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浮世无篱笆:千代尼俳句250》是一本由[日]千代尼著作,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牵牛花浮世无篱笆:千代尼俳句250》读后感(一):译者序选摘:谁是千代尼?
谁是千代尼?
何以说她是日本俳句三圣(芭蕉、芜村、一茶)外又一骄/娇?
千代尼( Chiyo-ni,1703—1775),又称“千代女”,或“加贺千代女”,是最为世人所知的日本俳句女诗人。她小松尾芭蕉( 1644—1694)五十九岁,是他的再传弟子,可说是女版的芭蕉、女中“俳圣”,在俳句几乎是男性作者天下的那个时代,为女性创作者占了一席之地。
她相貌绝美,能诗能画,诗风晶莹澄澈、感觉鲜明,不仅饱富芭蕉式知性与智力之美,而且充满女性特有的纤细感性,具备呈现阴柔美、官能美的能力,自在、自然地让内在与外在世界相振、相交、相容,让(女)诗人的心足以“略大(或略小)于整个宇宙”。她比小林一茶( 1763—1827)大六十岁。小她十三岁的与谢芜村( 1716—1783)在他 1771 年一首俳句的前书中写说“加贺、越前一带,颇多知名的俳句女诗人,姿弱、情痴,为女性诗人之特色也,今戏仿其风格”——他戏谑的对象即是出身加贺的千代尼以及她出身越前的俳友歌川女(?—1776)——但芜村 1774年编选、出版的女俳人俳句选《玉藻集》里却郑重地请千代尼写了序。实际上,千代尼生前即出版有两本自己的俳句集——同乡后辈俳人既白所编的《千代尼句集》( 1764,收五百四十六首俳句)以及《俳谐松之声》( 1771,收三百二十七首俳句),且在世时诗作被选入逾百种各家选集,可说是当世备受瞩目、肯定的诗人,芜村请她写序,实相互辉映、互添荣耀也。
《牵牛花浮世无篱笆:千代尼俳句250》读后感(二):直到他的斗笠化成蝶
一茶、芭蕉和芜村的俳句都已读过,序中说千代尼是“女版芭蕉”,虽说学者的考虑更加有依有据,我有时却出自私心,觉得千代尼的俳句与芜村的更近,都在冬天读最好。不知是不是致力佛学的缘故,千代尼写春日和夏日的俳句读起来也并不明媚热闹,更不必提秋冬之句。蝴蝶、月夜和雪,是读完后记得最深的意象,一如千代尼泠然的俳风。
传闻说千代尼是极美的,当时的人们作了俳句,将她比作“美人草”又比作“小百合”,书的封面选取牵牛花的意象,绯红的颜色好像美人的胭脂,而就像千代尼的俳句中所写,“落下时/只是水——/红花之露啊”,书里面的俳句是水一样清澄的,看似浅显而有余不尽。牵牛花在日本的深意也暗合千代尼的坎坷,青年丧夫,中年丧友,在五十四岁那年落发为尼,“我忘了我的/胭脂红唇——/啊清水”。大概美人总多坎坷。
译者说千代尼的俳句像不经雕琢的白玉,在我看来称之为玉好像太有重量,她的俳句是轻盈的,而这种轻盈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意象的灵动纤巧和情感的婉转朦胧,譬如:
如果我能将/我风筝的线系在/你和服的褶边就好了直到他的斗笠/化成蝶——/我渴望他他远去的身影/变成墨迹,/变成樱花……入冬第一场雪——/我落笔,即化,/落笔,即化……风筝线纤细透明几不可见,却是千代尼对恋人情感的全部寄托;头顶的斗笠随着行人的步伐摆动,想一只渐行渐远翩跹而去的蝴蝶,在即将飞出视线的时候,心里却生出巨大的渴望;“他”要离开去吉野山看樱花,穿着黑色袈裟的的身影,洇成天空脚下的一团墨迹,也化作想象中的一枚樱花;初雪易化,未及动笔却早已消失。千代尼俳句中真实的情感是欲说还休的,如果说以上列举的俳句只能说得上是怅惘,那么这首“起来看,/躺下看——这蚊帐/都太宽了”,细想之下却是丧夫后孤单起居的莫大悲痛了。
另有一首我非常喜欢的俳句——“牛郎织女星/相会时,谁先/开口说话”,谁先开口说话呢?我忍不住接着千代尼的困惑继续去想了。
《牵牛花浮世无篱笆:千代尼俳句250》读后感(三):一位江户女尼的诗意风华
千代尼,对我而言,是个极陌生的名字。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对于这位日本俳句诗人之前未有耳闻。不过,之前没有任何的固有的认识,此刻都是一场意外的全新发现。对于千代尼的认识,也是意外的惊喜。除了名字,从这部诗集那粉色的设计风格大约可以猜出,这位俳句作者是个女诗人。
事实上的确如此,她是一位江户时代的女诗人,全名加贺之千代,也叫千代女,才情并茂,生前就备受赞誉,一生写诗1700多首,声名远播东洋乃至国际。据说连浮世绘大师歌川国芳,还曾亲自为这位女诗人作过画像,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封面上的宣传语:松尾芭蕉的再传弟子。这个标签,让当下的我们将这个多少还有些陌生的女诗人,与那位古典俳句宗师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我们相信名门出高徒。宣传文案还有一句:太宰治的灵感缪斯,足以让许多太宰治的粉丝纷纷心生疑窦,浮想联翩,太宰治与这位女诗人究竟有何瓜葛呢,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灵感缪斯吧。
废话有点多,赶紧翻翻诗。
