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8 03:0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精选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是一本由[爱尔兰]费莉希蒂·海斯-麦科伊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一):试过才不会后悔

  开头丈夫出轨,汉娜选择逃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世界尽头的小镇。

  和丈夫的离婚协议,也是以一种逃避的态度完成的。

  人的眼睛一旦看不到了,其余的感官就会变得敏锐起来。

  当汉娜最终走头无路的时候,

  自己努力争取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位。

  开始计划贷款用于修缮一座破旧的屋子,使自己的生活不会和母亲互相干扰。

  为小镇上所有想读书人的挑选好书送货到家。

  在得知自己心爱的图书馆可能因为小镇的开发预算而关门时,积极的寻找挽救的办法。

  结局一如既往的是好的。

  一切都是一个平淡小镇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平淡而令人安心。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二):世界尽头的图书馆

  如果世上真的天堂天堂,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样子。

  看了几本关于书店和图书馆的书,乍一看到这本书,便已经有了不可抗拒的魔力。

  凡是和书打交道,总觉得事情都是那么美好的吧!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图书馆周围的人,都发生了些许变化,也是暖心的故事。

  但可能是,翻译的英文,这本总是有些许不顺畅,第一视角与第三视角的人名不一致,花了些时间理解。

  也并没有过多与书的故事,与期待的不一致。四星。

  还是更喜欢《岛上书店》和《夜莺书店》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三):《世界尽头的图书馆》 [爱尔兰]费莉希蒂·海斯-麦科伊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心之所属的梦想;世界尽头的老屋,心之所属的家。

  世界尽头是汉娜的老家与世隔绝的小镇,图书馆是小镇上即将被遗弃的图书馆,汉娜是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

  她在美轮美奂的风景之中感受独处的乐趣,工作日中额外多出的这一个小时使流动图书馆的工作变得特别有意义。

  汉娜是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平凡人,面临着平凡的人间疾苦。

  她在那些路途中所享受的独处时光能及时带给她一种自由和静寂的快慰。

  她告诉我们,面对人生挫折,不要失去勇气,自己捍卫自己的梦想,善良与美的故事。

  物当其时,各有佳期。在特定的时间里播种,在特定的时间里生长,最终在特定的时间里收获。若你做到沉稳应对,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故事很平淡,文字很治愈。

  马路对面的小院里拉着一根晾衣绳,绳上搭着的衣服在风的作用下啪啪作响。

  一束阳光透了进去,照在一个铜制的老式洗衣桶上闪闪发亮。

  天边飘来一朵浮云,将一颗闪烁的星星遮了起来。很快,大片的云团消散,大海瞬间如同笼罩在缀满星星的天幕之下。

  一抹亮色一闪而过,原来是一只蜻蜓飞过,然后落在一朵花上。成千上万只喧闹的小生命包围在她的身边,她靠在背后的石头上,感到无比温暖。

  极目远眺,银色的光带闪耀在绿松色和靛青色的海天之间。海风拂过,她的唇边是海水的咸涩和花朵的香甜。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四):保持乐观的心

  我一直相信,人的不幸是自己带来的,与他人无关,这本书中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点。故事的主人公汉娜的经历可能一搭眼挺悲惨的,但是当了解了她这个人之后,发现她的经历是顺理成章的。虽然最终她也发现了这一点,不过对于一个中年女性来说,她错过了太多了。这个故事为的就是警醒如今的年轻人,发生在汉娜身上的事在现代十分普遍,其实这跟现在的教育也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这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如果孩子对于父母不理解,那就是父母的问题,他们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

  故事虽然是悲伤的,但是结局是美好的,作者希望我们看到结局,让我们体会到美好的生活。汉娜虽然是个实实在在的失败者,但是这些经历是可贵的,她也经历过崩溃的边缘,最终还是走向了正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和其他小说不同,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她就是很平常的一个人。其实这样的角色更容易找到代入感,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情感上的建议都有排斥心理,但是通过故事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汉娜用行动证明,她值得拥有那些别人的感情,那个图书馆是故事的转折点,也是通过一次事件使她看清了一切。最后她的看法彻底颠覆,她不再去看失去了什么,而是注意到自己还拥有什么。哪怕一个人失去再多,他依然还是一个活人,他还会有一丝希望,更何况汉娜的经历并没什么大损失。

