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3 03:0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玛丽·卡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精选点评:

  ●蛮好玩的,创意写作类的书真通俗啊,还挺有workshops的感觉的

  ●很不错。然而爷爷去世了。

  ●不止是一本教你怎么写回忆录的书(关键是真实以及要有自己的“口音”,用作者的话讲就是“虚构文学作家从意义出发,然后捏造事实去表达它;而回忆录作者从事件出发,然后从中榨取意义”),更是一本可以帮你回忆的书,很多关于心理和回忆的描写非常细腻!喜欢!

  ●书名跟书的内容很贴切,是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而非技术,即里面谈到了很多感悟,技巧方面的东西不多。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主要是面向普通读者,她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回忆录这种不太受重视的体裁的地位。至于要点,跟别的写作指导书其实差不太多,大致可总结为要真实坦承、找到口音、心中有谱、展示而非叙述。全书最有感的是一位数学家G.H.哈代的人生总结:“我往人类的知识里添了一点儿东西,还帮助别人添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价值上与那些伟大数学家或者大大小小的艺术家的创造只有程度上的差距,而没有性质上的差别,我们都在各自的身后留下了特别的纪念。”

  ●很好的启发,可以更放开地写作

  ●我身份的秘密隐藏在真实的爱与慈悲之中……真实念我出口,像念出一个对自己有部分认识的单词。一个单词永远不可能理解把它念出口的那个声音。

  ●回忆录是一门艺术,玛丽教会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口音来书写叙述,受益匪浅。

  ●回忆录与自传有什么区别?怎么写回忆录?回忆录就一定要写真实的自己吗?我很好奇这本书。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一):确实论述了其艺术

  又是一本被啃完而不是读完或看完的一本书,说啃,是因为阅读的十分缓慢,每两页先读一遍,然后每一段先看一遍,一段中的每一句再看两三遍,如此看书,也鲜有了。我设想过一种情况,如果实实在在产出过文字的话,也确实产出过点儿,我就不会如此用心的看了。这本书较少的摆脱了那种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冗长和难以读懂的印象,有些段落即使看二十遍(实际并未如此看过)也还是难理解其意,于是给自己总结了信条:我需要确定一句我不太能读懂的话因此而少看几遍。实际也仍未完全摆脱这种窘境,此书如果有和我相似的阅读者,那说明你确实认认真真的看了这本书。我对此类书籍始终持有的一种观点是,它的那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是内化在我们心里的,是已然内化于我们身体里的。日后你可能在写作的时候会时不时的翻阅你在书中标记的地方或再阅读其中的某些段落,但总归来说是有益于自己的。引用书的最后一句话:我只但愿写作能改变我们,一个人接着一个人,从头至踵。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二):如果回忆也有声音

  什么是回忆?

  是你不小心听见了某个名字,想起的一段故事?

  是你不经意间看到的某张照片,想起的尘封往事?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怀旧的人,手机里的照片保留了几千张,不舍得删。我赋予了这些照片某些情感。观看这些照片,我便能回到那个场景。时间、地点,身边有谁,天气怎样,闭上眼睛,这些画面便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透过照片,我能再次感受当初的悲与喜。

  我总是在想,当我老了,是不是应该将每张照片用文字串起来,写一本回忆录,供自己慢慢回味。然后我又想,回忆录应该怎么写?是不是有章可循的?

  直到我阅读了玛丽·卡尔的《自我与面具:回忆录书写的艺术》,答案便揭晓了。回忆录写作的中心思想是认识你自己,它书写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只要你对自己足够了解,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倾泻于笔下,一切便水到渠成。

  凡是活过的人都可以写一本回忆录

  我问身边朋友怎么看待回忆录。朋友说那应该是一种高大上的文体,一定要闻名遐迩的名人或者阅历积极丰富的人才能写出回忆录。而在卡尔的这本书里,她认为,凡是活过的人都可以写一本出来。

  回忆录是由平平淡淡的松散片段衔接而成的,它串联起人生中的偶然事件、主题、以及表达一个人努力为过去寻找意义的纯粹而感人的诗意。只要你愿意,你就能书写自己的历史,在过往的记忆里遨游。怕什么呢,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年代,难道还有比书写自己更让人热血沸腾的事?

