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笤帚》是一本由[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一):没想到这么好读!
真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好读,过去看到介绍《无尽的玩笑》说注释文字跟正文相当,以为这本处女作一样难以阅读。买回来试着阅读,没想到出奇的流畅,出奇的易读。
就前面三十多页读下来,惊喜还没见到,没有像宣传的那样,是我“今年最应该认识的作家”,实际上我认识这位作家好多年了,是那本整成插图的演讲词。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二):翻译/编辑能认真点吗?
大体翻译一般,好看是因为英文原文本身就用词精妙。细节上翻译是狗屎,你都能猜得到译者为什么译错(P233倒数第七段*从哪开始打*他比一周前巨大得多、同页倒数第四段*他的车夫*真的会打他、P244倒数第三段*后备箱、P310倒数第一行*我也喝醉了/磕嗨了)。至少两处有引号的对话错误地把两者的对话合并到一个引号中(P339第一段、P341第一段)。有对话顺序放反了(P233倒数四五段)。这只是我觉得不对劲去原文找才发现的,我相信细节错误远多于此,我买中文译本不是为了去通读原文的。不过装帧很好看。
理解上,有看不懂的章节接着往下读就好,通读全文以后之前的故事就能看懂了,叙事相当碎片化。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三):随手勘误
44倒数第五行:“每个区有且只有两个其他的人可以进入”,应为“每个区与且仅与其他两个区相通”,因为养老院是环形。
47第三行:“还有她那本叫《调查》的书”,联系后文来看,此处《调查》(原文简称Investigations)应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50第四行:“如果他想,他就剃了。如果他不想,他也剃了。”这句与p49倒数第二、三行一起,是因为译者没理解“理发师悖论”的意思,所以错译了。p49倒数第二三行应译作:“这个家伙[……]是一个只为所有不为自己剃须的人剃须的理发师。”那问题来了,这个理发师会不会给自己剃须呢?p50第四行应相应译作:“如果他为自己剃,那他就不该给自己剃;如果他不为自己剃,那他就该给自己剃。”
294第十、十一行:“并表面上相信她所是的就是她的思想,按照那个法国人的说法”,此处“那个法国人”明显是指说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而非脚注中所称的维特根斯坦,后者不是法国人。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四):仅记录感受
《系统的笤帚》读得很快,断断续续只用了两天半,还从来没这么快地读完一本砖头一样的小说。也许是行间距拉大降低了阅读难度,毕竟在意义不明的情况下,能不停翻动书页也是一种安慰——尽管看完,却仍觉得云里雾里。
但在许多段落细节上与大卫达成了共识,不过这共识之间隔着毛玻璃:我能明白她想表达什么,却对这样的表达方式接受无力,以致最后我还是无法确定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在一连串看似胡言乱语的叙述中,我看懂许多软弱和坚强,它们藏得很好,同时又很坦诚。它们对那些破解了密码的读者友好地展示自己,对无意深究的则重重地关上了大门。我明白这样的故事,看起来怪诞、复杂、不成熟,它很简单但不够简洁,很坦诚但不够明确。它会拥有一批坚定的支持者,但它无法大众化。也许它不屑于如此。
回溯情节的时候,一些词句在脑海里渐渐清晰:这是一个内心忒弱的男人一点点搞砸自己爱情的故事;这是一个习惯拒绝的女人成功将自己与他人隔离的故事;这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了结自己的故事;这是每个人都有点不正常,最终使世界看起来怪异而荒诞的故事。书背后《纽约时报》评价它“胡作非为”,的确是一本不乖的小说:它令人不安,如果你正陷入绝望;有令人释怀,如果你从那里走了出来。
我合上书,站在书架前思忖了片刻,最终将它放进了要卖掉的那摞里。我会怀念它,怀念它光怪陆离的气质,以及令人在寒冷中扭来扭去的不安,但我不会读第二次了,因为无论读几次,我都是在外面徘徊许久却找不到入口的访客。我猜,我也有点胡作非为了。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五):乱,特别乱
好多年没有读过这么厚的小说了,看这本小说不能用我们平时看小说的思维方式去看,过去看小说,无论再长再难读,我都好不在意自己是否在阅读中走神,因为无论如何你只要顺着读下去你总能知道大概的事情梗概,可是这本小说《系统的笤帚》就特别地“乱”,如果你不谨慎小心去阅读,你会发现读了好多页后依然不知所云,他不是从一而终的线索,不认真读的话恐怕会觉得作者好像东拼西凑在讲故事,没有丝毫的系统性,关系复杂,各种情节奇形怪状。一会儿是小说里的小说,傻傻分不清楚。
