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晚风细雨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27 03:3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晚风细雨经典读后感有感

  《晚风细雨》是一本由刘大任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风细雨》读后感(一):人心里留下的,是情

  很巧,刚看完一本讲述人性之恶与自私本性的小说,又读到了晚风细雨这本描写日常生活中人心小单纯的散文集子,不由对这种强烈的对比哑然失笑。

  说是散文集,其实还是有其主旨在的,那就是人心。开篇提到作者父亲去世后发生的种种琐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有的只是我们常人会有的反应:整理他的遗物,“不能不产生受刑的感觉,但我又不能不坚持下去”。

  在他父亲去世之前,他好像从未读懂过父亲。作者父亲年轻时被迫去了台湾,与大陆失去了联系,他的梦想也随之搁浅。但在他活着时,“我”曾真正了解过他吗?我想是没有的。不得不说刘大任确实是写实的好手;或许这样说根本不贴切,因为他已经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把自己的真情做一次回忆。亲人健在时我们常常无法想象失去他们,以为会天崩地裂,但若你真正有过亲人离世的切肤之痛就会明白,他们离开后我们必须照样活下去------正如大任写父亲去世后的母亲,没有痛哭流涕,怀念故人的时间其实很少,只有在除杂草时想起,“你爸爸最喜欢用辣椒、豆豉、肉末爆炒,菜叶去掉,菜梗剁成丁……”

  除了母亲,作者自己也是一样,想要用沉痛的哀悼来缅怀父亲,却最终连梦都没有做到一个。究其原因,我想是潜意识在作怪吧。曾经鲜活日日陪伴左右的生命突然离你而去,我们都倾向于封锁那段记忆;日日思念在一起的时光必定使我们痛不欲生,大脑决不允许我们这么摧残自己,但我们对他们的存在又如此记忆深刻,那无法忘却的终将化为件件小事,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萦绕我们的心头,提醒我们,故人从未真正离去。

  《晚风细雨》读后感(二):父母的一生之《晚风细雨》

  lue编辑

  现在的80后一代差不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 ,在这个社会中已经开始逐步成为中坚力量。如今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已经由之前的对抗变为共同发展。这代人的生活与上辈人的生活已经截然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与上辈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无从理解,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代沟”。

  代沟导致我们很难理解上辈人的生活,尤其对于现在的台湾青年一代 。如果自己的父辈们是跟随国名党从大陆来到 台湾定居生活的,就更难理解上辈人的内心情感。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祖籍江西的美籍华裔作家刘大任在《晚风细雨》一书中通过《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两部中篇小说为我们揭示了经历过民国那些事儿之后到台湾一辈人的生活印记。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这两部中篇小说其实是可以合为一部小说的,或者说这两者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小说中从第一人称儿子的角度出发将儿子眼中的父母这一生的轨迹进行了阐述。

  在《晚风习习》中你可以看到在“我”眼中的父亲所处的世界是怎么的不合群,这一代人所处的背景究竟是如何的难以理解。故事中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进行回顾,首先从整理父亲的遗物开始入手。父亲遗留下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勾起“我”的回忆,不管是痛苦也好欢乐也罢,不管是乐意不乐意,这些回忆犹如水库泄洪般地涌出来。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回忆都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无法接触的处境,如抗战时期的生活。父亲在民国初期怀着报国理念投入国民政府之中,可惜当抗战爆发之后 ,个人的生活轨迹再也不能如其所愿。

  《晚风细雨》读后感(三):晓风残夜中的时代变迁

  晓风残夜中的时代变迁

  晚风细雨,第一眼看来,我以为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在多雨的江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首怅然的抒情之歌跃然纸上,而翻开书页的我顿觉理解失误,原来是由两个中篇小说构成,其首篇为《晚风习习》,次篇为晚于前篇几近二十年的《细雨霏霏》。其讲述的主要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故事。