  每当我看到有关老年痴呆症的新闻时,会为故事中的爷爷奶奶心疼。在风雨中行走了一辈子的他们,记忆本应如埋藏在地下的老酒越酿越醇香。可是他们却没法体味年少青春的心悸、初为父母的紧张、在人生路上打拼的迷茫、取得成功后的高兴与激昂,甚至最后,他们会忘了自己亲手哺育的子女,忘了深爱的伴侣。

  我怕这种感觉,就好像走在十字路口上,本应是绿灯的信号灯突然转向变成了红灯,轰鸣的马达声在嗡嗡作响,车在身边川流不息,而自己举步维艰,不知道该往哪走。那种茫茫然迷失人世的错觉,总是在很多个夜晚,深有体会。

  所以,我努力用记忆记住过往,记住每天生活中发生过的小确幸。我拼命多关注细节,记住自己头上刚生长的一根白发,记住第一次看牙医的经历,记住第一个喜欢的人,记住第一次分手。

  回忆是场会说谎的穿堂风

  可是,就算我在用力,回忆它也会说谎。就好比我刚刚放下的钥匙,一眨眼我想不起来它的具体位置。就好比我曾深深记恨的人,当我按照玛丽·卡尔的方式,以另一个超乎情感之外异常冷静的我打量过往发生的一切时,逐渐得到了故事的反转。

  卡尔在文中重审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不断敲开了各种假说中的漏洞,挑战那些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陈旧观点。于是,在她的层层深入追问下,她发现父亲抛弃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甚至,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反转,是她率先离开了她的父亲,为了让自己好过,于是记忆伪装成自己的被抛弃的场景。

  我也试图按照卡尔的做法,重新审视自己。以留守儿童身份长大的我,记忆中最缺少父母的关爱。我渴望爸妈能牵起我的手送我去学校,我渴望放学回家有爸妈做的温暖饭菜。然而,这一切父母都满足不了我。他们只有春节时才能回家,在家待上短短几天之后,又要重回广东。记忆中的爸妈,一直都是遥远而陌生的,我从不跟他们亲昵,更别提情感表达。

  可是戳破这层记忆面纱后,我发现爸妈能每月按时给我丰厚的生活费,我想要的东西,他们都会一一买给我。更有一种可能,他们是在用物质弥补我,弥补他们在情感上的欠缺。我仿佛能听到心中缝隙被弥合的声音,我明白过来了,爸妈也是生活所迫,天下哪个父母是想要和孩子分离的。

  取暖回忆 回忆微笑

  玛丽·卡尔是一位从事了30年回忆录写作教学的教师,在回忆录写作这门艺术上她有长达五十年的经验,写过非常著名的三本回忆录,她的书更被斯蒂芬·金追捧。你可能想不到,促使她从事回忆录写作的,是来源于她少年时代的特殊创伤。

  她说绝大部分回忆录作家受过伤害才写下这些文字。她不赞成一个人抱着治疗的目的来书写回忆录。因为回忆录写作要求深层次剖析自己,撕开层层伪装,逼你一次次审视过去,去面对那个或自私、嫉妒、浑身肮脏不堪的自己。

  卡尔将书写回忆录比作一次打倒自己内部敌人的历程。自我审视是一段痛苦的历史,这并非一场微不足道的疼痛,你得刺破一个水泡,忍受它的臭恶,等到感染减退,最后伤疤复原,回归现实。只有这样,不管是书里还是书外,才能欣然接受结局和解脱,只有回头正视,过去才能最终成为过去。

  我们总是以为过去再也不能干扰到现实,我们能规避过去,重新开始。而往往真实情况是,我们将过去受过的创伤投射到无辜的当下,致使过去一直成为现实,过去的痛苦一直未曾远去,它捆绑着当下的自我,没法让我们好好生活。唯一的解决途径,是再次探究过去的回忆,用好奇心挖掘受伤的那幕,让阳光重新洒进回忆,温暖被伤过的心。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三):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然后把它呈现在纸上

  一个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即便是有过写作经验的作家,也未必清楚回忆录写作。

  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更需要勇气,这有点像是自我剖析,但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让自己认清自己,就很有必要阅读这本《面具与自我:回忆录写作的艺术》。

