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权力的转移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0 04:0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权力的转移的读后感大全

  《权力的转移》是一本由[美]阿尔文·托夫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2018-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一):30年后再看,如同一部神谕

  刨除对大国博弈和国际政治关系的部分,托夫勒在经济领域的预言如同一道神谕。如果不说这是30年前的数,现代读者可能以为是对当前经济组织结构变化的总结和展望。

  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发展情况,如果看了此书可能会觉得太超前、太不可思议、太不可实现。但实际上,30年后,大多实现了,并且同样在中国存在,甚至一些领域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我要感慨托夫勒的先知先觉,感慨美国在多个方面的全球领先能力,也感慨中国的急速发展成就。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二):《权利的转移》|权力的本质其实是暴力

  通讯科技、能源采掘技术增长后,人类生活和社会边界扩大了,财富呈几何数增长,这是人类的生产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的结果,知识是重要的,什么行业中都有知识,但知识不是权力(教授、老师有权利吗?),权力的核心是暴力,财富、知识是暴力、财富的增强器而已。 权力的本质是暴力,这是一种伤害权;武力暴力是第一层暴力,财富暴力(本质上财富是一个人肉体生存的保障,极端点看剥夺财富等同于剥夺生命)是第二层。

  知识暴力(知识是一个人精神生存的保障,知识管控就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极端点看愚民乃至洗脑基本上等于把人变成机器,也与死无异)是第三层。

  不论从哪一层看,权力的核心都是暴力。对于单向的武力暴力的弱点而言,财富与知识都是双向的,财富可以给予你伤害权也可以给予你恩惠权,知识可以给予你技术革新也可以给予你思想禁锢,但要记住,财富与知识必需依附暴力才可以完成他的惩罚功能。没有强制性的财富、知识都只能作为权力的增强而不是权力的基础。

  可以换一个说法,认为暴力就是代表正义的硬实力,虽然正义各自定义。暴力基础论其实是整个唯物主义世界观必然推演结果。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构建在人类肉体之上的,而暴力就是摧毁一切肉体的力量。

  反观作者,这些观点放在1991年确实很新颖,不得不说。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三):权利金三角

  

权利金三角:暴力、财富、知识。

暴力是一种低品质的权利,不具有弹性,只能用来实施惩罚;

财富是中等品质的权利,富有弹性,钱有多种作用,不仅限于威胁或实施惩罚,还可以提供奖励,财富既可以积极使用,亦可以消极使用;

最高品质的权力来自知识的运用。

高品质的权力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影响力,它不单是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别人哪怕有其他想法也能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儿。高品质的权力有更深的内涵,效率是其中的必要成分,也就是使用最少的权力资源实现一个目标。你可以将知识运用得当,能够让另一方喜欢你的行动议程,甚至说服他人放弃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这三个社会控制的根本权力来源中,用途最广的就是知识,它可以产生五角大楼里的官员所说的“最大收益”。知识可以用来奖惩、说服甚至转化。它可以化敌为友。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知识可以让人们规避很多危险,从而避免浪费暴力或财富。

知识也是暴力和财富的增值器,在实现某个既定目标时,可以用来增加可用的暴力或财富,或者减少所需的暴力和财富。这两种方式都提高了效率,在最终对决中,可以使用更少的权力“筹码”。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四):知识权力权重增加,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知识权力权重增加,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政治学的尴尬,就在于门槛太低,其他学科甚至于平民百姓,都能指手画脚一下,其他专业的视角甚至可以很新鲜。比如“权力”这个概念,本是政治学研究的传统概念,但是来自经济学的解读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研究成果也更加接近大众。甚至于一些畅销书作家,都能提出非常地道的见解,让很多政治学家自愧不如,比如托夫勒《权力的转移》,本书主要探讨应如何控制变革、谁将制造变革、如何制造变革。作者深入而精辟地指出知识经济的作用,宣告知识力量已经成为经济时代的宣言。这一论述,是学院派政治学研究人员无法想象也懒得想想的,这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是高质量的江湖思维,让政治学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解释力也大大增强。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物质的进步,还有精神的进步。举个小例子,以前在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娃,尤其是生男娃,因为男娃越多,挣得地越多,而且越不容易被欺负,甚至可以去欺负别人。但现在不同了,即使在农村,生娃的欲望很不足。这一现象,或许可以用《权力的转移》一书的观点来解读:知识、财富和武力是社会权力的基本源泉,知识在权力转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暴力的角色越来越下降。以前生孩子多,打架有用,现在一打架就被抓,孩子多了也没用了,若是留在农村,十个种地的不如一个有知识的。知识权力越来越重要,培养十个低文化的孩子,不如专门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孩子有用。当然了,用这本书来解释生孩子,有些杀鸡用牛刀了,这本书关于“知识密集业”与“低知识产业”的论述,才是比较核心的精彩,也更有助于我们关注这个世界。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只是企业,但他们仅仅是企业吗?他们有着令人不安的权力,不是暴力的,而是知识的,可以实现比暴力更加大的伤害、产生更加大的效益。所以,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要会合理运用武力、金钱和知识三种权力。

