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是一本由杜车别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7-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名家推荐——毛佩琦
明末清初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入解读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厘清近三百年的因果流变,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把脉当代和展望未来。读史要知道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解读和思考历史。作者钻研历史有年,思想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发覆掘微,常言人所未言。当读者为他的惊人之语震动的时候,眼前如有一道道闪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二):钟永圣博士:《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让我对导致明朝灭亡的诸多原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使我对导致明朝灭亡的诸多原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根据书中例举的比较详实的历史纪录,让人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明朝不是毁于一般印象中的崇祯皇帝的贪婪、专制和枉杀,及其导致的一系列无可挽回的亡国诱因,而是毁于已经形成气候的商业资本利益集团,毁于他们“在约束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和通过文官集团控制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导致国家没有足够的课税收入以赈济灾民、发放军饷,致使饥民们为了糊口生存而铤而走险,危害社会,致使军队失去最起码的给养而军心涣散,无力战斗,最终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这种深层逻辑的史实揭示,将给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建设提供一个巨大的警示。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三):名家推荐——李晓鹏
杜车别的许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吸引并启迪了无数历史爱好者。这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体现了杜车别一贯的研究功底扎实、逻辑推理严谨的风格,围绕明朝为何灭亡这个重大历史主题,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行文波澜壮阔,引用广泛有力,中间有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思想的好材料、好观点,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明史和中国历史的著作。
——经济学博士、《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作者李晓鹏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四):名家推荐——许苏民
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像蒙田一样地问自己:“你知道什么?”更深感洛克所说的“每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都是抱着几分怀疑来主张己见”的见解之深刻。《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正是这样一本能使我获益,能使我为之赞叹并掩卷深思的好书。你也许不完全同意其个别观点或提法,却不能不正视书中提出的详实论据,不能不承认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从本著作中,我读出了一种理性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学界最需要的。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许苏民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五):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杜车别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看书封面花里胡哨的,有点象地摊货,但看几页后就觉得很严肃。作者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写法上在业务作者中已经很专业了。作者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明朝的崩溃是因为工商业发展极度发达但王朝并未向工商业征税,从而导致王朝财政危机,无力用兵解决内忧外患。而不能向工商业征税的原因是文官集团成员多来自工商业阶层,强力抵制征税。再进一步引申之,明朝的皇帝实际权力相当有限,多受制于文官集团。明朝皇帝既非如以前舆论所批评的残暴昏庸,反而仁慈睿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展得过于早了。如下面这段原文所示: 发达的经济力量无法转化为强大的国力,这是宋明的社会的共同症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非流俗所谓封建势力太强大、保守势力太强大,恰恰相反,是进步势力太强大,政治制度发展过于超前,皇权贵族力量过于缩减,与社会其他方面严重脱节了,尤其是和资产阶级幼稚简单的心态不协调。打个比方,当时的政治体制就如同让一个三岁小孩去驾驶一艘轮船在大海里航行,这是宋朝乃至明朝的悲剧所在。 虽然不能完全认同这种看法,但敢于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加以详细论证,恰是做学问的应有态度。不管对这观点认可与否,看一下开拓思路也无妨。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六):推荐序 / 李晓鹏