  晚风萧萧,吹过流年。

  在《晚风习习》一篇中,作者以第一视角,从客观且主动的角度侧面观察了父亲的一生,也在普通平滑的文字里卷起汩汩暖流,直入读者心间,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使其如同回到那动荡的年代感同身受,时代变迁,仿佛昨日。

  父亲在每个长子的心中都是伟岸的,父亲的足迹在某种程度上是激励其子的最好方式,文中作者的父亲虽然在事业场上逐渐衰落,但从不在生活中和家教上有丝毫怠慢,父亲在年华中消逝,作者在岁月中成长。

  细雨无声,流过芳华。

  迟到了近二十年之久的《细雨霏霏》终于与前篇汇合。同样的篇幅,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视角,同样的回忆勾起以往的曾经,作者将同样温情的文字把其和父亲完全相反的母亲的一生勾勒出来,母亲本应有着更自由的生活更理想的人生,但跟了父亲后成了为一日三餐、家务活等家庭琐事操劳的主妇,过着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生活。长期以往,也让母亲生出重新做回女人的想法。

  思想上的过大差异使得母亲与父亲同在一个家庭中却走着完全不同的路,彼此的交集也许就是同在家庭中且支撑着这摇摇欲坠家庭关系的孩子。

  虽然作者祖籍在大陆,但是也算是在台湾长大,心中的记忆也多半为台湾记忆,算的上大半个台湾人。透过文章,我认为从其他视角来观察中国是极具意义的事情。譬如从台湾同胞视角看大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分析曾经的那段时代历史,20世纪末的那些乡土风情文章就从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中侧面映射了中国的变迁。从台湾看大陆,比从大陆看台湾来的更直接,更有代入感,也更真实贴切。

  时代在改变,历史在上演,匆匆流过的,是我们的年华。

  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

  《晚风细雨》读后感(四):无奈

  对于刘大任,之前只看过他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当下四重奏》,再简单了解了他的经历之后,对于他的作品背景也就不陌生了。他的作品可以用接地气来形容,从《园林内外》一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这种艺术观造就了他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他的文章对于人事物的细节描写都很丰富,如果是没有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根本是写不出来的。

  本书收录了两篇中篇小说,分别为《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讲的是在大陆前往台湾的路上的一段故事。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因为写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从这个角度也能够重新认识刘大任。虽然说故事不一定全部属实,但是他当时的想法都是真实的,对于他身边的人事物都是有真实感受的。

  这两篇故事其实都很悲伤,可以说是作者对于父母的悼念,从而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于身边的亲人,包括我们自己,当下的时候总是模糊的,只有过后有时间思考之后才能逐渐梳理开来。那个年代的制度或者说习惯是普遍的,所以抱怨不过是后来有了新的规则之后,在故事中只是隔了一代就对这个问题十分纠结。两个不爱也不恨彼此的人在一起,这种感情是微妙的,如果换做现在这个年代去看那个时候的事,这种悲伤也是不合理的。

  有的人说孩子是用来维系爱情,可是在故事中却不是这样,甚至可以说被颠倒了过来。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父母之间的分歧,这个硬组合在一起的家其实压根就不叫家,他们渴望的根本就是得不到的。从文中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孤独,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难免会感觉有所缺失,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能够与花花草草处得很好的原因。

  在《活着》中,男人被迫离开家一段时间,回去之后发现妻子还在等他,两个人继续过着日子,先不管结局,这种设定本身就比刘大任书中的人物经历幸福太多。他写过一个老教授,曾经参加过保卫钓鱼岛运动,有家难归,后赴美国。当经历了这些之后,就注定他永远也回不到过去,就算妻儿在身边,也再找不到那种亲切感。他的晚年只有孤独陪伴,他唯一的寄托,就是自己的庭园,仿佛这有这种寄托才是一直未变的。然而现实的打击对他来说还不够,他的妻儿竟然悄无声息地再一次离开了他,使得他的一生变得更加悲惨。

