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简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5 01:56: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命简史读后感锦集

  《生命简史》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福提 / Richard Fortey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简史》读后感(一):带你穿越给你刺激

  《生命简史》可以被看作是《人类简史》的前传,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将前人类时代的历史,都通过这本书天马行空地呈现了出来。有时候你甚至无法确定,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即使你没有高深莫测的知识和文化,仍然能耐心地去阅读每一个章节,这就是理查德·福提写作手法的成功之处。

  从科普角度来看,《生命简史》有自身的严谨性,理查德·福提就如一个学者,从生命的起源开始讲述,从微生物、植物、哺乳动物再到古猿、人类的出现,让你在不同的时间穿越。当你读过几页之后,可能会感觉这本书学术性太强,稍微会有点不适应,不过随之而来呈现给你的就是不一样的文字。

  从斯匹次卑尔根岛、阿特拉斯野外、澳大利亚荒漠、内华达沙漠、达鲁岛,突然之间理查德·福提就像一个导游向导一样,慢慢讲述,带你走进了一部个性化的游记。这时你会发现《生命简史》并不枯燥,如果说开始是在不同时间穿越,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不同地点穿越,就如阅读游记一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快感。

  如果说有了时间、地点,没有人物和事件,也是蛮遗憾的事儿。《生命简史》也可以理解成是一本故事书,也能让我们读到古生物学家的人生百态。每个古生物学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会让你随着故事情不自禁地穿越到所处的境遇中。

  理查德·福提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构建了这本《生命简史》的主框架,生命最初的40年旅行的轨迹,都通过这本书跃然纸上。这本书无时无刻都在带我们穿越,当然也带给我们无限的刺激。

  文/阿晨

  《生命简史》读后感(二):多余的感性

  感觉阅读顺序大概是这样的——时间简史→生命简史→人类简史,不过说实话,和另两本神书比起来,这本书还是写得最烂的,作者特色的个人体验插叙并不能加强多少代入感,不过有些题外话倒有些花絮的错觉,感觉当作脚注或在每章结尾单独列写会更好写

  不过瑕不掩瑜,在速速浏览完作者的个人感想后,干货内容还是非常吸引人的,配上维基百科更是美味

  很难想象拿着地质锤到处敲会是绅士的消遣,拿着放大镜观察花草则是淑女们的娱乐,这种风气都能形成的话,也难怪会是西方带动世界的科学发展

  加上自私的基因,总感觉英国在达尔文的加持下似乎对进化论钟爱有加且认识更加深刻,BBC的似乎也对大自然情有独钟

  回顾人类的诞生,似乎就像小说的情节一样,跌宕起伏但最终却还是奇迹般地发生了,任何一点小意外的发生与不发生似乎都将进化出完全不同的物种,而人类这么精细的物种却是在二十多亿年的自然选择中从单细胞生物进化来的。若是存在某位以人类为目的的造物主,如此长时间的操盘,任何风吹雨打都足够让其惊心动魄了。但这就像时间简史里的讲的人存原理,宇宙究竟是如何精细地控制各种参数才能产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或许只有经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历程才有可能进化出人类吧。

  仔细想想,光合作用大概是必然的吧,那么绿色植物的诞生也是必然的,则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诞生也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植物、动物的形态似乎就不好下定论了。从海洋进化到陆地也是一种必然吧,毕竟是拥有产生资源的物质基础的。那么两栖类也是必然的,只是并不能确信第一个‘爬’上陆地的动物会是爬行类吧,不过从两栖类进化为陆生动物,再进化出会飞行的物种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只是究竟形态如何也不得而知了。但大脑的智能程度作为自然选择所钟情的性状该会是被进化出来的吧……感觉是有可能进化出智能生物,但并不非得如今人类的样子吧。

  《生命简史》读后感(三):一本关于生命进化的旅游日记

  自从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大获成功后,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简史横空出世,写法上也相似,都是想通过一个规律去解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但质量上就良莠不齐了,因为普世的真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牵强附会的解释总是很尴尬。