  总之,此书虽然是老书,但是观点却经典,令人佩服。深处互联网时代,我们研究此书,会有大的收益。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五):权力的解释

  是什么推动了变革,历史上那么多事件总结在一起之后本书的作者推论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权力的转移。作者对于未来有着自己的完整看法,首先他的专业与经历证明了这本书并非随便说说,都是有理有据的,生活咋现今的社会中,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历史与先进的形势。权力在任何年代和工作中都适用,本书是未来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看完了前两本之后以这本收尾,能够收获颇多。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律,人们在认识新事物之初都会保持惊讶的态度,而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见怪不怪了。也就是说进步永远赶不上人们的需求,也正是这种不满足才会促使进步。而权力则是变革的核心力量,权力也分很多种,这么说只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权力。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定义权力,也很严谨的运用了转移一词,而不是变化或者改变。这是一种维系平衡的说法,也就是一种规律。

  知识、财富、暴力都是组成权利的因素,然而随着年代的不同其分配的比例也不同。这么一说可能很多人就觉得这个话题并不简单了,没错,想要改变常态,就是要在多方面都考虑完整,单单从一点上有权力是不够的。在我看来,只有疯子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不过前提得是一个理智的疯子。人们小的时候都有过梦想,越小越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有多么难实现,说谁都能说,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成功的人多是一步一步慢慢扩大自己的梦想,本书教会的只是基础的理念,还是要看使用者如何去理解。

  说到这里我还认为保持一颗初心很重要,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发现一事无成,其实就是偏离了最初的起点。那么初心和一个明确的目标还不同,要实现初心有很多条道路可以选,总是能够或多或少做到一些,而且最简单的事情也不过是牢记初心,而越是简单的问题越是得不到重视,这个毛病必须要改掉。当一个人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身边人的幸福,那么这个人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但是他们却没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利用了所谓的表象,这是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的。当一个人敢于牺牲自己,哪怕埋没得再深,也会有人发现他。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六):唯有掌握知识,才能掌握力量

  身在知识社会,也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重要,可以说,在当今这样的知识型社会,掌握先进知识的人,就可以进一步掌控财富、权利、地位和利益。

  在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的《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社会暴力、财富与知识的重要关联,他们三者如同稳固的三角支架,支起金字塔的权力巅峰,同时,作者也借这本书帮助读者理清未来社会经济、政治、世界格局因为暴力、财富与知识发生的必然巨变。这样一本深入探索未来学之书,对我们读者而言显然不仅仅是一次脑力激荡,更是一次观念的革新,一次深刻的认知革命。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知识是最具民主性格的权力来源。在盛行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时,社会人员的流动依赖于一级级的科举考试,考功名,从而有了进入权力机构的通行证。在当下也同样注重教育,只是更呈现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占有财富,或者首先谋生,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人的首要考虑,财富已成为把持权力机构的门票,而处于社会底层人不过是想着先生存。观念的差异,于是呈现出知识本来是具有平等和民主性,但是又变相成为权力的来源。虽然作者阿尔文•托夫勒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如今读来,这些看似简易明了的观点依然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实情。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掌握知识,为维护知识结构作出的暴力选择,再到权力的本质,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社会本质的残酷性,而个体在这片浪潮之中,只有尽可能地掌握先进知识,才有把握自己命运的可能,否则就会被权力和暴力的血腥冲击下逐渐沦丧与消亡。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各个时代都有他们的幸与不幸。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本质生存的酷烈性,但也并没有因此让读者陷入黑暗与悲观的情绪之中,相反,阿尔文•托夫勒以其深入思考的洞察力,对未来把握的预见性,对未来人们可能性,技术的变革,人的真实需求等都做了有希望的预言。而这些,让我们读者对未来有了充分的认识,填补了我们思维的空白,也让我们从宏观上观察社会发展与本质。