  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写作技巧的书,和在人前谈论自己一样,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但写作的方式,却是既让别人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了解自己。

  在这本书中,按照作者玛丽.卡尔的说法,按照她的教学书写,你将会发现一个不认识的自己。

  怀着这样的疑问或是好奇,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一书中,作家玛丽.卡尔综合自己作为写作教授、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作家、灵魂求索者等多个身份,朝着回忆录的写作机制与艺术形式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书中的观点同她自己在这一文类上的创作一样,不羁脱俗、洞见深刻且妙趣横生。

  在这本书中,以卡尔自己最为推崇的回忆录片段及其从同侪作家的经历中采撷的逸闻趣事为依托,将她自己的创作历程展露无遗。她把伟大的文学回忆录敲碎分解成关键的要素,也敲开了我们对于回忆与身份的认识,并生动地阐明了反思过往的净化力量。每一个拥有内在生命或复杂经历的个人,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都会与之产生共鸣。

  玛丽•卡尔的回忆录《骗子俱乐部》(The Liars’Club)曾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该书被认为引爆了当今回忆录创作的热潮。她后续出版的另外两本畅销书《樱桃》(Cherry)与《重生之光》(Lit),也是大卖之作。卡尔在讲台上度过了三十年的写作教学生涯,并在雪城大学赢得过教育奖项。那里的写作项目曾培养出诸如谢丽尔•斯特雷德、科伦•宰尔卡斯和凯斯•格森这样广受赞誉的作家。

  当然,这本书刚开始读起来似乎有点生涩,也许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我们几乎没有写过回忆录,或者是我们压根就没有读过类似回忆录一类的作品,但我知道,回忆录作品是比较主观的一类文体,而传记却是客观的。

  换句话说,传记可以允许适当的美化,而回忆录却是无法摒弃的现实。

  但是,玛丽卡尔警告过,人会不自觉地记住那些美好的,而通常会选择遗忘那些引人厌烦的事件。因此,那个虚假的自我总是会浮现在纸面上。

  如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发现真相。不管你是不是回忆录作家,每一个探索过去的人都会有意外的发现。

  真正与自己相处,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活着,把隐匿的自我面具撕掉,还原真实的自己,这好像是一场精神救赎。但的确是这样的,哪有什么未知的自己,只不过是自己不愿意从过去的回忆里探索真相而已,害怕自我呈现,害怕那个有缺陷的自己。

  如此,我认为玛丽卡尔不只是想要教会我们怎么样处理回忆录,她更多的是让写作这件事情为世界增添一缕微笑。

  每一个小心翼翼地想要探索自我的作者或读者,都应当好好地阅读这本书。

  既然回忆录的意图是探索真我(或真相),那么,必然有写作技巧。

  一开始,当然是写下来,关于回忆,数据、线索、物理证据繁多复杂,一时半会理不清头绪,那么,玛丽卡尔德介意和一般的写作方式相同,那就是按照自己内心意愿写下来,这个时候,你是写作式的自我,第二步,毫不留情地修改,你要用编辑的思维,这个时候,你是编辑的自我。

  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一部回忆录的生死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口音”。但我更愿意译者翻译成语言。

  所谓口音,就是就是叙述者,不仅仅是一种说话方式,更是一种可操作的思维模式和观察方法,是一种天然地根生于过去活生生的自我感觉。

  口音的真诚与否,决定着书中是否出现灵魂人物,决定着回忆录的生与死。

  那么,口音从哪里来,与自我又有何联系?

  可以说《面具与自我: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中,“口音”贯穿其中,直到书的结尾。

  口音让我们通过从细小的逸事中把贯穿全书的大写的事件给引出来;口音会让自己自觉地停下书写那个聪明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自我形象。口音只会让读者引起共鸣,从而与你一起怜悯书中的灵魂人物。

  “大多数回忆录失败的原因都在于口音。口音不够有特色,就没法听起来活灵活现、扣人心弦,或者在情绪语调上有太多死板的限制,只能表达出一种单一的情绪,太冷酷或者太兴奋,都可能毁掉阅读。句子沉闷无聊、没有惊喜,或前后太不一致,分不清谁说了什么、来自哪里。你相信口音,也不信任口音,你对于作家的内在或外在生活没有好奇心,作者如一潭死水”

