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31 02:21: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读后感大全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是一本由大J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一):育儿先育己

  书由很多篇小短文构成,适合碎片化的时间去读。里面的内容重复了经典育儿书的观点,不过多了一些自己的实际操作。所谓育儿先育己,读了那么多书,最重要的还是静下心来好好充实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渡过每一个阶段。书中作者有自己的公众号,推荐关注,干货比其它的母婴号还是多一些。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二):育儿先育己

  在孩子未出生前,我的观念是等孩子出生后送回老家带,自己继续逍遥。可真正出生以后,母爱泛滥却没有合适的方法育儿,幸运的是此时遇到了大j。她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讲解育儿知识,从最核心的原理出发无偿分享前沿育儿知识,让我知道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作为母亲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现在大j又给我们带来了前沿的早教,在家庭中寓教于乐,在育儿中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平和的人,然后再去影响自己的孩子,自己天天看手机指望孩子喜欢读书,是最不切实际的!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三):育儿之路长且慢慢,妈妈和宝宝共同努力

  花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育儿书籍推荐# 看完了大j的这本书,不得不说,虽然有的地方还是比较简单,但却很接地气,而且实操性很强,常常感觉能跟作者感同身受,美国育儿的一些方法也都有涉及,文中也不乏很多打动人心的句子,育儿之路长且慢慢,我们永远做不到最好,我们以为育儿学习是为了孩子,回过头来发现我们确实帮助自己成长了,就像作者说的,如果父母只做好自己,言传身教,其实就可以了,但我们这代人,缺失的太多,不安全感,不自信,固定性思维,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等,我们甚至对我们厌恶的事情都很难说不,但庆幸的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会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来帮助我的宝贝,在大家都在讨论上什么辅导班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帮助宝宝先培养出好的习惯,然后是性格的塑造,其实关于这本书真的有太多的感慨,基本每看一章就会记一点笔记,等下要看大j的其他几本书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四):接受孩子的“输”,接纳做妈妈的无能

  从怀孕开始,就学习了很多的育儿知识。

  感恩女儿快乐成长,某些方面确实发展很好,也不得不说有她“输“的地方。

  第一次承认孩子别人家差,比别的孩子输了的时候,心疼自己,更心痛孩子。幼儿园里这个小插曲也让我成长,勇于面对孩子。

  输是孩子身上的淤青不是纹身,是暂时的。接受孩子的“输”,接纳做妈妈的无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最顶级的育儿大师也无法100%有效管教孩子,不随意评价他人育儿方式和评价他人孩子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五):个体经验的分享

  本书是知名公号“大J小D”关于早教的一些建议,阅读感想如下:

  一、价值与收获

  1.传递了美国部分幼儿园对学龄前孩子关注的重点,如三R原则, be ready,be responsible,be respectful等;

  2.从理论到实操给出了早教的目标参考和具体事项的操作建议,如关于父母层面的科学思维、父母成长、亲子沟通等,和好习惯及情商的培养等,涉及面较广。

  二、评价

  1. 适合家有1-3岁小宝的家长了解早教的方方面面以及挑选幼儿园的一些建议,但对于大宝,已经上幼儿园的可能参考意义不大,很多机构对早教的年龄限制在0-3岁,这本书也有此意。

  2.整本书体系感较弱,也有不少重复的地方,但对于一个抚养了28周早产儿的妈妈来说,能拥有这样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而且作者也在早期教育的学习上迈出了学术型的一步,这种向上的成长精神值得学习。

  3.书中关于蒙氏园的一些见解有其独立思考之见地,蒙氏园的确需要客观看待,但蒙台梭利之尊重儿童的做法和儿童之家的发展壮大始终是学前教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六):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餐桌上的食物,从里面打开是鲜活的生命

  我个人喜欢最喜欢标题的这句话,这算是看的第一本育儿书,如果早些看了可能就不会选择在宝宝8个月的时候就出来工作了。几点收获1.请全心全意由衷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且要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这种爱不应该随着伤害到自己的自尊等而被隐藏起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有探索外面世界的勇气。2.孩子其实是需要家长不断重复得和她讲道理的。而这个前提就是放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当你蹲下和孩子聊天,或者处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时,你或许就能理解孩子的一些哭闹行为为什么产生了。摆脱家长的固性思维,试着找找孩子”不乖”背后的深层原因。记得我们班上男生小朋友厕所后总是不记得冲,还急着逃走。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想“不就冲个厕所吗,怎么这么调皮”。但是现在我会想“是不是阀门太紧小朋友按不动啊,所以想逃避”。事实确实如此,几个被我“逮”回来冲厕所的小朋友,问他们是不是厕所阀门太紧了,按不动才不冲啊,基本都说是的。然后再教给他们用力的方法,好像都很吃这一套。3.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话术很重要,如有意识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有逻辑性,比如使用首先,其次等;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来促进孩子的思考。刚来幼儿园上班,一个月的理论培训感觉有些空,去班级后每天面对小孩子抢玩具无端哭闹的行为有些无力感,大J的这本书为我指了明灯。确实操作起来有很强的可实践性。所以力荐!!!尤其是关于分享的理论,安全颠覆我的认知,但是真的很有道理!最后说一点,强大的人在哪里都可以强大,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要求他们勤学,好问,会探索琢磨,自己研究。这也就是为什么大J在工作上成功,在育儿上也可以同样优秀的原因吧。真的值得反复多,3遍不算多~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七):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读起来很符合我的胃口。虽然作者有英语经验,又在美国定居,写出来的文字读起来还是很中国很地道,比如:你怎么这么胆小?为什么不打回去?

