争论铁屋的故事,这种逐渐会上升到形而上的问题总是思考得很头疼,不过像我这样的升斗小民更关注的还是脚下,好好生活,国家社会的行为和出发点都是名副其实的为了百姓的福祉,不论冠以什么称谓都是很好的吧。
《BBC看俄罗斯》读后感(八):国家如此,人亦如是--俄帝国海洋梦折射下可爱而不完美的众生
—Christine探索俄国第三辑
朝鲜和挪威之间只隔了一个国家。
顺着《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的脉络读俄罗斯的版图变迁,会惊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先天条件:无人能敌的幅员,跨越东欧到东北亚多达11个时区、多样化的种族、发达的水系和森林、拥有世界级产量的巴库油田和西伯利亚天然气田。然后再查一下资料,俄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流,湖泊和淡水资源占世界25%,而且水电站enable了俄大量电力来源;森林面积居全球首位;天然气储量全球首位;探明的石油储备排全球第八;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样看来先天极优的娃,居然GDP未进前十,人均GDP还要低于world average一丢丢……我在前面的post提到,俄经济发展面临资本外逃、产业结构单一、产能低下等挑战,但若单从本文定调“先天条件”而言,俄罗斯的问题是否折射了普遍问题?
我这次的俄罗斯之旅行程主体是博物馆、纪念碑、教堂等人文景观,但所幸留了充足时间在#涅瓦河的出海口、位于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Baltic Sea)#芬兰湾(Gulf of Finland)南岸。适逢俄25年来的暖冬,12月底的芬兰湾未冻,海浪在寒风中徐徐拍岸,仍有成群的野鸭子和海鸟添趣。虽因我处在波罗的海较窄海域,对岸陆地清晰可见,但波罗的海本身就是欧洲北部一片内陆海,俄罗斯强国之路的奠基人#彼得一世却为夺取这条海岸线耗尽半生精力,而这位大帝的离世是因为奋不顾身跳入芬兰湾冰水中抢救士兵得风寒不治。在临终前,他派白令去勘察连接俄罗斯和阿拉斯加之间的水域,后称#白令海峡。
波罗的海芬兰湾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记载了他对海权意义的定位:“如果世界上一个君主只有陆军, 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加上海军,他就是双臂齐全.”彼得大帝接手时的沙俄疆域辽阔但缺少有价值的海岸线, 少年时代的他已经深诣这1.制约沙俄对外贸易从而限制经济发展; 2.阻碍沙俄与发达的西方文化接轨导致制度、科技、民俗的落后;3. 致使海军发展无法实现,削弱沙俄面临日益强大邻国军事威胁的抵抗力。在与北方强国瑞典的征战中夺取波罗的海门户后,彼得大帝为强推沙俄全面西化改革,不惜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并在此建筑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帝皇的海洋征战远不限于此,除上文提到对俄东部白令海峡的规划,彼得在位期间多次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俄西南面海域#黑海控制权,与波斯(今伊朗)争夺#里海控制权。帝国海洋梦被彼得大帝的后裔完美继承,后世的沙皇、苏联均进一步全面扩张海洋势力,现在的俄罗斯拥有东西南北4个出海口:北面的北冰洋出海口—摩尔曼斯克,俄北方舰队基地;西面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圣彼得堡,俄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南面的黑海出海口—塞瓦斯托波尔,俄黑海舰队基地;东面的太平洋出海口—海参崴(无能大清对沙俄海洋梦的贡献),俄太平洋舰队基地。经过几百年海洋征战的俄罗斯,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拥有了世界第4长的海岸线,但海洋之殇远未被根除:这4个出海口各有硬伤。北冰洋出海口的价值限制不言而喻;波罗的海是北欧内陆海,俄罗斯的货船和军舰从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需要经过丹麦和瑞典控制的海峡;黑海同样是内陆海,俄船只进入大西洋需要经过土耳其控制的海峡;太平洋出海口一年有4个月的冰期,通航条件不甚理想。苏俄仍一直为出海口不惜发动局部战争:1979年苏联为寻求印度洋出海口,对阿富汗进行了10年战争无果而返;因黑海控制权而发的#克里米亚争端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剑拔弩张;同样由于黑海向地中海-大西洋的通路摩擦,俄罗斯与土耳其关系常年紧张。这些争端都让俄罗斯本就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雪上加霜。
俄罗斯4个主要出海口海洋问题就像上天抛给俄罗斯一个一票否决的先天劣势,让这个具有众多先天优势的孩子终日不得安宁,崛起之路挑战重重。
俄罗斯的先天条件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没有海洋的国家发展如何?
