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阳明心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3 00:4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阳明心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阳明心学》是一本由周月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心学所及之地,上至高官学者、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皆畅谈心学。故《明儒学案》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1527年,王阳明在天泉桥传授王学四诀宗旨,史称“天泉证道”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并不是否定伦理的善恶之分,指的是心本来就具有纯粹的无执着性,不为悲喜所困扰。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是心里有了念头了,这个念头就会有善恶之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说良知是内心的明镜,他能分辨出年内心的善念还是恶念。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使道德实践符合良知。符合心中本有的价值观。

  王学四诀,以无为用,以有为体。无善无恶,即无累无滞。一切世俗的顾虑,计较,追求,皆置之度外。为善去恶,即致良知。践行内心的光明才能达到圣人境界,由此,王阳明的中计理想是无与有的统一,也是禅与儒的统一。

  在我的观点里,“心即理”就是将外在的“天理”收归于内在的“心”,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万物一体,一归于心,避免了内与外、心与理的分裂和隔绝。

  这给中国青年极大激励,重新研究阳明心学,并纷纷前往日本留学,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研究阳明心学的热潮,对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都产生重要影响。阳明心学不愧是五百年来对东亚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二):心学入门读物

  “知行合一”被看作王阳明标志性的哲学观点之一。对知行合一的研究自然也构成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思想比较复杂,它由很多命题构成,若非是专门对此有所研究的人,很难真正明白其中讲述的是什么,也更加难以懂得王阳明给中华传统里留下的是什么。周月亮是当代研究王阳明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接触王阳明,并且深受王学后裔的影响,我想这或者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化偶像”吧,若非有一种无上的崇敬之情,否则一个人怎么会舍得花费半辈子的时间在一个与自己毫无亲缘又无利益关系的先人身上呢。余先生说,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是莫大的幸福。不因为他的名声,艺术和学问,而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的血缘上的前辈姻亲。这种精神上的姻亲并不是人人可及,但是透过周月亮与他“精神姻亲“的介绍,我们才得以有幸洞窥一二。

  导读中说到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找日子值得一过的那个支撑点,而这本王阳明传记,也许能让你获得一种人要活出点滋味来不容易也容易的道理。能否过得上值得一过的日子,就看你是否能找到“良知”的发窍处。真本书引经据典的内容颇多,其实读来也不甚轻松,另一原因,也怪自己过去阅读轻松读物多,一时半会还真难以接受这种文绉绉又极其难懂的内容了。我也深知无法单靠这一本书就能了解心学,但是作为入门,这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三):静心

  《王阳明心学》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准确地讲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王阳明的,我想不仅仅是我,更多的读着、学者、专家都喜欢王阳明。因为王阳明的伟大、传奇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知识与智慧,被世人所传送。

  《王阳明心学》的作者是周月亮,一个研究王阳明多年的学者,还出版过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书籍。周月亮眼中的心学是“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是虚妄的”。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与渴望不朽正可统一于“致良知”。用自己的良知去做评判,去生活乃是一种大智慧,“活”出不朽。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性,是人所固有它是人生的“根”,的“根本慧”,是能接通自然能量的本源性直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

  王阳明一生传奇,最著名的也是一种“良知”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酷爱讲学,据说当朝为官时每到一处就会办讲学,治理一方百姓时,希望把这些智慧传播给世人。王阳明的心学也是非常厉害的,常常运用这个心学没费一兵一卒收复土匪归降成为佳话。而这心学是开良知表皮而已,致良知的主要目的是唤醒一种澄明的意识状态的起点,能启发人们尊重人生万物,尊重各行各业的规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世间万事纷繁复杂,有了良知就有觉悟性,万事就能把自己想的清楚,活的明白了。减少自身的贪欲、理障,从而绝处逢生;有良知指引,任风高浪险,操船得舵;这心学有了良知会让生简单又意义深远。

