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醚碑斑驳(医学大神05)》是一本由朱石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醚碑斑驳(医学大神05)》精选点评:
●大概是这个系列里人品最差的一个“医生”了,忝列大神。宗教很会解释,痛是上帝给的,麻醉药也是上帝给的。。。。
●真够折腾的
●本书的大神贡献在于推广而非发现,甚至连改进都不能算,此大神虽属人渣但是结结实实为人类谋了福利。
●这本就是关于发现乙醚在医学上的麻醉功效的几个人的荒诞命运。其他的医学大神大多具有高尚的人品,这几位却沉迷于利益与声名,为此奔忙一生,走向荒诞结局。 “就手术来说,刀子和疼痛必然是一对无法分割的兄弟。作为外科医生,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现实。”医生的惯性思维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竟然需要一个无赖、诈骗犯来实现乙醚作为麻醉技术的宣传推广。在如今看来匪夷所思。 书中描写外科医生们头一次在患者安静的情况下做手术,场面十分震撼,又令人内心复杂且波涛汹涌。 看完全书,觉得“醚碑斑驳”这个书名,起得确实很好。
●和前四本着重讲医学本身的故事想比,这本讲乙醚麻醉发现推广史的书因为和利益扯上关系,趣味性更强。
●莫顿的人品实在是太糟糕了
●外行人因为思维不受专业思维的局限反而能有所突破和发现。但是新发现的成熟化、标准化还是要靠专业人士结合大量的实践。莫顿人品真是渣!但是技术是无辜的。
●莫顿是一个极致的逐利者
●“或许,见证那场持续二十二年的纷扰之后,只有乙醚依旧保持着天使的容颜。”然而那被尊奉为人类福音的醚碑上,已是斑驳不堪。
●有些场合下教授与无赖并无分别
《醚碑斑驳(医学大神05)》读后感(一):斑驳陆离的麻醉史
《醚碑斑驳》,看完这本书,对这个书名也算有了我自己的见解。一个是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失,当初为了纪念乙醚对于医学的贡献所立的纪念碑的风化。但也可以认为是围绕发现乙醚所具备的麻醉属性的一番争论,真相斑驳。
这本书开篇就揭示了主角莫顿无耻的性格:找不到任何人性的闪光点,是个纯粹的投机主义者,不愿意靠劳动来积累财富,只想着财富从天而降。
他的发家史可以说是一路靠坑蒙拐骗+剽窃别人的成果。但偏偏是这样的人,却意外推动了乙醚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他如果愿意公开乙醚的麻醉属性,那他的人生轨迹和名声也会不一样,只不过他利欲熏心,为乙醚申请了专利。这种行为就和我意外发现咖啡能够让我精神振奋之后,我要求以后你喝了咖啡就得付我钱因为是我发现了这一现象一样的扯淡。
与乙醚事件有关的四人中,三人最后都不能算是善终,也是令人叹息为之扼腕。
《醚碑斑驳(医学大神05)》读后感(二):你负责摆事实,我们负责看
如果是全套书都是克制情感,本着摆事实说故事,那么这册应该是最讲事实的了,毕竟和坊间传闻相差比较多。
这册和第14册(弗莱明)内容挺搭,都是和教科书/媒体唱“反调”。
尽管带有情感的文字吸引力更大,但克制的文字却给读者更多尊重和思考空间。
克制对作者的考验应该更大吧,表达是每个人天生的需求,好恶则是表达自然而然的流露,作者把自己的好恶藏起来只说事实这件事,是很医学很IT。
港真,全套书里就属莫顿最没有学识干货,还干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够光彩。但他执着于为自己利益不屑争取的精神实在和第14册的弗洛里皆然相反,假如弗洛里对青霉素名利所述有莫顿1%的努力,现在教科书所写关于弗莱明发明(确切说只能是发现)青霉素故事完全要改写。
这册后面的年表写着“乙醚麻醉年表”,而前面三册都是「主人公名称」年表。
《醚碑斑驳(医学大神05)》读后感(三):没有高尚,一心搞钱
