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美国史》是一本由﹝美﹞霍华德·津恩 / ﹝美﹞ 安东尼·阿诺夫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半美国史》精选点评:
●里面引用大量历史材料,有种现场感。也是一种人民史观的展现。
●读过之后可以发现每个时期无论演讲也好信件也好都是有关联的,
●近两年来我读过的翻译最差的书。很多病句。观点极端片面。力荐给粉红朋友们,能给予他们大量素材。
●异声合集,非系统的历史
●里面很多的历史都有影射,都让人浮想联翩。历史之所以能被记住,是因为在今天历史还在重演。我们之所以要读历史,就是为了制止可能会重演的历史上的悲剧。
●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感。本书最前面长长的致谢名单,体现的是作者的真诚,还有本书极大的写作和编辑难度。
《另一半美国史》读后感(一):历史是面镜子,照出一脸丑态
这是一本我不该染指的大书,无论内容上还是体量上。不怕丢脸的说,以我现有的关于美国历史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以及零零碎碎一点时间,都是不该沾染这样的大部头的。硬着头皮读完还要再硬一次假装读完有感,实在不敬。 与印象中的历史书不大一样,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大,由约200篇篇幅短小的文章组成,体裁大致包括日记、评论文章、文件、名家作品节选、论文、采访手稿、演讲录音、信件、诗歌、流行歌词等等。阅读难度在于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出头绪,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路,进而“有感”。在网上查了一下作者生平关键词,教授、左翼历史学家、民权、反战,难免会对封面上的客观二字产生怀疑。对已设立场的讲述保持最初的警惕,不知是不是防被洗脑的办法之一。 通读下来的第一个感受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嘛。地球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海水浸泡,另外三分之一,是被血泪浸泡的。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老幼男女,无不被苦难纠缠。 本书内容所记录的时间跨度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直到2006年(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第一版是2004年出版的)伊拉克战争在美国激起的千层浪。作者像个偏要外扬家丑的倒霉孩子,把家里所有疮疤一个一个按年份揭给你看。 哥伦布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之后对友善提供帮助的原住民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奴役、残杀和驱赶;印第安人迁移政策一纸公文,至少导致4万人死于西迁途中的寒冷饥饿和枪杀;为了掠夺财富和土地而发起或主导发起的历次战争:美墨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为解决南北经济发展模式的争端而发动的南北战争,在战争中途为抢占道德制高点而顺便提出解放黑奴(只是观感,以及从其他地方看到的资料和信息里得到的观感);1989年披露的二战中“定点轰炸”的全民谎话;日本广岛长崎亲历并幸存者的回忆文章触目惊心,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被评论为美国“对苏联冷战的第一次大行动”……桩桩件件都是对全人类犯下的罪行。 如果美国政府是个打地鼠的游戏玩家,一定是手忙脚乱的。种族歧视历史遗留、工人罢工、学生静坐、老兵请愿、三大权利机构相互调查、公务员泄密、媒体揭丑、各色人等四处演讲各自不成熟的小主张,煽动无辜又无知的群众。偏偏那些不怎么光彩的应对方式又被人记着,有心人还能出版成这样的历史书。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一脸丑态。 本书开篇即是致谢,两千字几乎全是人名。这些人有编辑、图书馆档案馆工作人员、各种协会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社会组织、转录者。他们查手稿甚至查看微缩胶卷。这样组成的这本书,让我渐渐开始相信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者。万一后人照一照历史的镜子,觉得丑态可以收敛一收敛呢。 这是一本500多页的大书,处处是反抗和杀戮。看的时候想起南京大学研究当代历史学的老师高华老师在晚年跟朋友聊天时说,很羡慕那些研究古代文学史的同事,不用接触那些一手的血淋淋的材料(大意)。后来,我是就着1000年前的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一起看的,那个看到万事都觉得“颇有情致”的姑娘,她笔下的历史,能中和我。 感谢黑天鹅提供的试读机会,这样的读书和写字实在不敬,如果冒犯,实在抱歉。
