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0 00:2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100字

  《妈妈的悔过书》是一本由[韩]李柳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20-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一):love will keep us alive

  

一位母亲在经历了优秀子女相继从高中退学后对家庭教育的反思。整本书读完,除了作者列出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外,最大的感触是她的真诚和勇敢。她诚实地说出了自己曾经有多糟糕,更勇敢的是,她也诚实地说出了她在接受相关训练、努力改变和子女沟通方式后,内心仍然会有暴躁的、伤人的想法。人的价值观很难发生巨大的改变,有时即使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唯一正确的,也难以摆脱用这套价值观去衡量别人。思想难以控制,但是可以选择言语。作者努力去选择不伤害孩子的话、强迫自己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女的行为,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书中有的道理比较新颖,有的虽然老生常谈,但做到的人寥寥无几。适合不时对照着反思自己的行为。特别有感触的知识点:

(1)恶语伤人,滋养仇恨。作者在文章多次展现她曾经与孩子/学生的沟通方式:催促、批评、责骂、让对方心存内疚。在读到这些文字时,即使是作为毫无关系的外人,心中都不时打颤。如果是被信赖的家长和老师这么贬低,心情应该更差吧。being nice知易行难,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好好说话的人。

(2)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身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以支持为基础,陪伴孩子、家人找到他们自己的答案。

(3)重视自信和兴趣的培养,着眼未来,做生涯规划教育。

(4)不要忘记生命的价值。书里提到一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自杀小朋友,他的遗书是这样的:我的大脑啃食着我的心脏,我再也受不了了,再见,对不起。

(5)家庭中夫妻关系非常重要。

教练式辅导三要素:让孩子做选择,给予支持再引导,让孩子有成就感。

(6)认可、肯定不同情绪的存在,表达理解,得到许可再提建议。

(7)带着预设答案提问不是提问,而是讯问。当不知道问什么好的时候,可以采用镜像重复的问题引发对方的思考,再给予支持性的对策,或问“我可以为你做什么”。

(8)对话中可以有沉默的时间,思考新问题。

(9)少量多次训练新的说话方式和思维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二):因郑姓明星事件再次拿起这本书-虎妈真的悔过了么?

  

“父母和子女的战争,父母总是输的那一方。”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输是哪种输。输是因为父母真的爱孩子么。胜利具体可以指什么呢。如果父母胜利了,孩子是怎样的现状。

我曾经被母亲逼急了,对她喊出为什么只逼我,不逼家里另一个孩子,是因为逼我有用是么。

她愣了一下,回答:是的。

我从小就是别人家里的孩子,懂事乖巧,但是天生懒惰。老师父母不催我,我是不会动的。很少有能让我动去做的事。

很多事催一催也就做了,但是我也有极限。在我达到了极限之后,我会厌烦疲累失望焦躁,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再来给我压力,我会产生浓厚的自毁倾向。

书中儿子和女儿接连退学宅家,就是一种自毁。她们知道母亲是为了自己好,足够懂事,所以这种行为已经足够温和。因为更强烈的自毁就是放弃生命。

作者后知后觉发现这一点,不无庆幸地感慨,谢谢儿子女儿给了自己重新再来的机会。

作者是名副其实的虎妈,她把自己曾经的缺憾通过教育子女来治愈,从而获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虚荣。正如郑的母亲,可以说是简直一模一样。她们逼迫孩子长大,并且忽视孩子弱小反抗的声音。当子女获得世俗上的成功,她们也就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胜利光辉。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叛逆。这种强压模式下的孩子早晚都会叛逆。越晚来的叛逆,能量越强。其实叛逆是孩子人格独立的模式开端。

孩子从对父母说不,不再言听计从,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摆脱父母的控制,找到自己的出路,将父母植根在脑子里的专制挖出来,活出全新的人生,结束共生绞杀,试图踏上轻松而自由的另一条路。

这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完全相反。原生家庭,有毒父母,最近成为一切失败的借口。这是不应该的。人到成年,有了经济基础之后,思想也会随之成熟。每个健康的人都会有自救的本能,当发现自身的问题以后,接着就是解决问题。书中两个孩子屏蔽掉母亲-这个最大的压力和情绪源后,就是一种自救。郑去咨询心理医生,也曾经给母亲请过心理治疗师,这也是自救。我甚至怀疑她的结婚生子,也是为了获得自己生活上的话语权做出的自救,可惜对方是个垃圾。