  所以,我们必须发现自己的内在生命,把内在生命呈现在纸上。

  写好一部回忆录作品,我们要去探索寻找到属于作家体内的潜能的口音和一个内在的视觉,再加上一位能串联起整本书内容的内在敌人。

  在回忆录中,尽可能地运动身体的感官现实,利用故事思维讲好冲突的每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写回忆录而刻意堆砌一大堆无用的信息,虽然,那些记忆都是深刻而真实的,对于呈现真实的自己也可能是最有用的信息,但你也懂得取舍,也需要用上帝的视觉来爱那些让你怨恨和恼怒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而《面具与自我: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中,玛丽.卡尔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发现真实的自我这么简单的事情。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四):如何留住我们的过去

  风已经停止,夜空中都是繁星,密密麻麻像是奶奶种在院子里的芝麻,星空中,隐约能看见远方的山和村子里的万家灯火。我趴在窗台上,望着院子里的风景,越看越深,直到什么也望不见。其实所谓的风景不过是心里的渴望,不过是孩提时代对世界怀有的美好。

  大山里曾留下我走过的痕迹,曾在风中嬉戏,曾在雨中奔跑,曾怀有多少憧憬和对未来抱有的梦想,尽管寒冷,却依然阻挡不了热情如火的心飞扬。一觉睡到东方鱼肚白,一觉醒来白了整个世界,推开门,那就是雪的世界。少年轻狂,是年少的欢喜。有些记忆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异常的怀念小时候,怀念二十年前的我生活过的东北乡村,和每一个推开门就有雪的日子。每一场故事就像是可以回放的电影,在脑海中反复地情景再现,很多时候涌现出无数的词汇,我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很好的回忆录。可是内心深处又百般踟蹰,不知道如何动笔。直到我读到了这本《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作者玛丽·卡尔是美国当代女诗人,1987年起出版了四本诗集,三本回忆录,并几乎入选了当年全部的“年度十佳”榜单,同时入围国家图书批评界奖终选名单,怀丁作家奖得主,目前是雪城大学的文学教授。

  很多人都说过看一本书适不适合自己,先看序言,如果开篇对你没有产生任何吸引力,那么阅读此书对你的意义不大。在序言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她说:这是一只会吱吱叫的橡胶咀嚼玩具,我已经抓挠啃咬了它很多年。我们都知道,只有婴儿时期才会咀嚼橡胶玩具,而且玛丽·卡尔又说自己已经啃咬很多年。很多年过去了,她对待生活对待世界像初生婴儿一样的热情不减,还是她只是想说明回忆录的写作要从真实出发。写作的方式要正确完成,因为回忆录是一种艺术,用自己的经历,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叙述把过去的故事呈现出来,并且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我想这也是玛丽·卡尔写这本《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的初衷。

  人的记忆真的有很大的力量,回忆就像是一根在心里拔不掉的刺,这根刺在心里来回的翻滚,总是在我不能想起时或是不想想起的时候,扎疼一下。每一个作家都要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分离,好的坏的要分得很清楚,这难免让踌躇满志的心暗淡下来,但现实往往是在混沌中搞不清楚,不知道哪件事情是最新发生和过去已发生的。

  比如一个人的童年苦痛,往事不堪回首,不得不写的时候,也许会编造虚假的故事来弥补内心的创伤,那么这样的作品读者不会接受。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到睡前,我就很焦虑,因为总是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或是某个场景,记得玛丽·卡尔说过回忆录可以疗伤,甚至可以治愈,通过文字去记录过去的岁月,心与心碰撞是读者和作家之间。让大脑的记忆打开,让自己不敢正视的过去,投入一个真实的自己,然后展开真实的怀抱,用来给心灵疗伤,我想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疗伤。

  玛丽·卡尔在《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一书中,总是不断地提到了“口音”二字,她说每一篇伟大的回忆录的生与死,都百分之百取决于口音。“口音”单纯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声音或是腔调,读完此书,我对“口音”的理解不只是单纯的声音,只是一个作家对文字的情绪,一个文字的出发点,出发点不一样,结果肯定也不同。