  而理查德福提的这本《生命简史:地球四十亿年的演化传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它虽然也是简史,但在写法上不落窠臼,没有去罗列一大堆数据与史实,而是描述自己的科考历程的同时,将生命的进化历程进行介绍。与其说他是一本科普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游记。

  为了解决科普读物普遍存在的枯燥问题,书中内容避免了教科书式的说教,同时大部分内容回避了专业术语,全书行文流畅,语言亲切自然,阅读体验极佳。阅读本书,读者仿佛可以跟随作者一起去北冰洋,考察现有海洋生物的同时,追溯他们的祖先,甚至是四十亿年前生命最初的形式,可以穿透漫漫时光,跟着作者一起寻找进化的逻辑,观察他们如何克服险境,完成进化,可以去欣赏生命的每一次升华。

  除此之外,本书还对生命进化的意义做了颠覆性的认知。我还记得以前上生物课时,书中是这样定义进化的:生物进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曾经一直将其奉为真理,但在《生命简史:地球四十亿年的演化传奇》中,福提毫不客气的指出,这其实只是人类自我的一种自大与傲慢,在地球上,人类的出现不过几百万年。在生命进化的历史时钟上,我们仅仅占有数分钟的光阴。而地球上出现的每一种生命,都是经过一次次豪赌演化而来,不论其伟大或渺小,都是为了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他们都值得掌声与歌颂。

  人类的自然寿命只不过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瞬间,对于过去,我们知之甚少,这造成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生命简史:地球四十亿年的演化传奇》为我们展现了生命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这是一本科考游记,也是一本,生命四十亿年进化的旅程。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时间仍在继续,生命的故事仍然没有终结。

  《生命简史》读后感(四):当我们谈论生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评《生命简史》

  《生命简史》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理查德·福提写于20年前并可以说是其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同《未来简史》、《人类简史》并称为简史三部曲。本书共分为十三章,从“登上陆地”再到“寂静的森林和喧嚣的海洋”,再从“细胞、组织和躯体”到“大功告成:哺乳动物”及“人类”,可以说是立体地呈现了数十亿年的历史,不愧为“有关地球生命40亿年历史最好的自然史读物”。说起翻译作品就不得不谈到译者,本书的译者高环宇女士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此前已经翻译了《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耶鲁科学小历史》、《奇妙的意外》等多部作品,在《生命简史》的翻译过程中,不仅做到了“信、达、雅”,也用言简意赅的形式传播了科普知识,使得《生命简史》也能够以通俗易懂的面貌来面对我们国家的读者,让本书在中国也成为了一本值得反复重读、细细品味的书,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单从本书的副标题《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来看,我们便可知道这是一本关乎自然生命以及地质地貌进化的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书籍,书中不仅有历史和现代的交集,而且张弛有度的将“生命占领陆地”、“板块漂移”、“物种大灭绝”、“哺乳动物的兴起”按照特定的线索娓娓道来,谱写了一幅关于生命的恢弘精美的自然画卷。除了作者的学识与智慧之外,《生命简史》也让各位读者领略了理查德·福提的勤奋,作为一部贯穿了作者学术生涯的游记,本人也充分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语言的热爱与激情,正如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主席马丁·里斯所言:“一名科学家驾轻就熟地利用自己的学识歌颂了曾经在我们的生物圈利游弋、爬行和飞翔的诸多生命的漫长历史”,对于年轻学者以及任何一个行业的工作者来说,这种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都值得去传承与学习。

  在本书的开头,理查德·福提特意告诉中国读者,虽然这本书写于20年前,书中涉及的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改变,但这是他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跟随他的步伐,开启生命最初40亿年的旅行,阅有所获并且乐在其中吧!

