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大师》是一本由岳南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017-9-1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与大师》精选点评:
●岳南真乃奇人也 就这么多人就这点事 他居然翻来倒去出了不下十本书 服了
●我就奇怪这些打5星的真的看书了吗?岳南的这么多书也就南渡北归能看,其他的歇歇吧,不靠谱的分析,不靠谱的拔高。
●好好的清华,大师,却写校园的党务权利争夺,大师在哪里?成就在哪里。书名应该是,《清华校长夺权秘籍》。差评
●喜欢岳南,怀念梅校长
●资料搜集甚勤值得肯定,然行文冗杂且枝蔓过多,几乎盖过传主本人,时常使人忘记这是一本梅贻琦传。尤不喜作者对于历史人物那种极为刻薄的语气,三星全给资料。
●更像是清华校史多一些
●对那个年代的了解还是很有帮助
●为梅贻琦加一星 最爱的清华大学 最爱的梅贻琦
●时局复杂,条件艰辛,不忘初衷,坚持践行!拨开云雾见明月!大师以及大成就就是这样铸成的!
●這書值9.3分???枝蔓龐雜就算了,語氣的輕浮、居高臨下地嘲諷歷史人物的嘴臉真令人作嘔。把被日軍炮彈炸死的人說成「人頭像天上的風箏一樣翻滾」,您可真是個人才。。。有沒有點寫作者最基本的人道意識??
《大学与大师》读后感(一):一部梅先生传,一部清华志,一部民国史
一部梅先生传,一部清华志,一部民国史。
福兮焉知祸所伏,祸兮焉知福所倚。近于荒唐的庚子之乱,以令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屈辱方式而结束。咂舌的庚子赔款令风雨飘摇的社稷更趋动荡,百姓生活亦是雪上加霜。而又由于有识有志人士如梁诚公之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清华学堂。梅贻琦先生是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自此与清华结下终身的缘分。这所学校在诞生之初似乎就注定了会成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坐落在皇帝题名、太子读书的水木清华园,校训是梁启超先生题演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寿与国同,创立之初即是为选拔全国最优秀之才送于美国深造。但更是因为梅先生执掌清华之后,一直鞠躬尽瘁,苦心孤诣的经营,可谓居功至伟。
《大学与大师》读后感(二):一部梅先生传,一部清华志,一部民国史
一部梅先生传,一部清华志,一部民国史。
福兮焉知祸所伏,祸兮焉知福所倚。近于荒唐的庚子之乱,以令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屈辱方式而结束。咂舌的庚子赔款令风雨飘摇的社稷更趋动荡,百姓生活亦是雪上加霜。而又由于有识有志人士如梁诚公之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清华学堂。梅贻琦先生是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自此与清华结下终身的缘分。这所学校在诞生之初似乎就注定了会成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坐落在皇帝题名、太子读书的水木清华园,校训是梁启超先生题演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寿与国同,创立之初即是为选拔全国最优秀之才送于美国深造。但更是因为梅先生执掌清华之后,一直鞠躬尽瘁,苦心孤诣的经营,可谓居功至伟。
《大学与大师》读后感(三):清华最著名的校长,一本书写尽建校的艰辛、抗战时的弦歌不辍
以往对民国史,特别是民国的大师、大学很感兴趣,也了解一些。关于梅贻琦,知道他是清华最著名的校长,也知道台湾新竹清华是其一手建立。前些日子看了电影《无问西东》,电影中演员似乎缺了梅校长的清瘦、寡言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梅贻琦传》只会有两三百页,我也问过身边的朋友,他们也是这个感觉,觉得写不了太多。毕竟二十世纪四大传中的《李鸿章传》、《张居正传》也没多少页,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页数也多点。当我发现有九百多页时着实被吓着了。听过一传闻说台湾因为人口少书销量低,书太贵人们都买不起。身边没有熟悉的台湾人不知是否属实,也许和台湾人传言大陆都吃不起茶叶蛋是一样的。不过把书写这么厚还是给书价增加了不少。
分辨一部历史作品是学术性著作还是通俗读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起索引的数量,本书一千三百多条索引真得可以看出作者的严谨。
历史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不太好写,如果完全不带感情色彩去写,就变成了一个流水账一样的。很难提起读者的兴趣,读者也很难读懂当时的是非曲直。但是如果带着感情色彩写又会带起读者的观点,就像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大部分对李鸿章的认识也会是“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清华作为一座知名学府,了解清华也就能了解民国的高等教育状况,清华从一个留美预备学校到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
书中最令人振奋的就是抗战中如何“弦歌不辍”,在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办学,写尽了抗战中的生活艰辛,也写尽师生的坚韧不拔。
最让人惋惜的时,抗战胜利、百废待兴,本以为可以好好建设一番,很快就陷入了内战的漩涡。清华46年在北京复校,48年梅校长离开大陆,时间之短,想必很多事情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书中不止写梅校长也写清华,梅校长长校的清华的写得那么详细,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可梅校长去台后对留在大陆的清华却几乎只字不提,似乎在作者眼中大陆的清华已不是正统。我想大部分读者对解放后清华如何由一个综合大学分拆成一个工科大学还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清华拆出来的航空系组建的大学毕业的我对清华拆分格外感兴趣。也许这些在作者岳南先生看来与梅校长无关、与清华无关。