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许许多多历史爱好者开始利用网络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共同学习,打破传统史学的藩篱,在日夜不停的网络辩论中,对史料挖掘比对的深度在很多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史学。这其中,对明朝历史的探讨,一直是网络史学研究的热点。
杜车别是在过去十多年的网络明史大讨论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人物,也是最早参与其中的网络名人,他的许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吸引并启迪了无数历史爱好者。我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中有关明史的部分,有很多材料和观点,都得益于阅读杜车别的文章或者观看他在网络上与各种反对者的论战。
杜车别阅读史料广泛深入,考证谨慎,这是他超过绝大多数网络明史爱好者的地方。这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体现了杜车别一贯的研究功底扎实、逻辑推理严谨的风格,围绕明朝为何灭亡这个重大历史主题,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行文波澜壮阔,引用广泛有力,中间有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思想的好材料、好观点,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明 史和中国历史的著作。我希望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的朋友都能够阅读这部书, 也一定能够从中获益。
书中有一些较长段落的文言文史料引证,可能会让文言功底略有欠缺的朋友望而生畏,但我觉得其实并不可怕,很多地方可以跳过,从正文中找到作者的解释或结论即可,并不会影响对全书的理解。只有遇到对作者的观点不太赞同,想要认真寻找史料根据的时候,再来细读其中的文言材料就可以了。我个人的文言功底也很一般,但用这个方法阅读杜车别的著作,一直都很顺利,也 从中受益匪浅。
(本文作者李晓鹏,系经济学博士,著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中华帝 国的治乱得失》、《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书评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是杜车别,着重调查明朝的历史,与古往今来做比较,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明朝灭亡有以下几点: 1、明朝时代地方官胆小如鼠,无官威。 2、当时书生迂腐,抵制外来文化。 3、数学文化我国更为先进,到了元朝,失传将近,到明朝末期,才开始兴起,却已经被西方国家领先。 4、病毒的蔓延和医学落后,使国家沦陷。 5、国库空虚,养不起士兵,造不起军火。 6、民不聊生,忍无可忍,只能选择起义。 7、叛乱无数,灭不尽,剿不完;本是良民,却走上歧途。 8、天灾无数。(崇祯十三年,灾荒严重,蝗虫来袭,瓜果蔬菜,草根树皮一一被吃尽。饥荒之时,以人为食) 崇祯四年,冬灾。 崇祯五年,盗贼灾。 崇祯六年,饥灾。 崇祯九年二月,以人为食灾。 9、人民无知,皇帝赈灾无数,无人感恩。 10、皇帝自己节省,无内帑,却被人民认为有私藏小金库。 11、明灭无腐败,腐败不容易,与今无比。 12、农业税过低。(现代者王毓铨认为,王朝周期循环都是向农民征收过重的田赋榨干了农业经济。实则,明初期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三点一六,明晚期平均税率为百分之一点九七,平均税率均低于三十分之一) 13、即便税收低,依旧有人逃税漏税。 14、扶持商人。 15、无法控制的社会现象。 16、工业发展。(明代炼钢技术是当初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纺织业,制瓷业,制糖业,造纸业,印刷业等等不断向外推广,导致没落。(私营企业各方面的优势使国营企业逐渐没落) 17、海禁令如同虚设。(海禁令长时间的放松,岛夷内发生了内讧,恶人王直,徐州海,汪五峰等人勾结起来,深入内地,祸连三省 ) 18、科举。 19、利益格局决定征收税。 20、向商人征收税费,无疑虎口拔牙。 21、税收比例失调,官员胆小,向着商人,导致系统崩溃。 22、皇帝下严禁,官僚疏忽办事。 23、被误会的明朝各代皇帝,导致现代人对此有误解。 总结:国亡,乃正常现象,已经有三百年历史的延续。 明朝的灭亡并不一定是贪污腐败,皇帝无能昏庸残暴,社会腐败不堪,民不聊生。 所以,明朝走向灭亡,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八):《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那些事儿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那些事儿
读《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文/方木鱼
想起来一个笑话的翻版:土豪的儿子学习成绩不佳,一天课堂上历史老师问他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他说不是他干掉的!老师当时就给他爸打电话说:你儿子最近上课越来越不像话了,我问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他竟然回答说不是他。回家后,被他爸一顿毒打,第二天他爸打电话给老师说:昨晚他已经承认大明王朝是被他干掉的,老师,无论多少钱,我们家都赔。
长期以来,传统理论和封建王城兴衰更迭的历史告诉我们,明朝是亡于皇帝贪婪吝啬,官员腐败,以及政府横征暴敛,而努尔哈赤讨明朝的七大恨更加坚定了人们的这一看法。
杜车别的这本书不落窠臼。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学术水平,杜车别的书中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宋明时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信息交流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张岱在《夜航船》序中提到:“余因想吾八越,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