当自救失败,可能就滑下彻头彻尾的深渊。通过和父母互害,成为仇人。虽然成为仇人,但这种人依然没有逃离父母,她们只是被父母通过愤怒和仇恨的方式继续支配着,毁灭了原本可以幸福的人生。

我想从孩子角度说,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让成年人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并且改正是很难的,中间可能会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肢体接触。对比毛姓明星坏到彻底的生父,这种说着是为了你好的父母更难摆脱。子女醒悟后或者彻头彻尾逃离,或者因为懂事杀死自我,成了上一辈的工具人和应声虫。

当一个人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时,把人当人很难。虎妈是家庭中真正的领导的,谁也不能忤逆她。她一辈子看不起孩子的成功,将孩子的努力抢夺为自己的功劳。

你作为孩子,年幼时或许不能从强压下保护自己,成年则必须脱离这个环境。正如过敏的病症,一定要远离过敏源,才能彻底治好症状。不然总会复发的。

所以孩子,你要跑,在有能力后赶紧跑。

也许你是个孝顺孩子,想要让母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依然拥有幸福的家庭。但是请你先救救自己。父母的问题根深蒂固,不是你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即使她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是本能的选择依旧会push你,这是无解的。要学会忽视,学会说不,学会屏蔽他们。

自己选的路可能很难走,但是你不会后悔的。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三):放下自我

  

快点 !快点!

不要这样!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作业做了吗?还好意思玩?

诸如此类等等

毫不夸张,感觉就是自己的声音,有些说出来了,有些没有说出来。都真切地在大脑中存在过很多次。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而后你是否懊恼,是否痛苦思索?是否一切仍如旧?

惊讶于相似,又警醒于相似。

全文从这里开篇,讲述了一个故事,讲解了一种理论的运用。一个长长的自身案例,一个短短的理念精华和启示录。

到最后,作者说她的孩子没有成就,没有天分,在那个语境下,不带评价地说出来。更精确地意思是,不再追求她眼里的成就,不再妄求她心中的天分。

全文最让我触动的一个词是自我。

曾有多少次,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反问“为什么”,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喻”,觉得失望沮丧无法接受,甚至委屈。有时也觉得“还不错”“挺难得”,都来自于“我”。甚至认为有责任监管他的言行,影响他的思想。也都来自于“我”。当主语是“我”,出现得太过频繁时,大抵就是在亲密关系中用错了力。

边读这本书,边实践教练式情绪辅导“放下自我”的核心要意。

发现确实心态平稳了很多。把主语还给孩子,“我”只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这一点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认清现实。

第一,放下心中的锚。你会发现孩子有一套自己处理事物的逻辑,他比你更清楚自己的责任,学业和时间并不会一团糟。这是一个事实,没有大人干预,孩子有一定的(不是完美的)管理能力。

退一万步讲,如果孩子不知所措不求上进,这也是一个事实,需要他去面对,以及承担后果。

第二,节奏应该还给孩子。很多时候你只是用自己的节奏,所以孩子的很多举动对你而言是不合时宜。反过来想,是因为你和他节奏不同,所以对于孩子,你的催促和迟疑一样对他来说,是不合时宜。所以场景语境区分后,你知道哪些时候他是主场,应由他来控制节奏(当然你也有你的主场)。就像某时他打开英语书翻来翻去不时停驻还没有翻到要做作业那一页,你忍不住想催他快点,你冷静下来静静呆着,10分钟过去了,他开始写作业。这就是他需要的铺垫,他自己的节奏。如果你忍不住打扰,他不高兴被打扰,必然会需要花时间收拾心情。而思维的延续被打断,可能对后面效率产生影响。

复杂世界非原因线性导致结果。相信复杂体系本身基于目标和制约条件的优选。

第三,让孩子与世界相处,中间无需隔着家长。你代替时间,代替规则教育他。你代替他思考,帮他做出你觉得对他最优的选择。自我意识强的孩子,会反抗冲突,顺从的孩子,如机器般执行。细想一下,哪一个结果是你愿意看到的?与其这样不如思考得更深一点。

具体问题,什么时候应该制止他的行为。

以前觉得是当影响别人的时候,书中提到“危害和伤害”。只要行为不危害别人伤害自己,它就可以存在。这是一个更低的要求。影响的含义更宽泛,危害的语义更严苛,所以孩子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标准还可以是,当别人家孩子做同样事情,你能否接受,会否制止。如果你会,那就去制止你的孩子。如果能接受,那么对自己的孩子也无需过多干预。把你的孩子和你进行有效分离。