  《生命简史》读后感(五):会说话的石头

  孩子慢慢长大了,再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往往会侧重一些“史书”的选择,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全局观,把看似琐碎的不系统的知识串联起来。而我自己在选择读的书目的时候,也会特意选取一些类似的书籍,以弥补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和欠缺。《生命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对科普图书产生好感,却不那么晦涩难懂的书。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大部头的科普书都有着本能的排斥,专业术语不熟悉的领域,总是让我望而生畏,读不下去。《生命简史》虽然是一部科普书,但作者选取的切入点非常独特,是携带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亿年故事的会说话的石头——化石,讲述他们的前生今世,既有强大的背景知识内容链接,又有轻松的笔调和吸引人的故事,引人入胜。

  本书按照生命演化的轨迹,从海洋篇章着笔,讲到尘埃、细胞。组织、躯体到陆地、森林里的生命衍变,落笔到末日理论、哺乳动物和人类,娓娓道来,而作者极具人文情怀的“格局”,向读者展示地球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一切都只不过是生命长河的组成部分,人类所担心的末日以及灭绝,不会因为忧虑而停滞不前。

  而读完此书我感触最深的是,不论做什么学问,做到极致才能有所所获,作者以化石为研究对象,穷尽所能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心中那份热爱,其“匠人”精神值得我们效仿,如果只停留表面泛泛而论,收获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生命不会因为我们的研究而有所改变,但却会因为我们的热爱而呈现出它们本来多彩的形态。华德福教育特别崇尚亲近自然,虽然《生命简史》中所呈现的自然概念并不相同,但其精神脉络是相通的,作者以寻找生命的“踪迹”为热爱追求,克服重重困难,拨开化石的迷雾,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这两年比较流行给孩子看“史”方面的东西,一方面是如今知识获得的途径相对比较多元,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作者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体系架构之后,写出了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好书,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生命简史》就是一本有温度有情怀的好书,解读生命的密码,链接宇宙万物知识,开启自己的通识之路。

  《生命简史》读后感(六):生命是一首诗——读《生命简史》

  文 /看书起舞

  写下这个标题,心中的诗意泛起,感觉自己像一个诗人。实际上,这并不由灵感散发的感叹,而是来自一本书,一本关于生命历程的书,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理查德•福提先生的经典作品。

  严格的书,这本书是一本科普书,同时,也是一本通史,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一本书前后的跨度达到40亿年。但同时,这本书与我们通常读到的书却又大不相同。

  不同之处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这本书特别通俗、特别好读、特别吸引人,还特别权威。比如书中说地球为什么有生命?实际上,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地球是由围绕在初生太阳旁边的碎片形成的。它携带尘土和岩石自传,是一颗被太阳引力束缚住的小型天体。如果当时的环境有一丁点儿的变化,地球就将是另一番景象了。最重要的是,地球可能失去生机。换一句话说,地球的体积和内部源源不断的热量必须达到完美的平衡:小一点儿,地球有可能被“烧着”;大一点儿,地表没有合适的温度孕育生命。几句话把这个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

  当然,这部书还特别的幽默。书中提到,笑话无外乎四个主题:丈母娘和婆婆、性、外国人和政客。单口相声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依据不同的人物特征和不同的场景,变换排列组合的顺序——归根结底,只有四类。对于动物界来说,他们的栖息地是有限的(就如同这四类,很有限),但是生活方式则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这个“异彩纷呈”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而是从“寒武纪”开始的,这是动物兴起的开端。很自然的,作者开始给读者讲起了寒武纪……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本书通篇的诗意。我们经常说“诗意的栖居”,作者做到了。比如,寒武纪之后,冰期过去了,生机与活力重新成为了地球的“主旋律”。“绿”来了。作者写道,再没有比世界变绿更重要的事情了,它为陆地上的万物步入进化的殿堂铺设了道路。所有的陆生动物都依偎着绿色植物生长,我们亦不例外。绿色代表生命和富饶,即使在失去天真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也渴望公园和绿地。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产生了怀疑,这到底是一个诗人在写科普书,还是一个科学家在写诗?

  《生命简史》读后感(七):生命从何而来?物种如何演变?