  无论如何,未来并不遥远,唯有掌握知识,才能掌握力量。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七):知识的权力

  自从人类有意识,在不断的进化和前进当中,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历史,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短暂的人生经历着生老病死,匆匆行驶过的一生必然要留下点什么,来告诉后代,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我们对未来的世界又充满着怎样的幻想,社会中充斥着各种规则,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强者生存,弱肉淘汰。不论是一个个人,一个家族,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然经历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如何应对和控制变革,如何掌控权力,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一时之地,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权力的转移》是“未来三部曲”的第三部,作者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被誉为“后工业化时代大师”的阿尔文•托夫勒,在这本图书作者探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人们面临的变革和冲击,思考应如何控制变革,引发变革的动因以及如何推动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产业快速成长,知识经济到来。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企业如何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增长不被淘汰,如何在诸多强劲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延续品牌价值,如何实现资源整合,获得更多地效益和长远的发展,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获得产出和效益,是每一个企业翘首以盼解决的难题。小到每个个体,大到每个国家,都无时无刻不在变革当中,把握时代变革的命脉,才能在变革中乘风破浪。

  人类是权力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世界多级化的发展,旧有的权力机构正在解体,新的权力机构正在形成,而武力、金钱和知识却在权力转移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图书中作者通过社会学的考察洞察社会权力和变革的源泉,提出知识、财富和武力是社会权力的基本源泉,提出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权力的转移,而权利的转移又不仅仅是转移权力,而是转化,由武力权力、财富权力向知识权力的转化,进而提出知识型经济的重要性。从产业经济到政治生态,从局部变革到世界格局的改变,从企业间的斗争到社会阶层的变革,都是武力、金钱和知识的变革。

  本书基于时代背景下,不仅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当下的经济现状,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出入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探寻传统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探寻国家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发展的方向,为企业家,变革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也为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引。在知识经济的权力转移中,紧抓机遇,开辟新未来。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八):暴力、财富和知识的分配

  如果权力是一种有特殊企图的控制,那么暴力、财富和知识是社会权力的基本源泉,三者决定社会权力的分配。

  暴力作为一种源泉不会很快结束,

  财富仍将是可畏的权势工具,

  但最高质量的权力是知识。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和《权力的转移》被称为是“未来三部曲”,这三本书互相独立,又互为一体,它们的主旨都是关于变革,当人类社会转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人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权力的转移》以前两本书的分析成果作为基础,着重研究新型权力体制如何崛起,如何取代过去工业时期的权力格局。

  作者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21世纪惊人变革到底是什么。

  未来三部曲涵盖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2025年这段时期,这个时间跨度正好契合一代人的生命周期。这是一个历史转折期,统治地球几百年的工业社会文明在惊天动地的权力斗争之后,最终让位于另一个不同的社会文明。

  这本书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

  这册书带着读者拨开纷繁的信息,逐步的分析社会变革之下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本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预测的是未来也就是当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即将发生的事情, 面对媒体的众多的报道, 众说纷纭, 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对于未来的预测, 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可凭空的臆想,而是通过细致的分析,将未来三十年权力的变革,新时期会出现的新的格局,众多新兴的产业中的变化。庞大的数据中,让读者体验到了对于未来作者的展望。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九):暴力、知识、财富

  自有人类始,便有了权利的身影。被誉为“后工业化时代大师”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特聘教授罗素赛奇基金会特约研究员,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研究员的阿尔文·托夫勒用这部未来学巨擘《权力的转移》一书,读阅读者感受到现实世界对未来的影响,尤其是知识在权力转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的人便有可能掌控权力。

  在尤瓦尔·赫拉利所著且风靡全球的著作《人类简史》中,作者生动描绘了从掌握知识到掌握权力的必然结果:“从纯粹科学角度看,人类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知识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我提到很多次《人类简史》,实在是这本书里的观点让人震憾。在约瑟夫劳斯所著的《知识与权力》一书中,作者指出凯恩斯也低估了信息的作用,盲目追求效率最后会危及整个人类。