内陆国英文是landlocked state, 其涵义难以被中文传达。全球内陆国有40多个。略一眼世界人均GDP排名,它们集中在排行榜尾部。在此抽取各大洲一些内陆国经济表现做参考。注:数据源自IMF预测的2019年各国人均GDP,采用2019预测数据而非2018,是希望address中国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祈祷中国经济挺过2020初nCoV灾难,维持良性发展。
内陆国人均GDP举例欧洲部分内陆国跻身排名前列。以瑞士为例,根据自己先天条件量身定制了一套务实发展策略:1.发展旅游业;2.发展精密仪表、制药等资源能耗低且方便出口的产业;3.外交上奉行永久中立。而70%的内陆国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幸的原因千百样但不离其三: 1. 远离海洋的气候条件导致产业结构还以畜牧业和初级工业为主;2. 远离海洋造成进出口贸易困境,在全球市场低竞争力;3. 战乱、战乱、战乱。先来一个比较单纯的例子: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又因一夫多妻制大热的巴拉圭,就是内陆国家为了争夺出海口战至国内成年男性不足3万。再来一个谈及就百感交集的例子阿富汗,说百感交集,是因为《追风筝的人》给我们呈现阿富汗曾经有过如此文明安宁的时期,每当想到从孩子口中说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都眼眶湿润,同时书里又呈现先后遭到苏联恶意侵略和塔利班政权肆虐,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地图上,阿富汗2个先天特点跃然纸上:1.它距离海洋实在太远太远了,它的地形条件实在太支离破碎了;2. 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注定被魔咒笼罩:北部是中亚五国,前苏联组成部分;东部和南部被印巴、中国围绕;西部接壤伊朗(中东)。文明的十字路口、军事的交通要道,谁控制了这里,谁就能打破战略平衡。因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恶劣,这个国家根本难以发展农业和工业,战乱又让它无法发展旅游业,经济如何是好;因为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它经历了太多罹难,先后被波斯、匈奴、突厥、阿拉伯帝国、蒙古、英国、苏联、美国侵略,还有一次次战争培养起来的国内军阀混战。最后,来两个被先天条件整得焦头烂额的非内陆国例子。德国,一战和二战的发起者,与邻国英法相比,深入欧洲大陆,海岸线短且受掣肘,不利于发展贸易和殖民经济,东边还有野心勃勃的苏俄,崛起之路道阻且艰。波兰,西边德国,东边苏俄,两强之间的战略要地,砧板上的鱼肉,经历多次灭国和复国,至今深受地缘政治制约。
阿富汗地处战略十字路口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美国这样一个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劲敌,地形和气候皆宜的天选之地。国家如此,人亦如是,彼得大帝这样的先天全才在时间长河中屈指可数,梵高、萨尔瓦多达利这样“疯癫”的奇才稍微有几位,芸芸众生则多为可爱而不完美的人。对历史、地理、宗教文明的汲取除了兴趣使然外,亦是自我疗愈的过程。越看世间的美与不完美,越坦然的告诉自己: Be true to myself, live with the fact that I have both strength and weakness, develop strength to the extend I wish, accept some weakness I may never conquer. Be kind to thousands of others just like me, with their own strength and weakness.
还有不少俄罗斯之行的动容之处,在三篇探索辑主线外:在圣彼得堡往返莫斯科的高铁站,我看到了老列车员温暖的引导一队学龄儿童上车、看到了情侣在月台热烈拥吻;我在圣彼得堡涅瓦街的书店渡过一个很惬意的下午,啜着俄国咖啡挑选了看不懂的俄文书报留念;在莫斯科,很有幸被一位列宁的特型演员,索洛维约夫安德烈邀请跳了两支舞。我脑中是#魂断蓝桥,在烛光中踏着Farewell Waltz的费雯丽,我微笑的、聚精会神的看着眼前这位极像列宁的慈祥老人,根植在我们学龄期教育的伟大领袖形象,他友善的回以注视,用英语娓娓交谈。
推荐涅瓦街The Main Writer’s Bookstore 圣彼得堡俄国探索未尽,我想我会再次参观冬宫,还会计划领略贝加尔湖的蓝冰。
Christine探索俄国往期链接:
第一辑:俄模—大国的审美输出和女性社会角色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2187454/?from=singlemessage&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dt_dapp=1
第二辑:为什么说苏联贡献了二战最关键的胜利和MVP元帅朱可夫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2191843/?from=singlemessage&dt_platform=com.douban.activity.wechat_friends&dt_dap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