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4 04: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10篇

  《芬兰人的噩梦》是一本由[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一):装订成册的噩梦

  芬兰人的噩梦能浓缩进一本薄薄的画册,让你拿在手里。可这里的噩梦更像维基百科,打印都打印不完,还有无穷无尽的条目等着完善

  捧着别人的噩梦是什么感觉?就像看着一个滔滔不绝倾诉不幸的人,羡慕大于同情,因为知道说得出口的不幸都还不算最糟,真正沉底的那部分自己都不敢打捞。

  匮乏真的是原罪。人陷入争夺战的时候哪还顾得上姿态,在资源匮乏的大环境里,别说站着,哪怕想找个不那么痛苦的死法都得拼尽全力

  踩着人头往下看的人还时不时跳出来,指责你吃相难看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二):芬兰人、装在套子里的人、社交恐惧症者

  来比较一下这三种人的异同:芬兰人、轻度社交恐惧症者、装在套子里的人。

  1,芬兰人&轻度社交恐惧症者。有时候他们很像,比如不想碰到邻居、逛商场不想被问。但有时候也不像,比如与陌生人同搭电梯,恐惧症者不会在意,因为反正是陌生不用说话。再比如被夸奖的时候,恐惧症者没那么腼腆,因为本质上,恐惧症者是因为害怕社交失败而不想社交,被夸奖表明自己社交是成功的所以不会腼腆。而芬兰人则是单纯的不想社交,不想让人注意到自己。

  2,芬兰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同样不想被人注意到,同样害怕手被陌生人碰到、被人大声喊名字,但他排队估计不会距离那么远,我想他大概更希望紧凑一些赶紧买完东西回家。别里科夫最渴望的是稳定、不变,所以公交车空无一人不太会让他开心,而是公交车像往常一样日复一日最让他放心。原因是俄罗斯帝国政治气氛太过压抑,使他觉得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充满危险

  3,套子里的人&社交恐惧症者。恐惧症者没那么悲观,不会认为整个社会都是很可能出乱子的以至于自己很难自保,恐惧症者只是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太过自卑,怕一社交就会把事情弄遭了。

  4,芬兰人的极致。大概芬兰人最希望快递外卖都是放在家门口架子上就好了,不用自己去签;大概芬兰人最希望出门的时候所有人都长得一模一样,社交语言都用最简单标准模式;大概芬兰人最希望汽车火车餐厅里的座位之间都是有隔板的。

  5,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是芬兰人,只不过世俗需要社交,做得好的人并不是生来如此,而是后天训练使他缕缕获益,他就真的忘了自己原本喜欢独处了。而人们骨子里之所以喜欢独处的原因是,人的本我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但成长发现别人也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于是就想退回至自己的空间,因为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中心的。芬兰人能这样表现性格,也是因为他们生活压力小吧,在美国和中国,社交是技能,不得不训练呢。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三):假扮大人存在,你在害怕什么啊

  讲真,我已经悄咪咪的把这本书正面朝前摆在工位上好几天了。做这个举动初衷,是因为封面跟旁边的公仔和台历,刚好可以并排成一组三个,(可能是三消游戏一代的某种心理怪癖吧)。但是呢,假装有人懂我的心却在小声跟这个世界喊着,嘿,看到了吗,我是有点容易尴尬的,所以,be civilized 不要让我为难

  有些事是小时候自认为如果长大了,会自然而然掌握的。

  例如,上下楼梯时,跟迎面经过的邻居打招呼。除了不得不示以礼貌地叫一声“某阿姨叔叔”之外,最好还能想出第二句;

  开学第一天,见到新同学,要不要做先开口讲话的那个;

  当leader起了个头,让大家发言的时候,什么时候才是这段freestyle最合适终结点,自己要在哪个阶段进入对话或者永远不要开口;

  如何避免成为群消息中看上去对话终结的那一个……

  春节回家,见到一些不生不熟的面孔,到底是微笑承认自己已经不记得对方了,还是假装回忆起仅存的上一次的“交集”……

  以上这些,都是芬兰人的噩梦,也是这种带着不再是18岁了名号成年人扮演者的噩梦。

  我们曾经可以说出语惊四座(至少是双亲和四位祖辈七大姑八大姨)的童言无忌,就像童话中吹捧的那位戳穿“皇帝新衣”的小孩子一样。但很快,一旦这种戳穿,落点是我们认识的某个人,童真变立刻宣布无效。你很可能成为现在自己都在嫌弃的那种熊孩子

  我们曾经还是可以做那种在101的A班席位上主动喊出battle的积极分子的,但是从小学起,班集体里面最亮眼的和最突出的,往往就是其余的大家抱团去diss的。你永远要做大多数,如果让自己舒服点,是大多数中中等偏上的,这好像成为在群体里生存的一种保命本能。否则呢,可能会被看笑话,可能最后没有拿到前11的席位,还被视为“过于主动”,“心气太强”,或者“眼高手低”。不能被夸奖,被夸奖多了,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被夸奖多了,摔下来会被视为“更疼”。其实我实在看不出,仅仅是名次变化,能有多让看客替你疼。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自己的对面,用那样的标准审视自己,假扮成年人的法则,这也算一条。

  小时特别向往长大了自己赚到钱,那样可以任性的想买什么买什么。而现在,在我完善了自己的“买买买自由名单还没有写好的时候,“绝对不走进去”名单却深不见底。对,包括某臣氏。刚开始拿到工资的时候,觉得如果家附近有这么一家店,简直就是天堂。日常的护肤物件平价护肤品,让人长见识的新产品,而当店里多了很多拿着篮子,对你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评头品足和竭尽全力倾力促销另外一件同类型产品的大妈之后(我绝对不是要挑战这个尊贵族群,但是在帝都好像就是大妈促销员更多),我真的不太愿意走进去了。我宁可在711多绕几圈,实在找不到再很不好意思的问店员我要的东西在什么位置

  还有,就是可能说出来至今羞愧的事。在伙伴们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不敢也不想提出自己的选项,不能冒险点一些没认知的菜,因为如果很难吃,被剩成本桌最后一个没有被光盘的菜也很尴尬。学会了很多“糊墙”的场面话,以毫无声息的在陌生人面前抹去自己明明不太同意立场。“确实很敬佩奇葩说的成员,但是绝对不要成为他。” 高调不喜欢某个选手,但是微信小窗直面其粉丝直接发来贺电炫耀的时候,却哈哈哈哈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在父母那一辈没有完整无损遗传下来的社交技巧面前,表现的像一个学渣

  可能是有顾虑吧,和别人不一样才没有歌里面唱的那么余音绕梁

  也可能“世界上60亿人,上天专门挑我一个历练”的妄想症,那些事不偏不倚,总是坐在你头上

  所以看到这篇文字的对方怎么想,人家怎么想重要吗,要是有人主动杠过来怎么办呐……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芬兰人的噩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