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与狂想曲》是一本由秦晖 / 金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园诗与狂想曲》精选点评:
●“要建设自由人联合体,首先要造就具有发达个性的劳动者,而这又要求彻底打碎宗法共同体的桎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 ——《田园诗与狂想曲》
● 秦晖先生用近乎数学的方式,严谨的论证了自己提出的“关中模式”。以此打破了前人对中国土地和中国农民问题的固有认知,真是为中国史学大放异彩。秦晖先生学贯今古,熔铸中西,单是这份学问就足以令人五体投地。更难得的是秦晖先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庆幸中国当代还有如此大师。
●新版基本上没太大变化,要是秦老师能解禁就是学界大幸了!
●能否逃出历史循环?现在看来很难。
●改变三观之一本书。
●把现代文化与封建文化(农民文化与地主文化属于一根同系)在概念上算是分割清楚了。讨论了中国历来平等与自由的历史,可作为透彻的一次思想史研究。感觉平等被否定了。
●读的过程中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但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些脱节,感觉可以是互相独立的两部分? 国人需要摆脱依附性,走向个性的自由。 虽说如此,我们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连接性,或者说依附性,稳定的交际圈非常有助于心理的健康,此之谓否定之否定?
●学问是做的很好,可是表达很晦涩。
●弃。书是好书,看起来太费劲了,先这样吧。
●P4马克思当年把“共同体”看作“人的依附性”之源,而把历史的进步看作是摆脱“共同体”束缚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P5由“共同体”到“自由个性”与其说是从“集体”到“个人”的变化,不如更确切地说是从“被集体化”到自由的集体化的变化。 P56马克思的历史三阶段,分别以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全面之自由个性为基础(人的依赖是指对共同体的依赖,而非对某个特定人如权贵、官宦的依赖,国内理论界将之混淆) P168恰亚诺夫循环与周期性的人口结构分化(vs列斯阶级分化与西方经济分化)——P172实乃特权压迫下的普遍贫困。 三种传统分化:家庭人口生老与自然分化,财产及所有制与阶级分化,宗法人身依附与等级分化。 P196非权贵其实当不了地主,赋税高导致地价低,专利导致官商勾结,以末致富用本守之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一):这本书的作用
事实上写这种书籍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心理安慰,因为这种书写到再好也不会成为主流,也就是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大多数人一生都遵循的那种旧模式,作者也无力改变什么,哪怕明知道他们是错的愚蠢的。写出这书给了作者和读者一种心理安慰,让作者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让读者觉得存在一种叫做“方向”的希望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二):对于本书的一点小小的评论
秦晖很聪明地“回到马克思”来给自己的论述增加说服力。作为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界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秦晖澄清许多过去农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改造农民要从心态中进行改造,让他们摆脱宗法共同体的束缚实现独立和自由。 秦晖更可贵是在河殇时代对于“文化决定论”等一系列过于美化西方、矮化中国的言论进行批判和反思,比如他质疑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是否存在,将民族劣根性之类的用农民二重性和宗法共同体完美的解释,指出这一切并不是天生,而是和社会形态有关。 当然,秦晖这本书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有一些观点太宏大,举的例子太少不具有全局性和说服力;对于西方社会过于理想化,比如认定西方社会由社会契约形成(其实不完全这样);有点夸大东西方差异性;全书过于“宗法共同体唯物主义”,将各种现象归咎于宗法共同体,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些现象呢?另外,虽然秦晖强调很多劣根性和文化都是因为宗法共同体,但是既然西方也经历这样共同体时期,那么西方是否存在这样的劣根性呢?如果没有,是为什么呢?
