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法课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18 00:1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法课读后感摘抄

  《书法课》是一本由林曦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法课》读后感(一):特别愉快的读完了

  

正在上林曦的画画课,但书画同源,读这本《书法课》也完全合适。

很开心的阅读过程,排版舒服,是那种可以将书页完全摊平的那种设计,各种小的插画和示意图很是适宜。可以感受到作者处处流露的那种对书法的珍爱。林曦的长处是当老师。她讲述书画艺术,会全盘打通来讲,所以视野宽阔,同时,因为面对的大多是成人学生,所以也会先帮助你建立世界观,所以立意又比较高。但接下来,她又会回归一个“手艺人”的身份,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老师的身份,提供给你方便可以随时进入的法门。

  《书法课》读后感(二):一本别开生面的书法教材

  

读书的时候,对那些从小学习书法,写的一手好字的同学们就十分仰慕。大学暗恋的一个男生,也是因为他握着一只钢笔,安静写字的样子让人心动。大学选修了书法课,每一周的那两堂课,都让我感到平静,舒适。新的一年,我想更深入的去了解书法,学习书法。

而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要正式的去了解书法,学习书法。其实这本书并不是那种书法教程,一板一眼的教你如何写字。但是却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很惊喜。

这本书传达给我的,不只是对书法的认识。其中作者对于学习本身的态度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觉得倍受鼓舞。

19年12月的时候我决心重新拾绘画,从水彩开始入门,然后又去接触了油画棒,还有brushlettering,现在已经一年,色彩充盈了我的生活,房间也挂了好几副自己临摹的作品。这一年从中获得的快乐数不胜数,从开始的执着模仿,到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从色彩搭配到笔触挥洒,以前看名家大作只是看画本身,慢慢的却也能体会作者凝结在画上的情感,现在更对其背后的艺术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见证自己的进步感到满足,探索的路上让我倍感充实。

学书法也好,学绘画也好,在这么快节奏的当下,常常有人问学这些有什么用?而我所向往的就是我可以学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因为大家对于有没有用的概念早就异化,有用意味着在升学、就业、发财有所助益,但那太烦了太烦了太烦了。从小到大我花费够多的时间在这些有用的事情上了,甚至于为了做有用的事放弃了许多兴趣爱好的萌芽发展。

最后我也并没有变成有用的人,哈哈。毕业了,终于不用学习了,除了下班总算也有时间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了,然而往往是在玩手机虚度光阴。为什么呢?玩手机也不算有用的事,为什么还要这么沉迷?因为手机可以不断提供感官刺激,甚至那些庞杂的信息给了我一种在学习的错觉,仍时光飞逝,都觉得玩不够,看不累。然而一旦停下,就觉得太累了,好像一整天,大脑都未曾得到过放松。

于是我真的想停下了,我不需要做这么多有用的事情,不想要接收这么多讯息,我想停下脚步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对美的追求和享受,是对喧嚣一日后静谧的渴望,想去更深入的探索一些东西,而不是泛泛的走马观花。

能够安静下来做些“无用”的事,其实真的是件幸福有奢侈的事呢。

新的一年也希望伴着这本书,重拾书法,寻另一番天地。

  《书法课》读后感(三):林曦是个好先生。

  

读大学那会,同学之间就学术问题聊天,有时会称甲为老师,有时会称乙为教授,有时会称丙为先生,哪怕他们其实生年仿佛,都有著作和教授衔。只是称为老师教授者其学术贡献和人格精神,在大家心目中自然不如称先生的那位罢了。比方说,通常提到学者杨绛,不称之为女士或老师,而称之杨绛先生。不识者不知是约定俗成,却愤以为有姓别歧视之嫌,反被当作笑话看。

发愿心,便能结善缘。大概两年前,自己立志要把字写得漂亮一点。用了两年时间,硬笔先临灵飞经后转临黄庭经,同时在网上找寻一些书法资料。19年在网上遇见了林曦老师和梁冬的节目,于是一口气把网上能找到林曦老师的视频都看了个遍。越看越佩服,于是买了她的一本书《只生欢喜不生愁》,每次翻看都能增一点心得。今年,林曦老师出了新书《书法课》,赶紧买来学习。读了两遍,才来写心得。

大抵由于家学积淀、读书博涉、教学求索的原因,林曦老师如一位桃花岛的女教习,既教书法,也传达美学,其美学有传统文化中文人身上的融佛、儒影子。读其书看其画,如饮美酒,如看落英缤纷拳。买一本书,得了两份的收获,不亦快哉。