  一个美的如同散文的书,一个讲述生命起源的书,两者相结,构成了这本《生命简史》。这本由理查德福提为我们编写的《生命简史》,采用第一人称,以亲身经历的探险考查为开篇,而后作者就像一名尽职的导游,详细地介绍生命发现历史,为我们展开关于各种生命的谜团。

  那些化石在作者的眼中,变成不同时期处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生命。人类时代从远古时期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作者从生命大爆炸,生命大灭绝,恐龙,古猿,人类等等,这些藏在化石里的故事,让我们翻开书即可知过去。作者教会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比如博物馆里收藏的始祖鸟华石曾被斥为假化石;教会我们去学习,比如笔石是何种生物,教会我们思考,比如造假事件等等。

  作者曾担任过英国广播公司的嘉宾主持,也参与拍摄过多部纪录片,这让他更加懂得如何与读者交流,他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术语,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力求语言轻松诙谐、富有趣味性、哲理性。作者在文中引用许多名人的诗,如威廉布莱克,安德鲁马维尔等等,让那些生命变得更贴近我们。同时配上珍贵的各种化石的插图,让人似乎置身于那曾经的过去时代。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福提,剑桥大学教授,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专家,著有《隐藏的风景》。

  书里有趣的非常多,比如有一种像蛇一样的草是人人避而远之的植物,还有一种植物是一种长得像鹦鹉的百合花,还有一种是像猪仔一样排列的。这些可爱的植物,都有着一些非常形像的拉丁名,这些拉丁名非常贴切的把这些草这些花的形状,表达描述出来。比如英国第一块前寒武纪动物化石,是谁在哪里哪一年发现的。苏格兰皇家博物馆里收藏着府多有利于是的标本。

  作者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段子手,在每一章节的开端以笑话,故事之类的,引人注意,而在章节结束的时候,抛出诱饵,让人不得不翻开下一页,继续听作者讲述,然后再找寻答案。 一本好的书,就像一位知己,可以引导我们步入积极向上的学习殿堂,让我们在欣赏生命进展的历史过程中,了解过去,启迪心智。

  《生命简史》读后感(八):不简单的生命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生命产生好奇的呢?当产房中一声声“哇哇哇”,当新生的小猫咪一个个扑倒在猫妈妈怀里,当一颗小种子被无意间丢进泥土发出嫩芽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也为生命惊叹,真的是太神奇了。 由低级到高级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少年?人类的始祖究竟是鱼还是猿猴?恐龙为什么早早地灭绝?世界上还有没有我们未曾发现的动植物呢?生命的起初到底是什么样呢?这一次,在理查德·福提的带领下,我们将跟随他的脚步,在《生命简史》里一探究竟。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福提有多重身份:剑桥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专家。他得过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英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作为专家,他所撰写的《生命简史》并不是各种专业名词、大量理论数据、枯燥乏味的语言,让我们望而却步,而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身份,带着我们远航,去往没有人烟的海底、岛屿、密林身处看生命。 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4亿年前大陆上一片荒芜,4000万前古猿才登上生命舞台。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也仅有700万年的历史,智人于30万年前才开始在非洲大陆的丛林中生息。原来,我们与古生物相比,是如此的渺小。几乎所有“门”的记录都是从寒武纪的初期涌现出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水母、腕足动物,它们都属于“门”的一类。海洋生物,陆地动物,各类细胞,各种植被的发现,一步一步打开了人类未知世界的大门。 在这大门里,岩石里有像三叶虫这种长着原始眼睛的古老生物,茂密的森林里上有巨大的恐龙,它们时而呆萌,时而残暴,幽深的大海里有水母、奇虾多毛虫、贝壳,陆地上有被称作脊椎动物的四足动物,有的放弃了四肢比如蛇,有的进化了四肢比如鸟,有的保留了四肢比如蜥蜴。 这个神奇的生命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而我们作为世界主宰的人类,竟然在大自然的眼中是如此的渺小,用“沧海一粟”作比非常贴切了。在这本《生命简史》里,我们看到了几百万年前的生命形体,不论是水里的、陆地上的、森林里的还是岩石层中的,理查德给我们上了简单的一课,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命。新世界大门在这一刻,为我们全天候开放。