这是我看完的前五本里最有趣的人,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医学史上,但凡有重大贡献的人,人品总能有一些闪光点。但莫顿和他们不一样,你要从他身上找到闪光点,很难】读完之后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所有形容医者的崇高之语和形容学者的褒义之词,在他身上一律不适用 乙醚麻醉的发现,在医学史上无疑是一个划世纪的进步,但这个进步的发现者却是一个品行卑劣的社会“混混”,唯利是图用来形容莫顿再合适不过。 但这本书把他写的意外的可爱,他的思维方式甚至和我们平凡人没什么区别,当一个“可上天也可入地”的若干种选择摆在眼前的时候,通常人们会选择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而莫顿,不出意料的也这么选择了。 我说他是一个善于玩弄人际的聪明人,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并且把他们运用的如鱼得水最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也是一种能力。 没有人规定医生必须高尚,也没有人规定推动医学史发展的人必须有“心怀天下”的觉悟,放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大多数都会像莫顿一样据理力争、唯利是图
所以如果说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本系列中的一位,就是莫顿,因为他最特立独行,也因为他离我们平凡人最近,人的劣根性在他身上尽显,但这就是现实
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高尚,每个人不过都在逐利生活,只是比重不一罢了
看到最后突发脑溢血客死他乡突然有点唏嘘,为金钱奔波躲藏颠簸了一辈子,最后墓穴中相伴的仅有三枚胸章,或许换一条路截然不同,但换一条路也就不是莫顿了
《醚碑斑驳(医学大神05)》读后感(四):美国骗子
看到莫顿出场,马上联想到《Catch Me If You Can》里Leonardo Di Caprio扮演的那个英俊的美国骗子。这是第一个来自美国的现代医学里程碑(我是从后往前读的),而且剧情相当狗血,或者也可以说相当有美国特点。那么,美国有什么特点呢?至少在某些影视剧里,包括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影视剧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唯利是图”。莫顿基本上可以用这个词来概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对莫顿而言,一切有利可图的事都值得冒险,麻醉剂的发明(他认为是发明,而其他多数人只认为是发现)只是又一次失败的投资而已,和科学、道德关系都不大。即使不是他发现乙醚可作为麻醉剂,我相信也会有别人,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但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不学无术的美国骗子呢?在他之前好几年有个叫克劳福德.朗的美国乡村医生甚至已经在手术中尝试过了乙醚,威尔士也尝试过笑气,杰克逊也知道乙醚有麻醉效果,但朗没有去宣传推广,威尔士被羞辱后没有继续尝试,杰克逊则停留在理论上。只有莫顿没有这三个人的不足,而他用虚心求教或者说坑蒙拐骗掌握了乙醚的价值补上了他自己的不足。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在欧洲面前可能就是莫顿这个形象:无知、进取,而不讲武德。实际上,同时期的欧洲也在研究麻醉剂,他们的选择是氯仿,用于临床只比莫顿的乙醚晚一年,而且很快就摸索出了安全剂量。那为什么会是美国?也许和美国当年很多人把乙醚、笑气当作社交娱乐工具有关。比较之下,美国真是太年轻了。
后来这四个人居然都没有得善终:老实厚道好面子的威尔士33岁最早自杀,自杀原因至少有一半和尝试氯仿麻醉有关(但我没有看到氯仿成瘾的说法,有篇论文http://www.cadrj.com/fileup/PDF/20050608.pdf 里提到氯仿的精神依赖性和烟草相当,生理依赖性存疑);美国骗子莫顿一直都在争取他的专利权利而不得,49岁脑溢血而亡;尖酸刻薄的杰克逊一辈子都在争虚名,68岁因中风(很可能也是脑溢血)而至精神失常,死前7年均在疯人院度过;最坦然的朗也62岁死于脑溢血。
本书和其他《医学大神》相比,还有一些特殊之处:
1. 严格地说,这是一本讲牙医的书,牙医不算医生,不需要行医执照,——也许现代麻醉剂出自牙医而非医生也与此有关;
2. 麻醉剂当年可能根本不算是药物,用在人身上以及上手术台都没有经过什么严格的实验,——用药安全剂量也是临床使用后才逐步摸索出来的;
3. 莫顿也许是现代专职麻醉师的鼻祖,——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