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烹》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9 04:0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烹》读后感摘抄

  《烹》是一本由迈克尔·波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烹》精选点评:

  ●前半较好

  ●有趣的书。书没看完养酵母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结果现在第三次入坑了。

  ●蛮喜欢作者文笔书写,亲自动手亲自实验,说服力满分。

  ●不同于其他美食书籍,本书专注于最朴素的烹饪文化的历史和变化。

  ●这本书奈飞拍成了纪录片,名字叫《烹》。纪录片用的对比方式讲故事,这本书从主角讲述学习过程的角度进入。 书里的部分内容和纪录片重合。主角学习的方式很有意思,直接跑到烹饪的源头去学,他不局限于某一品类,亲自动手去做食物,花时间了解烹饪背后的秘密,了解整个人类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变化,火、水、空气和泥土对食物的影响。 他不仅学会了烹饪,还发现了一片广阔的馨香之地更结交了不少爱好烹饪的达人。

  ●将烹饪分为火水风土四个类别,很有意思。在那些孜孜不倦用爱心和耐心进行烹饪的人身上,我感到了食物连接自然的力量。突然很想做泡菜。

  ●动物的肉中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盐分,烧烤能够保留肉中的大部分盐分。 如果肉在入锅前腌制的时间不够,那还不如干脆省掉腌肉的步骤。盐将肉中的水分析出后,会在肌细胞内形成真空渗透。一旦盐被析出的水分稀释,形成的盐水就会重新被细胞吸收(同时被吸收的,还有腌肉用的香料等调味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肉的风味。简而言之,及时腌肉有助于使肉在后面的阶段中吸味,而且吸入的风味不仅仅是盐的咸味。

  ●一个好厨师化学和生物学都不会差。最喜欢关于水的那一章。

  ●颇多赞同点

  ●很不错,不过也有几张很水。

  《烹》读后感(一):与微生物结盟

  读这本书之前正好读了一本《养肠先养肠内菌》这本书,是一本讲肠道菌群与人体关系的健康科普书籍。结合阅读起来,除了书中提到的“汤锅好比人类的第二个胃”这个观点之外,“烹饪”这本书给我更大的启发是:”我们应该更好地学会喂养细菌。现在很多人都会养宠物,其实用心去喂养肠道里的菌群也更加的重要,它们是寄宿在我们体内的真实生物,你喂养的任何食物,它们都能真切的给你以身体代谢或者身体表征反应体现出来。“

  《烹》读后感(二):烹饪、自然与文明

  书名|烹:烹任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作者|迈克尔·波伦

  【作者】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美国作家、专栏作家、行动主义者、新闻学教授及柏克莱加州大学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

  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代表作有《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

  【滋味史诗】

  全书分为火、水、空气、泥土四个章节,对应烧烤,煮,烘焙,发酵四种烹饪方式。从烹饪手法的革新迭代延伸到连锁企业、食品安全、社群关系流变,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视角关切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处境。

  或许是作者的新闻学背景,对源流的田野调查都有着纪录片视角和纪实意义。烹饪溯源是一则关于人类自我定位的故事,即熟食与生食的飞跃,不论从体力或者智力上,都对人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主义也是后院烧烤的起点,在与烹饪的交往中,人类始终获益。

  【自然】

  身为自然主义者的迈克尔·波伦喜欢批判加工饮食、速食、连锁快餐行业,这份激进在《杂食者的两难》中的更为突出。

  当加工成型的包装食物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时候,食物与自然、人类劳作的关系变得难以想象。食物变成了一种抽象概念,即使厂商诚实标记也不知何许的化学成分。比起祖母的炉培蝴蝶饼,自动化流水作业的黄油饼干更像是童年的味道。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和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落。自然从母亲的形象渐沦为需要特殊保护的景观,人类对她的热爱不再自然而然,而是用“环保主义”来提携增进。

  社会的进步过程,也无意间促成了疏远自然的过程。

  【文明】

  在现代文明中,职业分工早已形成行业来接济我们的生活。但职业分工也吞噬了我们对于责任感的想象力。

  食物的采摘不再可视化,使我们忘记了种植与收获的过程中,人和土地的亲近。忘记了为了让我们享受到美味熏肉而生存和死去的猪的痛苦,职业分工把屠宰的野蛮本质隐藏得干净利落。

  烹饪让我们站在一个特殊而拔群的位置,社会分工和科技革命让人类离果腹和传统越来越远。人类在自然和文化中间,忍耐并进化。

  人类、自然和文化都在这之中悄无声息的改变了,并最终缔造出了新的传统。

  但凡触及历史和社会规律,唯一这一真理永不落伍、预测精准:变乃人类社会中的恒量。

  《烹》读后感(三):无法取代的烹饪

  民以食为天,在经济发展较好、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吃货”已不再是贬义词,甚至有种我是吃货我幸福的理直气壮之感。提到吃,那自然离不开“烹饪”二字,如今各种类型以食为主题的书籍可谓层出不穷。在这繁花乱眼的境遇中倒也发现了一个“饮食觉醒系列”,那就在此浅淡一下吧。