  《晚风细雨》读后感(五):时代的印记

  我怀旧,爱读一些以前的故事,我好奇心重,总是对陌生的文化和世界充满好奇,对我来说,都是神秘感。因此倘若有一位真正的作家,将他生活的日子,时代的印记写了出来,那我是必须要看的。甚至说要好好研读的。

  台湾与我们大陆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虽然我们是同胞,但是关于台湾的历史和人文,如果我们不细细研究和读取的话,很多过去可能也不甚了了。很多现在的现象也就无法理解。我记得去年有一部电影叫做《三城记》讲得就是成龙父母“偷渡”去香港的故事。也因此让我对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说,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是历史是大时代,但我们在小说里,作家的文学作品里,学到的就是时代的印记。

  刘大任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参与了台湾现代文主义文学运动,1966年赴美就读加州大学政治研究所,获得了硕士学位,并通过了博士班的资格考试,1971年加入保钓运动,放弃了博士学位,现在居住在美国,专门写作,他的著作包括小说《四重奏》《枯山水》等运动文学, 出版作品包含散文、小说集、评论集:《红土印象》、《杜鹃啼血》 《强悍而美丽》 等。

  因为我们从小就读在大陆,对于国内的一些文化和历史,了如指掌,但是关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文化运动,以及,文学创作知之甚少,也最多停留在古龙和琼瑶的层面上。音乐上可能我们最多熟悉罗大佑和李宗盛,但真真正正的台湾的文化运动、保钓运动,我们都很少涉及。在时代背景下的,台湾民众的生活状况我们更是不了解。刘大任老师的作品,将那个时代的人物。背景都刻画的细致入微,有身历其境之感。 《晚风习习》写的是一位民国的父亲的故事。 《细雨霏霏》和《晚风习习》 两部作品虽然没有刻意的对应,但有心的读者还是可以看出来种种关联,故事中的刘大任兄妹是在既敏感又懵懂的环境中成长的。《晚风细雨》是《细雨霏霏》和《晚风习习》,两个中篇的合成,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长篇。无论如何,两个中篇各约5万字,格式也一样,都是由50个短段子组成,表明了作者的心意。

  李商隐有一句诗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正好用来形容这种意境。

  如果你也想了解那是什么样的一代人,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就可以阅读这本书。重大的历史时间可能产生的社会主流思潮,从而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一代人。

  《晚风细雨》读后感(六):屋里的月亮

  正读书时接到家里来的网络电话,那头见我手边翻着书,问道,看的什么书呢。

  我合起书,写他的父亲去世了。

  那边叹息着笑了,这样悲伤。

  我又补充,也不是只写他的父亲,是他父亲的那一代去了台湾之后对大陆的念想和遗憾吧。

  便顺着这个话题唏嘘开来。

  正如对话里我的描述,这部小说看起来更像是作者对父母的怀念,散文式的,情节琐碎,但情感始终贯穿,如身处其境般真切,虽不浓郁,却深陷在作者铺就的氛围中,逃离不开。

  整部作品由两部中篇小说构成,后篇《细雨霏霏》多看作是作者对《晚风习习》的续写。前篇以父亲去世为引,从父亲刚过世的哀痛中的怀念一点一点延伸开去,整部作品的情绪低落而伤感。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自少年起便与父亲之间有极深的隔阂,成年后出国更是生疏,彼此间十分陌生。因此他对父亲执意返回故土,重游大陆的规划十分不解,但仍一一遵从。但书中联系不到父亲后的焦虑,以及父亲随旅行团出现后刹那间的放松,这些描写都可以看出主人公对父亲的感情。我想,这或许可以稍稍解释,为什么在父亲伏在坟场的泥土中大哭时,主人公会毫不挣扎地屈膝跪下。或许是血液中的归属和依附,亦或是主人公自少年时便刻意回避的对父亲的深厚感情。相比前篇萦绕其间的哀伤,《细雨霏霏》更显平淡。一则因母亲已过世十年之久,二则母亲生前也始终淡漠,主人公从未了解母亲的内心想法。她对自己的过往除外祖父母外从不多谈,和父亲几十年的共处中,内心仿佛有坚如寒冰的固执,安静的毫不退让的,即使遭受背叛却也从未哭泣。她离自己的家人那样远,眼神总落在看不到的地方。她说,她对不起他们。

