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0 02:3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精选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由[法] 罗曼罗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13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克利斯朵夫长眠了,读者的心里空了

  《约翰.克利斯朵夫》陪我渡过了将近一个礼拜的时光。这部书才像是把人的心挖了一个洞,看完之后觉得心里空空的,怅然若失。 还是最喜欢克利斯朵夫,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磨砺,痛苦,他还是那么纯真,坦诚,热烈!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漫漫人生路,克利斯朵夫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坚毅,突破了社会的一切枷锁 ,独立不羁,孤独的艰苦奋斗,创作!最后到达了清明高远的境界,坦然离开人世。 也许,人生最大的苦难,真的是终其一生遇不到知己一二;也许,人生最大的遗憾真的是一辈子都没有真正的爱过。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出百分百的心去爱,去生活。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二):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五:卷四反抗篇对叛逆缺少批判

  卷四反抗篇:对叛逆缺少批判

  青少年时期在小城成名以后一系列叛逆行为,看不惯歌唱家、看不惯乐队指挥、看不惯观众、看不惯把他捧起来的宫廷爵爷、也看不惯当代的古代的音乐大师的所谓装腔作势,最后进入了批评界,也看不惯所有批评界的人,一个叛逆的青年所能够做的叛逆事,他都干绝了。最后走投无路,只好远离故乡逃奔巴黎。当然逃奔巴黎的过程还是蛮富有戏剧性的。

  写的真正好,我觉得是傅雷先生翻译的更好,好多段落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古文功底之深厚无比。但问题是,青年时代的这诸多看不惯,其实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而作者似乎缺少一种批判的态度;我感觉有点点批评,但欣赏的态度要远远大于批评。这样的书,给叛逆期的青年看了,会好吗?我怀疑。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三):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二:译本问题

  关于译本

  这是一本读来让人震撼的书。据江苏版罗新璋在序言中说: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法国的影响,这不能不归功于傅雷先生超拔无比的翻译。而法国学者称,罗曼罗兰只是在国外,才被视为法国的大作家;其实罗曼罗兰十足是个心理描写大师,法国人有英雄情结,罗曼罗兰把小人物甚至是内心有些庸俗的小人物写成奋斗的英雄,估计法国人不大感冒,由此也可见傅译本的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事情往往是这样,墙内开花墙外香。

  傅译本如此经典,但此后仍然有人不断的翻译出版,有意思吗?最近看到一个花城出版社的译本,翻译者记不住了,与傅译本比较了一下,情节内容完全一致,不同的地方,就是傅译本的华丽多彩的语言换成平淡如水的大白话了,诗意全无,读起来味同嚼蜡。这如同《堂吉诃德》在杨绛翻译以后,你董燕生再译,会超越吗?如果不能超越甚至远不及,如董燕生之流,那不是误尽后学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四):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六:无与伦比的傅译本抬高了我的眼界

  卷五:节场

  在巴黎成名前的生活经历,仍然是与周边的人和事格格不入。

  “力”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这是罗曼罗兰的本意呢,还是傅雷先生的引申与发明呢?看本书的译文,那些流畅无比的亦文亦白的锦句,这本身就是傅雷先生的创作啊。

  但是,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克里斯多夫为什么总是对周边的人和事格格不入?他在巴黎的日子,又开始回想怀念在德国时他曾经激烈反对的和深恶痛绝的那些人和事。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振聋发聩:一个富家少女,也是克里斯多夫的学生,曾经对老师说: “我还得告诉你,我的社会虽然使我讨厌,可是我觉得,此刻我已经跳不出这个社会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如此的吗?