  这个年代,我们都流行一句“跟随自己的初心”,而这“初心”相对王阳明的心学只是个表面,王阳明所讲的是根,一种内在的里,人性中最根本的本性,不为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丢失“自我”,却又不陷入那种束身寡过,一事不为的怯懦小儒的可怜境地;要从心灵入微处痛下自治功夫,既抗拒寻规蹈距之虚伪,又拒绝龙拿虎掷之虚伪。要告别混沌、为我、观望、自暴自弃等等活法,不随波逐流,真正跟随本心做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心学也是一种方法学,跟随着一个“不改初心,不主观臆断”的原则,应对事情上的随机应变,用真心然后再面对滚滚红尘的各类问题。所以修炼好心学,能应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简单、专注,还要尊重事情规律的本身。王阳明心学的要点就是不动心,要尊重物性,尊重事情规律的本身。道理很简单,但人要去学不简单的东西。心学的方法就是不动心的方法,所以流传那么年的古人智慧,不高深,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本质,就能很好的面对与解决处理问题。跟着王阳明学心学,涨知识学智慧面对人生百态。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四):读王阳明心学,解人生疑惑

  有人说过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多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很多伟人必修的功课。从叛逆少年到官场愤青,从大明军神到一代宗师,王阳明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或许应该说,从他的出生就注定了这不平凡的一世,或许你没有不了解王阳明,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你一定听说过,古往今来,这本书至今也是很多人为人处事所必读的。读懂王明阳,可以说在思想上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

  《王阳明心学》是周月亮教授历时二十年心血历程,从其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王阳明的心学进行深度研究,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可以说经过考证与整理才有了这本书。作者对王明阳生平进行了简单的讲述,并且运用了形象的插图进行简单的补充,将王阳明从幼年至终年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丰富而传奇的一生让我们心生崇拜之感。而在先生的一生中,杀贼擒王也不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先生的心学,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指引着很多人前进的方向,指导我们通过生活来创造自己。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对王阳明的一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从为官之道,从为人之道上认知人生的意义。

  从少年到终年,王阳明一生何其辉煌,也何其坎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或许便是如此,然而王阳明却又是何其幸运,有一位识大体的父亲。这一生的经历让他在以后的余生中有着自己的观点态度,他始终坚信着渡人渡己。

  周月亮教授的这本《王阳明心学》,更为细致,更为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也让我们更清楚更真实的理解了王阳明的意志思想。作者像在讲故事,也像在给我们介绍一位老朋友,把酒谈欢后是更为熟悉的彼此。知行合一,这是他一生都在实践的准则,也是给予我们后人可贵的心学思想。读王阳明,看传奇一生,读王阳明心学,认知自己。

  传奇的一生,宝贵的思想,读起来,总是受益一生。而他的一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三不朽”,其心学智慧定将受益于后人。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五):拜会阳明

  心学是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在践行方面最有社会、生活价值的学问。比起先人口中所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现代化预展,“心学”其是更容易被实现、被例证、被研究的思想体系。

  周月亮站在前人肩膀上为我们总结出这样一部王阳明大作,其中思想大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者是历史中王阳明“本我”;二者是周月亮眼中的王氏学问。这二者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心学”的价值往往正是体现在阅读者的视角所带来的色彩偏差,继而呈现出为己所用的有益材料,王阳明先生所写“行知合一”,也正是这种意思,建立一个长期自我观察的习惯,在求知和践行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反省和调整,所需的步骤和所选择的“道”也许大相径庭,但最终得到好的结果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那么我们简单来看,王阳明和周月亮分别说了什么:

  自龙场顿悟之后,王阳明并没有一跃成圣,但他的确走在了一条正确的成圣道路之上,于此,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心学总纲“致良知”:尔那一点良知,正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快乐。

  很拗口是不是,再看进一步的加工提炼。

  按作者周月亮说,“致良知”大可分为三步:良知指代天赋上的觉悟性,而良知在人,不在天,良知具有先验属性,不以个体差异为转移;良知即心印,是检验自我成果的试金石;知行合一触发普通人对良知的觉悟,接着采用“致”的方式,事事对照,目的就是保持澄明的精神状态。

