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人在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14 15:5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人在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人在巴黎》是一本由大卫·麦卡洛(美国)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一):一次历史变迁,一场逐梦之旅——评《美国人在巴黎》

  看到美国、巴黎这样的字眼,我首先想到的词汇是繁华、时尚、发达这样的字眼,然而《美国人在巴黎》这部书描述的并不是当代的情感故事,而是重现了19世纪法国大变革时代的历史全景,讲述了1830年至1900年间美国的艺术家、作家、医生、政治家、建筑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巴黎探索学习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充满艰辛,但却又很神秘、励志、让人向往。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二):一部美国文化名人巴黎游学记——评《美国人在巴黎》

  提到巴黎,首先想到的就是埃菲尔铁塔,没有出国经历的我,只能凭借已有的经验来断定那是一座浪漫的城市。在国内,很多的婚纱影楼的命名都与巴黎有关,如巴黎春天等,可见只要足够浪漫情怀与文化底蕴,一座城市是可以同美好的春天齐名的。单看书名,就想到了这是讲美国人背井离乡去到巴黎,又想到自己不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只是离乡的远近和所获得的学识程度不同罢了。《美国人在巴黎》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的著作,全书分十四个章节,重现了19世纪法国大变革时代的历史全景。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三):巴黎与美国的巧妙关系

  有些国家、有些城市,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它的街道和建筑,根本不需添加特和修饰。走在这样的城市当中,你永远也不会觉得劳累,想想我老家那烟尘弥漫的老土道,仅仅是走五分钟的路程,就已经感到窒息了。巴黎的建筑是最先吸引我的原因,尤其是埃菲尔铁塔,我还收集了很多相关的纪念品,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亲自去过巴黎。处于对巴黎的向往,我选择了这本《美国人在巴黎》来了解它的历史。这本书有它的不同之处,写的是美国人眼中的巴黎。

  要知道美国在最开始是十分落后的,连他们的语言都要借用他国的语言。英语中大部分高级词汇都是来源于法语,只要是那些有词根词缀的都是。美国人在最开始连语言都是落后的,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语言,但是仅仅是一些底层生活中的常用语。在了解本书前首先也要对美国史有一定了解,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国史,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美国人在巴黎的不同感触。

  先不说本书的作者大卫麦卡洛因为这本著作获得过多少奖,本书把焦点对在19世纪的法国,在这个时间段美国更是对法国有着十分独特的感情,尤其是巴黎作为法国首都的存在。这些美国人在这个时期的进步很大程度归功于他们在巴黎的学习,这种情感就像是我们这些小城市的孩子总想着往清华北大考一样,毕竟大城市有着更多的学习机会与资源。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之快,我看完本书之后就找到了根本的原因。

  而在19世纪,法国到底发达到何种程度呢?作者从很多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在这个时间段巴黎发生了法国大革命,思想上产生了启蒙运动。可以说这两次革命为法国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如果想要了解法国就逃不开这段时期。巴黎虽然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但是它也经历过跌宕起伏,这是所有强国甚至大城市的共同点。巴黎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所以它才能够在如今依然稳定发展。

  其实美国人能够有如今的发展,真的就归功于那个时期的美国人在巴黎的学习,也正是那些人把学到的知识带了回去。如果当时的人们只看眼前的利益,到了巴黎就不回去了,这样也不可能有美国的现在。所以说如今的美国人不仅应该感谢巴黎,也要感谢那些去巴黎交换知识的美国人。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四):一段激情澎湃的历史回忆 ——读《美国人在巴黎》

  文/岸晓风

  如果不是特别“年轻”的读者,都会听说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一批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原因在于该剧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全景式展现北京人在纽约生存状态,是一部描写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

  如果还继续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我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的危难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怀着救国救世的理想和信念,到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留学,后来,有的成为了政治家,有的成为了科学家,也有的成为了文学家、诗人、艺术家。这样的名字,我们都可以随口说出数十个。

  那真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无论是去发达的国度淘金还是留学、游历,都是怀揣着梦想,都是心怀着信念,都是在内心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因子和现实主义的诉求。

  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我国独有的呢?显然不是。如果我们放宽自己的视野,到全世界范围内考量,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其他的地区其他的国家其他的年代都同样发生并且将一直发生下去。