  读了傅译本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以后,觉得对书的要求高了,今后对书的评价,五星评价明显的少了,多数四星,三星居然不少,无意识中把其他书籍的语言与傅译本做比较了,看来傅译本的标杆作用还是不小啊。

  但是,对《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该怎么评价?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内容,对罗曼罗兰应该是最多只能给四星的评价;而对傅译本的评价,应该是五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五):罗曼·罗兰的音乐寓言

  本书讲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拧巴的一生,音乐、家庭、宫廷贵胄、左派革命党、亲情、友情、爱情、性、批评、高贵或卑贱的灵魂构成了一张繁复错落的网,将克利斯朵夫笼罩其中,而他却从未停止过与生活的搏斗,少年时期,这个小小的清教徒就听到了上帝对内心的指引:“向前向前,永远不要停。” 在共十卷,12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不免有情节拖沓,结构松散的问题,而谙熟西方音乐史的罗曼·罗兰,则采用了一种乐章式的叙述作为全篇的基调,江河水声、晨钟暮鼓、自然风雨、城市喧嚣……音乐的旋律贯穿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这些小声部与故事的调性呈现了一种内在的关联。 如描写克利斯朵夫少年时期的反抗和叛逆时,作者写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心灵是重门深锁的密室。无处使用的精力,与世枘凿的德性与恶癖,都被关在里面发锈;实际而明哲的理性,畏首畏尾的世故,掌握着这个密室的锁钥。它们只给你看到整理得清清楚楚的几格。可是音乐有根魔术棒能把所有的门都打开。于是心中的妖魔出现了。灵魂变得赤裸裸的一无遮蔽……”; 而晚年的“圣者”克利斯朵夫听到钟声时,作者写道:“三座钟恬静的奏鸣着。麻雀在窗前鼓噪,提醒他是给它们吃东西的时候了……克利斯朵夫在梦中又见到了童年的卧房……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美妙的音浪在轻快的空中回旋。它们是从远方来的,从那边的村子里……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克利斯朵夫看到自己肘子靠在楼梯旁边的窗槛上。他整个的生涯象莱茵河一般在眼前流着。整个的生涯,所有的生灵,鲁意莎,高脱弗烈特,奥里维,萨皮纳……” 从激昂到平静、从浓烈到淡然,从战斗反抗到与生活和解,克利斯朵夫的一生,通过音乐完成了一个交响曲式的闭环。可见,贝多芬研究专家罗曼·罗兰不免有致敬《英雄交响曲》的意图。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六):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三:卷一卷二干净利落有味道

  卷一黎明篇、卷二清晨篇,干净利落比较有味道。

  罗曼罗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无与伦比,但我感觉他驾驭不了大场面,画面总是简简单单的三三两两的人物,当下一个人物出现时,前面的人物往往就死翘翘了,不死也跟主人公拜拜了;这也难怪罗曼罗兰成不了法国人认可的大作家。

  首先主人公是个天才,天才的音乐家,但他多愁善感,有过强的自尊心抑或深深的自卑。相对祖父、父亲,约翰克里斯朵夫却要复杂的多,也简单、单纯的多。既敏感,又细腻含蓄。敏感则多疑,疑人疑己,疑神疑鬼;含蓄多内向,不善于表达而喜欢隐藏内心世界,有时让人觉得没心肝。因缺少家教和关爱,心理状态其实不健康。

  其中的人物:

  祖父米希尔,善良,也虚荣。

  父亲曼希沃,酒鬼,缺少责任感,却也工于心计。

  这些人物,给人感觉,都是真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克里赫太太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她对克里斯多夫的关心是真诚的,但绝对是居高临下的关心;当她的宝贝女儿与克里斯多夫谈起恋爱的时候,一个母亲的高明策略显示出来,她小心翼翼、绝不伤害女儿,通过若无其事、随便的谈话,贬低克里斯多夫以影响其在弥娜心目中的形象,当此计策不成功时,她选择了旅游让两个青春萌动的孩子分离,两个月以后的弥娜终于舍弃放下了这份恋情。这时的克里赫太太,对克里斯多夫就毫不客气了,用强硬的、居高临下的谴责口气驱逐了克里斯多夫。不能怪克里赫太太,贫穷的与富有的、门第低贱的与高贵的、没教养的与有教养的,两个人怎么终生厮守?克里赫太太是个了不起的母亲。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七):罗曼·罗兰的音乐寓言