  《生命简史》读后感(九):读《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

  理查德·福提对很多读者来说并非一个陌生的名字,相信很多人还记得他那本《隐藏的风景》,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大多是通过《生命简史》这本书认识他的。《生命简史》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甫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国内中文版于2009年11月出版,译者为胡洲,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如今不到10年,就又由高环宇重译,中信出版社出版,可见此书颇受中文读者之欢迎。一般来说,一本书10年之内两次重译是不多见的。

  我仔细对比了两个版本,胡洲译本较为“忠实”于原著的语法和句法,但有些地方可能不太容易读的懂;高环宇译本颇多“抒情”且多用短句,相较来说,后者大概更适于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翻译的更好一些。如果需要要了解本书,推荐高环宇译本,就是中信出版社2018年的版本。

  读过此书的读者,第一印象大多是:原来生命简史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的这样通俗易懂且有趣。是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诸如《人类简史》《时间简史》《世界简史》等难写的大部头著作几乎都是外国人所写,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知识量极大,并且几乎适合所有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这里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生命简史》用短短十三章的篇幅,将地球40亿年的生命演化轨迹清晰的揭示出来,叙述的有条不紊,带领我们走进一层层消逝的生命时空。读书之余,似乎40亿年间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命又在眼前复活,这是一种极其令人欣喜的阅读体验。整本书就如一个生命博物馆,诸种物种生命的标本皆历历在目,似乎还在蠕动,作者是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在其研究及写作之中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观望未来。作者在书的最后写道:“生命总有对策。”我更愿意将这句话看做是作者站在生命发展的轨迹上,对人类未来做出的一种预测——一种积极乐观的预测。但是事实情况究竟如何?生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果真会如作者说的那么乐观吗?

  还需要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的致谢中写道:“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容忍我和蛇在储藏室里共度了18个月。”看到这句话时,对作者的敬业精神以及刻苦专研的精神所佩服,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可望不可即的献身精神!我想,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

  《生命简史》读后感(十):动植物的进化演绎

  这本《生命简史》写于20年前,从那时到现在,作者福提又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尤其在我国。虽然他的书中涉及的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改变,到没有它们依旧是作者的遗憾。这是一名科学家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写了生命最初40亿年的旅行。

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是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专家,他的著作《隐藏的风景》获得世界自然图书奖。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的嘉宾主持,拍摄多部纪录片,由于他在公众科学上的杰出贡献。2013年,福提被授予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2006年获得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2016年福提获得英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奖。福提在14岁时就发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块化石,后来他对三叶虫化石着迷。追寻着三叶虫的足迹,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开始探寻各种各样的生命存在,从细菌到三叶虫,从三叶虫到恐龙,从恐龙到人类,他用化石为人们描述40亿年地球生命的故事,包括进化、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争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 这些研究和故事都汇聚在他的科普著作《生命简史》中。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后好评如潮,入围英国皇家学会罗纳·普朗克科学图书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图书之一。不久前,这本书的中文版问世。 下面介绍福提的一些经历: 从伦敦坐约一小时火车,到达“泰晤士河畔亨利”(Henley-on-Thames)小镇,72岁的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这个小镇是英国诗人乔治·奥威尔、甲壳虫乐手乔治·哈里森曾经居过的地方,英国前外交部长鲍里斯·约翰逊也曾担任这个小镇的议员。 刚出火车站,一位坐在车里探出头的先生喊住我,他竟然就是理查德·福提本人,按照约定我本该步行到他家,没想到他亲自来火车站接我。他说,这个周末是皇家亨利赛艇日,小镇上处处花枝招展,比平日更漂亮了。 福提是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文学会成员,曾长期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同时在英国BBC制作的自然类纪录片中担任主持人。由于在公众科学领域的贡献,他被授予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以及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简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