  这种治愈类的书有一个缺点,就是选择它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感情中受伤的人,可悲的是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够改变这个人当下的心情。人的心情是随环境而定的,如果每天生活在悲伤的氛围中,自己是怎么也不会快乐起来的,所以说有的时候觉得改变起来困难,根本原因并不在自己。书中的故事很真实,但是她身边的那些人并不真实,其实仔细想想,她实在是太幸运了。这个故事终究还是个故事,跟现实的差距还是太大,故事本身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我对于治愈类的书一直不感冒,毕竟乐观的生活应该来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说乐观的生活比看什么书都好。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五):假期治愈好读物

  第一眼确确实实被封面吸引到了,卤猫的插画总是那么治愈和抚慰人心。

  这是一本很适合假期阅读的治愈系小说,就像和煦的阳光洒在午后的窗台,一切都很安静。它不像其他有“治愈”功能的小说那样,轰轰烈烈的故事里一波三折拯救这个拯救那个,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波澜不惊的小镇上,故事的主人公和我们身边的人无异。

  离婚后回到家乡、在镇上图书馆任职的中年女人汉娜,敏感多疑,有些脆弱,常常跟母亲吵架,却极其宠爱女儿;爱发牢骚、有点强迫症的汉娜的母亲玛丽,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妇人,对外孙女婕斯满满的爱和我们的外婆一模一样;而汉娜的女儿婕斯,很像大多数的我们,一心追求自己热爱的一切,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想了解却很少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看到最后,其实能够发现,敏感的汉娜曾经也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爱与理想,甚至比女儿婕斯还叛逆,只是经历半生的风风雨雨,被爱又被伤害,渐渐什么事都藏在心里,既不能把婚姻破裂的真相与女儿分担,也不能像孩子一样去跟母亲告状,反而要在母亲和女儿中间故作坚强。只有在她的事业中,那间永恒的、静谧的图书馆,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小说里面有一段文字让我特别印象深刻:

  他(婕斯的爸爸、汉娜的前夫)曾对她(婕斯)说过,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她当时就觉得这种类似人生信条的想法极为危险:在你无法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你的快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如果你把快乐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话,那么无论你是否承认,你的人生都将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左右。

  随书附赠的小卡片被我装进相框了,real喜欢~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六):时机与等待

  人生在低落时,怎样让生命继续,是在沉默中消逝,还是继续燃烧起心中的火焰,出口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

  一间海边悬崖遗留下的破败小屋,一封写满冷漠的信件,眼看着一颗脆弱的心慢慢变成坚硬的石头。无法再续的婚姻,善意的谎言,背叛情感的丈夫,强势现实的母亲,独立不羁的孩子…只有在记忆中不断回忆那曾经无比珍爱自己的前夫,依偎在怀中的幼子,迁就自己的父亲…那时所有的一切尽在掌握,打理朋友圈,修整一座座新房,营造无比梦幻的花园,至到梦碎。

  释放一颗封闭的心有多难,至到愿意再次为他人付出。回到最初生长的地方,那世界尽头的边缘,任凭海风吹打,任由阴郁的气息笼罩心头,唯一的温暖港湾——父亲已不在,不断重复着劳累的移动图书馆管理工作,人生在急转弯之后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抑郁的心情也拉拽着周围的人在这滩死水中挣扎。在这坐孤岛上环游,能听到许多人的故事:艾玛姑姑伤心的往事,弗雷的苦难经历,爱德华的孤独晚年…传统行业的衰退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离开家乡,政务委员会和当地富豪们只想着打造浮华的旅游业中饱私囊,在这小小的岛屿之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人际关系网断裂,而这小小面包车上的移动图书馆,却让许许多多心灵的孤岛维持着联系和一丝心灵慰藉。

  没有人是完美的,看似冷淡古板的汉娜却能救康纳于水火之中,得到布莱恩的青睐;看似无情的玛丽却是刀子嘴豆腐心,用她独有的方式维护着女儿及孙女;看似柔弱的康纳却能在关键时刻为了故土的未来对峙政务委员会的官员;看似古怪的弗雷却为了汉娜的小屋倾尽全力,为保住里斯拜格图书馆使出了杀手锏…在这场围绕着保卫图书馆事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中,人们对于交流是多么渴望,对于小镇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他们需要领导,需要指引,在生死存亡之际共同发声、呐喊,而主人公汉娜在大家的关注中,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最后几章才出现的迈克尔修女仿佛是书中的灵魂,故事情节随着她的出现跌宕起伏。她用自己一生的积累指引着人们,回归平静内心,回归脚下土地,在适合的季节,翻土、播种,剩下的只需等待,它们将繁茂开花并结果…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七):峰回路转,雨过天晴