  但是这一切的无法释然在生离死别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在父母离去之后的日日想念中,从疑惑到音容却也渐次遗忘,而作者着重写到的,是父母的温度。他们身后,关于他们的记忆逐渐消散,直至生前的温度也感触不到,仿佛死去的不是父母,而是自身的一部分。读到此处,遍体生寒,迫切地想要拥抱父母,想要珍惜他们。

  而无论是翘首故里的父亲,还是缄默中沉浸在年少时光的母亲,他们对乡土的眷恋,大陆山河的向往,还有前朝的石碑,优雅的祖父母,少女时代的浪漫恋人,这些情愫无一不依托于大陆,无一不依托于旧时光。他们怀念的是旧时纯粹乡间和诗意园林,怀念的是五洲同一轮圆月和古老戏曲。 悲伤和乡音一样,历史和时间也无法使之改变。

  “这个月亮,有什么味道,在我们老家……”

  遗憾和絮叨,最让人动容。

  《晚风细雨》读后感(七):我的父亲母亲

  很少看像刘老师这样的作家的作品,乐于读外国小说的我读到书中的这两篇小说,不知道为什么又有了一种读高中语文课本的感觉,我说的这种感觉不是反感,而是刚刚发下语文课本,就会迫不及待翻看里面有趣的文章的感觉,是一种亲切,温暖,同时又有力量的感觉。

  首先来说这两篇小说的题目《晚风习习》《细雨霏霏》,同样都是以景为题,表达的是对父亲,母亲的缅怀,还有对于自己记忆的重现,我想这对于文中的“我”来说,是珍贵的,也是美好的。当然,这些记忆之中也会有失望,有担忧,有沮丧,可正是这些复杂的思绪构成了作者一句句有力量的话语。

  特别喜欢作者的语言,从平凡之处出发,又归于平凡,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虽说是小说,大部分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之中掺杂着很多复杂的情怀。是很令人深思的,也是令人回味的。比如在书中作者描写了父亲的一支金星钢笔,质地是非常好的,更是父亲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说:“别糟蹋了,现在哪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支水笔,跟了我几十年,武汉、昆明……八年抗战,南京、上海。”虽然是小说,可我觉得这些描写太写实了。每一个细节都描述的那么真实与自然。

  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批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我对政治对历史了解并不深入,不想多做判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作者对于文中父亲,母亲的描写。小说中的“我来说”,父亲母亲都有缺点,甚至在作风上,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也是有问题的,这可能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或者成为家庭背景,所以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出入,但在大的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父亲母亲始终保持这一家人的关系。并且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的表现也能看出两人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很多对于细节的描写作者刻画的非常到位,比如在《细雨霏霏》这篇小说中,作者写道,爸爸的手,捏着林阿姨的手。后来在母亲的改变之下,父母和好,在家庭困难的时候,也接受了林阿姨的施舍,虽然作者写的简短,轻描淡写,却看出了母亲的坚强个性,还有一些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

  在序言中,有这样一句,无论如何,两个中篇各约五万字,格式也一样,都由五十个短段组成,明白表示了我的心意,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想作者就是用朴实的却非常有力量的语言将文中的父亲母亲刻画的清晰立体。

  这本书的装帧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淡雅的封皮包裹着黑色的精装封面,内敛又不失大气,文中的每个部分都是用纯黑色的纸隔开,显得十分有质感。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收藏书籍而且注重颜值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反复欣赏和阅读的。

