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鸟之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8 0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鸟之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鸟之歌》是一本由[西] 巴勃罗·卡萨尔斯 / [美] 艾伯特 ·E.卡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鸟之歌》读后感(一):【白鸟之歌】苦难本来就是一首歌

  世界上有很多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找到他,将他奏响。

  如果说读书是一次远行,倒不如说,读书本身就是一场狩猎,那些你可能从未涉及的角落,真的会遗落看不见的沧海遗珠。了解一些自己从来未曾了解的世界的感觉,真的是振奋人心的。

  中国的古典乐器很多,可能印象深刻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弹奏者楚楚动人的场面,加上白居易笔下用来形容声音的描绘,如泣如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音乐的力量被描绘成一种情感的力量。所以同样,因为卡萨尔斯,特意去了解了大提琴,也搜索了相关的乐章。音乐没有词汇,没有只言片语,却在沉默中展现了太多的娓娓道来,建立了更多的艺术的想象空间。

  《白鸟之歌》读后感(二):伟大艺术家的高尚灵魂

  能把传记写的如此引人入胜和作者的严谨细致以及人物特色命运的铺排有关系,而卡萨尔斯96年的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更因他高尚的灵魂和思想引导读者读完他的一生。

  回忆书中的点点滴滴,伴随着卡萨尔斯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有种奇妙的感受,卡尔萨斯并未消亡,他的灵魂在他的音乐里一直与每个认识他的人相遇。

  他那份追求音乐极致并追求真理的灵魂在音乐中得到永生。非常奇妙的感受,人类是可以借着一些事物将精神传递下去的。

  卡萨尔斯传记中他的随和、有尊严的高贵、爱人类、爱国家都在他的人生境遇中体现。他结交了那么多人并成为朋友,友谊长青是他那么用心的对待每个人。他每年要写几百封信,他还热爱动物与自然。他自费、花心血组建乐团为国家音乐贡献力量。为提高民工的音乐素养想办法让他们有尊严的加入。6美元的会费,足够穷人负担起的大师音乐会;他办学、他为难民营募捐、他推动反核武器运动,他支持祖国和民族独立。他永远与自己的民族加泰罗尼亚联系在一起。

  真的是感叹一个拥有高尚灵魂的天才可以为人类做那么多!而且他矢志不渝。哪怕失去生命也不妥协法西斯,哪怕没有事物也不屈服接受救济!真正高贵的灵魂不是如此吗?

  曾经不理解某著名科学家的婚姻。而他与小他60岁的玛蒂旦结婚,真诚的表达了人类肉体的衰老,但是灵魂可以永远年轻。灵魂的相爱可以超越肉体和年龄。

  大师不朽,音乐超越时空!永恒可以如此!灵魂仍在!

  《白鸟之歌》读后感(三):在艺术中追求完美,在生活中追求正义

  缘分妙不可言,命运深不可测。我们终其一生所做的,不过是拥有一场场冥冥之中注定的美丽的邂逅,赶赴一个个无法预知无法参透的命运之约。我们一直苦心求解,可一切似乎来得都那么漫不经心,又那么从容不迫。

  有时候,邂逅一个人,一座城,一首诗,一支歌,本质没有差别,都是生命觉知的体验。我们有时把这种内心悸动的感觉叫“一见钟情”。

  对于卡萨尔斯来说,十三岁那年,在那家杂着霉味、淡淡海水气味的老店,邂逅《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一见钟情。这场奇妙的邂逅,穿越时空,将两个伟大的人——卡萨尔斯和巴赫成了“知己”。卡萨尔斯说巴赫是音乐的精髓。而他让这“精髓”为人铭记、传颂。这是纯属偶然,还是命中注定?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卡尔萨斯的命运就此改变。他注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听着无伴奏大提琴独奏曲,时而沉重低婉,时而浑厚激昂,时而悲叹,时而呼喊。那是对自由的渴望,对民主的呼喊!伴随着音乐,走进《白鸟之歌》,走进卡萨尔斯的音乐世界,走进他的艺术人生,走进他柔软而坚强的心,我们看到,一个天资颇高、勤奋努力、充满感恩的音乐家,一个崇尚自由民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

  听卡萨尔斯的音乐使人走向高贵,读卡萨尔斯的传记使人走向高尚。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白鸟之歌》读后感(四):白鸟之歌

  《白鸟之歌》的主人公是大提琴艺术家、指挥家、作曲家卡萨尔斯,他以率先演奏巴赫的大提琴独奏曲而著名,而且高寿近百,这应该是我们初看此书后,对这位长寿的老先生的初步印象。然而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老先生是如此的有趣,难怪他艺术成就如此之高,经历忧患之后仍如此高寿。