  何为世界尽头?汉娜·凯西的境遇恐怕就是——丈夫的背叛、女儿的远走、母女的失和已经令她落入极其窘迫的境地,而图书馆即将关闭的消息无疑将她逼入了绝境——就如同那座寄托了她晚年憧憬的房子一样,坐落于悬崖边上,残败不堪。

  应该说汉娜·凯西一直生活得十分随性。在与丈夫的婚姻上,从一开始就是个得不到父母祝福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危险旅程,婚后听从丈夫的安排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全职主妇则更不明智,果不其然,闺密毫无征兆地介入,丈夫毫无底线地背叛,她在冲动之下毫无要求地孑然离开。这个悲剧的产生某种意义上带有了必然的色彩——豪门媳妇不好做,尤其是失去自我的“花瓶”媳妇。随汉娜一起离开奢华生活的女儿,显然比汉娜更懂得遵从自己的内心,她不顾汉娜的殷殷期盼,也没管土豪爸爸的暗中施压,选择了在边远航线做空乘。或许骨子里她代替汉娜反击了一回,又或许是童年遭遇的生活变迁令她决然叛逆,最终她远离父母独自翱翔,留下汉娜独自面对与母亲无法调和的矛盾。看起来随性的汉娜,曾一次次挑动母亲的底线——年轻时冲动嫁了父母不喜欢的人导致离婚,离婚时又没有理智地获取必要的补偿导致生活窘迫,最后再次冲动地与前夫谈判是压垮这对母女紧张关系最后的稻草,除了分开,再无退路。

  此时此刻,为了某些权贵的既得利益,图书馆即将被关闭,汉娜的命运仿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峰回路转,众多与图书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行动了起来,展开一场挽救图书馆的义务行动。命运仿佛和汉娜开惯了玩笑,图书馆挽救失败和女儿车祸的消息接踵而至,那悬崖上属于自己的小木屋还能如约实现吗?上帝关上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最终的最终,一筹莫展的汉娜绝处逢生,图书馆得救了。

  实际上,如何去挽救并不那么重要。转折再转折,物极必又反,毕竟跌宕起伏过的人生才够精彩。我想作者要传达的最主要的讯息还是乐观精神,无论我们身陷何种境地,积极乐观的面对与行动,终会为我们带来一片新的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本书就在我们心中。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八):世界尽头的那个人

  这是一本“慢读系列“的书,倒不是说它需要慢慢思考品味才能够读懂吃透,而是整个故事发展就像主人公汉娜·凯西的家乡克罗塞拉的生活节奏一样,平缓闲适。她每周有两天的时间开着县里的“流动图书馆”面包车在美丽的芬法兰半岛上的偏僻村庄和疏落山区之间来回穿梭,将绘本借给天真活泼的孩童,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将侦探类小说借给老人,给平淡生活带来一些刺激。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往往正暗藏着危机。搬离生活了二十多年、一手维护装修起来的房子,从夫家到娘家,从带着面具的丈夫到总爱嘶吼的妈妈,汉娜一直想要找寻到内心的平静,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实际上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虽然在此之前她一直在一段谎言笼罩下的美好生活当中。打破多年的生活习惯与节奏,不配合演出恩爱夫妻的戏码,这种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或许汉娜就是这么一个纯粹勇敢的人,她敢爱也敢于收回自己的爱,敢于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以至于在故事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想到她已经是一位五十岁出头的妇女了。她的内心还有很多渴望,虽然婚姻的失败曾让她一度失去笑容。这也让我意识到人总是出于年龄,对于别人或是自己有一种限定,似乎到了多少岁就不该再妄想某些事,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应该听天命,顺其自然,活得“傻”一点。

  还有她的“旧房改造”以及她为了图书馆而发声,两个建筑对于她来说,一个是即将生活的地方,一个是回到家乡以后一直工作的地方。对于汉娜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这两个地方,她认识了好几位截然不同但对她都挺友好的男人。

  虽然书名是《世界尽头的图书馆》,但我更加看到的却是世界尽头的那个人——汉娜·凯西,或许我应该再读得慢一些,才能更加贴近与了解汉娜的生活与她周遭的人们,但可惜最近生活中的节奏步调渐渐加快,我只能在羡慕与匆忙之间一瞥汉娜回到家乡的日子。

  让自己慢下来,看一看全然陌生的另一个人的一段生活,也算是阅读里的某一种乐趣。悬崖边上的那栋旧房子,或许就是尘封已久、未曾多加留意的“慢时光”。世界尽头的那个人,远离名利喧嚣,但收获了内心想要的平静与喜乐。或许崖边的海浪会打破这种平静,但是影响不了追求平静的心。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九):城市的灵魂 最后的执著