人这一生始终无法摆脱的便是孤独,写孤独的小说很多,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非常注重分析内心世界或表现色欲冲突,小说一开头就是丽诺尔去到姐姐的宿舍里和几个小姐姐们在商讨是否要去参加舞会的对话,这个情节给人感觉特别温馨,好像回到了大学的时光,如果你以为这个就是故事的开头,那就错了,不是每一部小说的开头对后文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后来他们去参加舞会后碰到了威胁他们的高年级学生,这给了丽诺尔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这种事情也并非小说中才会出现,几乎在我身边的每一个成年的女性,在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经历过各种被猥亵的事件,有的可能在无意识下被人摸了胸,有的被摸过大腿,但大家在阐述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那是怎么回事,只是心里知晓这是不对的,要远离那个人,但更多的庆幸,虽然这件事无人知晓,但是没有因此造成更大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
故事里的主角是两个有着不同心理疾病的男女,一个因为“小象“太短小而自卑的离异秃顶中年男子和一个有心理问题的超级富二代少女,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但是也许因为同样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爱得水深火热,他们是彼此的救命稻草,这本书的性描写也是非常有意思,意象很多,而里克荒诞的故事里总是能展现着生活里的很多”不可理喻””怪诞”“超常”。
这本书我反反复复读了三次,但是没有一次是全部读完的,惭愧!有机会读完了,再来重新评论一下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六):矛盾的认知
一开始是被书名中的“笤帚”吸引。中文“笤帚”意为清扫的工具。“系统的笤帚”是清扫什么系统的工具吗? 混乱的里克.威格里斯先生。在读第五章时,我感觉他就是一个思想极其跳跃又矛盾的人。如果他不是四十二岁的话,我还可以理解他对丽诺尔的痴迷,还有那种思想跳跃引起的混乱感。这难道是因为她痴迷丽诺尔的原因吗?让他不能控制自己,让他像一个毛头小子一样? 里克的思维跳跃混乱到什么程度?简直就是无限发散。他能从看着丽诺尔的头发想到杰伊博士,再想到咨询室的椅子,然后她的兄弟、保姆、钱包被小偷偷走等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这部分对迷恋的描写很到位,我印象深刻的是听丽诺尔的电话就能让里克活过来,让他期待工作。不过可能是书的翻译方式加重了我对他的混乱的感觉。对话的方式呈现的小说剧情,却在这部分没有标点提示,是作者有意为之吗? 或许人们评价作者是天才,拥有天才般的思维,所以他的书让我觉得确实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如此布置。大部分内容是以对话方式展现,却有一些不加冒号引号——用冒号和破折号暂且可以明白是对话,可什么都不标明的话,确实拗口难读一些。书中一些章节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又有很多章节以里克.威格里斯的口气叙述。书中很多人的存在没有存在感,比如老丽诺尔,丽诺尔的父亲,奶奶等。最初在养老院里失踪的曾祖母,不被喜欢的奶奶,和曾祖母的女儿,最后不了了之。 文中另一些人的存在很矛盾,比如在丽诺尔考察学校时维护她的明迪,却在结尾诱惑里克.威格里斯;之前丽诺尔很讨厌的小流氓王.丹格.朗,却能与她互相挑逗,并在高温隧道里面闪现在丽诺尔眼前,这不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吗?或许最初丽诺尔就希望朗调戏的是她,毕竟那晚丽诺尔穿得最漂亮,她最有资格在他屁股上签名,虽然当时她表现出来很不屑甚至讨厌。而丽诺尔本人呢,身为白富美却做着电话接线员的工作,与家人不亲近却对曾祖母关怀备至,有钱却开着小破车,过着穷人的生活,穿白袍黑鞋拿本书读,仿佛还是一个上学的小姑娘。 可能我不理解的矛盾正是作者写书的用意:很多人的心理存在问题,所以他们眼里的很多事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样子,拧巴,矛盾,不了了之,都可能存在。每个人的心理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需要笤帚,清扫,清扫系统。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七):叙事和无法预测的真实