  卡萨尔斯对时间没有很深的执念,或者说年老、年轻在他内心中的界定不是特别重要。他坚信时间是相对的,而不断的工作和学习能够让自己保持青春的灵魂和心灵。卡萨尔斯对待工作如同对待生命一样充满了热爱,对待生活也是,他热爱工作,同时也热爱大海和阳光。同时,卡萨尔斯很珍惜自己的天赋和才华,表现在他对自己严苛的要求,他的成长和成名受到过一些人的帮助,当他成名后,他同样也没有忘记提携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卡萨尔斯始终有一个虔诚的内心,对家人、祖国、甚至整个世界、人类都充满了普遍的关怀和热爱,他反对战争,同时对贫苦的劳动群众也饱含关爱。

  卡萨尔斯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母亲的影响,甚至后来他和他的夫人也是因为间接受到母亲的作用而得以相见的,用他的话说,他的一生都受到母亲的引导。卡萨尔斯的母亲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是她决定了卡萨尔斯的大提琴生涯,也是她陪伴卡萨尔斯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功成名就。老夫人在很多关键事情的决断上成就了卡萨尔斯,她的智慧也是跃然纸上。她反对打仗,反对形式化的东西,这一切都影响了卡萨尔斯,成就了卡萨尔斯。

  《白鸟之歌》读后感(五):如果苦难是一首歌……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都在努力活着就是要找到它,把这一首歌奏响。

  记得伽利略•伽利雷说过一句话: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上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

  当我网购下这一本《白鸟之歌》时,迫不及待地想听到这位大提琴之父是怎样把巴赫推向了世界的。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就是卡萨尔斯。

  西班牙的1876年。卡萨尔斯出生。他的一生极不平凡,一生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到了后半生却在海外流亡,他用仅有的武器——大提琴和指挥棒为深陷战火的平民筹备物资,这又是一种何种的勇气?!

  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一位老人93岁高龄了依然持续工作,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对许多事物的感受都更加的强烈,他被生活所着迷,他被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折服:过去的每一天都怀着新鲜的惊奇来注视大自然的奇迹;每天都会弹两段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曲;每天都用这种方式开启新一天。“持续工作、从不感到无聊的人永远不老。”

  这样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这一代人又何以堪呢?

  今天,我们看来,一个人不论你做了什么,怎么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生命,生命的道路上永远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一生都要脚踏实地地走下去,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任何苦难面前,你只要去做了,坚持值得做的正确的事情,才可能知道是否能做到,人生中不要在没有开始的萌芽阶段就早早给出否定的答案。条条大道通罗马,人生无限美好,只有努力了才有机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奏响过一曲不同的苦难之歌。

  在巴赫的作品里,我看见上帝的存在。卡如是说。

  《白鸟之歌》读后感(六):热爱一件事情就是一切的动力

  80岁的卡萨尔斯回到故乡波多黎各,在那里他收到了一封信, 关于一个由很多高龄的老人组成的乐团的邀请, 信的最后很顽皮的写着我们不一定会通过你的申请, 毕竟你的年龄太小了。 对于音乐的热爱能让人忘却一切, 包括时间和年龄。 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音乐的呢? 音乐又能带给人们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音乐对人的影响在很多方面, 音乐被逮到太空中播放的事例也是有过的。 从胎儿有了听觉的时候开始, 音乐就在感染着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 通过音乐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 欢快的、悲伤的、激动的,……种种的音乐都能传递人们的情绪的信息。

  作为一名演奏家,卡萨尔斯从年幼的时候在书店买到一本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的手稿之后, 就一直在钻研这些曲子, 努力的想表达好这些曲子的内容, 直到50年后,他才开始愿意将这些曲子在公众面前演奏,愿意录制这些曲目, 这些都是出自于对巴赫的崇敬以及对音乐的无限沉迷。

  《白鸟之歌》描写了卡萨尔斯的一生以及他对音乐的追求。卡萨尔斯是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 作为一位大提琴家他努力的钻研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在二战期间拒绝了为纳粹演奏,并参与到了为贫民筹措善款,在战争的阴影下, 他的音乐带给了人们很多的鼓舞。 什么事情是值得一辈子坚持做的事情呢? 那一定是喜欢的事情, 热爱一件事情,坚持下来就会乐此不疲, 对于退休这个词儿来说在卡萨尔斯这里显然是没有存在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哪儿有什么心思退休呢,而且看到那封来自老年乐团的邀请的时候, 他更加觉得自己还没有步入退休的年龄。

  早遭遇了二战的困境中,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音乐的事业, 仍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或许岁月能把人们变得逐渐老去, 但是一颗火热的心又怎么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呢?