  《晚风细雨》读后感(八):风雨过后的力量

  “人心里可能真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

  《晚风细雨》是由《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中篇而完成的一本书。形成了一个长篇,格式一样,表示方式一样,是属于作者和作者父母的故事,当然里边也有关于弟弟与妹妹的描写,对于滞留在大陆的大妹,只字片语带过,但也在书中写到父亲对于回故里以后呜咽说的“对不起”就能体会到当初的一些不舍,以及以后的悔恨。

  看完觉得像自传,可又不像。晚风写的是关于父亲的事情,细雨写的是关于母亲的事情,综合以后出版而成的一本书,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逃亡的路上不停歇的行走,停歇很间断,最终落叶台湾,作者本人去了美国,但又同大洋彼岸的家人联系中得知父母的消息,以及寻找关于滞留大陆的大妹。

  父亲是贫农出身,母亲是官宦家的大小姐,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无异就是一种形式而已。父亲属于走南闯北的人,母亲是旧社会下裹小脚的女子,知书达礼的母亲和粗犷的父亲多多少少都有着不同之处,饮食方面以及穿着方面。书中也描写了母亲向往的是自己父母那般的爱情与相处模式。

  作者对于欲望的启蒙,是六年级和父亲一起洗澡而发觉的,早熟在哪个时代不多见,但如果没有发生变迁,大多属于作者年龄的孩子定亲的就有很多。文革和运动都陪同作者长大,作者的父亲也受到了部分印象,而选择的离开,越走越远,父母弟妹留在了台湾,而作者本人选择了美国。

  父母的婚姻生活见解的印象了作者的感想,妹妹说:“我们就是孤儿”,而弟弟说:“父母本就不是一路人,能在一起,不就是被当时的事情捆在一起了。”而作者本人对父亲走后,缅怀父亲的章节中,以及最后怀念母亲的文章中,多少也会知道父母的相处本不属于夫妻之间的生活,而是陌生人的结合,为了延续血脉而在一起的,就像最后的结尾母亲说的一句话:“你不久就会明白的。”对呀!父母走了许久以后,扫墓的时候明白了很多。

  母亲临走的时候要让作者把父亲的照片带来,父亲坚持回大陆,就是为了落叶归根之时,在看一下自己的家园,也为了很久不想见的大妹。都是在最后明白了人生中的力量是必然联系的,不是说断就断的。

  父亲,母亲,贺表哥以及大妹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贺已不在了,大妹最终的安排还是依靠父亲而被安置好,也算是对母亲的一个交代。

  “那是什么样的一代人,又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那个时代我不清楚,通过电视剧和记录片知道一些,不能予以评论,时代不同,人就不同,就像结尾之处作者说的关于“小说家”的事件其实差不多一样的问题。

  《晚风细雨》读后感(九):似故事,似思恋

  刘大仁的《晚风细雨》是《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两篇中篇小说构成,分别写了父亲和母亲,但是两篇相差近20年。

  《晚风习习》写了一位民国父亲——从山里走出来的民国大学生,一块村庄里的石碑,经历了抗战,颠沛流离,解放前到了台湾,晚年寻根的故事。“人心里可能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那就是对故乡的思恋,只有背井离乡的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很严重,几千年来都是讲“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根到底在哪里,那就是你父辈世代生活的地方,那里有你的乡亲,你的血液里流着那片土地的气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也就是,解放前那一批离开祖国大陆的人,对故乡的思恋,和《晚风习习》中的父亲一样,因为认为的原因或者说政治原因,想回一次故乡是不容易的。余光中散文《听那冷冷雨》中“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那冷冷雨”,也是海峡两岸隔海相望,“古屋不在”和刘大仁《晚风习习》中父亲故乡村口宋朝的石碑不在一样,因为一些政治运动的原因,不在了。而现在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就和熊培云书中《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写的一样,故乡也不在了。我们这一代是找不到故乡的现代人。