女主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超越叙事,比叙事更复杂的人。一个叙事中的人是“二维”的,而真实的人是“三维”的。
结尾处,女主和朗一起离开。按照心理医生的理论,和朗在一起是女主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必经的步骤。通过性交,捅破那一层膜,与世界真实地发生联系,从而成为真实的人。
但要注意到这个心理医生本身是被操控的。他向失踪的老人们负责,应用编造的理论,达到老人们试图让他达到的目的。因此他的理论至少的不真诚的,且很可能是无效的。也正是心理医生,通过对女主和男主不断的引导,最终使他们分道扬镳,而这似乎也是老人们赞许的。也就是说,这一切不过是老人们的叙事,女主理论上无法通过这个过程成为真正的人。何况朗和女主的关系也是不真诚的,没有互相的了解的。
但是女主确实曾在书中的一段时间里与世界产生联系。她自己后来总结道,在去姐姐家时,在去和弟弟聊天时,她似乎真的感受到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这似乎完全无迹可循,正如之前所有的文学作品,人与人的交流,如果可能,就更像是一种神秘事件,无法在故事以外理智的层面发生。之后很快这种联系就被朗和心理医生所代表的叙事取代。
朗从过去来到现在,用依靠幻想产生的联系打断了正在发生的真实的联系。在故事的开始,那个派对上,女主明显仍对男女之间,正常的社会生活充满好奇。正是她坚持要去楼下跳几只舞。然而朗和他的朋友破坏了这一切。朗和明迪向女主最直接地展示了来自外部的力量。也让女主第一次认识到我们不过活在叙事之中。
如此看来,朗的再次出现,意味着对叙事的回归,对怀疑,对观者视角的放弃。处于叙事之中的人不会自认处于叙事之中。女主的问题因此得到解决。
有趣的是男主,他似乎才是全书面对叙事有最清晰认知的那个人。首先正如心理医生所说,他也是个旁观者,他知道叙事的存在。同时,他在不断的使用故事,甚至在日记中重构叙事。然而这种对叙事的认识也使他能清晰地分辨叙事与事实,也因此超常地认识到事实,真实存在的人,的不可预知性。面对纷杂的叙事,以及短小的阴茎使得自己无法满足心理医生的叙事以及主流叙事的事实,他开始对无法预知的真实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匮乏使得他想真实地“拥有”女主,使他超出常理地demanding。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八):人生的不确定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深刻又形象地说明了变化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生亦不能例外,时刻处于变化当中,充满不确定性。
“人生的不确定”听起来缺少了哲学语言中的客观,隐约带着主观的消极的意味。人在不断翻滚的时间巨流中漂泊,划动短棹片橹,想追逐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事实是,目标并不如我们心中想象得那般确定,甚至连我们本身都已不是曾经的自己了。
乐天派们尽可以用似乎饱含积极意义的“发展”一词来替代不确定,同时剔除其中隐含的悲情色彩,浑浑噩噩者亦可以连不确定都可以视而不见,但对于敏感者而言,人生的不确定是无法忽视的悲哀。
美国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显然是一个敏感的人,既在生活中又在文字中都是如此,或者可能可以说,是生活中的敏感决定了他文字中的敏感,而此处所指的“生活中的敏感”是特指他深受抑郁症的困扰。他在能够比常人更易细腻咀嚼人生的敏感同时,也不得不更多地面对敏感带来的痛苦,所以,人生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悲伤(至少是困苦)在第一时间就能溜进他的大脑。
在他的处女作《系统的笤帚》中,人生的不确定是无法摆脱的:年少时的厌恶在成年后萌生出内心深处的好感,看似恒久的恋情成为了怀疑与背叛,神圣的信仰其实不过是明码标价的骗局,秘密与承诺在转身后就被出卖。
人生就是浸泡在这些“碳酸液体”中吗?还是度过这些之后漂向某个终点?人生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自己在不确定中寻找某种确定?抑或根本就是一场没有终点与目标的试错?即便大卫·华莱士并未在文字中明确导引,但读过后我们却免不了要问这些问题。