不要时刻处在修正你的行为,为了你更好的思维原点上,向上托举。而仅仅是在底线之内可以自由成长的平面结构中形成地基。你的责任不过如此,成长是他的选择,不是你的拽拉。

第四,沟通,不带预设答案,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真实才会有力量。沟通是听到他,不是让他听从你。

行动的变化,一直是被强调的。但也困惑于现状。

问题1

多数育儿典籍告诉你不要使用评价的语言,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因为,这仿佛有利于我们在内心做一个定位,基于这个定位再去预期。这个定位的参考标准可能来自于你自己的经验,可能来自同龄孩子的表现,可能来自于孩子的过去,可能来自于你想象中孩子应该的样子。而你需要这个定位,好像是对自己心中那个期望值做反馈。吵架是为了维护内心秩序,评价也是吧。人类比动物多出来的困惑,如果有什么捷径来获得短暂的解答,也许评价也是其中之一吧。没有这个反馈,你会因为内心被扰乱而不安。

评价的修正可以通过放下自我的心理模式和刻意练习来修复。

问题2

多样性vs平均数?

常常会用平均数来衡量,就像我们在人群中是中不溜的普通人。由此可能往往忽视个性。那些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濒临物种,为了维护社会和自然多样性不遗余力的人,在他们眼里,多样性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很难琢磨清楚。只要多样性仍存在,社会评价体系就不会是唯一的标准,我想这可能是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孩子,一开始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进入竞争领域,仿佛就摆脱不了平均数的标尺。妈妈们开明到我的孩子只要中上就可以。但有些事情,有些脾性只有他,或者只有少数人是类似的时候,父母会为偏离平均数而忧虑。社会那么丰富,我们有时却不相信它可以容纳特别的孩子。兴许是因为平均数也是一个蛮好蛮简单直观的标尺。它好像在指导我们应该怎样,这样的孩子容易立足于世,不至于经历平常人不需要经历的痛苦,不需要面对平均数不需要面对的境遇。这可能是家长的担忧所在。

但平均数无法告诉你,还可以怎样。多样性可以。生命不只是垂直空间的排名,还有在你左右很多平行世界不同的生活形式。放轻松。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四):家长追捧的校长妈妈,却亲手将一双儿女养废: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前段时间跟几个朋友微信聊天,谈起孩子的学习,她说现在孩子压力真不小,经常会看到小孩因为学习压力轻生,搞到自己都不想生孩子了。

另一个朋友说,孩子出生后,才感觉到当妈真不是人干的活,逼他嘛,又怕他真会哪天想不开;可真放手不管,长成歪瓜咧枣,大家都会说是我这当妈的责任,是不是?

这样的言论,我在朋友圈和妈妈社区看到过好几次。养活孩子简单,可要如何让孩子既有品又有才地长大,这真的是个难题。

我们一边辛辛苦苦地操持着生活,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该如何教养孩子。第一次为人母亲,又害怕因为原生家庭的局限与自我认知水平不足,没有办法教养出优秀的孩子。

到底我们要秉承一种什么样的观念育儿?在育儿的过程,孩子想法与我们的期待不一又该如何是好?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做妈妈非常关心且困惑的问题。

最近在读一本韩国作者写的书《妈妈的悔过书》,这本书很薄,两个小时就能读完,然而却让人读得很难受,总忍不住落泪,不得不停下来,缓一下再看。

书里说的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校长妈妈,丈夫经营企业,两人育有一对儿女。孩子们都很优秀,哥哥成绩全国排名100以内,很大机会读名校,妹妹就读女子高中,成绩也很好。这是别人眼中幸福的家庭,儿女优秀,父母也有能力。

突然有一天,正读高三的哥哥突然宣布自己无法去学校了,要求先休学一段时间,父母如何反对都不奏效,哥哥迟到早退、找借口逃避补习班与作业。更让父母崩溃的是,妹妹在某一天也发表退学宣言:那么优秀的哥哥都不去学校了,没那么优秀的我为何还要去上学?