kindle有标注。

值得注意的点:1.从宝宝的角度看问题。宝宝有情绪不做一些我们认为很容易的事情的时候,可能是她觉得太困难了,需要从她的角度来看,慢慢指导;

2.不要随意说不,把“不”换成建设性意见。坚决地告诉孩子说不的时候,这个不才会有用;

3.不要对孩子说“你要乖”或者“要听话”。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她乖或者听我们话的。这样她会看我们眼色行事,做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讨好大人,这不是我们需要的孩子的样子。

就第3点从原文摘抄过来:

在很多父母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就能得到奖励,得到父母的喜爱;不听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就会得到惩罚,而且不被父母所喜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为了讨好父母而变得乖巧懂事。长此以往,他们便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在很多父母看来,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就能得到奖励,得到父母的喜爱;不听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就会得到惩罚,而且不被父母所喜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为了讨好父母而变得乖巧懂事。长此以往,他们便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总是习惯于被动接受他人的安排。 小时候“听话”的孩子,会成长为“听话”的少年,不敢对欺凌他的对象说“不”,不敢坚持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听话”的少年又长成了“听话”的成人,他成了老板和同事眼里的“老好人”,无论再忙再累,别人让他做的事情,他都不敢拒绝,别人加薪时他也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且“听话”的孩子不管多大,永远都是妈妈的孩子,他会按照父母的预期,在规定的年龄结婚、生子,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家长无法预见孩子未来会遇到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力提高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为自己辩护,敢对权威说“不”。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八):育儿,自己的一场修行

  这不只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自我成长的书。

  妈妈们聚在一起常常会诉苦,抱怨老公,抱怨婆婆,自己牺牲了身材,耗费了精力,和社会脱节,其实抱怨的根源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满意。

  让孩子来背“黑锅”是悲哀的,当了妈妈之后,其实自己心里已经有了惰性,认为自己很辛苦,哪有时间学习或者健身,对自己当前状态有潜在的不满意。

  当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来读书,利用零碎的时间健身,我发现自己整个人变得好起来。当心情好了的时候,我和孩子玩的更加开心,对家人也更加包容,工作更加积极,一切螺旋向上。

  吃饭、穿衣、作息等问题,孩子常常面对我和婆婆的两套标准,但是我相信自己作为母亲有更大的影响力。孩子现在两岁半了,更好沟通了,我会慢慢引导,而不是采用放任的态度。

  书中说,“心态不好,其实就是心太小。心态的“态”字,拆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

  道理很对,但是修行在每天,刀刃向内。

  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是来帮助父母克服人性中软弱的一面。

  陪着孩子成长,我会想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会想起自己心中那个小女孩,我会更加理解孩子,那个女孩也在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小硕常常会黏我,让我抱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白天我要上班,回家之后还要忙家务,真正属于他的时间有多少呢?他只能选择让妈妈抱着,这时的妈妈才能认真听他说话,全心全意和他玩。

  我会用书中教授的方法,和小硕说,“是不是妈妈之前的抱抱用完了啊,我们来抱抱吧”,然后给他一个抱抱,“妈妈想一直这么抱着你,永远永远”,小硕会很满足。

  这是我们两个人爱的世界,任何人都无可比拟。

  你慢慢长大,我优雅变老。

  本书的育儿方法、育儿理念都很好,我不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而是每天读几节,就是想让自己保持清醒,去理解孩子,去认识孩子,去引导孩子,能通向孩子的心灵。

  “母爱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最好的母爱就是懂得慢慢分离,得体退出。”

  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大J总结的五句话很经典,需要牢记: 1 这是小D自己的事。 2 我们一起试试吧。 3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冷静下来。 4哦,真的啊,再和我多说说。 5 我爱你。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九):感受

  