  《白鸟之歌》读后感(七):让我们努力活成日后那个追忆往事从不曾让自己后悔的自己

  卡萨尔斯,加泰罗尼亚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更是一位为着加泰罗尼亚民族解放,为着反法西斯事业战斗终身的艺术家。

  年少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为着小卡萨尔斯的音乐梦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意外获取巴赫组曲犹如命中注定,青年时期成长阶段得遇名师好友,走的顺风顺水,一生钻研大提琴演奏技术,让卡萨尔斯名扬天下。卡萨尔斯的一生经历一战二战的爆发,西班牙内战,加泰罗尼亚的民族解放,反法西斯主义,反核武等等,后半生为着音乐的传播为着人类和平福祉奔走终身。他是一个人,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位个不服输为着正义呐喊的斗士,一生从未低头从未服输。

  读完《白鸟之歌》自己为着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折服,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他一直用着自己的音乐为着反法西斯战争做着自己的力所能及,战后为着西班牙反法西斯主义在国际上奔走呐喊。我的脑子里回荡的一直是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完全配得上巴勃罗卡萨尔斯。

  说,见贤思齐;卡萨尔斯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标杆,自己的谦逊和努力,脚踏实地的准则,拥有天赋而不自傲,拥有名气而不虚荣,对只有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怀着敬畏和礼敬;看着卡萨尔斯的父母,也能让自己对家庭的教养熏陶,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进行反思和学习。我们也许成为不了卡萨尔斯这样杰出的人,但我们也可以像卡萨尔斯一样在自己的世界里谦逊努力,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低头不服输,成为那个不让自己后悔的斗士。

  让我们努力活成日后那个追忆往事从不曾让自己后悔的自己。

  《白鸟之歌》读后感(八):最好的艺术应该是在技巧之上的情感和人性

  老实说,之前对高雅音乐的欣赏都停留在表面和一时兴起,并没有认真去了解,就是觉得好听就听一下,知道作者就行,看了白鸟之歌才知道原来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巴赫组曲是卡萨尔斯在12岁的时候发现,并且练习了十三年才公开演奏而被世人流传和喜爱的,卡萨尔斯是一个一生都在为艺术努力奋斗的人,内心充满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有坚定的意志和对正义自由无限向往。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谨慎的态度令人敬佩。

  随书附赠一枚精致的书签,扫码就能听到大提琴曲,耳边响着美妙的音符阅读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

  读完有几点感受:1、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在卡萨尔斯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应该是他的母亲,母亲独力冷静果敢,拒绝形式主义和繁琐规矩,并且高瞻远瞩洞察世事,书中提到即便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已经是一个老人在面对重要决定的时候都会想象母亲会做什么决定。父亲在音乐方面和创造力方面给他的启蒙也非常重要。还有他的成长环境,友好和谐和对音乐热爱的村庄,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2、心存善念和永远不被磨灭的希望。卡萨尔斯一生经历了好几次精神上的低谷,靠宗教、哲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无法自拔的时候最后还是靠着心中的希望把自己从深渊里拉出来。3、艺术家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全面的了解。卡萨尔斯认为最该被珍视的礼物是生命本身,对生活充满兴趣是治疗年老的药物,卡萨尔斯即便到九十多岁每天都用钢琴弹奏来开启全新一天来当作对房屋的祈祷,每一天的弹奏都有新的体验和感受,不仅仅是对音乐对大自然也一样,山坡上的光影,阳光和变换风云大海都能让这位老人感到欣喜和惊叹。4、没有什么能取代努力。卡萨尔斯一生都在努力练习,学音乐,不能否认天赋真的很重要,可即便你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能坚持练习,成为演奏家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卡萨尔斯用自己毕生的努力诠释了大提琴演奏艺术。作曲家的天分赋予了他行云流水般自如演奏的能力,指挥家的经历又让他在演出中对如何突显乐章的结构而心有灵犀。作品呈现的好坏与技巧和情感都密不可分,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练成,可是单纯追求技巧也是不行的,就像卡萨尔斯在巴赫的作品里看见上帝存在一样,最好的艺术应该是在技巧之上的情感和人性。

  《白鸟之歌》读后感(九):简略的读后感

  