这两个悲伤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想着,无论是怎么样,至少得保住一个。然而,如何的大吵大闹、责骂、训斥都没有用,两个孩子最后还是在自学休学书上盖了章。退学后的孩子仿佛成了废人,在家窝着吃饭睡觉,玩游戏、看电影,与父母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与外界的社交恐惧也不断地加强。

妈妈说,那段时间的她就像生活在地狱,如果有消音枪的话,干脆把两个孩子杀掉,自己再自杀算了。在她歇斯底里的那段时间,儿子吐露了他的愤怒,女儿情绪崩溃到差点自杀,她终于知道原来自己的孩子是过着什么样的可怕生活,她开始去思考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心里冷漠的妈妈,何尝不是病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前的她,是孩子眼中非常恐怖且糟糕的父母,从来都是觉得时间可贵,不停地催促孩子用功读书。她从来都不曾去理解孩子的内心,即使孩子表现优秀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称赞。

孩子看到妈妈回来,满心欢喜地打招呼,但妈妈是不理不睬的。她的关注点在今天的作业写完了吗?为什么还没写完?今天干什么去了?第一时间就去检查电视机热不热,以判断孩子用了多长时间。

这样的妈妈不说孩子,连我都感觉害怕,没有温情、没有称赞与理解,一味沉浸在自己功利的世界里,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压迫孩子,这何尝不是病态的妈妈呢!

年幼的孩子迫于妈妈的强压,而听话变做写作业的机器,可当他们一天天地成长,心理负担也会越来越多,没办法排解的他们要如何活下去?他们会挣扎、会痛苦,会失去再也无法学下去的动力,甚至他们会放弃掉自己的生命。

你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人,所以不管是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很乐意跟我们分享,比如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新认识了一个朋友、遇到的难题等等。好的父母,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但书中的功利型父母却是无视、打断、控制,在她心里,学习好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妈妈以前没有进入名校学习,感觉极是遗憾,她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可以进入名校。她虚荣心膨胀,特别享受别人的称赞,要求孩子比她的任何一个学生都要优秀。

压迫、控制、缺乏爱,孩子感觉的只是痛苦。可恨的是,妈妈却不自知,她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是这样以退学回报是多么的不懂事。她越是疯狂地喊出这些牺牲,越是让孩子觉得这种道德绑架有多好笑。

这种场景何其熟悉,身为妈妈,也许你也曾对孩子来说,”妈妈花了一千多给你报钢琴,你就这样不愿意去了,对得起我吗?对得起你爸吗?“,”爸爸妈妈花那么多钱将你养大,供你读那么好的学校,你怎么就不让我们省心点“,我们都在指责孩子的不懂事,可是爸妈们又是否想过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的不懂事呢?

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去更好地去跟孩子对话,而不是对他发号施令、愤怒责骂,这才是做好父母的关键所在。

要如何教养孩子?

《妈妈悔过书》的作者跟我们分享了一种方法:教练式辅导。换句话说,也就是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再让他从中获得支持性的回馈,那样他就可以获得成功感。

不可否认,低龄的小朋友确实要父母作为一个控制者的角色存在,为孩子做日程安排、选择阅读书籍、兴趣班等,但也不要忘记从中培养孩子思考、选择与行动的能力。在此过程,他们可以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开始有自己的学习动机,比如他可以在读成某些书籍后选择去玩会,比如他可以尝试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

想想还真是的,孩子五岁时让他学钢琴,因为是我们强迫的,他一直都没有心思去学,每去一次就不停地说是被逼的,而对他自己选的兴趣班,哪怕是一堂课上再久也不会抱怨。

其次,多称赞孩子,给予支持性的回馈。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信心,哪怕是面对不擅长的科目,要在不擅长科目当中找出值得称赞的点,并真诚地称赞,以增强他的自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放学回来没做完作业的时候,说想要玩会游戏,如果父母愤怒应对,那就很容易折磨彼此。应当给予支持性的反馈,询问想打游戏吗?想打什么样的游戏?为什么喜欢玩游戏?要玩多久比较好呢?这样的问题,再从中延伸出对话的机会。重在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让他调整时间,那样孩子也会感受到思考与调整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去选择。

最后,让他们能从自己的选择中收获成功。孩子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父母。世上最可悲之事,便是父母活了两辈子,而孩子却从未活过。他们只是父母的影子,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选择并成功的喜悦,什么都是父母安排与控制的,如何能不痛苦?

写在最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犯过错的妈妈,曾经痛苦得想要自杀的妈妈,最终通过学习改变了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重新选择的机会,给予爱与支持,最终让孩子走出绝望,拥有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成为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由此,她也收获了孩子的爱与认可,她说人遇到三种事物会有所改变:好的人、好的书、好的教育。

这本书不单单教我们如何教养好孩子,它还让我们看见自己,看见孩子与自己的不同。不要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培养孩子,而是要依照孩子的潜力去对待他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妈妈的悔过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