  本书讲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拧巴的一生,音乐、家庭、宫廷贵胄、左派革命党、亲情、友情、爱情、性、批评、高贵或卑贱的灵魂构成了一张繁复错落的网,将克利斯朵夫笼罩其中,而他却从未停止过与生活的搏斗,少年时期,这个小小的清教徒就听到了上帝对内心的指引:“向前向前,永远不要停。”

  在共十卷,12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不免有情节拖沓,结构松散的问题,而谙熟西方音乐史的罗曼·罗兰,则采用了一种乐章式的叙述作为全篇的基调,江河水声、晨钟暮鼓、自然风雨、城市喧嚣……音乐的旋律贯穿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这些小声部与故事的调性呈现了一种内在的关联。

  如描写克利斯朵夫少年时期的反抗和叛逆时,作者写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心灵是重门深锁的密室。无处使用的精力,与世枘凿的德性与恶癖,都被关在里面发锈;实际而明哲的理性,畏首畏尾的世故,掌握着这个密室的锁钥。它们只给你看到整理得清清楚楚的几格。可是音乐有根魔术棒能把所有的门都打开。于是心中的妖魔出现了。灵魂变得赤裸裸的一无遮蔽……”;

  而晚年的“圣者”克利斯朵夫听到钟声时,作者写道:“三座钟恬静的奏鸣着。麻雀在窗前鼓噪,提醒他是给它们吃东西的时候了……克利斯朵夫在梦中又见到了童年的卧房……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美妙的音浪在轻快的空中回旋。它们是从远方来的,从那边的村子里……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克利斯朵夫看到自己肘子靠在楼梯旁边的窗槛上。他整个的生涯象莱茵河一般在眼前流着。整个的生涯,所有的生灵,鲁意莎,高脱弗烈特,奥里维,萨皮纳……”

  从激昂到平静、从浓烈到淡然,从战斗反抗到与生活和解,克利斯朵夫的一生,通过音乐完成了一个交响曲式的闭环。可见,贝多芬研究专家罗曼·罗兰不免有致敬《英雄交响曲》的意图。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八):首次感悟法国人的细腻

  一直以为日本人是世上感情最细腻的,如同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不羁一样具有代表性。花了三个月,断断续续、跳着读了上中下三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才打破了这种印象。法国人一样能写出这样细致入微、感同身受、独白式的人生故事。克里斯朵夫的彷徨、痛苦、快乐和满足,体面的、不体面的的人生抉择,都仿佛《忏悔录》里真实的描写,让人感触性格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不得不服,罗曼罗兰除了写作外,一定精通音乐,不然刻画不出这样的音乐家。不得不服,罗曼罗兰是体验过生活的,繁琐的内心冲突描写,虽然有时候冗赘,确是实实在在打动着有相同体会的读者的心灵。假如我十年前大学时读这个书,作为没有这种生活体会的孩子,恐怕不屑于这种冗繁的内心描述,骂骂咧咧的扔到一边。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白给的。

  然而,我却终究做不到克里斯朵夫那样的决绝,无论是对社会虚伪的反抗、对既得利益者的无畏、对现有规则的蔑视。做不到他那样对感情、对亲情的决断。

  卷四《反抗》里,某匆匆过客角色哈斯莱与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并没有缘分,但已成名的哈斯莱在慵懒和无所谓中,对落魄的克里斯朵夫说的一句评论让我难忘:“你将来也会跟别人一样,只想往上爬,只想寻欢作乐,跟别人一样……”。克里斯朵夫不解,想和他辩。而我看来,这何尝不是哈斯莱从克里斯朵夫身上看到了成名前的自己,对克里斯朵夫能力的一种认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大半的人对青年的梦想暗中抱有敌视或者讪笑,其实大部分是懊丧的表现,因为他们也有过这种雄心而没有能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哈斯莱是爱才的,不过那时的克里斯朵夫太嫩,没有理解还要去辩。