  还是很难理解?没关系,实践出真知。

  “良知”可看做天性,即你想要什么?这是带着明确目的性的必然结论,那么为实现这个冲动要去做什么,就取决于你的“知”;同时,你做出的努力并不代表符合你的当初设想,这期间“行”与“知”的误差,就成为我们要探讨和研究的主题。就像你打牌的过程中,最后一手出了对三赢了,但不代表反推出你出对三就一定赢的结论,那么这种思想的形成就是不完整的。“行知合一”所考量的就是你能否时刻保持准确的自我认知的前提下,不断用行动测试本性,再用本性驱动行为的合理化。

  那么“行知”需要遵守什么呢?你得在客观的前提下,询问自己是否在验证的过程中使用全力,努力付出的标志往往是你可以坦然接受与预期不同的结果,而承认自己的本性有此缺陷。

  周月亮说:唯有不在乎外在的得失毁誉,才能把价值标准还给人自身。

  王阳明先生则回答:“信步行来皆坦道。”为何,因为良知是自己的,行知合一是必然性的趋向,无法夺舍,自然心中坦荡荡,眼前坦荡荡。

  人的自发性、创造性、自由度,是人性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形式,单单以天理作为框架来束缚住人性的本源发展,如今来看就是本末倒置,然而在王阳明的当下,催动广大老百姓以个体思维来改善生活,这一跨越式的思想解脱,在我看来与孔子所说“有教无类”同样伟大,也难怪会有人称王阳明极度接近儒家最高的赞誉——内圣外王。

  当然,也许你在阅读完王阳明先生的所有故事后,依旧觉得自己无法达到共通的高度,这并没有什么好灰心的。先生临终前笑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行知合一到了终点无非是保证此心光明,当你的一些行动都明明白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知善恶,知对错,达人情,通世故,好道明理,我想这些也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再不济,你得知道打牌并不是出对三就一定赢,也是好的。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六):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心学所及之地,上至高官学者、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皆畅谈心学。故《明儒学案》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1527年,王阳明在天泉桥传授王学四诀宗旨,史称“天泉证道”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并不是否定伦理的善恶之分,指的是心本来就具有纯粹的无执着性,不为悲喜所困扰。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是心里有了念头了,这个念头就会有善恶之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说良知是内心的明镜,他能分辨出年内心的善念还是恶念。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使道德实践符合良知。符合心中本有的价值观。

  王学四诀,以无为用,以有为体。无善无恶,即无累无滞。一切世俗的顾虑,计较,追求,皆置之度外。为善去恶,即致良知。践行内心的光明才能达到圣人境界,由此,王阳明的中计理想是无与有的统一,也是禅与儒的统一。

  在我的观点里,“心即理”就是将外在的“天理”收归于内在的“心”,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万物一体,一归于心,避免了内与外、心与理的分裂和隔绝。

  就像武林绝学分科一样,儒家学派后来也分为今文派和古文派。董仲舒主张的是今文派,尊孔子为开山鼻祖。派弟子主修”春秋公羊传“。到了西汉末年,一个叫刘歆的出现,他发现儒家经典今文派有问题,问题出在秦始皇和楚霸王。因为这俩人曾经焚烧过儒家经典,所以他认为光靠少数人的口口相传,难免会出现差错。所以这不是真经。基于此,他请立从孔子旧居墙缝中挖出来的古文经为官版。后来基佬汉哀帝驾崩,平帝继位,王莽辅政。为了改制,王莽开始推崇古文经。与今文派主张尊孔不同,古文派周公才是真正的圣主,所以,门下弟子主修”周礼“。为什么尊孔的今文派会没落呢?东汉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王朝更迭都是权臣,外戚上位。和王莽一样的有曹操,司马懿,武则天等,显然他们更爱周公(周公辅成王)但是在孔子眼里他们都是乱臣贼子。