  连玛丽·卡尔也说:每一种口音都在精巧的雕塑下,展露着一个作家的个人天赋和世界观。对于读者而言,口音一定要从第一句话便出现。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开篇的文字都出奇引人入胜,那么最大的法宝就是叙述的技巧。

  怎样用自己的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书中有一句话,很是精彩,你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迷倒众人,在书面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方式。或是被华丽的外表迷惑,或是被动听的声音迷倒,或是跟读者站在同一高度,不管是何种外在的表象,都必须让人觉得,你的文字就是在取悦于我,让我的身体和心灵同时愉悦。写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满足写作者本身的虚荣,不是吗?

  “口音”让每一个作家用独特的方式进行写作,不需要运用多么华丽的词语,只要真诚,发自内心,来源于心底的生活一定是最美妙的。但回忆录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人去买一本回忆录,除了那些名人所著。最富技巧的作家都会把事实打包成拥有心理趣味性的样子,要么把数据编织成具有感官性的场景,让读者可以在一种生理的层面上进行想象并参与其中。玛丽·卡尔教会我,在写作的最初,要整理信息,脑海中的记忆和正在发生的场景,形成一种观点拷问自己,怎样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也很困惑应该用何种口音而不能开篇即废。

  口音不够有特色,就没法听起来活灵活现、扣人心弦。或者在情绪语调上有太多死板的限制,只能表达出一种单一的情绪。

  你不相信口音,也不信任口音,你对于作家的内在和外在生活没有好奇心。

  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不单单只是回忆录,在《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一书中,收获更多的是写作技巧和如何避免写一篇失败的回忆录,还有一张用以逃避恐惧的不完全清单,记忆、故事、信息、坚持。只要你做好了准备开始写自己的故事,再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清单,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独特的口音,所有的碎片自然都会各安其位,让文章和读者浑然一体,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

  作家是出了名的自负清高,因为把玩文字游戏必须要自负,以求达到心理满足,一种在文字里寻求的自我满足。在最后,玛丽说要反抗自负,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成就好的作品,并且给了几条建议,我想不管是回忆录也好,还是其他文字也好,都应该遵循一套法则,指引我们更好地创作作品,并且做大众所认可。

  每一个作家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写作技能和文学修养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过了许多磨难,废弃了很多文字,甚至按坏了电脑上的删除键,借用玛丽·卡尔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把自己主动引向他人,让整个星球不再那么孤单。由每个人的努力构建而成的高贵,让心灵惊叹。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五):如何留住我们的过去

  风已经停止,夜空中都是繁星,密密麻麻像是奶奶种在院子里的芝麻,星空中,隐约能看见远方的山和村子里的万家灯火。我趴在窗台上,望着院子里的风景,越看越深,直到什么也望不见。其实所谓的风景不过是心里的渴望,不过是孩提时代对世界怀有的美好。

  大山里曾留下我走过的痕迹,曾在风中嬉戏,曾在雨中奔跑,曾怀有多少憧憬和对未来抱有的梦想,尽管寒冷,却依然阻挡不了热情如火的心飞扬。一觉睡到东方鱼肚白,一觉醒来白了整个世界,推开门,那就是雪的世界。少年轻狂,是年少的欢喜。有些记忆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异常的怀念小时候,怀念二十年前的我生活过的东北乡村,和每一个推开门就有雪的日子。每一场故事就像是可以回放的电影,在脑海中反复地情景再现,很多时候涌现出无数的词汇,我想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很好的回忆录。可是内心深处又百般踟蹰,不知道如何动笔。直到我读到了这本《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作者玛丽·卡尔是美国当代女诗人,1987年起出版了四本诗集,三本回忆录,并几乎入选了当年全部的“年度十佳”榜单,同时入围国家图书批评界奖终选名单,怀丁作家奖得主,目前是雪城大学的文学教授。