本书原是作者的毕业论文,也是惊动当时美国文坛的焦点,但读者在感叹大卫·华莱士天赋异禀的同时,似乎也能嗅出笼罩在他身上的忧郁气息,他对不确定性的焦虑与敏感似乎是身体上隐隐作痛,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是体面背后的哀伤。在盛名之下的肉体中包裹的似乎还是曾经迷茫(或许一直迷茫)的少年,在众多肯定中依稀可见的是一个不断怀疑和否定的身影。
可以注意到,一个“惯例式”的情节贯穿小说的后半部:从事文字采编工作的男女主人公讨论和批评稿件,他们不断否定别人的文字和思想,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同时又在不断否定着他们本身。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暗含思考与讽刺更富文学性、戏剧性,同样的情况在作者的散文和评论集《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中也可见一斑,只不过他使用了更直接却又显得更隐蔽的方式——大卫·华莱士常用体量巨大的注释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析,甚至推翻正文,他的文字往往更是对常规认知的颠覆。
或许这些文字就是大卫·华莱士倾诉自己面对不确定的心路历程,或许他根本无暇顾及是否在向人倾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里,思考这一切或许已无比沉重。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九):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生病的人
这本书有许多细碎的对话,真不敢相信我会读完。大概是因为华莱士实在有趣的很。决定读这本是因只了它华菜士那段关于抑郁症病人感受的描写。抑郁症患对于跳楼的恐惧决不亚于正常人,可是他们太痛苦了,不得不在两种痛苦中权衡哪一种痛苦会好一些。华莱士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当然,这是抑郁症患者的特质,但华莱士能将这种敏感用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是难得的。他若不是病人,定是个好的心理医生。文中的许多小故事我都很喜欢,那些大概都是华莱士的自我表达。
我最喜欢雨蛙的故事。一个女人因为脖子上住着一只雨蛙而无法与别人相爱,因为害怕外界知道雨蛙的秘密。她遇见了一个总是会疯狂爱上别人的男人。男人为了治疗自己的毛病接近了那个女人,然后他们相爱了。男人知道了雨蛙的秘密,但男人很心疼这个女人,反而会安慰她,男人的毛病也改善了。好像一切都在变好。可是雨蛙开始唱歌了,女人没办法出门,她如此渴望能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与外界产生关联,可是雨蛙再一次阻碍了她,这是她很痛苦,她被痛苦撕裂着,于是她跳进了地铁轨道。她死了,可是雨蛙还活着。男人也又回到了从前,总是不受控制地爱上每一个他见到的人,他由于行为异常丢了工作,被别人讨厌。故事结尾,他和那只雨蛙在大厅里就这样望着彼此。
雨蛙是心理疾病,脖子上住着雨蛙的那些人,他们渴望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想去爱,想被爱,可是他们生病了。每当他们从为自己要得到自由时雨蛙便又开始歌唱,于是他们便又坠到了谷底。这便是心理疾病,它们是住在心里的魔。如果提起变态两个字,大多数人会觉得恶心、恐惧。书里还有一个故事我为之动容,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头默默爱着邻居家的小男孩,无疑这是恋童癖。可是他没有对小男孩做过什么让他感到不适的行为。他只是默默爱着他,那么多年的岁月里,做出过的最过分的行为也只是轻轻伸出一根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一下小男孩。是的,这份爱是不合适的,是不能被社会接受认可的。但我觉得这份爱是真挚的。 我以前觉得变态特别可怕。然后我学了变态心理学,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所谓的“变态心理”患者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们的心理出现了异常,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故意想伤害其他人。他们也想做正常人,不想吓到别人,不想伤害别人,不想被所有人讨厌。