郑和下西洋,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明朝在当时拥有世界最强大舰队的帝国,曾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从1405年开始,郑和在29年中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1435年)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原来行驶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经被欧洲人控制了。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的国家最后却退缩起来而错失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杜车别的《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一书,,行文波澜壮阔,引用广泛有力,比如他评说郑和下西洋这一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众所周知的是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的国家最后却退缩起来而错失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杜车别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得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郑和七下西洋于公于私,无论对国家中央政府还是对下层手工业者和贫民,在经济上都有莫大好处,那为什么最后却在一片反对声中不得不终止呢?这就牵涉到明代文官集团的性质—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文官集团,代表的恰恰是部分商人资本家集团的利益。”
如果你读过《明朝那些事儿》,那么你可能并不一定能接受这样的行文笔法。但如果你只读《明朝那些事儿》,你肯定不定会对书中的某些醍醐灌顶的观点印象深刻。所以,你更应该读一读《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那些事儿。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九):立意与自述 / 杜车别
钱穆说:“过去不能包孕未来,不能控制未来,则此过去便成死绝,便成寂灭,亦便于历史无关。”我之所以对明代历史特别感兴趣,正因为明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关键节点。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于对华夏文明文化思想价值的认识。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偶然性。历史道路总体是进步的,但进步的过程又必然是曲折迂回的。一些人因为明清迭代,就认为清比明更有活力、更进步,而中国近代的落后是中国固有文化的劣根性导致的结果—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从始至终保持强大坚固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如果西方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最终灭亡,就因此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弃若敝屣、彻底否定,那就不会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的再度崛起。文明从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新高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妄图彻底推倒自己的固有文化另起炉灶或简单抄袭模仿外来文化,结果只能陷于愚昧野蛮,或沦为附庸,难以对世界文明作出有自己独特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通过重新认识明朝,特别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可以真正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国文化自身本就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能力。同样要清楚,我们提倡复兴中国文化不是复古,不是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越古越好。恰恰相反,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明代的历史本身就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不断进步的。在当今时代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是在华夏文明已经达到的高度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希求回到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
在当今时代复兴中国文化,也不是要把某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或学者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或将其言论当成教条,而是要真正恢复中国文化开放自信包容进取的精神,要恢复传统文化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傲气,恢复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容,恢复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恢复那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复兴。