初闻卡萨尔斯当然是因为著名的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旧书店里爱乐少年与旧乐谱宿命般的邂逅仿佛美之神落在人间的一个轻吻。但由于年代久远和硬件所限,他流传下来的录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在阅读此书之前,我甚至无法有把握地说出卡萨尔斯的国籍。了解他的人生故事之后,不得不为大师的风骨所折服,他的名曲录音也神奇地能听进去了—在读此书期间偶然被推荐了他演奏的舒伯特作品,也不得不说是个奇妙的巧合。尽管有后辈音乐家的技艺更纯熟,风格更新巧,他对现代大提琴技术和地位的影响却是功在千秋。

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政治议题的深度参与。可以这样说,对卡萨尔斯而言,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有国界;音乐是手段,而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这种入世的情怀贯穿一生是极为可敬可佩的了。或许对有些艺术家而言,艺术才是一切的目的。政治上有所谓污点的大师也并不鲜见,但多多少少能获得宽容,其原因也许在于多数受众眼里古典音乐艺术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的壁垒(否则我们将以何种态度去聆听科尔托和卡拉扬们?)于我个人而言,音乐从来只是音乐。可一旦关注到音乐背后的人,就须明了那不是一件制造音乐的工具。我们如何看待一个音乐家?音乐家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更进一步,音乐或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这角色是单一的吗?当然,这些问题太大了。但就卡萨尔斯而言,他毫无疑问是一个爱国者,也身体力行着人本主义,他的音乐艺术是关于人类的理想的化身。先有爱而后有立场,因为爱人类而超越人为的界限。音乐难以言表却更靠近心灵,注定比对暴力和强权拥有更长久的影响力,也更容易唤起质朴的情怀。全书末尾的《西班牙琴弓》一章带给我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触。

不得不感叹,二十世纪的艺坛真是群星璀璨。对这样一位大师的人生履历稍加梳理,就能发现一连串熟悉的名字,给一个普通古典乐听者带来了很多惊喜和乐趣。世界本来也就这么大嘛。

读罢此书,若说有什么遗憾,大概是还未能一听《白鸟之歌》原曲吧。

  《白鸟之歌》读后感(十):百年琴声/百年人生

  响马读书群书友赠书。拿到书我有一点顾虑(音乐是外行),也有一点困惑(为什么2018年要出版一部出生于1876年的人的书)。在床头搁置了一小段时间之后,这周出差带上,不料翻开就难以放手,两口气(中间停顿是因为公干)读完的。回到家来我还上网找他的作品试着听了一下,一是那首“白鸟之歌”,二是终其一生的巴赫组曲。

  是传记但又不是一般的传记。内容来自作者对传主的多次正式访谈和随时随地的交流,由作者撰写,但采用了第一人称。文字很流畅,口语化,由很多句子都可以作为警句“画上道道”,显示出一个百岁老人(1876-1973)历经沧桑的睿智。

  我这样一个对音乐外行的人,之所以能够热切地读下去,肯定不是因为音乐。尽管卡萨尔斯经历了音乐的一生,以大提琴演奏家享誉世界,但如果此书以音乐为主题,我肯定读不下去。对,以音乐家的一生为线索,串联起来百年历史,不是讲音乐而是讲人生。大体上说,前六章讲自己的成长,第八章之后所处背景及其变迁就凸显出来:

  1) 他是加泰罗尼亚人,独立是这个民族一直以来的政治诉求,直到去年还发生了重要事件;

  2) 他是西班牙人,经历了从王室到短暂共和再到漫长的佛朗哥独裁时期,拥护共和民主政体,反对独裁,故而一直流亡国外,直到去世也未能回归(佛朗哥独裁结束好像是1975年);

  3) 前半生主要生活场景在欧洲,经历了毁灭性的两次世界大战;

  4) 最后成为世界公民,热爱和平,反对包括核武在内的战争。

  母亲对他一生影响巨大,从早期走上专业音乐道路,到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父亲则直接将音乐才华遗传给他,是他最早的音乐启蒙老师。

  延伸一下:

  “世纪交接时我二十三岁。那是个充满大胆期待的时代,许多人相信一个新的纪元即将展开,相信二十世纪的来临将成为人类的转折点。他们以最新的科学进展为例,预言未来的社会将有很大进步。他们说,在即将来临的时代里,贫穷和饥饿终将消失。如同世人在新的年度开始时立下殷切的新希望,在新世纪开始时,这个世界似乎决心要朝好的方向改变。谁能预见接下来那几十年会出现恐怖到超乎想象的两次世界大战、集中营和原子弹。”

  仔细琢磨这段话,好像现在读起来也不过时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鸟之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