既然称林曦为先生,那就谈一谈我读了《书法课》的一些学习心得。

林曦老师,总是把书法称为一个成长的体系,而其角色是个营养师。只临一帖,只学一家会落个营养不良。她主张篆隶楷行草,渐次学习。篆隶为筑基,目的是练好线条和点画,写出有质量的中锋;碑刻练结构,墨帖找感觉和流动感。写字,不仅是写好一个字,更是修心、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积累手上工夫,增长手上本领的不二法门。这样的高度,在其他老师那里很难看到。有时,感觉林曦像个佛家弟子。别人的理论嫌少批判,而是试着去了解解释,和接纳。比如启功老生先把学书法说得异常简单,林老师说这是老先生为了鼓励大家学书法呢。比如当今有很丑书怪札,在她看来则是传统之外的创新,这种创新虽不赞成,却也不急于反对,从长远来看不好的自然会被淘汰。

以上用一个词来写形容,叫“破执”。

林曦老师,说她像个导游,为了让大家走好这条“千里之路”,所以要做好“三月聚粮”的准备。而这准备,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更重要的是方法上的准备。为了让大家走好这个旅程,林曦老师做攻略,做美景展示、还做教练,做啦啦队,几乎你需要的方面她都想到了。她说,这是她十年教学经难的积累。她还说,希望再过十年,能再写一本关于书法教学的课。我也希望,我自己的书法练习,能跟上这十年。那时再看林曦老师,估计我会执弟子礼更恭。

ps:碍于经济原因,我既未上其线下班,也未上其线上班,所以目前我只能自诩是其私淑弟子。

  《书法课》读后感(四):学书法过程中要知道的点点滴滴

  

#读书《书法课》,作者林曦。腰封推荐词为“陈丹青作序推荐,书画家林曦给零基础读者的书法课;从零启程,用写字的方式,感受艺术之美,滋养当下生活。”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课可以作为必读指南,从心理准备,到笔墨纸砚如何选择,如何临帖,如何选贴,如何欣赏书画作品,如何自我创作,如何钤章等都做了如沐春风般的谆谆说明,以前对作者林曦了解不多,但是从行文特点能体会到其温文尔雅,慢慢的叙事节奏中透露着干练和自信。

学习书法之前,做好心理预期和准备时必须的。学习书法中要克服三件事情:戒畏难,戒速成,戒鲁莽,这三件事也的确具有普适性,几乎囊括了学习中最常见也最有“杀伤力”的问题。学习书法不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字比别人写得好看的人, 而是在一遍一遍地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习得修养、风骨、耐心和趣味。 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世界里难得的抽象之美。学习书法也是一种修行,一支毛笔,蘸点墨,就能带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人像充电一样恢复一些力量,在生活和世界的漩涡中心,获得一种来自全心全意专注的平静。书法这门功夫在教我们如何跟自己和解,这是一件重要的事,即尊重规律,不要强求,不和自己较劲,也不和这个世界较劲。放下对速成的想象和企图,就让果子完全成熟,去享受它自然落在手上那一刻的欢喜,让雪在累积到足够的时候自然滑落,就跟《学箭悟禅录》中所说的,放箭的那一刹那,身心无所动,自然而然箭就射出。

首先是如何执笔,元朝陈绎在《翰林要诀》说: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需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而苏轼则认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虚”可以理解为手掌中的空间,“宽”则是说手腕运转得开。执笔是否有力,表现则如晋朝卫夫人所说: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毛笔的笔毫分为笔根、笔肚、笔尖三部分。笔肚用于蓄墨,笔尖用于书写。笔毫又有主毫与副毫的配合,笔毫最中心,最长的那一组称为主毫,周围包裹覆盖着它的便是副毫。 唐代以前,主流的制笔法为“披柱法”。所谓披柱法,就是用硬纸卷起一簇笔毫做芯柱,外层再披覆层层笔毫,这样做出来的毛笔叫有芯笔,它会硬一些,笔毫弹性大,较劲挺,不易下压。到了宋代,“散卓法”开始流行,笔毫中没有了芯柱,完全由动物毛发组成,用这种制笔法做出来的毛笔,就是我们现在最常使用的形式。通常,写小字多用狼毫毛笔。狼毫用的是黄鼠狼的尾毫,胜在有糯顺的弹性,能形成清晰利落的行笔轨迹。写大字多用羊毫毛笔。相对于狼毫,羊毫更适合表现饱满厚实的笔画,满足写大字的蓄墨要求。

写书法现在用墨汁比较多,但是如果想静心潜意,最好还是自己磨墨。常见的两种墨是油烟墨和松烟墨,一种是燃油取的,一种是燃木头取的。油烟的墨色亮,适合写字。相较起来,松烟的光泽度没有那么强,但墨色会有微妙的差别,有的带一些微微的蓝色,有的带着微微的紫色,细看时,其中有许多变化,很适合画画用。 关于磨墨,苏轼说得可爱,“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