  每天计算于KPI业务指标,谈的是看似高大上的投资协议,可那真的是自己的内心所爱吗?像贝多芬所说的,“要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在人生中消耗了,还有什么可以奉献给最高尚最完美的东西”。道理都知道,剩下的只剩羡慕。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九):要有力,不要躲避生活

  克利斯朵夫是德国人,逃离德国奔赴自由的法国,而后从法国逃往瑞士,再从瑞士到了意大利,又从意大利回到法国。

  罗曼罗兰通过克利斯朵夫的磨难,透过克利斯朵夫的眼睛和触角,毫不留情地描写德法意瑞士的民众生活、上流社会、革命者、艺术家,涉及阶层之广,四个国家民族性的阐述之深刻,令我惊讶叹气。何等的敏锐聪慧和人生经验和透视能力才能有这种作品,真是杰出的人类!不能自设壁垒故步自封,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巴尔扎克、福楼拜、普希金、罗曼罗兰,他们真是太不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强烈的风格。是同一个世界,生活无非都是吃喝拉撒,作品竟是千差万别。

  通过克利斯朵夫看到的德法意瑞士恐怕比自己亲身旅游体验得更深刻清晰,这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罗兰罗兰如果换作我,也有我的生活我的工作,他依然能看到更多,想得更好。浮光掠影地旅游只是走马观花,浅薄地活着不是真正地生活过,哪怕寿终正寝,长命百岁。书里说有些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死了,现在的人死得更早,早在十来岁生命的活力就已经消失了,没有感觉没有思想,麻木了,或者成了复制品。 克利斯朵夫是太阳,和他接近的人都不知不觉受到了他的感染,太阳是光明火热有力的,不是月亮上温柔苍白的反光;克利斯朵夫是强者,虚伪的懦弱的人、道德伦理教条都束缚不了他,他拳打脚踢撕扯这些锁链,恨恨地掷在地上。克利斯朵夫是海绵,草原、森林、一束光、高脱福烈舅舅、莱茵河、罗马建筑,所有的好的他都能吸走,是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十):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之一:版本问题

  2018读书清单之50 读傅译本《约翰克里斯多夫》

  第50本

  2018.08.15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2018年度第50本读物。

  傅译三卷本(上中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精装版,118.3万字,1306页。

  傅译四卷本(1/2/3/4)。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3月版, 124万字,302+366+326+292=1276页。

  傅译两卷本(上下册),江苏版文艺出版社,113万字,1306页。

  关于版本

  傅译本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三个个版本,一个是湖南版的三卷本;一个是北京日报的四卷版本;一个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

  湖南版本是精装版,排版不错,但字迹偏小,不怎么适合眼花的老年人;北京版排版相对科学,字体大小合适,读起来舒服,但是存在严重问题;江苏版是两卷本,书厚重不说,字迹也密密麻麻的,有些章节还印刷不清晰,读起来不爽。

  北京日报版严重问题有两个:一是她他不分、都是他,当一个句子两个甚至三个他时,让你搞不清这个他是谁,那个他又是谁;而且傅雷先生的译文里一个句子两个、三个他的情况相当多。二是名人的译名的问题严重:莫扎特居然译为莫扎尔德、门德尔松译为孟特尔仲、舒曼译为舒芒、韦伯译为韦勃、李斯特译为列兹、舒伯特译为修倍儿脱、巴赫译为罢哈、亨德尔译为亨特尔、瓦格纳译为华葛耐、海顿译为罕顿,只有贝多芬是一样的,真不知从哪里找的这么早的译本,误尽后学。

  综合考虑,三个版本相对来说,推荐湖南版傅译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