  比如手头的这本《美国人在巴黎》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的作者叫大卫•麦卡洛,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品先后问鼎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还包括美国平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这首先确保了我们读到的这本书是一位权威的“大家”写的书,是值得我们去信任、去精读的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19世纪,一群美国人带着自己的梦想、信念和追求,在巴黎的一系列故事。当时的美国,还是不是后来“世界的重心”,“超级大国”,而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而当时的法国,则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美国人的“老朋友”(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可是帮了大忙的),美国人对于法国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同时,法国的方方面面也深深的吸引了这些“学习者”。

  当然,这些美国人在法国也经历了19世纪法国波澜云诡的大变革时代,包括七月革命、巴黎起义、拿破仑三世的政变与统治、巴黎公社等等,这些也通过美国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法国“历史全景”。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五):巴黎逐梦之旅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迅速崛起,对世界发展和国际关系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沃尔特•拉菲伯在《美国世纪》中提到,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而人才是改变世界的关键因素,因为人才总能创造出远远超过投入的价值。

  作者麦卡洛以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30年代一大批美国人在巴黎生活的情景。当时的美国远远落后于法国,在19世纪前半叶尤其明显。故而一大批有抱负、有才华的美国青年相继拥向巴黎,他们怀揣梦想,都希望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这些青年来巴黎时大多都是毛头小子,多年后却已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

  作者在书中还原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以及历史事件的真相。我们不仅可以了解19世纪巴黎的历史,甚至是法国的历史,而且还能见识到了法国与美国的某种民间交往史。书中提到了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在法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其实是法国人在1876 年美国独立百年庆典时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而巴黎的塞纳河上的自由女神像则是由侨居巴黎的美国人送的回礼。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六):游学热潮背后的历史与友谊

  90年代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在中国社会引起极大轰动,当时的美国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有人说那里是天堂,有人说那里是地狱。因此不少中国人怀揣梦想赴美淘金,可现实永远没有想象中美好,东西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是无助与迷茫,工作、生活、情感等一切都变得岌岌可危,这就是在“出国热潮”的推动下,北京人在纽约的真实生存状态。

  可大洋彼岸的美国当真令人向往吗?要知道“出国热潮”不单单出现在中国,曾经的美国也一度落后于人,羡慕别国的灯红柳绿。在1830年至1900年期间,美国掀起了去巴黎游学的浪潮,一批又一批的美国有志青年仰慕法国当时先进的科学水平和艺术成就,渴望寻求自己未来更广阔的发展,于是不远万里,从美国远渡大西洋到巴黎学习深造,可以说19世纪是美国人向法国人学习的世纪。

  这本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写作的《美国人在巴黎》便是一部“美国文化名人的巴黎游学记”,记录了这些来自美国各行各业、出身牛犊不怕虎的优秀人才,历经艰辛在巴黎苦苦学习直至学有所成的人生经历。他们初到巴黎感受扑面而来的先进文明的气息时,一种来自落后美国的“乡巴佬”既视感油然而生。但当他们苦学多年离开巴黎时,已然成为颇有名气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其中不乏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当然,这段学习时光也让他们亲眼见证了法国的变迁,书中依照大批美国人的视角,再现了19世纪巴黎的动荡,并从侧面反映了整个法国的历史。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巴黎公社”运动,就是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奋起反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在我们看来,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大事,促进了国际共产事业的发展,然而在书里,我们才了解到真实背景,本质上是希望改善无产者的权益,却是用武装暴力的方式夺取政权,给社会造成了破坏性的动乱。由此可见,历史事件总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单一评价,必须多方考察。

  而美国能有如今的强大,或许真要感谢当初的法国,不过两国之间倒也结下了深厚情谊,作为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一直屹立不倒,万万没想到是法国人在1876年美国独立百年庆典时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这也是设计者对法美友谊的纪念。所以做人不能忘本,不管自己的成就如何伟大,也不能忘记曾经接受过的帮助。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七):那些年,奋斗在巴黎的美国人

  这是一本厚厚的很有分量的精装书,书的纸质滑顺不厚重,我静静地读着这本书,感受着法国的各个行业在那个年代对美国人的影响和冲击。通过巴黎,这个窗口,给了美国人更多的机会和自由。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科学各个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让世界更加被人们所了解,也给了每一个有才华的人机遇和挑战。

  那时的巴黎一定是一个神秘的,让人憧憬的大都市。就像书中描述的,巴黎不再是在家里阅读的材料,也不再是海上谈论的话题了。他们来了———这几乎成了他们每天早晨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巴黎就在窗外、在门外,多数人都有一种出去走一走的冲动,当然,要看一看自己所处的方位。