  从西汉到隋唐一千余年,古文派只喜欢高些章句训诂,对经义却无多少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走越窄。于是北宋中期开始理学派兴起。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朱熹将”天理“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意味着人类社会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完全沟通,也就为道德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理依据。但是随着理学的势力增强,门下弟子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严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横空出世。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针对明代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社会风气而提出的救病之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知假知”。

  阳明心学早在王阳明在世时就传到日本。阳明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6-17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了庵桂悟、中江藤树、熊沢蕃山。了庵桂悟(1424-1514)是日本著名高僧,他以80多岁的高龄亲自到浙江拜访王阳明,并将心学著作带往日本,可惜很快去世。其后的学者中江藤树、熊沢蕃山继续研究和传播阳明心学,形成了著名的中江学派。

  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有大盐中斋、佐久间象山、佐藤一斋、横井小楠、吉田松阴、高杉晋作、西郷隆盛等,他们以阳明心学为旗帜,要求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最终发动武装倒幕运动,为日本“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伊腾博文、东乡平八郎为代表,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一方面将阳明心学作为思想动力,掀起“明治维新”运动。

  作为日本海军大将的东乡平八郎,甚至将“一生俯首拜阳明”、“明明门下走狗”制成牌子,随时挂在身上。他率领日本海军在十年之内(1894—1904)打败大清帝国北洋海军和俄罗斯帝国远东舰队,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和世界强国。

  1904年,日俄战争刚刚结束,日本天皇就立即派出皇家代表团,由日本宗亲岩原大三、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偕驻中国武官高山公通等一行共6人,前往贵州瞻仰阳明遗迹。

  三岛毅题诗并勒石成碑,诗云:“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该碑竖于贵阳东山阳明祠,“足以表海外景仰之意”。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精神,刺激了中国思想的活跃。阳明心学传到日本之后,成为要求改革日本社会现状的强大思想武器,促成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皇家代表团的“阳明朝圣之行”,对中国产生极大震动,中国青年纷纷“以日本为师”,努力探求日本强国之道。

  谭嗣同、章太炎、宋教仁、陈天华、蒋介石等研究并“服膺”阳明心学。他们有的还亲自前往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活跃于中国社会各界,成为辛亥革命前后和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这给中国青年极大激励,重新研究阳明心学,并纷纷前往日本留学,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研究阳明心学的热潮,对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都产生重要影响。阳明心学不愧是五百年来对东亚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七):王阳明(宗师/创客):谁还不是斜杠青年

  时下,创业创新、财富积累已经成为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甚至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每个人,特别是创业者左手鸡汤、右手鸡血;左有星云,右有马云,在工作一线苦苦挣扎,生怕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即使是蓬头稚子,也要背负父母成龙成风的期望,试图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但是,很多人在追逐财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心,完全沉溺于金钱数字的增长和名望声誉的兴隆。毒疫苗事件、病毒肉事件、幼儿园虐待事件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难道是非善恶的评判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消失了吗?自然不是,正确的善恶观永远存在于人的本心,只是被蒙上了一层自私的薄膜而已。原本单纯的人一旦进入滚滚红尘,童心就会变成世俗的利害心、是非心、功利心,就把良心放逐到计较得失的欲望之中,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功、德、言三不朽的圣人,在大名鼎鼎的《知行录》里指出,恶人之心,失其本体。也就是说,恶人的心,失去了本来面目。恶人也有“良知”,只是被贪欲蒙蔽,失去了本来面目,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不良”。

  对于当下忙碌的人们,特别是创业者来说,祛除阴翳找回良知不仅是内在的需求,更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即便是最先进、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同样也需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找到人类自身的痛点,提升体验度和满意度,从而挖掘出可以利用的商业价值,从苹果到谷歌再到小米,每个独角兽公司都是秉承着相同的理念。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利润而牟取金钱,那么最终只能走向歧途,失去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