《另一半美国史》读后感(二):假设历史是女人——读《另一半美国史》
曾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假设历史是女人,这或许能帮我们印证一句话“女人善变”。 《另一半美国史》里,津恩与阿诺夫在引言中讲到:“每一位历史学家(或记者,或任何叙事者)都面临着选择,从无数的事实中……展现什么,省略什么……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历史学家本人的立场。”佐以《二手时间》里,曾在克林姆宫任职的阿赫罗梅耶夫劝诫阿列克谢耶维奇:“你不该这么相信人类,相信人的真相……历史……是时间在写。关于人的真相,就像一个挂钩,每个人都可以去挂自己的帽子。”假设历史是女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女人还真是善变。 历史是什么,初高中时,苦于背书的我一直视历史为一串串年份后的一次次事件。从没想过寥寥数行里会有头颅,有热血,有起承转合或悲欢聚散。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历史是有立场的,以《春秋左氏传》为例,周、晋、郑、楚……每个国家记载的历史都不尽相同,都或多或少带有本国立场。《另一半美国史》就是在这种立场存在的前提下面世的,用作者的话说,他在从主流媒体所塑造的“敌人”的角度写历史。 尔后,当我读到一些人民史观类书籍如《夹边沟记事》,《二手时间》以及这本《另一半美国史》,才更领悟到历史是多面的。这种多面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团体甚至不同人对同一段历史或事件的记录都会千差万别,更体现在人类历史的主体是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仅是书本上出现的一两名字,更多的是数不胜数没留姓名的百姓人民……所以历史是复杂的,是一尊尊血肉之躯筑就的,是不能听片面之言的,是不可以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之心看待的。 不知有多少人与我一样,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是欧洲人的殖民地,区区两三百年,“历史也不过一本小册子那样厚”……其余便都来自好莱坞、迪士尼或者德沃夏克的《致新大陆》的娱乐记忆了。 可《另一半美国史》却将美国史“写厚”了,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加过多叙述,而是将当时人们的资料(日记、信件、辩论记录)如实呈现。不同于美国主流媒体或美国境外拿到二手资料的主流媒体们的报道,英雄哥伦布“内心黑化”的历史被展示出来:从发现新大陆的欣喜之情,到用简易物品同当地居民进行不平等交易,到开始考虑奴役印第安人再到欲占领所到之处……我了解到美洲接触现代文明的起源是极不文明的屠杀。“沉默的大多数”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当我看到美国众黑奴言辞得体,请愿取消奴隶制只是为了生存;当我读到来自英国的契约奴理查德·费雷桑在信中流露出对父母的思念与身为契约奴,无自由、受剥削的无奈;当我得知如今已是高福利享受者的北欧人民,当年去美国当契约奴也是朝不保夕……美墨战争、海湾战争……历史掀开她血淋淋的一面,记述者们留下的言语,字字触目惊心。历史究竟什么样子,“歌舞升平”的美国原本不该有梦露这样的白色美人?历史书上“美国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上”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这些都让原本在我心中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事件”沉重起来。 我曾是名记者,身为记者期间,我曾思考过记者与历史的关系。毕竟,今天的新闻会成为明天的史料,而新闻又十分强调客观性。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就算记者们抛去立场与偏见,受新闻显著性与重要性的影响,大浪淘沙后,有多少事多少人能留下来?再结合之前,由于历史学家在呈现事件时,自己的立场与观点都会对文字记载本事产生影响,文字与影像的记载永远都是局限的,滚滚红尘里,许多人的生命就像一口痰,吐出来又被蹭掉了,许多姹紫嫣红被刷上单调的颜色。加之受众又有自己的倾向,看历史如同看女人,喜欢哪点就捡那点不停看下去,直到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者说偏见,当后世通过当时的主流报道而回顾历史时,无论站在何种立场,看到的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历史记录这们与自己选择相信的历史,是千百种面孔的历史,历史是十分“善变”的。 