看书必先览目录,这是多年读书的毛病了,改不了。目录很清晰,也很简单,除了首尾的前奏尾声,以及前面的以“新年”风貌为主题的俳句,本书核心以四季为主题,似乎是吟咏四季风物的。从目录来看,诗人的主题是传统的,之前翻过不少的传统日本和歌集或俳句集,大多也都含有季节主题或特征,而且这也契合了传统俳句的“季题”——东洋俳句这个特定体裁的古典要求。
前奏和尾声,数量并没有多少,十来首而已,不过通过笔下那些日常细碎之物的独特描写和体味,很容易发现,女诗人的才情和心思,颇有妙趣之处。
新年主题的诗,选的更少,寥寥八首,简短的词句,让我们领略了一些日本传统节日的习俗和风貌。在本诗集中表现在元旦的晨曦,初春的雾霭,新年的福蒿与屠苏酒,人们的采摘野菜,以及田野上的风筝等一些日本传统的习俗文化活动上,这些习俗活动让当下的中国读者读来,有一种似曾相识而亲切,这些不都是来自千年的中国民俗文化的迁徙吗。在此,我们不得不只能以笑作罢。我们在文化上是血脉相连的,在传统习俗中,中国文化之于日本(乃至韩国等),正如欧洲文化之于美国。
四季主题的诗,让人耳目一新,短小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趣味的小东西,既有大自然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的书写(江户后期的小林一茶似乎受到过她的影响),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比如:
被丝线般的樱花缠住了——蝴蝶索性睡午觉双手放开众物落地啊,清水……春之景,往往是温暖的,温柔的,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光辉,给人以希望和明媚。女诗人喜欢春雨和月色,也喜欢春天的那些美好的事物——舞羽翩翩的蝴蝶,雪地里迷路的猫,挺着大肚子、蹲着看云的青蛙,还有嗜好飙歌的各路“麦霸”:黄莺,云雀和野鸡们,个个天生都擅长歌唱,幸好它们不在一个地盘里生活,否则肯定会进行一轮轮竞争惨烈的歌唱大赛。还有那些暗自争奇斗艳的散发着芳香的安静的百卉图——月影下的樱花,门外独自灿放的桃花,孤高自赏却又赠香于折枝人的梅花,遍生野地的马尾草,那些唤醒蝴蝶的蒲公英,被奔马所眷恋的野紫罗兰,在风中纠缠的柳条……春天的景象是生动的,色彩缤纷,一派勃勃生机。
夏之景,格外艳丽。照耀着暮春之水的杜若,羞涩垂首的百合,篱笆上艳放的牡丹,沾着颗颗水珠的紫阳花(绣球花),让人忘却身与时光的罂粟,渐露着隐蔽之美的夕颜花,一袭和服迈过的竹林,令人闻之悲伤的布谷,在峰顶的瀑布变细的蝉鸣,在黑暗的河中流动的流萤,被钓竿的线夜月,偷入衣袖里伴我入睡的的凉风……
秋天的景象,既有到处攀爬的绽放于蛛网间的牵牛花,彷如一片花山花海的木槿花,留住一池暮色之红的枫叶,也有那些在长串上荡着秋千的葫芦,被那些小虫子当做避雨亭的松伞蘑;还有在水面上追逐着影子的蜻蜓,在石头上歌唱的蟋蟀,成行的大雁,被卖掉时还在歌唱鹌鹑,以冬瓜为枕头的稻草人……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事物中,我唯独记下了这首:
鸟怀疑悬挂在那里的葡萄是雨珠至于冬天,清冷,枯寂,又不失一种幽沉的韵味,对于一位出世的女尼而言。在她的生命里,依然充满了绝美的诗意,尽管这个季节,时常落下冰冻的冬雨或漫天的大雪。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场景,生命似乎更加清醒,也更加澄澈。
一年将逝恼人俗事只是流水……将鸟影误看作叶影——清冷冬夜月光叶落月光增树影减窃取今朝之雪,铺洒于尘埃之上若非闻声不见鹭鸶踪影今晨这场雪(让人容易想到这句: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
到了生命的晚年,这位心绪黯然的女诗人,这位伴随着青灯黄卷的女诗人,无数个晨钟暮鼓中,已然感叹生命将要接近终点了。她写下这样温婉而诗句:
我的力气只能赢过一只蝴蝶这个春日早晨我更记得这首,在我看来是这部诗集中境界最为绝妙的一首:
把鸟鸣让给世界——但留松风之音伴我一种淡泊而豁达的世外之情,这非彻悟生命、放下万缘的人不能道出的极致之语。更让人惊奇的是,这样的词句,出自于一位孤独的女诗人。
千代尼作为芭蕉的再传弟子,才情别致,既充满了情趣,不时又饱含着哲思和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一个不凡的女子,在那片东洋的岛国上,它完全当得上是女诗人中的翘楚。
《牵牛花浮世无篱笆:千代尼俳句250》读后感(四):浅黛春山处处纱
读的第一本俳句集,恰好在春分这一天读完了。千代尼的诗风清澄,如白玉一般,无装饰,不雕琢,朴实自然。以女性视角观察世界,让笔下的景物有情有爱,有声有色。让我这个从小便对要死记硬背的古诗无感的人,慢慢地领略到古诗词的美。当然,欣赏俳句是一件轻松且愉悦的美事,寥寥数字,深厚的功底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景色,就像那些只蝴蝶就围在我身边转,山间的暮色触手可得。
陈黎和张芬龄老师翻译出了句子的精髓,注释也恰到好处,感谢!
第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