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15 00:1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000字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由[法] 罗曼·罗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精选点评:

  ●不得不说罗曼 罗兰深谙音乐之道!“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有如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变奏出整个故事的框架和每个细节。这句话在《复旦》重现更似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终章再次出现并升华。罗曼 罗兰用音乐化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有关时间的故事,他看到了未来。

  ●可以。

  ●三个多月,断断续续,中间夹杂其他几部书,最后十几页不忍心读,沉浸在克利斯朵夫人生中几个月,相信以后也会对我产生影响。陪你在交大的岁月,也陪伴了我在东大的时光。

  ●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一阕激越奔涌的生命赞歌!傅雷的翻译行云流水、锦上添花,让我们可以跟罗曼.罗兰这个伟大的作家,跟克利斯朵夫这颗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伟大心灵靠得更近。

  ●枕边书!时刻翻阅!

  ●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争取过年前读完……几个月就读完了

  ●认真的说,这本书看完,我之前看过的绝大多数小说都可以降一星。以及读完全书翻回开头,发现这个故事的第一句话是:江声浩荡。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

  ●后悔没有早几年读的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这是一本看着经常看不下去,坚持看了一年的书;

  这是一本从一个人婴儿开始写到死亡的书;

  这也是一本充满对民族性批判的书;

  这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意义的书;

  这也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挚爱的书。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首诗其实特别应景,相比奥里维地底下河流的性格,约翰克利斯朵夫到老都是战斗力旺盛,向死而生。

  感觉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命中每一个碰到的人,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民族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二):力

  本书主要写精神世界,主人公克里斯朵夫生命中的“力”也是罗曼罗兰对于生活理解的真实体现。本书发表于一战爆发前,即他的思想基础是十八世纪乌托邦思潮影响占比较大,他的人道主义特点体现于宗教感情,个人主义是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而在经历法西斯猛兽般的统治后,乌托邦梦想碎裂,罗曼罗兰将他的英雄主义寄托在克里斯朵夫身上。受乌托邦思潮影响后所萌生的英雄主义。 九十多万字,四十多小时,我依旧觉得短,他的生命长度太短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人世最璀璨的,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永远都拥有“力”。永远不回头看,永远是新的,向着子弹奔跑,向着未知奔跑。他的一生都在音乐中战斗,他的音乐因此也富有战斗性,与那无根的社会做顽强的抗争。 本书我还很喜欢克里斯朵夫的挚友奥里维,我更喜欢称为谏友。和克里斯朵夫一般精神世界充盈,不过身子孱弱。比克里斯朵夫看事物看世界更加清晰,因为身子弱不会花费力气在多余的事情上,所以他对克里斯朵夫的爱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三):《约翰克里斯多夫》傅雷译

  傅老的译本本身即是一部masterpicece 花了近四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不愧被称作长河小说,从出生写到死亡我想克里斯多夫的人物形象已经不只是立体而是活生生的站在人面前了。 读得很慢,仅限于议论抒情部分,对欧式长句不太适应,但逼自己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的时候,又深感其比喻的精妙绝伦和对抽象概念简明生动的概括。 剧情推动较快的部分可读性更强,读情节时候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安多纳德死掉的时候内心wtf,简直想弃书,读到后来的情节才发现其实这是必然,他的另一半灵魂奥利维不过陪伴了他约1/4厚度(可能这就是读实体书的好处吧),几乎可以说是唯一完整可称为幸福的一段葛拉齐亚的爱情陪伴他最后的1/6,而大部分的人生不过是孤独而困难重重。 对于克里斯多夫的形象,严重怀疑他是个infj,同时又忍不住被他的真诚热情质朴所打动,一团火从青年时期熊熊燃烧起来,期间被风吹雨打甚至于一度只剩灰烬,但依然从灰烬中复活重生,最后安然离世。赤子是永远不会孤独的。

  最后忍不住发表自己固执的见解: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一定是智性恋!!如果奥利维是女性他俩一定可以叙写五十万字cp文!!如果真的有请一定推给我!!这是爱情啊啊啊

  (一点读的时候乱七八糟的语言风格笔记)

  概括性比喻,暗喻 大量议论 抽象(还是可以模仿一下的) 现实的浓缩(现实主义小说) 大信息量(人生与社会) 情节性弱化(其实没有很弱化,只是议论有时候盖过了情节,而我又是一个普通人经不住看别人絮絮叨叨议论)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四):我读过最伟大的著作

  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本书,我选择《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一次听说《约》是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在家信中多次提到她的名字,并教导傅聪学习克利斯朵夫的精神。前段时间偶然想起这本书,于是买了kindle版来读。全书124万字,是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书我读得很慢,书中的议论十分精彩、深刻,很多地方需要反复咀嚼,有时几段文字就能看半小时。目前进度70%,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初读时就发现我和这本书有很大共鸣,克利斯朵夫和我有很多共同点。读下去越来越爱不释手,我对书中构建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几乎完全认同。在现实中我以为我是另类,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深入交流便没有人理解,但是在书中竟然发现了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克利斯朵夫心地善良、性格敏感、坚持理想,应该是我潜意识里想要成为的人。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给我勇气、给我力量、给我指引了人生的前进方向。《约》让我不再感到孤独,让我找到了坚持信仰、坚持理想、坚持探寻真理、坚持不断和这个世界抗争的意义——意义就在这件事本身,它是对的,是我应该做的,是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快乐和幸福的。

  书中同时也对各种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剖析,描写得很真实。勇敢的人也有胆怯的一面,慷慨的人也有他的私心,凶恶的人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有的人内心火热却表现冷酷,有的人夸夸其谈却言过其实,有的人默默无闻却胸怀天下。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人必然有多面性,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这个标准本来就是无稽之谈。

  书中还大量描写了博爱,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男女情侣之间的爱等。同时也描写了自私虚伪的爱。真正爱一个人是由衷地希望他/她幸福,内心抱着牺牲精神,愿意为他/她付出一切。

  真后悔没早点读到这本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她在法国或中国都是一本小众的图书,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她的内容注定了这个结局,书中宣扬的理想主义注定只能为少数人所理解和共鸣。这个结局对她来说应该是幸运的而不是悲惨的,她只希望把自己动人的一面展示给懂她的人。

  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在当代法国几乎无人知晓,相反在中国还稍有些名声,我想这和傅雷先生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傅雷先生的翻译传神,注释精准,凸现先生的博学和文字功底。先生不仅对音乐、戏剧方面做了详细注释,还对根据文字内容法国、德国的历史、教育、文化、习俗各方面都做了解释。在先生那个互联网没有普及,甚至书籍都极其匮乏的年代,有这样的学识实在令人钦佩!同时,我对傅雷先生的惨死感到极其痛心!

  最后要吐槽的一点是,书中有少量错别字(非傅雷先生用的通假字,如“那末”),应为文稿录入电子版时的打字错误。另外书中有少量他/她不分的情况。傅雷先生翻译本书时中文还没有使用“她”这个字,书中对于“他/她”的区分应该是出版社编辑根据小说情结修正的,但是仍有少量他/她指代错误。人文版的《约》售价88元,kindle版也要44元,相比其他出版社的傅雷版《约》贵了两三倍。我一直对人文版的世界名著有很大好感,但是这次书中出现的低级错误实在对不起出版社的名声和高昂的定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