  可以说,每一个在当时有才华或者有抱负的人都愿意来这里试一试。我能想象,当时这座城市的繁华。他似乎代表着先进和创造力。毫不夸张,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他们也发现巴黎是一个让人想走一走的地方,去哪儿呢———就像这个法语词所说的flaner(无目的闲逛),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巴黎闲逛!” 巴尔扎克写道, “这是一种多么让人高兴惬意的生活呀!闲逛是一种科学,是眼睛的盛宴。”

  《美国人在巴黎》这本书讲述了1830年至1900年间美国的艺术家、作家、政治家、建筑师、医生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巴黎探索学习的经历。这些人充满抱负,经历艰辛,终于有所成就,其中许多人成为了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故事催人奋进,充满神秘色彩,又让人羡慕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像书中介绍的,这些在巴黎的美国人都是仰慕当时法国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先进和发达,不远万里,从美国乘船渡过大西洋而来巴黎学习深造的。我们在书中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留学生活,其艰辛,其刻苦,其勤奋,其有趣,其五彩缤纷,其满怀希望,其孜孜不倦,其婀娜多姿……不一而足。

  我最喜欢的当时著名画家乔治.希利的经历,在年轻时去巴黎闯荡,也过过一贫如洗的日子,后来因为自己的能力赢得了权贵的认可。渐渐的,他的机会越来越多,收到越来越多的邀请,名气也越来越大,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我喜欢这样奋斗的历史,看了他的作品,结合他的经历,你就会感觉当时那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的奋斗经历是多么的传奇。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八):目标巴黎,美国人的文化寻根之旅

  清末民初,我国曾有大批有志青年,历经艰苦的旅程走出国门,奔赴欧洲、北美等地刻苦求学,一心要将开放的思想、先进的技术、现代的文化带回国内,开启新风气。那一时期掀起的留学潮,着实给国内带回了新气象。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也曾有过类似的出国热潮。当时的美国非常年轻,许多热血青年、有志之士,试图寻求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他们把目光投向巴黎这座文化与文明之都,希望能够有所斩获。而巴黎也的确没有让他们失望,慷慨的给予了他们丰厚的馈赠。

  那段时期的出国热潮,为美国的文化、艺术、医疗等方面输送了充足的养分,培养了大批精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充分关注这一段历史,在《美国人在巴黎》一书中,详细的展示了这些美国人在巴黎的求学生活经历,并以他们的视角,重现19世纪法国大变革时代历史全景。

  不只是事业,他们的生活也在巴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巴黎恋爱、结婚、生子,也在巴黎交友、调养身体、治愈心灵,他们见证了巴黎的进一步繁荣,也同巴黎一起经历瘟疫、动乱、战争,他们已经把自己跟巴黎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巴黎用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熏陶着他们,喂养着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巴黎给他们的影响已经融入灵魂。他们中很多人重回过巴黎,还不止一次,有人甚至在高龄时抑制不住怀念欣然前往,只求能够重新感受这座城市。巴黎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灵魂的滋养圣地。

  在他们的故事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比如第三共和国成立之时,皇后欧也妮试图逃出巴黎。她辗转找到了在战争中自行组织了医疗救援队的埃文斯。尽管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埃文斯还是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助之手,亲自送皇后离开巴黎,并安排可靠的人护送皇后到达英国。巴黎公社时期,为了保护希腊雕像《米洛的维纳斯》免于动乱的破坏,几个勇敢的人偷偷将雕像藏在警察署的一条秘密通道的尽头,并建造一面墙壁来隐藏它。为了双重保险,在墙壁外存放了成捆的重要文件,并建造第二面墙隐藏文件,以求万一被发现时,只认为这里是为隐藏重要文件而建,不再深入探查背后的雕像。这座雕像最终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虽然不知道这几个人到底是谁,但仍然向他们致敬。

  2017.08.11雾凇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九):美国人的历史巴黎

  《美国人在巴黎》描写的是19世纪30年代后一群曾经在巴黎生活的美国人群像,他们当中有作家、医生、艺术家、科学家等等。其中也不乏著名人士:美国民族主义小说家詹姆斯·库柏,发明了摩斯密码的塞缪尔·摩尔斯,思想家和诗人爱默生。作者大卫·麦卡洛通过这些人的生活点滴描绘了巴黎的历史。

  而要了解这个群体,就需要了解那个时代美国和法国的关系。1830年距离美国独立战争并不太遥远,而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在约克敦签署签署的投降文件上除了大名鼎鼎的华盛顿之外,竟然还有两位法国人。书中提及的备受尊敬的拉法耶特将军(Marquis de Lafayette),通过重重阻力从法国到达美国,加入了美军并参与了独立战争的多场战役,被授予少将军衔。