  个体在知识革命的浪潮胁裹下,只有用知识才能免于沉沦——这样的思想性强烈的论著会让读者的眼界开阔,思维达无限可能,掌握了正知才会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性。阿尔文·托夫勒先生用六大部分共三十三章的内容将自身对“权力”的研究心得尽飨读者。在这本恢宏著作里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权力——拥有权力的人带来莫大的个体荣耀,更有不加控制的权力产生的暴力邪恶与沦丧的悲剧。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绝对是需要和平,稳定与发展,专权只会让人类世界毁于私欲的无限膨胀。人类曾经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动用权力的机器让众多动植物的生命灭绝,阿尔文·托夫勒先生在洋洋洒洒泼墨著书之余,不忘将人文情怀融入其间,难得的在坚硬冷漠之中拥有温柔与希望的力量——文明才是保证权力受到良好控制最好的物质。

  在认识到权力带给人类诸多的悲喜之后,阿尔文·托夫勒先生并未被谎言、血腥、暴力、财富、战争这些诸多的社会阴暗面的调查资料所困扰,心中有阳光,自会把阳光的温暖通过文字传递给阅读者。用二十五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社会里权力的本质,《权力的转移》是最好的解决人类纷争的良剂。

  阿尔文·托夫勒先生的《权力的转移》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著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天马行空般的笔触看似与现实生活不搭调,实则却是从现实生活里孕育出对未来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传统的继承与对未来的变革期许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内在源动力。在阿尔文·托夫勒先生的《权力的转移》里读者获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时事参与感,无论是什么事件,漠然任之,必将会导致悲惨的结局。运用正知正解来让社会——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文明有序,这是运用权力的终极目标。

  《权力的转移》读后感(十):基因、黄河河道及乌托邦式承诺

  1

  有一次,翻看《爱因斯坦传》时,我在下方小一号字体的注释中,看到了“社会四力说”的解释——人类社会是从体力、权力、财力和智力递次发展。当时,我在念高中,好像看到了方丈室内的衣钵传法。

  这几天,我开始读《权力的转移》,我又看到了熟悉的面孔。也许托夫勒没有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希望。就像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在这些看似没有道理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耸人听闻却让人满怀希望的模式”。

  这是怎样一个满怀希望的模式呢?

  企业、经济、政治和世界局势纷扰的变动背后,作者抛出了"社会权力"的新观念。财富、暴力和知识构成了权力框架的三角基石,知识在权力转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这就是《权力的转移》,或者翻译为《力量转移》。

  2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从潜在到现实,是一种力量的转移。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是一种力量转移。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一种力量转移。

  力量游走不定,就像从前的黄河河道无数次改道。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若干年后,水流改道,这个地方又会变为河的西面。

  可见,人事的盛衰兴替,难以预料。用现在的说法,这叫剧情反转。

  看清这一点的人,会说走着瞧,“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只要力量变动不居,又有多少人怀揣触底逆袭的梦想呢。就像轮盘赌的赌徒。

  3

  现在,我们想一下,这里面有任何乌托邦式的承诺吗?

  没有,托夫勒说。他只是在讲述一种权力更迭模式。

  有一种你将失去而我将得到的期待吗?没有。

  如果猿猴知道未来要变成人类,他们会痛哭流涕或喜大普奔吗?不会。猿猴变人,不是某一只猿猴变成人,而是基因的整体进化,个体未必收益。所以,《权力的转移》如同《自私的基因》一样,换个角度看,这或许只是基因的阴谋、个体的心魔。如同毛姆笔下的盯着月亮的人一样,入围的很多,被选中的寥寥无几,大多数被无情地抛弃。

  所以说,陷入绝望非常容易,只要把头埋起来。陷入希望也一样容易,只要你相信财务自由、相信微商,或者说相信你会在未来的某个模式中必然收益。而结果呢,一个个体或者乘风而起,或者某种原因不得不循环着自己的历史,就像斯普特尼克,天空中可怜巴巴绕着地球旋转的铁疙瘩。

  冷静下来,再看一遍《权力的转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权力的转移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