  世间对于图书馆最高的赞美,大概就是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下的:“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爱书人的天堂,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爱尔兰女作家费莉希蒂·海斯-麦科伊的小说处女作《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世界尽头的孤岛图书馆的命运以及图书馆员汉娜·凯西的个人命运的故事。

  人到中年的汉娜·凯西,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女儿的远走后,而今不得不与老母亲共处同一屋檐下,母亲对于汉娜回家做一名图书馆员的选择极为不理解。汉娜面对的可能是很多中年人的危机:工作的压力、婚姻的不幸、与孩子和长辈关系的不合,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让汉娜首先想拥有自己的房子以期逃离这一切。但人生艰难,特别是已到中年,要想作出改变谈何容易。

  小说情节并不是十分紧凑,但作者的文字十分细腻。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在描写汉娜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小岛的全景式描述。汉娜的工作就是整理图书馆的书,还有每月用汽车运载着“移动图书馆”帮大家送借阅的图书,工作单调但这算是她的梦想。与母亲不和的她需要一笔钱翻修她祖姑母海边的房子,但图书馆员微薄的工资无法承担修缮费用,无奈的她只能寄希望于出轨离婚的前夫,但马尔科姆却再一次羞辱了她。预算不足的汉娜只好找我行我素的弗瑞来修缮房子,只因他的要价比较低。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命运岌岌可危。政务委员会的新开发计划将会危及到图书馆的存亡。汉娜与另一名兼职图书馆员康纳为了保住图书馆,保住小岛唯一的社交场所努力想办法,但大多人都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这让汉娜和康纳十分苦恼。汉娜在与弗瑞的相处中,发现弗瑞过去的人生,而在弗瑞的帮助下,偶然发现的《卡里克圣咏经》让众人聚集在一起,小岛上的人各显其长,共同筹建“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网站,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更加紧密团结,每个人也在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别是汉娜。

  女儿的意外让汉娜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拥有的其实很多也都很宝贵。故事的结局不落俗套,众人的努力似乎并未奏效,没有改变政务委员会的计划,但人们在过程中却收获了很多,汉娜重新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就像海边的那间房子一样,最终焕发出新的光芒。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十):生活中总要多一些勇敢

  丈夫的背叛,女儿的远走,母亲的争吵,这一切都宛如一场噩梦一点点摧毁着汉娜,还有在这个小镇上,她还有一份还算让她满足的工作,虽然并不是那么的称心如意,可也还算安心,在这仅存的一丝慰藉也要被摧毁的时候,她终于不再懦弱,用勇敢和智慧,号召所有的居民们一起,为保卫家园奋起努力,同时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

  看了很大一部分之后,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说是世界尽头的图书馆,是因为这是图书馆代表着汉娜最后的精神支柱吗?直到小说的后半部分,所有人为与政务委员抗衡,保卫自己热爱的家园时,这个图书馆鉴证了汉娜的改变,鉴证了居民们的和谐,团结、互助,它鉴证了人们在面对最后的机会时呈现出来的不再是那么冷漠、八卦、逃避的状态。

  从小说的结构来说,个人认为前期的铺垫过于繁缛,看着大量的文字不咸不淡的讲着汉娜生活的琐碎,工作上的抱怨,再到对玛吉家修建的工程,有点不知所云,可能也正式有了这些故事的铺垫才会有后面,大家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才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但总体还是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从内容上看,对人物的塑造十分饱满,主人公被定为在一个50多岁的中年女子形象,她经受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从懦弱逃避到坚强勇敢这系列的心路历程,她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读者不禁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决定会有什么样人生的还是取决于心态。在婚姻里面里面,汉娜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身份,为丈夫做好后勤保障,让他可以放心打拼事业,但是当发现丈夫出轨时,她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而且脱离社会习惯了丈夫庇护的她,不知所措,只任性的选择了带着女儿逃离,却没有为自己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为后续的生活提供保障,这一点与之前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相似,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在爱情和家庭中不要迷失自己,妻子、母亲只是一个女人众多社会角色的一个,但并不是唯一,要有自己的事业,学会一个人的。

  我们习惯为自己、为别人设定一个固定的人设形象,其实那样只不过说明我们是一只害怕我外面世界的蜗牛,当我们试着敞开心扉,带给别人温暖的时候,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娜他们最后会成功的原因吧。生活中总要多一些勇敢,坦然的去面对这个世界,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尽头的图书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