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响炮》是一本由王占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响炮》读后感(一):空响炮vs撒野
空响炮写的东西跟撒野某些程度上有些重合。 书里写的是中小城市的旧社区,撒野是落后地区思想腐朽的民众。 空响炮单纯着墨在社会环境,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活动来体现整体的背景。而撒野里环境是表现人物的道具,两本书主次正好颠倒。(但对我来说显然情节为主更能吸引我) 并且我觉得作者拿小人物小事情衬托环境这种写法,在文里算是主要表现方式,但是在我看的一些耽美文里,真的只是不起眼的边边角角。空有构思,笔力不足。 不得不承认,一些原耽大佬的笔力真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并且毫不留情的把我的眼睛养刁了。
《空响炮》读后感(二):你身边的尖子生写出了你身边的柴米油盐
上海土生土长的80末90初的小孩多是经历过江边棚户区的逼仄穿行吧、里面很多章节很多描述都跟儿时见过或者看到的隔壁爷叔阿姨们生活的场面差不多!
整本书有种别样魅力、怎么说呢,就是你在阅读的时候、会有种突然穿越到高中课堂的奇怪现象!作者有像是高中班级里同学、那种文笔好写的文章还选送作文大奖后还被评到了好名次的那种同学!然后老师还把文章打印下来贴在学校公告栏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认真观摩的那种具象化的穿越感
嗯然后你就会发出感慨!
哦原来跟你同龄的人的文章可以写成这样呢、这么有深度和想法呢
《空响炮》读后感(三):人间天使-阿兴
第一次阅读认为作者是在写一项政策对不同的普通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可转念一想这是小说,不是新闻,我又重读,发现曾经把炮仗作为生计的赖老板、后来的李阿大、社区职员烫头等这些因禁燃或受害或受益的普通人在禁燃后都选择接受,顶多发发牢骚,面对失去的“炮仗”却没有人像阿兴一样想办法让炮仗重现,翻看之前阿兴的部分,交代阿兴是个家庭条件困难的单身残疾人,爱跟孩子们玩,在大家都选择接受的情况下,他却想到用螺丝刀击破密密麻麻的皮球,看到最后小孩子呼喊着,扒开大人的腿,朝气球冲过去,这幅场景仿佛又回到了曾经阿兴与孩子们度过的欢乐时刻,在赖老板考虑利益、李阿大考虑人际关系、烫头考虑工作职责、马师傅不用再很晚入睡、环卫工人也不用大清早打扫碎屑,阿兴就如人间的天使一般只想继续他和孩子的欢乐时刻,他最后得到了久违的快乐。
《空响炮》读后感(四):确有光辉岁月的街道英雄
小姑娘看是看得交乖细,各篇成文还是参差不齐。故事戏剧拿捏、节奏掌控,人物形象刻画,土话和国语结合的遣词造句,《麻将》一篇都顶好。《美芬》稍逊,却也是老爷叔老婶妈们对仗齐整的好故事
《空响炮》、《偷桃换李》二篇有野心,前一篇的小城市零余者群像,最大程度地激起了爷叔们脆弱的人文情怀。倒是不觉得小姑娘会特别care这些,看她访谈,还是觉得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好玩、有趣,甚至有点结棍,记录感会更强些。《 怪脚刀》散,《老菜皮》片 ,《吴赌》的人设有味道,行文里却也充满了小姑娘对阿叔的爱怜
吴语土话入小说,自然不是空前,写这个年代的街道英雄则着实有趣。确有这样一群人,伊们的同龄人正是当今时代的中坚,伊们的光辉岁月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厂区、街道、工人文化宫里,伊们被时代裹挟,安逸蜷缩,伊们也注定被这个时代的流行词汇所淘汰。但也正是伊们,妆点了吾们再熟悉亲切不过的小城成长时光。伊们,正是街道英雄
《空响炮》读后感(五):身边小人物的八个故事
01 空响炮 —炮仗赖老板的故事 02 麻将,胡了——麻将友吴光宗葛四平的故事 03 美芬的小世界——两代人的故事 04 怪脚刀 -—— 一位联防队人的故事 05 演说家吴赌 ——喜欢在公交车瞎侃的人的故事 06 偷桃换李 ——老人院的故事 07 地藏王很忙 ——高中老师母亲的故事 08 老菜皮 ——小区买菜人的故事
33. “葛四平不仅不生毛病,精神还相当好,过了五十仍显得后生。”
——————————
“后生”在粤语的意思的年轻的意思。作者这里用后生,是不是浙江嘉兴也是有这种说法?待考证。
66.