写书法的纸大致分为生熟两种,生纸吸水,熟纸不吸水。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谈到宣纸,可能马上会想到那种完全吸水的生纸,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用熟纸进行书写的。 不建议大家用完全吸水的生宣纸练习写字,因为这样的纸张吸水性过强,几乎无法表现出笔毫在纸上的微妙变化。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宣纸带来的墨迹自然洇开的效果,还有对书写痕迹的模糊,有一种柔焦式的美化和装饰作用。

砚也有很庞大的体系。广东的端砚,由一种很好看的暖暖的紫褐色石头制成,纹理非常细致。安徽的歙砚,原材料则是一种青色发蓝、冷色调的石头。好的砚石本身就很美,越简单质朴的款式,越是好看文雅。

除了以上的笔墨纸砚之外,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馀事》中列举了其他四十五样文房器物: 笔格,研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掭,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图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纸镇,压尺,秘阁,贝光,裁刀,剪刀,途利,书灯,香橼盘,布泉,钩,箫,麈,如意,诗筒与葵笺,韵牌,五岳图,花尊,钟,磬,禅灯,数珠,钵,番经,镜,轩辕镜,剑。 文房器物有点像读书人的玩具,会越玩越多。

关于书法书体的学习,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形态有些像沙漏,上半部分是文字发展初期,从甲骨文、金文等,到小篆、隶书,一路生长、合并和演化。中间便是以晋唐为最细处的分隔点——到了唐代,篆、隶、楷、行、草,所有的书体都已经成形和完备。再往下,从宋代开始,就来到了一个风格生长和表达的时期,不同的书家开着各自的花。对于我们的书法学习而言,自然要先去往营养更丰富的根系处,而不是在枝叶花果上下功夫。 我们会先从篆隶开始,因为它们在技术上相对简单,在气息上很高古。可以先学篆书里的中锋行笔,再经由隶书掌握方笔。方与圆是笔法构成的最基础的表达方式,这些技法为之后的楷书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又解决了重要的气息问题。然后,可以系统地学习唐楷——在颜真卿处学会把笔铺展开,在欧阳询处学骨力和结构,在褚遂良处学线条的表现力,再在虞世南处学到一种由精神到笔端的虚静……如此再到行书、草书,都有次第。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字帖的安排既是一种技术的递进,又像有一个营养师在为我们进行营养搭配。

据传是王羲之所写的《笔势论》里,有一段话说到了临帖的方法,很精确形象,可以作为临帖过程中一种进步方向的参考:“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唯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

其实临帖所学的笔法,无外乎在中锋和侧锋之间如何转换和衔接,如何用力和借势,如何调整笔锋。写到后来,每一笔都是又方又圆的,线条在运动中,会始终处于中侧锋的复合变化中,从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到唐代的楷书、行草,无一不是如此。 所以古人说,好的字方圆兼备,有一种中和的美。关于正锋的质感,古人有几个非常著名的比喻——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速度也好,力道也好,在练好了基本功的前提下,这些都来自人的状态和情绪的流注。颜真卿的字气满肉厚,黑多白少,送在眼前就有种“推进”感。虞世南的字很清虚,有谦谦君子虚怀若谷的感觉。还有《韭花帖》,作者杨凝式在午时饱餐后写信感谢赠送美食的友人,显得慢条斯理,一字一字中有一种自得和饱足。

古人所说的笔法有点儿像武林绝学,秘而不宣。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关于笔法传承有一段记录:“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二王“书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在笔法传承方面。到了宋代,宋太宗令侍书王著拣选内府所藏“二王”及历代名臣法帖,刻成《淳化阁帖》,从而确立了以“二王”为中心的帖学系统,进而影响了之后的整个帖学系统。 古人认为,王羲之的笔法到了唐代就已失传,因而唐以后的书法家,一直在追求、复兴王羲之的笔法系统,以至于元代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并毕生以复兴“二王”书法为己任。

总结一下,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书法怎么学的话,那就是练。如果可以加个状语,就是有方法地练。如果可以再长一点,就是珍惜自己的甘苦,有方法地练。

各种书体建议的临摹碑帖如下:

篆书:《峄山刻石》《宋武帝与臧焘敕》《庾信诗》《白氏草堂记》隶书:《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伊秉绶作品、《甘谷汉简》小楷:《宣示表》《洛神赋十三行》《灵飞经》《心经》《道德经》《陶渊明闲情赋》《草堂十志》《游包山集》《汲黯传》行书:《真草千字文》《兰亭序》《集字圣教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张翰帖》《韭花帖》《洛神赋》《赤壁赋》《澄心堂纸帖》《寒食帖》《苕溪诗帖》《松风阁帖》草书:《真草千字文》、王铎草书、《书谱》、《食鱼帖》、《花气熏人帖》、《古诗四帖》、《自叙帖》、《淳化阁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法课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