  怎样才能找回初心,回到正确的轨道呢?王阳明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也就是说,“良知人人天然现成”,只要反观自照,就能“明心见性”,拥有这种“吾性”。修习心学,就能够还原本真,找回自己。这就好比一杯干净的水,原本可以用来解渴滋养,但如果添加了毒药,那就可能毒死人。但毒性不是水的本性,恶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后来添加的。既然可以添加,那么也可以清除,水可以通过蒸发重新变成净水,人可以通过清除贪欲重现良知。

  事实上,对于创业者来说,心学的指导意义远大于此。创业过程中更离不了心学的指引。为什么这么说?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困难和不便。想要区分机遇和困难,就需要抱有一颗童真的眼睛观察,而不是依靠善恶的直觉判断。王阳明的《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劳累之余感慨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听到之后,就对他解释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听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不但浇灌花朵,还铲除了很多杂草,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王阳明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其实,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比如黄金看起来是善的,但在人的胃里就变成恶的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但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恶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因此当这个世界被人为的区分了是非善恶之后也就偏离了世界事物的本质。

  王阳明的这番言论,就是对创新发展的客观认知。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善恶之分,而在于观察事件本身的角度不同。比如对于打车难的痛点,对于百姓来说这是恶的做法,然而对出租行业来讲确实善的,他们可以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网约车行业正是从这个痛点出发,解决问题。创业者就需要跳出简单的善恶划分,用全新的、公正的第三方视角审视,这样才能够发现商机、利用商机。在为自己积累财富的同时,造福于人类苍生。心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现象学,它把世界聚焦于我心,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问题。没有表里、内外、上下,任何“一”都是具体细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整体。作者认为,这就叫做破除二元论,返回道本体;挣脱话语的异化,重返“意义”的伊甸园。

  此外,王阳明的心学不但能够指导发展,更具有教育的深意。创业本身,就代表了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正如王阳明的一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人生的经历让王阳明就像蛇蜕皮一样,一层层地蜕,最终证得大道。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先是打击他的好名之心,越好名就越让他得不到“名位”。再锤炼他的荣辱耐性,廷杖、监狱、贬官到绝地,直到最后让他打通生死观,反观自照,这才明心见性,终于悟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所以,客观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是从绝境中“压”出来、逼出来的的心学。从大千世界、功名事业,直到生存死亡,王阳明退到退无可退的境地,不得不“反手而诚”“反手而治”。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以说,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至始至终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学说,真正地做到了“三不朽”,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需要这种百折不挠、虽百转千回却义无反顾的精神,还需要掌握王阳明沉得住气的品质。无论是发配龙场还是巡抚闽赣,就是在需要“了不起”的时候就可以上九天揽月,在无可奈何时就混迹于鱼鳖,而不更多地去想什么委屈不委屈。这也正是王阳明所谓的悟道,就是找到了本源、正路,从心意的根本处明白了“心即理”,洞见了心物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心外无物。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不但没有过时,更不是邪说异端,时至今日依然能够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因为他的心学智慧永不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当下,研究王阳明学说的人不在少数,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月亮,历时二十年心血写成的《王阳明心学》,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无出其右,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想要挖掘更多成功经验,建议精读再读。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八):心的修行:诗意地栖居,明朗地生活

  修心以修德,修德以正身。

  刚过不久的假期中,一部“爽剧”霸占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女主一路开挂、处处得胜;即使短暂地失势,也能扭转乾坤,在后宫这万花丛中脱颖而出。她的“成功”,不仅让人们大呼过瘾,更满足内心的渴求。对于生活——不愿认命,敢于反抗。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提到人生的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的境界在于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就是修心。唯有,心的平和,才能在顺境中不傲、逆境中不败;也唯有,心平气和,才能在功成名就后诗意地栖居、在时运不济时明朗地生活。王阳明一生为心学独辟幽径,在汲取前人的硕果后,自己弘扬了心学,提出了“致良知”的方法和学说。