  “饮食觉醒系列”的作者是迈克尔-波伦,美国的一位饮食作家,曾在2013年被《时代》周刊选为“食物之神”。他不仅为饮食著作,同时也会亲自体验食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之美,甚至是对饮食文化相关的多方位思考。关于其饮食系列作品,我之前只读过其中一本《杂食者的两难》,而今天要读到的是另一本《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本书的内容被分成了四部分,以烹饪形式所需的四个基础元素“水、火、空气、泥土”来相应表述,是个颇为有趣的设计。作者提及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因其相信“让菜品回归食物本身,回到我们生活中该有的位置,就必须重拾我们传统的最自然的做法。”这句话是何意义呢,就在《烹》这本书中找寻答案吧。

  烹饪的意义在今天已不仅仅是裹腹之需,每个人对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最基本的是它所隐含的关于情感上的一个链接,有回忆的温度,也有记忆的香甜。在如今这个快餐外送十分方便的生活环境下,很多人舍弃了自炊而选择更为快捷高效的饮食方式,它的利与弊各人有自己的衡量。也许在方便面被发明的时刻就不该对日后的“方便”再感到过多惊讶,可我还是被方便火锅惊到了,如此具有浓烈人情味道的饮食方式居然也被格式化了,对我来说真是惊大过喜的一件事。被删掉的烹饪过程,损失其一便是气味的缺失,气味勾起食欲,对食物本身的重要性不需要我多言,阅读本书开篇的文字讲述会有很深的体会。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走入了一个又一个烹饪美食的厨房,它们背后也有着迥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从原始的木堆烧火烤肉到厨具种类繁多的现代厨房,烹饪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替换的。在作者如此郑重其事谈吃过程中,又时时将饮食文化与人类文明相联系,真的会被这种纯粹的精神所吸引。

  若被问起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我脑海里闪现的总是小时候,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食物也是维系一个家庭生存与情感最基础的部分,别说亲自烹饪,就连食材都要自己耕种养殖,所以从无到有的过程之艰难与不易就更让人珍惜和难忘。

  食物的起源早于人类的起源,食物是生命的根本,为其书写的人从名家到名不见经传者皆有,我从蔡澜笔下纯粹的美食读到汪曾祺笔下对食物背后的人情味与故土的怀恋之情,再到今天迈克尔-波伦笔下对饮食本身在历史与文化中起到的影响之感述。

  在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书写与食相关的文字时,我感受到烹饪所需的除了“火、水、气、土”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源自对生活的热爱,不要因为懒或赶时间这种原因及借口就错过与食物的交流,因为有爱,才会心之所向。

  疯猴勿杀20171117读后感

  《烹》读后感(四):从原始走向现代的烹饪文化

  文/赵客

  如果说中国是美食第二大国,那么估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不敢自称为第一,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知吸引了多少美食爱好者在的目光。中国地域辽阔,食材种类众多,煎炒烹炸蒸溜糟炖醉,中国的语言当中关于烹饪方法的词汇就有有几十种。从这些字的偏旁部首上,基本可以看出烹饪方法。

  与其他介绍美食文化的书籍不同,《烹》根据烹饪方法——火、水、空气、土(发酵)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介绍了烤肉、汤锅、面包和发酵食物。作者迈克尔·波伦是一位新闻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出版书籍大多专注于食物的历史和文化,如《杂食者的两难》、《吃的法则》等。

  烤肉的“烤”在英文当中多用grill来表示,西方国家一般会在春夏开始烧烤季节。究竟是什么让平凡的猪牛羊肉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要归功于两种化学反应。其一是著名的美拉德反应,氨基酸与糖一起加热时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成千上万种分子,新分子可以为食物提供独特的色泽与香气。第二种反应则是焦糖的生成,将无畏甘蔗糖持续加热到变成深棕色,这个过程会生成上百种化合物,味道很丰富、香气层次很多。

  用水来加工食物,应该比用火来晚得多,因为必须首先发明能耐得住火并且防水的器皿。书里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烹饪石。是从前锅具还没有问世的时候,人们把石头在火中加热后扔到装满水的兽皮和防水篮里,让水沸腾的办法。迄今还有一些土著部落在使用这种方法。

  烤制面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关键在于面团的发酵。想要做出美味的面包,需要自己制作酸面团才行。而控制酸面团的发酵则是烘焙面包最重要的一步,发酵过度面会变坏,发酵不够形成气泡太少,口感欠佳。相比较超市里买到的酵母,酸面团更加健康,升糖指数更低,且能释放更多矿物质。

  发酵似乎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烹饪方法,例如中国的臭豆腐、爱斯基摩人的海雀、北欧诸国的臭鲱鱼、葡萄酒白酒啤酒等各种酒类,无一不是发酵而成。由于人类的肠道内有多种细菌生存,摄入发酵食物带有的大量益生菌有益于改善肠道环境,尽管还有很多疑问。

  作者不仅仅专注于学习厨艺的过程,也在穿插中讨论出烹饪文化的在近些年的变化。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烹饪文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亲自下厨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热衷于吃快餐或者是现成的食品。从前的人想吃只鸡,就必须得自己养鸡,自己抓鸡,自己宰杀,而现在还有谁会这样?