可是他们就是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异常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想这样,而是因为他们生病了。强迫症患者并不想总是一直洗手把自己的手洗烂,可是不洗的话会有极度焦虑感,会很痛苦,这和抑郁症患者面对活着的痛苦和自杀的恐惧的两难境地是一样的。华莱士的书里涉及很多异常心理疾病,看得出他是一个内心很柔软的人,即使文中充斥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胡言乱语,你会发现他所讲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是那么温柔。那些所谓的“变态”在他笔下变成了温柔的人,为了与痛苦抗争做出努力的人,可怜的人。是的,这些人最后都没有好的结局,就像华莱士本人最后依然选择了自杀,但是他们都尽自己所能去爱过这个世界。
想说的就是,“变态心理”指的是异常心理,指使患者出现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但是心理异常并不代表着他们是坏人,他们只是生病的人。是像脖子上住着雨蛙的女人一样,想爱但是不敢爱不能爱的人。
《系统的笤帚》读后感(十):冷冷地咧嘴笑
这世界本身的颜色是多彩的,但在一部分人眼中,却是灰暗的,他们每天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无形的压力会让他们窒息,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会让他们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是热爱的,但又是无力的,在饱受痛苦之后,只能冷冷地咧嘴笑,离开即解脱。
2008年9月12日晚,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因抑郁症在家中自缢。从本书中,即可看出华莱士的抑郁倾向。
华莱士在1987年创作的这本《系统的笤帚》轰动文坛,年仅46岁的华莱士被称为美国最有才华的新生代作家。本书长达500多页,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没有章题,有着只是华莱士那惊人的文学禀赋、深厚的写作功力、天才般的语言游戏,以及深度的哲学思考。他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笔调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考验脑力的盛宴。书中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有点复杂,建议阅读时制作思维导图。
本书是以女主人公丽诺尔·比玆曼,在她15岁的时候,去曼荷莲女子文理学院,看望她的姐姐克拉丽斯·比兹曼作为开篇。而与男主角里克威格里斯,则相遇在一个心理治疗所的办公室。接着光怪陆离的人和事轮番上场,92岁祖母携养老院老人一起消失,男女主角与心理治疗师奇怪的对话。出身显赫的女主却在福来昆特威格里斯出版公司,做着普通接线员的工作。奇怪的鸟—弗拉德公爵,说着秽语。同性恋布鲁姆菲尔德最后选择了洋娃娃作为伴侣,颈部住着雨蛙的女人;最后跳入铁轨自杀的保温杯女人......
本书当中的每一个人,不管在身体或者是心理上都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他们活得很痛苦而有孤独,而这正是作者的黑色幽默和对现实的讽刺。
作者用漫长而琐碎的对话形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精彩而又奇特的故事情节,故事中套着故事,情绪波动非常激烈的人物情绪,你会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
当你越想融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整个人就感觉被撕裂。
“爱没有意义,爱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字眼”,该书名翻译为《系统的笤帚》,查资料,原来该书书名是受到维特格斯坦《逻辑哲学论》影响,华莱士小说的内容,结构,布局,以及碎片式叙事,都与维特格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相联系。
人是一颗会思想的芦苇,有时候要用笤帚来教育自己,这本书我会常看。
另推荐有关华莱士的电影《旅行终点》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2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