  19世纪初的美国并不像二战后这么发达,刚刚完成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的转变,工业革命渐渐起步,奴隶制仍然没有废除。而法国作为老牌殖民主义者,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新鲜感。从美国去法国并不象现在这么容易,坐上飞机几小时就到了。那个时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没有争气发动机,常常要在海上航行一个月,滔天巨浪随时可能会将船舶吞噬。

  巴黎是艺术之都,即便是现在的美国人去法国学习艺术,也是丝毫不会令人诧异的。但是学习医学,可能会很难理解,美国的哈佛医学院,Hopkins医学院等等都是当今世界的佼佼者。然而在19世纪则是天壤之别:美国的医学院一年入学人数只有30-50人,而法国的医学生注册人数竟然达到5000人!

  除了对艺术的热爱,法国人民无疑也是个爱革命的民族,经历了惨痛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的法国依然处于动荡阶段。

  酷爱革命的法国人在1830年进行了一次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推举“平民国王”路易·菲力浦(Louis-Philippe de France)登上王位。路易·菲力浦曾经在美国生活多年,对美国也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路易·菲力浦在位18年后,法国人于1848年又进行了二月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然而很快就被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修改宪法,变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己也从总统变成了皇帝。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割地赔款。

  1871年3月巴黎公社的短暂成立,血腥暴力。

  这些都被没有被错过,美国人通过日记、信件等等记录了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巴黎,以及对于他们自身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客居巴黎的人免于受难于美国内战;摩尔斯发明了电报,使得两大洲的距离变得更近;汽轮船在海上航行,缩短了横渡大西洋的航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学成归国,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美国人在巴黎》读后感(十):改变历史的那一场追梦之旅

  文/初晓

  看如今强大的美国,你能想象到19世纪初期美国的样子吗?那时美国自然不及现在,尤其在医学方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法国。而在那个时期的美国人却怀有雄心壮志,心向巴黎,企图通过一段学习经历改变自己的命运。殊不知,这一次巴黎之行,改变的并非他们个人的命运,还有美国的命运。

  关于19世纪美国人巴黎追梦之旅,大卫·麦卡洛所著的《美国人在巴黎》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美国人在巴黎》一书主要讲述了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期间一大批美国的艺术家、作家、医生、政治家、建筑师等优秀人才,从美国前往巴黎学习的经历。这些人怀揣梦想,志存高远,期盼着能够学有所成,当然,他们在求学之后,也的确在所在的领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他们似乎是改变了个人,但同时也改变了美国的命运。

  历史或许就是如此,一个时代的改变往往来自一批人思想的转变。19世纪的美国,很多行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但美国政府却仍然不重视医学行业。但美国的青年却意识到问题,远离家乡,跨越海洋,不远万里来到巴黎。这一趟行程并不算顺利,因为是海路,甚至有些人还晕船,遭遇了海难。幸存下来的人踏上巴黎这片土地,却发现眼中所见的巴黎并不如美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巴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古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并不是华丽,但这一批美国人在巴黎落脚之后,深入到巴黎的文化与建筑,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最初所想的样子。巴黎这座城市,尤其是古建筑与宫殿,似乎带着一股魔力,让他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国度。从此之后,他们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爱上了这个地方。其中一些人,在巴黎结婚生子,甚至此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巴黎,而那些从巴黎离开的人,在人生的暮年也心心念着心中的巴黎。

  原本,这只是一个他们用来改变命运的城市,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第二故乡。但时光流逝,当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痕迹,巴黎,成了他们永远的牵挂。虽然在巴黎的时光中,他们经历过磨难,甚至经历过战争,但这些都不能抹去他们对巴黎的热爱。

  这一批美国人前往巴黎学习,最终的受益者自然是美国。他们用自己的所学,来改变自己的国家。他们的改变,并非只有学识上的改变,还有思想上的改变,甚至对种族的观念也有了改变。一直都觉得,环境会影响人,事实也是如此,这一代美国人用他们的一生改变了美国。试想,若是没有他们,如今的美国究竟又是怎样?

  《美国人在巴黎》一书,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次浩荡的行动,也为我们呈现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虽然战争难免,但那份情谊却是最真实的。如今再看这段历史,多少令人觉得震撼,或许历史的改变,就在一些人一瞬间的念想。这一次追梦之旅,注定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人在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