我是作为一个标题党看的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比标题我想知道的还要多。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略凡尔赛的措辞比,博主的育儿观念让我很感动。而让我更为欣赏的是博主的“自律”和“内省”,她在书中提到的对父母自身要求的观念,也是我在作为母亲这一年中充分体会并近期在强迫自己做的。这本书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失败、很焦虑、而是更有动力了,因为作者更多在“授之以渔”。现在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很焦虑,因为总是有那么多优秀的父母和孩子。人都是会比较的,但扪心自问一下,一个害怕孩子失败的背后是不是一个害怕失败的我们自己。我是一直坚信,努力过了,不遗憾。孩子、家人,每个人都是属于独立的个体,而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行动起来。所以,请让自己努力。和怎么养孩子相比,我现在更关注的是自己,我是否能变成一个更有执行力的人,我能否提升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在做出计划以后我能否按时完成,我能否有效抵制电子产品诱惑…每次因为孩子而付出的努力,反而使我自己收获良多。切记,这是一个我们和孩子尚且可以共同试错、一起成长的月龄,留给我们的机会还有很多。

最近,我发现现在很多人开始对“照书养”变得嗤之以鼻,但我真的不以为然,我承认,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养娃的初始阶段,读到公众号或者某本书以后,就激动的和掌握人生真谛一样,从而”一条路走到黑“。我承认确实有个别家长具有“天然的智慧”,这种人往往在人际关系的其他方面也是游刃有余的,天生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作为一个情商和智商皆一般的普通人,我认为,想要灵活掌握运用的前提,必然是有足够的理论支撑。这是我读过的第五本育儿书,其实真的不多,每读一本我都提醒自己切记“不要照搬照抄,纸上谈兵”。并且我发现,自己的重点越来越从“怎么育儿”到“如何律己”。对于其他作者思想的学习才是我关注的重点,方法都是自己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的。作者的话我很赞同:父母要多了解不同的方法,明白每种方法背后的理念,充实自己的育儿“锦囊”,这样再遇到问题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使用“组合拳”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底”。

不能“照书养”并不代表不需要去学习。现在都在说,父母是需要资格的,我倒不觉得优秀的父母就一定会养出多么优秀的孩子(背后涉及因素太复杂),但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可以看到,不优秀的父母养出有竞争力的孩子得几率,越来越低了。所以扪心自问,作为养娃路上的“小白”我们是不是有比这些”优秀的作者“和育儿专家,在育儿这个领域更优秀,如果没有,那么和优秀的人多学习一点没有什么可耻,那么每看一本书,并用之有道,总会有收获。

P.s. 我评论中提到的“优秀”并不是指你挣了多少钱,你取得了多少学位。这里的优秀,献给每一个在育儿路上用心用脑不断成长的家长们。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读后感(十):笔记

  

Part 1 幼儿园选择

学龄前孩子学会3件事:

  e ready - 身体(坐姿)、头脑(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寻求帮助、遵守规则)

  Give me five: My body is up tall, my eyes are looking, my ears are lisening, my mouth is closed, ny head is thinking

  e responsible - 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e respectful - 社交礼仪,融入社会

  考察幼儿园:

  玩耍: Pretend Play & Outdoor 看相关硬件、鼓励参与、时间安排

  认字识数:学习融入玩耍,看环境

  老师:好老师比幼儿园重要,看互动

  理念:与家庭价值观相符,问情景

  关于蒙台梭利:不适合特别外向活泼或内向害羞的孩子,这类孩子需要引导

  玩还是教:Guided Discovery 教育应该是火种,点燃孩子内心的火把,激发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Part 2 早期教育

  多元化:全脑启蒙 - 温柔对待、重视数学启蒙(归类、比较)、多与人交流、吃好、多锻炼(平衡能力、全身运动)

  亲子阅读:坚持和乐趣

  以孩子为导向——读不完(自己继续、仪式感)、反复读(多种演绎)、跳着读(延伸引导)

  识字:生活中引导孩子去注意文字而不是“教”

  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观察和描述(感官游戏)、比较和归类、提问和预测(为什么)

  爱动脑筋:向孩子展示思考的过程、联系新旧知识、问启发式问题

  脚手架式教学法:我做你看-》我做你帮助(演示技能)-》你做我帮助(适当的提示)-》你做我看(提问反思)

  成长型思维:表扬做事的过程和努力、从小体验失败、Learning Talk at home做榜样

  求知欲:重视孩子的提问(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可贵,提问说明在动脑筋主动学习)、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教孩子找答案的方法)

  语言发展:Tune in - 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关键词轰炸

  Talk more - 描述性语言具体讲述孩子在做的事情、日积月累

  Take turns - 给孩子足够时间回应、多提开放式问题

  讲故事的能力:扩充“高质量”词汇(词汇联想游戏)

  引进条理性词汇(表达观点、同意否定、说服他人、先后顺序)

  演示如何生动讲故事(声音语调、表情动作、眼神接触、停顿提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