但是总而言之,秦晖是真的神仙!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三):我本将心向明月
《田园诗与狂想曲》。我本以为它是一本讲农业的书,因为开头那几页关于中国农业人口的论述,我还以为找到了什么农业圣经呢。没想到,这是一本讲政治体制的书。不过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它的论述很学术也很政治,那些用词特别像当年政治课上的答题,说问题的时候连着三个小排比,让人觉得有种强烈的复古感。它论述中国封建体制,封建社会的机制论述得很详细,在某些时候,作者只要多说两句话,那些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从农耕文明进化到资本主义和商业文明的原因就会非常透彻。但每当我快要觉得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时候,作者话锋一转,并没有顺着这个疑问继续深入了。比较抓狂。 就我个人而言,本着探究改造中国农业的目标,我在书里得到的一个启发是,农业或者说农耕文明,想要过度到以商业为主的资本社会的话,那么需要做的是地区经济本身需要很发达。否则无法打破农民对自然的依赖,不是说你对某个农耕地区输出商品,就可以打败本地商业萌芽的,因为对于纯自给自足的社会来说,商品或者商业并不创造价值。以布为例,农民自己种棉花,家里的纺车不用白不用,所以工业化生产的布匹到了农村,并不是解放了生产力,而是给农民带来了新的支出和负担。这就不是一个靠生产效率为核心逻辑的地区。因此推而广之,高效智能的农机铺到田间,也很难被农民买账,因为在你眼中解放了农民的劳力,但对农民来说,这部分劳力并没有渠道转化更多的价值。所以对农业的智能化改造,都大体是失败的。要想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是要从农耕模式,组织形式和制度上下手,才行的。
《田园诗与狂想曲》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会愤恨社会不公平
大约两周之前就已经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记得读书以来想读哪本书后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可能是读书方法不太科学。最大的原因在于秦晖先生写的这本书知识密度太高,每读一段我就需要停下来总结思考,每一段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整本书的逻辑十分缜密,推理过程就像是数学,少了一个环节理解后一个环节会很困难,这就导致我的阅读速度十分缓慢,读了一个学期才读完。
因为全书的知识密度太过密集,所以我很难像别的书籍一样总结全书的内容。我理解的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对封建下关中模式的探索。什么是关中模式,关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破解这种状态。全书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逻辑进行展开。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我对关中模式的感悟和对秦晖先生所提的破解关中模式的建议的感悟。
这本书的内容跟我阅读过的《解读中国经济》很有联系。
前者叙述的近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跟作者所叙述的关中模式下的权力依附型社会下关中地主的成因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关中地主并不同于太湖地区的地主,太湖地区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依靠买地兼并,剥削农民而成的地主,而关中地区的地主都是依靠社会权力,在宗族共同体中的特权地位来获取利益。这种特权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的阐述如下:传统社会秀才群体可以免去赋税,因而哪一户如果出了秀才就会有许多农民前来“纳献”自己的土地,而地主只会象征性的收取一些礼金,纳献了自己土地的农民从此就依附于秀才门下。原本需要缴纳给政府的苛捐杂税变成了缴纳固定的份额给秀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乡绅阶层。他们在宗族共同体中居于特权地位,他们的财富也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才能所获得。更多的是依靠特权。而反观那些依靠自己努力而发迹的平民地主则寥寥无几。这种压抑的社会氛围就导致经济上缺乏创新性,思想上懒靠要,依靠天然首长的保护。结合这些因素,再来分析传统所说的劣根性如红眼病,见不得别人好,遇事不想竞争想门道想熟人,秦晖先生对这些东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寻找其根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一点让我很佩服。由这一点来看近代的中国富豪的崛起,近代中国有多少富豪是依靠双轨制下一纸批条获得了巨额财富,在庞大的基建过程中,有多少工程是依靠市场制度来进行建设的?而又有多少工程是依靠不公开的内幕来获得的。在未健全制度的情况下,白道上的放任意味着黑道上的控制,自由放任的结果只能是放任出无数山头,土围子与众多土皇帝,却不能放出一个代表现代文化的企业家阶层。这才是人们仇富的原因,这才是人们对社会两极分化后不平等的意见。前段时间《后浪》的播出引发了年轻人铺天盖地的攻击,多少人是依靠住址拆迁获得了第一笔钱然后用这笔钱投入到了炒房大军的行列中,当高房价成为了中国经济前进的枷锁时,年轻人被折磨的对未来失去希望,这群人又反过来指责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这种现象很有趣,也值得反思。正如秦晖先生所说,抛开社会关系来谈论社会现象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人们对那些依靠自己努力获得财富,并且改变社会的富豪充满敬意,像雷军,任正非,人们对这些企业家充满敬意。而依靠房地产发家的一大批富豪如王健林亦或者是家里有矿的煤老板,社会上的评价我就不多谈了。
接下来谈一谈秦晖先生所说的解决方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农民觉醒自我意识,不再依靠于宗族共同体的保护,封建社会本身具有保护和约束双重属性,投献了土地的农民基本上离不开天然首长的保护,而天然首长保护的同时又会进行剥削,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保护与约束双重属性。在社会上健全相关制度,打破经济上依靠人的联系,建立物与物的联系,使社会资源能够依靠市场充分流动,让农民自我承担风险和收益,而不是再依靠宗族共同体。人民公社就是封建的反扑,历史已经证明了其落后,而分产到户自负盈亏激发了农民的多少活力。这就是秦晖 先生所说的解决方法。反封建反的不仅是地主皇帝,如果不进行思想上的反封建,还会出现新的地主。这不仅是农民发展的未来,国企,体制内许多人的竞争意识或许还不如农民强烈,形成了城镇里的“农村人”,其保守封建还要过于农民,这也是国企未来改革的方向。
只有有了独立的思想,表达思想的权力才显得珍贵。只有破除传统权力依附型社会下“地主权贵一体制”,建立制度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要素能够充分流动,激发经济的活力,中国经济的未来才能更有希望。所幸,我们时代的领导人正在进行着这样伟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