“隔了两三分钟,女儿回她,我结婚不是为了下一代。
隔了两三秒又补一句,也不是为了妈。
————————————
这不得不说这是90后成长一代人的婚姻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
他们是为自己而活的一代。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空响炮》读后感(六):市井巷口的点点滴滴,最是那一抹温柔的烟火气
第一次知道作者,是在“一席”的演讲台上——牛仔裤、慵懒的衬衣、条纹打底、朴素的齐肩短发。那时候我还没读过她的作品,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名字,王占黑。
在这个靠流行和耀眼才能吸睛的时代,一个90后,愿意抛却一切高级人士的逻辑、思辨与剖析,仅带着善念和恻隐之心,把目光投注到上一辈人身上,用温暖的笔触记录下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为他们留下一些记忆,这份有心,难能可贵。
书中的故事虽然没有极端苦涩或悲天悯人式的表达,但小人物留在市井巷口的点点滴滴却格外打动人心,就像为读者开启了一瓶陈年佳酿,所有朴实的、纯粹的、夹杂着些许顿感的烟火气从瓶中温柔地向外流淌。这群人也许是父辈,也许是儿时的邻居奶奶,也许是在胡同儿里养过京巴的我们…他们,在慢慢退出我们的生活,也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被遗忘,可这一切,不就是凡尘俗世的底色。
“不要去超越人世之外的地方去寻求人生的真理,因为人生真相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柴米油盐之中,在七情六欲之中。”(出自别处)
《空响炮》读后感(七):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我们这一代总体感觉是不如30年代,想想萧红25岁就出了生死场。《生死场》一开场,就惊为天人。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
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荫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象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 】
中国文坛的黄金年代,个人认为已经逝去了。不过也有在努力继承上辈的人。本书8篇小说,《美芬的小世界》总让我联想到张爱玲的《留情》。虽然两者取材不一样,但是都共同塑造了一个主题:孤独。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
夫妻之间,母女之间都没有交心话题,都为了自己的面子和稀里糊涂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演说家吴赌》,总让我想到一类似孔乙己的群像。最爱《偷桃换李》。活人忙着赚死人的钱。人死了,送葬场面死人无感,可活人依旧要面子。死要面子,人死了也要面子。最最让我觉得惊艳的两个细节描写,一是两条黑白狗比做黑白无常;另一个是殡仪馆面前摆的臭豆腐摊,这样写,原本严肃的话题,一下子变得滑稽煽情媚俗了。小人物精神的庸俗,无目的地忙着生,忙着死,忙着计较算计……大概是情有可原的吧。毕竟我们大多数,都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空响炮》读后感(八):赢在了情感认同上
虽然烟火气的老旧市井常是电影表达质感的手段,但作为有归属感、带着本土亲切的,描写街坊邻里的草根列传并不常见。而这样一个群体,才恰恰是社会最基础最广阔的基石。 很欣赏王占黑对贫瘠“乡土”的认同感,假如她是北方人,也许会自豪地唱“额的老家,哎就住在这个屯儿”。屯儿里有啥——破败脏乱中透着秩序的街道,精打细算的小市民,不懂大道理却豁达粗砺地活着的普通人。联想到《俗世奇人》,但遗憾的是,王仅在某些细节上勾起我相近的生活体验,她真的很用心地描写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环境,笔法不灵秀却很扎实,但并没有带来冯骥才笔下芸芸众生相的酣畅感,某些描述由于工笔太力,追求描摹具体外形而舍了神;有些情节交代得太满,直接把目的露给人看,有的太空,没很好地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故事营造最好的是《麻将的故事》《美芬的故事》,其次是《空响炮》《偷桃换李记》。复旦的学生去写没什么文化的50后,并不是追求文风老练,或者大材小用的自我逐弃,而是自我溯源、文化寻根(这说法可能显得夸张,但我相信人一定有疯狂想找回/回忆起/重新拜访童年物什/记忆/处所的经历)。 作为一个新锐作家,我相信王的文学路还很长很光明,有这样踏实虔诚的态度,她会在人生经验的不断丰富中磨砺掉生涩稚嫩,更好地写“我们”的故事。
《空响炮》读后感(九):老阿姨老爷叔们的故事
作为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空响炮虽然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贯穿全书的真诚却着实打动读者。说真诚可能太简单了,这本小说集聚焦的群体,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些好赌,有些贪小,在常人看来,都在消极度日,到了作者笔下,却个个都活出自己的努力。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细心地去观察,去领悟这个群体的心理,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人生,无力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却坚持活下去与之对抗的顽固执拗。对于短篇小说集而言,这本书的结构算是比较紧凑的,故事与故事之间有关联人物,又相对独立,构成一个叙事小宇宙。可以看得出有些故事先写,有些故事则是在有了更宏观的概念之后写成的。比如地藏王很忙,故事类似祥林嫂,只是嫁接到了当代,以一个回老家的女大学生的视角,写了一个中年妇女两次失去亲人的惨痛经历。这一篇的叙事者显现的是无奈多过同情,且面对这样的境遇无从帮助的尴尬。演说家吴赌和老菜皮的故事里,也有“我”的出现,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参与在故事中,增添故事的真实性。而到了空响炮,怪脚刀,美芬等故事时,这个叙事者“我”就不再出现在故事之中,隐在了背后,这就有点像《繁花》了。语言方面,虽不及金老师老练,却有自己的风格,普通话为基础,方言为点缀的模式,更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许多桥段诙谐幽默,悲剧故事喜剧处理,使得沉重的主题依然能带给读者一丝希望,不尽然是悲观。期待下一本《街道江湖》。
《空响炮》读后感(十):读后感
挺好看的小说。
作者那么年轻却写的是中年人的故事。字里行间她对这些中年人的情感也是真挚浓烈的。
有的篇很容易看进去有的不容易。我看不进去的就搁下了。看的进去的就一口气看完而且觉得很好看。
美芬的故事和偷桃换李记很好看。两篇里偷这篇更好看一点。没想到一个年轻女孩可以把老年男人写的那么生动。而且剧情结构也复杂好看。我看哭了。
普通的人物身上的故事,那种喃喃说话,男人间的情谊,老年人的孤独与倔强,人生的遗憾。写的太好了!
文字非常好读。是带方言感的,如口语般的,一气呵成的流畅。作者生活中肯定身边有不少这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我想象她日常说话也是这样的节奏和韵律。
文字是用来阅读的。而阅读在脑海中是一种声音。作者在这方面天赋太好了。笔下的普通人栩栩如生。一如我身边的普通人。所以说作者是用文字描绘了这些都市普通人的肖像画。
整部集子好像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似乎实际存在的南方小城市。这些短篇中的人物仿佛相互认识。走过同一个街道,坐过同一部公交,也许一起打过麻将,在同一个菜摊买过菜。
感觉作者在这一个题材上相当老练了。如同余华一辈的作家那样,建构了自己的小镇。期待她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