所以感谢津恩、阿诺夫以及致谢名单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者们,尽管他们呈现的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历史,未必能拼凑出全部真相。当美国历史中被主流媒体沉默的大多数走出来,当历史中那些“无名小卒”们被有血有肉地带到我们眼前,当许多被粉饰的动机如解放黑奴其实是想占领道德制高点等被揭露时,我还是得以一瞥不一样的美国,多了一个不同以往看待美国的视角。美国历史在我心中的内涵深厚了许多。 假设历史是女人,假如历史是人,由于历史的主体的确是人,历史一定是多种颜色的,是很难看清或臆测的,“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另一半美国史》不仅为我展示了不为主流媒体所宣传的美国的“黑暗面”,更时刻提醒着我凡事要看得更为全面,告诉我在这个信息爆炸而又细碎的世界里,全局观是何等的可贵。
《另一半美国史》读后感(三):非客观历史中人民的力量
一拿到<另一半美国史>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厚度震惊了,尤其是它的性价比太高了!定价才四十多块钱,却厚达518页,这个价格在现今图书出版市场,绝对是良心价格。更何况,这本书还是一本很超值的书。
超厚的书籍性价比超高美国是由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发展起来的。从1976年开始独立,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竟然不断的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能在不断风云翻滚的历史浪潮中延续并发展成一个超级大国。委实是一个世界的奇迹,更是美国的奇迹。
然而,这种奇迹的发生,是建立在侵略,扩张,野蛮,掠夺,战争,屠杀,暴力,强权之上的。所以,可以这么说,美国的历史,一方面是进步的历史,一方面是罪恶的历史。
我们很多人看待事物,或是判断问题,都是喜欢从好坏中选择一个,从黑白中选择一个,非好即坏,非黑即白,要么把美国说的特别的好,如同天堂,甚至连其罪恶也镶金戴玉,要么与之相反,把美国说的如同罪恶都市,充满罪恶之花。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对于历史,还是对于读者,都是不负责任的。
英语是美国历史中人民的声音这是一部被美国主流舆论刻意忽略的历史书,通过对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中各个阶层人士的言论材料的研究,比较客观地重现了美洲大陆到21世纪的美国历史。
这种历史著作的方式,在我国几乎没有。这是我国历史记录的空白,这种历史记述方式,有待于我们发展。
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几本类同的书,或者这几本书可以互相借鉴,共同阅读。一本是李守民写的<另一半美国史:美利坚的道义黑债与救赎>。一本是高洪雷写的<另一半中国史>,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的贡献的书。还有一本是赵丁阳和何帆写的<另一半中国梦_何种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择>,剖析了中国梦的实现问题。尤其是第一本书,和这本书相当的合拍,完全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会形成一个更加明确的历史观念。
虽然,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历史的真实永远秘密潜藏在非客观的评论中。但我们可以追寻真实,练就一双看破虚妄的双眼。
这是一本选题独特,匠心独运的历史书,这本书的内容广泛全面,采用作者睿智而又犀利的叙述,还采用了大量当时的相关日记,演讲,书信,新闻报道,向读者充分展现了一个被尘封的美国历史。
从白人对北美原住民的奴役和种族歧视,从奴隶和对奴隶主的反抗,从独立战争到权利运动,从美墨战争到南北战争,从苏联解体到东欧巨变,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各种各样的历史细节,都是美国主流文化不愿意触及的方面,这本书几乎都触及到了,堪称神书。
这本书不是用来教学的,而是用来分析的。这本书不是用来培养唯唯诺诺的历史书虫的,而是用来培养对历史的批判精神的。一本能够告诉我们真实的书,就是一本好书。
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金秋。透过历史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得更真更明。更能体会到历史中文明的传承,往往承载着鲜血和悲凉。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爱一个人,请把他送到美国,如果恨一个人,也请把他送到美国。套用这句话,如果喜欢美国,不妨看看此书,里面会有你所不知道的。如果厌恶美国,也请看看此书,里面也许会有你想要知道的。
套用书中最后的诗句,我们充满力量,人民充满力量,那是因为,历史充满着力量。
只有铭记历史的人民,才是真正充满力量的人民!