  《细雨霏霏》将了一个民国书香门第的母亲,下家一个穷乡僻壤出来的大学生,因为战争,到处颠沛流离,最后在台湾过着并不算快乐的生活。“人心里可能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这是大妹跪在母亲床前嚎啕大哭时的感受。找到大妹,让母亲释然,虽然不是父亲亲生的,但是母亲这么多年的心结也许真的放下了。我、小妹、父亲去找大妹,应该是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出生在台湾的小妹和出生在大陆的大妹,第一次见面就报头痛哭,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父亲也许是为了去见他和母亲心里的那一道隔核,看到了,也就放下了;我到底是为了母亲还是父亲,还是自己,还是真的就是为了搞明白一些事。

  “人心里可能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那就是父亲的那一代人的乡愁,抗战那一代人因为历史原因,有些没能再也没有看一眼故乡;那就是母亲和大妹的母女情,孩子就母亲心里掉下来的一块肉;那就是我们和大妹的亲情,血浓于水的亲情,可以经历时间的拷问;那就是中国大陆和宝岛台湾永不可分割的母子亲,无论什么历史原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讲中国话,有些东西是血液里流淌的,不可改变的。希望抗战那一代,不在有乡愁,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晚风细雨》读后感(十):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人生是有重量的,文字也是有重量的。今有幸阅读了刘大任先生的文字,感受到了一代人的人生的重量、文字的重量。就像刘先生这本《晚风细雨》书封上的一句话一样:人心里可能真有些东西,连历史都无法阻绝。

  《晚风细雨》这本书是严格来讲是刘先生的一部文学合集,这本书收录了《晚风习习》《细雨霏霏》两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讲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动荡中的中国大陆迁徙至台湾的家庭故事,我们可以从儿子的视角,观看父亲在大时代压迫下的挫败,以及抑郁的母亲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委屈与痛苦。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那一代人所需要承担的重量,我们可以从真挚、厚重的文字里去品味。刘先生的这部《晚风细雨》幽静舒缓的语调,富有理性的哲思,笔锋精练,却字字情深。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上世纪的70年代的台湾问题,在这里咱不说争端,在当时大时代的背景下,刘大任先生的老父亲一生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人生的那种无奈。时代的滚滚洪流他们无力阻挡,顺应时代的发展却是包含着艰辛的前行之路。

  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里有一种寻根的文化,也正是因为在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下,“回家”这两个微不足道的字,却显得无比的艰难。在刘大任先生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父亲母亲对于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那种愧疚。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内心很平和,但就是这种平和之中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却是最浓的。我喜欢这种平和之中带来的厚重。刘老师的文字是写实的,记录的故事记录的人都是饱满、有温度、有力量的。我们完全全可以跟着刘老先生笔下的故事,去体味乡愁、去感受面对时代选择的无奈。

  在这本书里我被感动于他父亲母亲的经历 ,从大陆的故乡去往台湾,一辈子的乡音未改,希望下有生之年重返故乡。可真当回去的时候,面对着那熟悉的地名,你才发现真的回不去了。面对着那一种物是人非,父亲母亲的那种悲凉的心境该如何体会。

  “我在父亲书房里整理他的遗物。”

  “我站在母亲坟前,点燃了最后一炷香。”

  岁月的流逝将他们在人间的痕迹慢慢的抹去,慢慢的抹去,这是时间的力量。很感谢刘大任老师将这份时代的记忆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他的这本《晚风细雨》里我看到了人生的厚重,在那个时代一切的人都在顺应着大环境 ,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牺牲者。对于离去的父亲母亲,远离我们的时代。刘老师的笔下自带一股深情,看书品人生。

  时光荏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前行。看这本《晚风细雨》你终会在别人平凡的一生里发现生活的不平凡。因为每个人生命的重量,人生的重量都通过文字所体现。

  “离家乡越近,父亲的乡音越浓。他不说老家,他说屋里。他不说老乡、乡亲,他说屋里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晚风细雨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