  有人认为烹饪的衰落应该由女性负责,因为家庭烹饪主要是由女性来完成的。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外出工作学习,那么做饭是否仍然应该是女性的事情?烹饪是否对于是对女性的压迫?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肯德基的,全家桶广告牌上就打出了女性解放的口号。然而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却态度暧昧,她在著作《第二性》中写道,尽管下厨可能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但它也可以是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作者虽然比较赞同波伏娃的态度,但也认为现在需要重新进行家务的分工,让男性和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实际上女权主义虽然在家庭烹饪走向没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主要原因却是食品工业的高额利润及薪资的下滑,导致加工食品成为餐桌上的主要角色。

  本书并非专注于烹饪技法,也非集中探讨世界上某种烹饪文化,而是从更广范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历史上烹饪的形成及现代社会烹饪文化的走向。对于烹饪的深度爱好者来说,有助于理解自然与文明相辅相成的关系。

  《烹》读后感(五):烹饪:自然与文明的启示

  民以食为天,这话适用于全人类。饮食伴随着人类进化繁衍过程的始终,如今人们依旧在吃什么、怎么吃方上不断思考,饮食的营养健康、烹饪的工具方法等一直是人们不断讨论的话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改变着。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平时有精力有意愿自己好好烹饪的恐怕在减少,但实际上自己烹饪是很有益的,很有价值的。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或者《厨艺大师》、《主厨的餐桌》等美食节目与纪录片,是一回事,而怀着美好愿景自己料理烹饪,不断实践与提高,更是一种难得但又再普通不过的选择。

  就烹饪的经验与其文化演变的思考而言,美国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绝对有话要说,这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 “食物之神”的饮食界良心,在他的“饮食觉醒系列”之《烹》一书中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学习烹饪的方法与技巧,更包含着对自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入反思和解惑。

  以火、水、气、土四大经典元素,代表烧烤、炖煮、烘焙、发酵四类烹饪方法,衔接串起整本书,讲述自身向专业人士学习烹饪经历的同时,延伸出相关的烹饪文化,展现了食物对人类进化发展的影响;结合饮食科学研究中的真实数据和各家观点,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与现实困境,也论证补充了自身对食品工业、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及其健康等问题的解答。作者算得上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博大专业的烹饪解读,认真细致的文化剖析,以及对当今人类饮食文化背后困境的真挚恳切的建议,这些都令人由衷地心生尊敬与感谢。

  迈克尔提到,将火驯服于烹饪是第一次美食革命,锅具的发明则标志着第二次美食革命。烧烤是一种“开放式烹饪”,炖煮是一种“封闭式烹饪”,火的文化与公共、献祭有关,渲染着英雄主义色彩,而水体现了包容与本真,带有“质朴的居家气息”,两者还似乎分别对应着男性与女性所从事的劳动,这些就是烹的历史文化。在最后一章讲发酵时,作者以较大篇幅来讲微生物群,从概念、发酵用途到人类对其认识的不断拓展深入,尽管现在依然有观点派别的分歧,但人们已经意识到微生物在健康、自然平衡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鉴于发酵本身神秘的生物过程特性以及科技含量,人们更需要加大对其研究,持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以求造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食品工业的发展让人们的饮食越来越方便快捷,但实际上也在剥夺我们看似更为自由的选择权,工业生产的利益考量无可厚非,但我们自己要认清当下面临的种种处境,遑论那些书中并未提及的打破底线的有害行为。毕竟,饮食也关乎我们的生命安全。

  书中还对不少社会文化问题从食品工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女性在家庭烹饪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的原因与影响。较为详实和全面的解读,令作者的回答有一定的信服力。

  当然,作者面对人类这些处境是怀有希望的,并给予了可靠的分析与真切的建议。其实,有时也要从人类自身找原因,缘一字即懒,自己动手,往往得到的不仅仅是丰衣足食。有些事,从我做起,总能做出一点改变。

  行文中可见作者在学习请教时的谦逊,对烹饪的热情,对生活的幽默,更重要还有对家人的爱。与家人分享烹饪的快乐,是何种的幸福。烹饪过程中,他是自信与满足的,他的思考是有趣而深刻的。而作为一个从农场到超市、从自然到工业、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探索者,他在为人类尝试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作家止庵说,“对于一向讲究饮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本书可能颇具启发意义”。个人觉得,遵循积极健康的饮食与烹饪方式,以减少对于食品工业的依赖,想来是除了大量的烹饪方法与文化知识以外,本书带给我们的更有意义的收获和启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烹》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