lt;老当毅壮学英语原创文章>
《另一半美国史》读后感(四):太阳光影下的罪恶
这本书很好,值得品读。
一、一本美国的前世今生史
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他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细述了美国从美洲奴隶制开始,历经独立运动、墨西哥战争、南北战争、对外扩张、二战、越战、七十年代、海湾战争,以及近年的恐怖主义战争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穿插了奴隶的反抗、妇女运动、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阶级矛盾、黑人的奋斗、社会主义思想的起伏、麦卡锡主义的发展、政府失控,以及人们的反战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以时间为轴,清晰地拉开了一张宏伟壮阔的画卷,上面描绘的是美国的前世今生。
二、如同小说影视一般的画面感
想必绝大部分的人和我一样,对上述的美国简史都有所了解,即便如此,当我翻开书页,仔细阅读书中的文字,还是时常感到触目惊心,震惊不已,个别章节甚至令我四肢冰冷。因为作者并不是采用常见的历史书籍的写作方式——某人于某时在某地干了某事,造成了某后果或某影响——枯燥、干巴,有内容没感情,让人昏昏欲睡,难临其境。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当时历史的日记、演讲、书信、公文、申诉书、请愿书、新闻报道,甚至还有描写彼时世况的小说,等等诸多体裁的材料,让历史的亲历者现身说法,告诉后人他们真实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世界,亲历者无法忘却的悲痛、愤怒、辛酸和压抑,以及他们苦苦哀求或以死抗争的命运,声声泪,字字血,满篇满纸,是哀号,是眼泪,是刽子手淌血的刀,是资本家狞笑的脸,是政客们虚伪的话,是同情者嘲讽的眼,是抗争者不屈的身影......
这些内容,不是戏说历史的想像,而是以不同载体留存下来的史实,生动鲜活,与我们以往对历史常有的“过眼云烟”的虚无飘渺感不同,这本书更能让你有一种现场感,仿佛能看到奴隶们的悲苦生活、暴动者无理性的恐怖、镇压者残酷凶残的手段、资本家不动声色却又狡诈万端的面孔、帝国主义者毫不掩藏的猖狂......岁月熊熊的烈火一直燃烧至今,被压迫者的呐喊声仍然在耳边振聋发聩地嘶吼。如果喜欢《绝望之旅》、《最后的莫希干人》、《光荣战役》等影片的人,估计看本书,获得的历史画面感会更加深厚、丰富。
三、我的收获
(一)正反两面结合看待事物的视角
提到美国,可能人们想到的是民主、自由、富强、发达,自由女神、山姆大叔、超级英雄,纽约曼哈顿的繁华、六个时区的宽阔、四处挑起战争的霸权、手掌联合国咽喉的强势,可是,因为看不到美国的过去,所以看不到美国暴发前的尸骸遍野、血流成河,看不到美国从被奴役者反转为奴役者后的暴虐,看不到在民权论调下妇女、有色族裔、少数族裔的失权,看不到美国艰苦独立后转身四处侵略扩张的行径,看不到美国独立战争后士兵无法生活被迫卖出地契而一贫如洗,看不到资产阶级如何利用战争大发横财而战死沙场的士兵家破人亡,等等,等等。
换言之,这是另一半的美国史,是美国史学家披露的真实的美国,让你有机会了解它的另一面。继而,你会明白,太阳有光,便有光影;罪恶藏在阴影里,要有慧眼去识别。不要盲目地崇拜,更不要轻易被蒙骗,只有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后,才能客观地评价它是什么。
(二)加深对“群众运动”这一现象的认识
书中多次披露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奴隶、黑人、印第安人、妇女、民众等发动的抗争、暴动,是极好的事例,体现着古斯庞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和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的论述,影响群体观点的因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还有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的形象、词语、套话,以及经验与理性,而领袖通过他的声望、语言、肢体行为、说话技巧影响着大众,最终引导群体运动的走向。
最后说两个字: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