  很多人都说过看一本书适不适合自己,先看序言,如果开篇对你没有产生任何吸引力,那么阅读此书对你的意义不大。在序言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她说:这是一只会吱吱叫的橡胶咀嚼玩具,我已经抓挠啃咬了它很多年。我们都知道,只有婴儿时期才会咀嚼橡胶玩具,而且玛丽·卡尔又说自己已经啃咬很多年。很多年过去了,她对待生活对待世界像初生婴儿一样的热情不减,还是她只是想说明回忆录的写作要从真实出发。写作的方式要正确完成,因为回忆录是一种艺术,用自己的经历,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叙述把过去的故事呈现出来,并且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我想这也是玛丽·卡尔写这本《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的初衷。

  人的记忆真的有很大的力量,回忆就像是一根在心里拔不掉的刺,这根刺在心里来回的翻滚,总是在我不能想起时或是不想想起的时候,扎疼一下。每一个作家都要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分离,好的坏的要分得很清楚,这难免让踌躇满志的心暗淡下来,但现实往往是在混沌中搞不清楚,不知道哪件事情是最新发生和过去已发生的。

  比如一个人的童年苦痛,往事不堪回首,不得不写的时候,也许会编造虚假的故事来弥补内心的创伤,那么这样的作品读者不会接受。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到睡前,我就很焦虑,因为总是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或是某个场景,记得玛丽·卡尔说过回忆录可以疗伤,甚至可以治愈,通过文字去记录过去的岁月,心与心碰撞是读者和作家之间。让大脑的记忆打开,让自己不敢正视的过去,投入一个真实的自己,然后展开真实的怀抱,用来给心灵疗伤,我想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疗伤。

  玛丽·卡尔在《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一书中,总是不断地提到了“口音”二字,她说每一篇伟大的回忆录的生与死,都百分之百取决于口音。“口音”单纯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声音或是腔调,读完此书,我对“口音”的理解不只是单纯的声音,只是一个作家对文字的情绪,一个文字的出发点,出发点不一样,结果肯定也不同。

  连玛丽·卡尔也说:每一种口音都在精巧的雕塑下,展露着一个作家的个人天赋和世界观。对于读者而言,口音一定要从第一句话便出现。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开篇的文字都出奇引人入胜,那么最大的法宝就是叙述的技巧。

  怎样用自己的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书中有一句话,很是精彩,你在现实世界中如何迷倒众人,在书面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方式。或是被华丽的外表迷惑,或是被动听的声音迷倒,或是跟读者站在同一高度,不管是何种外在的表象,都必须让人觉得,你的文字就是在取悦于我,让我的身体和心灵同时愉悦。写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满足写作者本身的虚荣,不是吗?

  “口音”让每一个作家用独特的方式进行写作,不需要运用多么华丽的词语,只要真诚,发自内心,来源于心底的生活一定是最美妙的。但回忆录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人去买一本回忆录,除了那些名人所著。最富技巧的作家都会把事实打包成拥有心理趣味性的样子,要么把数据编织成具有感官性的场景,让读者可以在一种生理的层面上进行想象并参与其中。玛丽·卡尔教会我,在写作的最初,要整理信息,脑海中的记忆和正在发生的场景,形成一种观点拷问自己,怎样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也很困惑应该用何种口音而不能开篇即废。

  口音不够有特色,就没法听起来活灵活现、扣人心弦。或者在情绪语调上有太多死板的限制,只能表达出一种单一的情绪。

  你不相信口音,也不信任口音,你对于作家的内在和外在生活没有好奇心。

  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不单单只是回忆录,在《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一书中,收获更多的是写作技巧和如何避免写一篇失败的回忆录,还有一张用以逃避恐惧的不完全清单,记忆、故事、信息、坚持。只要你做好了准备开始写自己的故事,再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清单,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独特的口音,所有的碎片自然都会各安其位,让文章和读者浑然一体,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

  作家是出了名的自负清高,因为把玩文字游戏必须要自负,以求达到心理满足,一种在文字里寻求的自我满足。在最后,玛丽说要反抗自负,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成就好的作品,并且给了几条建议,我想不管是回忆录也好,还是其他文字也好,都应该遵循一套法则,指引我们更好地创作作品,并且做大众所认可。

  每一个作家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写作技能和文学修养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过了许多磨难,废弃了很多文字,甚至按坏了电脑上的删除键,借用玛丽·卡尔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把自己主动引向他人,让整个星球不再那么孤单。由每个人的努力构建而成的高贵,让心灵惊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