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Take Smart Notes》是一本由Sönke Ahrens著作,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1.99,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w to Take Smart Notes》精选点评:
●非常具有启发性的笔记理念和实操方法,准备开始实践
●我勒个槽。Mind-blown. 不只是关于记笔记,而是通过记笔记积累各种知识,琢磨甲乙丙丁等相关或不想关的知识中间有什么关联(佐证或矛盾),形成思路,之后输出(如写出来)的过程。比盯着一个题目凭空琢磨这可怎么写呀好多了。然后比较有启发的想法是:Writing is thinking. 没有写出来,你想的就没用。因为复杂的念头只能通过写来表达,只有通过写才能发现自己有没有想明白。单单是想了那么一下,很可能其实就还是糊涂的呢。
●开头看起来有一丢丢神棍,妹想到还挺实用的,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分有点看不动
●写的实在是太啰嗦了,这种方法论实际上反而不需要太多的文献佐证,实际效果是最好的说明。
●罗里吧嗦半天,就一个超文本链接的意思。
●一个系统,其实我的看法是evernote使用手册,不仅仅是evernote,看完一个想法就是可以给闺女在evernote中建一个账户,之前她画的画都可以扫描进来
●need time to adapt
●学习到的最关键的一点是making connections,否则任何知识本身都是毫无意义的。(但也是一篇paper 能讲清楚的东西非要写本书系列
●#2019.141# 2019-04-16因M. Tong的书评标记想读,2019-05-14开始看,2019-09-11读完。可以说是年度书籍了,配合Atomic Habit,今年一定要变成转型的一年。
●记笔记是为writing服务的, 笔记系统是大脑的延伸. 记录要简洁并且保证将来的自己能读懂. 作者介绍了Luhmann的笔记方法: inbox, reference, slip-box. slip-box是核心.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读后感(一):实践卡片式写作最佳工具
由于接触当前火遍全世界的笔记软件Roam Research 知道了这本书,读完非常受启发,正如书中所说,对工具的操作重要性不亚于工具本身,而娴熟运用一个工具,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如此才能清楚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调整。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原理讲解的相当透彻了。
Roam Research是完全依据本书的原理设计出来的笔记工具,目前在国外非常火,但由于网络原因,国内用起来并不方便,而且其昂贵的价格也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好在国内也有人在做类似的产品了,它的名字叫“我来”(wolai),除了具有Roam的功能外,还整合了另一款非常流行的工具Notion的功能,目前产品在内测期就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我试用了一个月,非常满意,甚至超出我的期待。团队也很努力,居然每天都有更新,不知头发可还安好。
放个注册邀请码吧:JHQIZHI。有兴趣的可以试试,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读后感(二):More than how to take notes
本书以上世纪最高效的社会学家、作者Niklas Luhmann为例,引出slip-box笔记方法。相比传统的其他记录方法,大致分为四个步骤:1.收集重要信息,建立临时卡片式笔记;2.对临时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供永久使用的卡片笔记,并将它放入slip-box中;3.补充新的卡片笔记,并在已有笔记中进行搜索,建立起与新笔记之间的联系;4.打开slip-box,寻找相关笔记,形成文章。
相比其他笔记,slip-box更多强调对收集的笔记的运用,而非如何收集。个人理解,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临时笔记的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描述,形成初稿来源)以及在不同卡片之间建立联系。回顾自己的阅读习惯,很多时候做笔记其实就是在感兴趣的语句下写写画画,而这些批注大部分不会再瞅一眼。也就是说,这样看似做了笔记,但实际上并没有采用有效的办法对即刻的领悟进行有效保存,也就是为什么写论文时,好像有点感觉,但是又说不清楚到底可以在哪里发挥这种感觉。
本书文字稍显啰嗦,尤其是看到第三部分,对每一个技巧的解释显得过于冗长。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读后感(三):一种基于链接卡片的记笔记法
首先他提了一点,自顶向下的笔记结构是比较有问题的
这个应该日常大家都有体会。
除了inbox,日记等少数几个目录会获得你的注意力,剩下的东西基本上都会被扔到:归档材料里面,然后永世不得翻身,当然如果你关键词做的好的话,也许还可以用关键词搜回来,但就我个人习惯来看,也只有按编辑日期倒排有时候能找到刚编辑过的材料,剩下的都石沉大海了
所以这个书介绍了一种Bottom-up的笔记方式,
上来他先讲了把笔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随时冒出来的念头。这种直接丢进inbox,等有时间的时候去整理
第二类是 literature notes ,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获得的信息,并给你的参考文献系统放在一起。(基于材料的笔记,也是我们通常记得比较多的笔记)
第三类是 permanent notes,开始对前面得到的笔记进行加工,和你手上的工作相关联,并且组织出一篇独立的笔记(不太需要关联到前面两种笔记)
然后对于这第三类笔记,就可以以比较松散的角度去对领域内的知识点去记一些note,然后在添加note时,注意添加这些note和其他note之间的关联
总之这本书描述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需求是真的,解决方案讲的有点道理。可以试试,值得一读。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读后感(四):实践感悟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期间在看其他书的时候尝试着用了书里介绍的fleeting/literature/permanent notes替代原有的一本书对应一个笔记的做法,才最终意识到对我自己而言,这个方法的难点其实是在持续的阅读+写作上,而非其他。
利用阅读笔记来串联从各种信息来源里得到的知识,把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组建成为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方法非常有吸引力。然而,一旦开始实践,这简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漩涡(褒义)。
首先,把生活中不时的灵感单独记录下来,这很普遍;
其次,读书时遇到有价值的信息,改变原有的划线+笔记的方法,合上书把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也很有用,因为大部分时候划线写下的只言片语只是当时的感悟,过后回看并不很明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够保证它是独立的、已经被消化了的;
然后,随着以上两种情况产生的笔记逐渐变多,加上它们之间又相互独立,这势必要求它们需要用另一种形式被重新整理,也就是作者所说的permanent notes,否则我只能面对一堆零散的笔记不知所措。而同时,想要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permanent note,我也必须基于某个topic加大阅读量。如此,循环往复。
综上,这个方法对于我这种还没有养成持续、固定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鞭策。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方法,以及希望我早日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界,努力吧。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读后感(五):Research向笔记系统
读文献或资料时随手记下的笔记。
此处的重点是:1)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而不是整段摘抄;2)标明笔记的来源。
2. Permanent Notes:
在fleeting notes的基础上做connection,整理为make sense的笔记。
重点是对fleeting notes making connection。不同的connection structure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是research中创新点的来源。
3. Project Notes:
每一个项目的笔记,可以包括:outlines, snipplets of draft, reminders, collections of project-related literatures, to-do list, draft等。
以及,最近开始实践后发现Notion十分适合用来建立该系统。
对于Fleeting Notes来说,最需要的是 1)方便以各种方式来记录;2)能够链接到各种形式的笔记来源(例如视频之类)。Notion提供了各种类型的笔记方式,例如latex,code, table 等,同时能够方便插入网页链接。在平时阅读中,基本可以毫无障碍做任何方式的fleeting notes。(除了目前还不支持inline latex这点很不爽。)
对于making connection,notion采取和传统的“笔记本”不同的方式,可以在page之间建立link。对于research来说这一点蛮重要。
对于project来说,notion可以建立to-do list,还可以关联到相应的文件。同时实现了项目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