  先生所提倡的“心学”,既杂糅了宗教的所长,又以入世为追求;他没有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是将心学用于生活、用于教育。他的心学是心理学、教育学、应用学的融合,对为人处世有莫大的启迪意义。

知行合一

  心理:存本性,育先天

  人过得不快乐,多数原因在于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认知。关于先生对世界的态度,书中这样记载到“既不能丧性,也不能失天”。即不能丢掉自己的天性,也不能违背事情的本意。揠苗助长、好高骛远,说的就是这样的反例。

  先生在年少时,便立下伟大的志向。但他并未期盼一步登天、一夜成名,而是勤于学业,通过科举谋求官职来实现自己心中所想。所以科举高中后,朝廷对他有所任命,不管是偏远他乡还是富饶之地,他都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他从身边的易事做起,再到难事磨砺,抽丝剥茧中,领悟世间万物的本意。

  “知行合一”便是他悟道的闪光之处。知道自己的所长所短,依据当时的环境、形势,确定努力的方向。在先天的环境下,他没有迷失自己的本性;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思想的进取,他得罪不少朝中大员,官运的跌宕更让他领悟了“心学”:顺势而为,取所擅长,补所拙劣。但,应坚持自己的观念和信仰,以善修心——“养之以善,则进于高明,而心日以智”。在当时宦官当值的大势中,他独善其身、亲以待民,等待明君出世、匡大正道。他的所行便是最好的诠释。

格物致知

  教育:兴书院,觅英才

  看一人人生的关键,并非在于顺境,而在逆境。在人生不济的那段时间,先生未纵情山水或怨天尤人;相反,他选择沉迷于学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所学。龙岗书院是当时他选择的栖居之地。起初,他只是为了思索“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在思索的时,他从“万卷书”中,领悟到“万里路”的重要。至此,“立志”与“勤学”成了学院的践行。立下高远志向之后,便要身体力行,这便是心学的诉求。

  栖居也好、生活也罢,知晓一定真理之后,能实践的,必然要躬行。“明德”是文人的志向,可“亲民”始终是难题。独善其身、闭门造车易,影响他人、感化他人难。多数人能做到夸夸其谈,但在与他人相处中束手无力。他的心学讲究“心诚”“心细”,做到这两者,便可将心比心,善待他人。

  正因为他以诚待人,书院便引来一批批人才,凤栖梧桐。他的心学在教学中精进,他的思想在修心中传扬。圣人离大家年代久远,而内心的修行却是当下。因为修心,他认为人“皆能为圣”,只要以诚做事、牢记“知行合一”,便能有所突破。

致良知

  应用:致良知,理天下

  范仲淹所倡的人生应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戎马沙场、建功立业是自古以来有志者的追求。在几经朝廷任命后,先生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乱贼,造福一方百姓。他让那些不务正业的人重新认识自己,通过勤劳自力更生。“致良知”便是唤醒内心的良知,并以此为行动。

  “皆能为圣”的感悟深刻影响着他,而成为圣人,“致良知”是他认为最好的路径。良知如一面镜子,每日对自己行为思索便可“三省吾身”;良知如一眼温泉,每日对他人态度反复打磨便会“兼爱非攻”。

  在反省自身、关爱他人后,天下之人便会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心学所求得的“此心光明”便是如此。

  治国离不开齐家,齐家离不开修身。修身的本性在于修心。先生将人生的理想,从大化小,从做小事到建功业,这些实现均和他的修心息息相关;他在典籍中领悟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悟道“致良知”。只有发觉了心中的良知,知晓和行动才能有方向。“修心”不仅是他心学的孜孜追求,更是他人生的印证。因为修心,他才能拥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同理心。这样的同理心,让他思想更为明晰,进而顺天理,育人性。

  正身需修德,修德需修心。先生心学,说的就是这般道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阳明心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