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人的噩梦》是一本由[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一):内心想法太多了
作者以漫画的形式刻画了芬兰人的生活,整本书描画的是一个叫马蒂的芬兰人的生活,很有意思。但是对于某些生活在其他国家和社会中的内向人士来说,马蒂就是藏在他们的内心中的那个小小的自己。他们并不是讨厌和害怕人群,实在是与人交往的时候内心想法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有时候与人交往也的确是一件很累而且也很麻烦的事。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知音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恐惧社交而已。我在芬兰一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恐惧社交而已。我在芬兰一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恐惧社交而已。我在芬兰一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恐惧社交而已。我在芬兰一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恐惧社交而已。我在芬兰一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三):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芬兰有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 我们的主人公——马蒂,一个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 马蒂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空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用无聊的闲扯烦扰别人。可是,你或许也猜到了,有时候事与愿违。 如果这本书能让你会心一笑,那说明你心里可能也有一个小马蒂。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四):芬兰人的噩梦 - 卡罗丽娜
2018年 第35本
一本没多少页的漫画,基本半个小时就能读完。还是在读的很慢的情况下
说芬兰人的噩梦,其实是很多人的噩梦,
内向,不善于和陌生人打招呼,不善于聆听赞美,不想别人因为自己而不愉快等等等等
但是在中国,很多东西确无法如此。
人口太多,而芬兰人人口稀少。
排队如果隔那么大,那估计要排出2里地了
但是本书里写的很多东西确是我们内心向往的,不是嘛???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五):我有一个古怪的小疑问
我看书从头到尾都很好奇,为什么这个马蒂的形象是头上竖分一道线,头顶部分还要特意也描成蓝色呢?
既然字数不够,再补充点小废话:
其实看完之后有很多共鸣的,也像马蒂一样有很多噩梦,但是正如第一个书评里比较的那样,我本质上是怕社交,但是,我又在经年的惧怕和远离中适应了远离社交,于是,我又很像芬兰人那种从心里的写着,咱们互相离远点(›´ω`‹ )。
突然又多了个疑问,据说这个很火才出书的,芬兰人这个特性属于他们通俗公认的么?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六):内心住着一个芬兰人
现在有一个词语叫做“精芬”(Spiritually Finnish),泛指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
我在午休时间看完了这个绘本,十分短小精悍,却觉得与我莫名契合,难道自己的内心住着一个芬兰人。这个绘本的画风也十分可爱,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这是一本十分适合在地铁,或者等人等碎片化时间阅读的绘本,强推。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七):不想改掉的社交恐惧
内容很少,不到20分钟就读完了。有社交恐惧的人能GET到书里的点。比如公交车旁边有空座不好意思去坐,害怕这边的人多想。怎么会。大家都不认识,想去哪就去哪呗。而我碰上不想说话又不怎么熟悉的人,离很远看到就会换个路线走,有时宁可多绕远ORZ
书里内容大多是我本人。最近进化了,习惯麻烦别人也不会感到愧疚了23333
可社交恐惧还是存在,还在近期都是在家办公(我昨天说的这句话,今天就被叫过去QAQ)。不用和别人面对面打招呼了。大概又会回到解放前吧。
可我真心讨厌社交,怎么舒服怎么来。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八):社交恐惧患者的知音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走上公交车发现没有空着的双人座位了,于是你只好选择站着;有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喊你的名字时,你会觉得很尴尬;在超市遇到认识但不熟的人,你不知道该跟对方聊什么,于是会希望对方没有发现自己。。。如果你碰巧有以上经历,那或许你也是半个芬兰人。
这是一本小巧的漫画集,由芬兰设计师科罗利娜·科尔霍宁在她的Facebook上所创作的热门漫画集结成册,描述了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在不同场合的日常,用简单的插图勾画出一个喜欢安静、注重个人空间并且小心翼翼和他人相处的芬兰人形象,细腻又可爱,让人看完忍不住想要给他们一个拥抱。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九):读书所得
参加活动,得到了一本漫画书~《芬兰人的噩梦》。 实话实说,看的不是很明白,应该是需要先行去做点功课,了解了解背景。特别是芬兰人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好在,线条简单而又柔和(柔和的表达是觉得线条流畅,弧度很漂亮,折的不刚不醒),感觉上,很亲切。 好在,不知者不怪,好奇害死猫,不了解也就更加愿意翻下去。 好在,看完了,还是很有些收获。最少脸红的形态记住了。 更加重要的是,激起了深入下去的兴趣,而读书的所得,大都是顺着兴趣走。尤其是,踏入社会之后,难得能够笑一笑的图片。 社会越发达,经济越向前,所在的城市里面越繁华,便会存在着越多内心孤独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社恐人。”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内心紧张着,小心翼翼而又畏手畏脚的,谨慎的试探着。渴望理解与交流,更加担心拒绝与打扰。 一起努力吧!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十):能不能给精芬出本生活指南
其实。感觉传统文化对精芬不是很友好。比如,见到长辈朋友要打招呼……楼下负责垃圾分类的阿婆和邻居妞妞的奶奶,陈医生,郑伯伯之类我也挺喜欢她们,然而就是怕打招呼……要么装作没看见绕路跑掉,要么干脆不出门了。下班看见同事在前面走,默默地换条路(与对象是谁无关)。大概也是典型的社交回避了吧。而且从小就是这样的。小时候喊人嘴不甜不大声主动,遭无数白眼嘲笑讽刺批评。亲戚们不但笑我,连妈妈都跟着我被人嘲笑,爸爸觉得脸上无光,奶奶姑姑更是当做奇葩在亲戚之间宣扬。也不知道是怎么活到今天,在职场生存下来的。如果不是穷,真当归隐山林,何必混迹人世。不知道算不算是社恐,反正肯定精芬。讨厌闲聊,不喜欢陌生人靠近。害怕喧嚣嘈杂,不喜欢集体活动,躲避社交场合。下班就想一个人看书。假期就想独自远游。就连每次电话响起心里都念叨又有什么事啊不要找我吧。感觉在***很难被理解,人家会觉得你奇怪冷漠没礼貌,却不能理解你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