《大学与大师》读后感(四):一生做好一件事,知易行难。
其实我个人记忆中最好的大师,除了陈寅恪、梅贻琦、胡适等大家都认识的人,还有一个叶启孙,看这本书是歪打误撞看过来的,也挺好的。
他们都不是大师,却培养了一批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何为大学,何为教育,何为为人师。
清华的起源来自于庚子赔款,发起于美国期望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兴办教学。但是国内局势的动荡和内部的政治斗争作祟,再加上中美之间在人力资源、政治立场上的摩擦让退款一波三折。
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下,促成了美国将庚子赔款退回并用于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留美,由此才出现了民国初年的一大批文人名师。
在这期间,过程之起伏,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做好一件事,绝非易事,也并非立竿见影之速效,所有的事,都需要耐心和坚持。
水木清华,作为中国最高等的学府,在当时的时代下,全中国四万万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情况下,应该是一方净土吧,谁知其中仍然充满了权力斗争。也很正常,都是全中国最顶尖最聪明的人物,也都将会成为国之栋梁。能人荟萃的地方,也是权色名利的角斗场。
梅贻琦能从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最终脱颖而出,是多方妥协,多种因素结合的结果,也算是天意。人心险恶,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是一样。太祖说得好,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欲望和权利这两个东西,一旦品尝过其中的滋味,就如同强力胶一般终身相随甚至深入血液乃至灵魂,根本无法自拔。
这世间,极少数的人是极端的,一种是一世罪恶,一种是一生清流。在新旧时代交替,尤其是剧变的时代变革,绝大多数人在剧变中是懵逼的,是没有方向甚至是没有想法的,譬如在清亡民国启,各种势力各种团体期待并努力想在时代浪潮闯出自己的天地。新世界的形成过程中,的确是需要极少数清醒者能看清未来并能引领绝大多数人走出迷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既得利益者互相夺取利益守护利益的过程。
从反面来看,我们所认知中的这些名人、文人、大师、军阀,也并不是我们认识中或者感觉中的样子,哪怕是这本书中所写的也未必是真实的面貌。
从第一卷的内容来看,时代背景交代的内容太多,梅贻琦个人生平的介绍实在是太少,更加让他黯然失色的是配角的光环并不比他这个主角暗淡,甚至很多配角在那个时代中比他还要重要还要耀眼。
假如,在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又遇到了不好的时代,他们该如何安身立命?
又假如,下一代的比现在的时代更好,他们又该如何跨越现在的阶层?
所以,想象力是个好东西,而我们,乃至很多的下一代,已经失去了想象力。
那个时代很苦,西南联大很苦,有多苦,我们无法想象。为了生存,师生们可以外出兼职,家属们可以做点小买卖,院系里可以把学的知识变成技能进而转化成收入来补贴学校。
梅贻琦更是伟大,为了学校,为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不但跑民国政府要经费,梅夫人做糕点补贴学校,梅校长甚至可以典当自己的私物作为老师的工资。通胀剧烈,绝大多数时候是杯水车薪,却也在同仁们的一直努力下熬了过来。
自由来自哪里?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有自己高度自由的学术方向,刘文典的口无遮拦是自由,闻一多用自己的《天问疏注》教学生《楚辞》是自由,朱自清用自己的方法教授中国文学史是自由,还有汪曾祺、沈从文等等数之不尽。
自由也来自西南联大的大,而这个大不是说校舍有多大,而是无形的影响的大。联大罢学,所有的中学放假,部分报纸停刊,法院无法发薪水,邮局无法运营,银行存款无人管理……没有联大,整个西南将是一个无法运行的世界。
联大的9年,对梅的影响可能已经深入了灵魂,他见识到了战争对于教育和学术的摧残,也看透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冲击,不同派系格格不入的政治理念在联大不断上演斗争,学生和教授都被卷入其中,不想站队都很难,更不要说游刃期间独善其身。
熬过了联大苦难的9年,抗战胜利,迎来了清华北归,本应是柳暗花明。可曾想,又陷入了更加残酷的内战,意识形态的斗阵已经无法调节共存。
最终,梅选择了离开清华,离开大陆,自言原因是要保卫清华的基金。新入住的群体,在他眼里,“子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但颇怀疑”,担心届时入主了清华,舍身事小,丢失了清华的基金,无脸面对苦心经营一生的清华。别人说,梅离开大陆的实质,是他的文化立场和教育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独立和学术自由,在党国不易,在共党下几乎不可能,看下之后的历史,确实也就是这样,从小就开始学习思想政治,除了金家国,也就我们了……
我也有点自己比较狭隘的想法,也许是梅经历了西南联大苦难的9年,实在是没有勇气再去面对新一轮的不确定性,人生没有几个9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意识形态上,不确定性实在太大了,换位思考,我也没有勇气。
梅的晚年,也是苦难的,留美回台,一路依旧两袖清风,依旧自我独行,伟大的人没有我们想象的拥有幸福的一生。
看完这本书,及时作者阐述的历史中,有些瑕疵,也已经无伤大雅。时代造就英雄,伟人闪耀时代,这本书让我对大学,对于教育有了新的理解,正如同朱自清所说的:“兴趣这个东西不宜过分中式,尤其在大学生,教育还应当注意整个人格的发展。兴趣时常会变动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下去,有时必须使学生勉强而行之。”
学习,不光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树立人格,何谓人格?是你心中那朵最美好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