从总结历史教训而言,宋明社会中那些看似涣散的个性解放、看似效率低下的平民力量对皇权的约束、平等精神的崛起等,才代表当时的历史应该前进的大方向。但沿着某个方向过于顺利地直线式前进,有可能跌入陷阱乃至深渊。对于这个过程的认知,应该避免两种思想误区。一种是,因为大方向是正确的,就认为实际的方针策略应该不顾一切都指向这个方向,任何迂回后退都是犯罪,哪怕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各种陷阱,也不懂回避后退。另一种是,因为在具体的情境下正确策略是迂回甚至后退,就错把后退本身当成了进步,而把另一方当成反动分子,甚至无条件推广到一切情况下,把长期维持这种后退当成了天经地义。
而所谓的思想误区又往往和不同的利益集团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转变成左右政权方针的巨大力量。不能因为进步的大方向是某个利益集团坚持的而又导致了具体策略上的灾难性失败,就否定其本身的进步属性;但也不能因其大方向上的进步,就否认其在具体政策上呈现的自私短视。历史的是非对错,绝非舞台戏剧那样简单分明,从历史中得出正确的经验教训并非易事,需要有识者长久的耐心、牢慎与公允。
本书部分主要内容已在网络上发布多年,一些观点也不断扩散。此次出版,增加修改了一些内容。我并不希望能说服所有人,一部分人读后能有所启发、感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足矣。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再度书写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十):《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清风不解明月
当八旗子弟的长刀战马跨过了万里长城冲进了紫禁城,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迎接了努尔哈赤的大军,当崇祯皇帝把自己交给了那棵歪脖子树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明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活力,最丰富斑斓的时代,就这样惨烈的结束了它276年的统治。
自此,明朝灭亡了,有关大明帝国的所有一切,我们就只能在历史的迷雾和传说里听说一二,传的最多的是那些反清复明的江湖人,还有誓死捍卫明朝文人学士,这些人大都被戴上迂腐的帽子,明朝的十六皇帝也在电视剧中一再的被提起,一再的被演绎,也一再的被嘲笑。
看看吧,最近这几年除了清朝的宫斗剧,就数明朝这些皇帝们的戏份最多了。好像说来说去,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有政治才能,治国能力的真是寥寥无几。在这些电视剧里没本事,没脾气的皇帝们,都被骇人听闻的东厂,大太监魏忠贤,还有锦衣卫等等把风头抢了去。难道这些皇帝们真就是这么不值一提,只是平白有个世袭的皇位吗?人活一世,谁的身后没个故事,更何况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大明王朝的皇帝们个个有不一样的传说,比如曾经靠要饭度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比如抢了侄子皇位的永乐皇帝朱棣。
大家慢慢的达成了共识,明朝的这些皇帝们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其余的皇帝还真是没有干实事的,除了做木匠的就是练仙丹的。国家大事不是交给了首辅大臣就是交给了宦官,就是真想干事,似乎能力也有限,就比如亡国的皇帝崇祯,他非常节约,也非常勤奋,同时也是一个拿不定主意的皇帝,大臣们让杀了大将袁崇焕他就那么杀了。
有人说,大明王朝就亡在这些个“窝囊废”的皇帝们手里,说这些皇帝整天在朝堂上除了增加赋税,就是错杀功臣良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八旗子弟们入主中原的时候,明朝真的就因为这些皇帝们的治理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反抗能力?难道偌大一个王朝就这样说亡就亡了?
想想,宋朝的文明在当时与海外各国相比较,已经非常发达,但是经过元初年和元末年的战争消耗和搁置,已经把发展起来文明,文化大都消耗殆尽了。终于,明朝将全国大一统,和周围国家的联络通道又畅通以后,明朝的知识分子们不是和传说种那样抵制,而是对这些外来文化如饥似渴的学习,并把这些知识加以推广。在许多技术落后欧洲的情况下迅速学习,有些技术已经赶超了当时的欧洲各国,比如再物质守恒原理运用到化学反应过程的定量分析中,宋应星的分析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还有薄珏把她制造的望远镜用于火炮实战这在当时世界也是第一人。能创造这样文明的辉煌成就的大明王朝怎么就到了最后的内忧外患呢?
明朝亡国的17世纪中叶,这个时间段时一个全球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发生了动荡和暴乱。明朝更是经历了,历时长达8年的大旱。再河南,竟然整整三年年都没有下过一滴雨。灾民越来越多,没有丁点儿儿粮食,除了造反真是无路可走,饥民变成了反民。这个时候的紫禁城既没有办法安抚,也没有办法镇压。没有办法安抚是因为没钱,没有办法镇压不是没有军队,而是没有军饷。就是与金作战最前线的辽东宁远军的军饷也是没法保证。崇祯时期明朝最先进得火器部队——登州训练的新军,军饷都拖欠三个月之久!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说经济空前繁荣吗?怎么就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了呢?难道这个王朝的灭亡的责任真的就是这些皇帝们造成的。
难道真的就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的是清朝的八旗子弟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灭了这大明王朝。
所有这些答案都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这本书中,本书的作者杜车别考证了大量的史料和历史文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拨开迷雾重见天日的大明王朝。
比如一直有人把明亡主要原因归咎于崇祯皇帝,在某些认看来,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任用奸人,滥杀大臣,横征暴敛,更是杀了抗敌大将袁崇焕。被神话的大将军和被耻笑的懦弱皇帝,真相到底如何——《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给你一个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