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做出来的》是一本由[美] 杰伊·F·罗森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是做出来的》精选点评:
●点点点急于划重点,有点妨碍阅读。分析的,太分析的。
●大概是这样一条路径,哲学分支为两条并行的线:逻辑和数学,一个是文字形式,一个是符号抽象,然后二者归一,又成为了科学。对于哲学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哲学史的学习。总结一句话,这段历史就是:一般到个别,个别到具体。偏颇之处敬请批判。我不敢说自己哲学入门,但至少逻辑入门了,读这本书不能说完全读懂,但至少读懂了80%。自我总结,这本书在哲学里应当归入方法论,因为讲学习哲学的技术;但读起来又感觉像是元哲学的书,因为里面确实有在我看来堪称原创的东西,比如批判和创造之间加入了裁定。200页的小册子,我读了有很多,读到现在,唯有两本记忆尤深,一本此书,一本《多向思考者》。毕竟,哲学很复杂,但哲学又很简洁。爱智慧,本来就是智者见智的事情。柏拉图:未经过考察的人生不值得一提。
●作者以及翻译都很棒。 分析哲学与论证逻辑导入。哲学方法 是可教的,而分析哲学的训练教学又是最能够清楚表述与练习的。当然,正如作者说的,也只有这些“哲学方法”是可以教的,哲学所依赖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是无法教授的。 12:12am标个读过,今晚不读完不睡了!(其实没剩多少,而且午睡到六点才醒
●以前看的关于哲学的内容都是介绍哲学讨论的那些具体话题,比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哲学家们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的精彩思辨。而本书的作者罗森伯格教授在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了数十年的哲学导论教学工作,这是一份极具挑战的教学工作中,他将多年打磨积累的教学内容整理成了这本书。所以本书非常棒的地方在于,用清晰浅显的语言讲解了哲学家们如何论证一个问题的具体方法论。我主要精读了本书的第一部分,也是讲方法困的核心章节。
●简易分哲入门,或入门前的入门。文章晓畅且结构清晰,几个例子举得好,讲得也好。另感觉翻译不错,很多专有名词附注了原文,同样值得褒奖。
●这是一位哲学教授为入门学生整理的讲义,坦白说我读得很慢很久,甚至像课堂上一样划着重点写笔记。这时想起了蒙田谈自己读书,他说对看不懂的书,会选择放下而不是苦思,兴致来了再回头看看。啃完这本书后我想再攒多点,直到哪天重读,发现我也能做哲学了。
●3.5h左右,还行,就是期待有点过高所以略难受…入门倒合适,流畅清晰好读,翻译也还阔以,以及我终于晓得为啥上次苏德超给我们猛讲忒修斯之船辽,想想当时满屋情境不由如今扶额
●快乐来源于思考的痛苦
●哲学在关于一个问题的讨论或者批判时,往往需要“专事于论证”而不是结论,虽说作者像是实力劝退对哲学感兴趣的潜在用户的高级黑,但其实看得出来作者就是想让我们好好说话。
●作为一本以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能力为核心的哲学入门书,上来就以“没啥道理”为理由否定掉了两个挺有道理的思考方向。。还真是讽刺
《哲学是做出来的》读后感(一):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工作?
数学家、物理学家戴森有一篇著名的演讲《飞鸟和青蛙》,他在其中说“飞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数学远景。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对于戴森来说,科学是同时需要飞鸟和青蛙的工作的:没有飞鸟,科学将缺乏普遍性;没有青蛙,科学则不够深邃。当然,大多数时间,科学界是缺少飞鸟的。
对于科学界以外的大多数人来说,在想象科学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想象飞鸟的工作:科学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典型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一时间解释所有现实。对于投身科学界的大多数人,科学界对他们的“要求”又几乎总是青蛙式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做同一个实验,记录下不同数据,然后寄希望于好运。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哲学导论作品的特点就在这里,其他作品讨论诸如“存在”、“灵魂”、“善”、“美”之类的话题,用本书作者所引用的话,他们在讨论“最最广义的事物是如何最最广义地联系在一起的”,听上去就是哲学作品会讨论的问题。而这本书大部分时间在谈论论证谬误的种类、典型哲学论文的结构之类的话题,细微而琐碎。不过,大部分哲学的从业者的工作也正是这样:整理和澄清我们或者某个哲学家对于某个具体概念的理解和信念究竟为何?
在科学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想象万有引力定律之类的飞鸟的视界与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之类的青蛙的工作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多大程度上,某个概念的澄清能构成哲学领域的进步呢?对于本书作者而言,这或许是不言而喻的,对我来说,这却带来了很大的疑问。正如同他所谈论到的哲学文章的典型结构,也是我们多次批评的“学术流水线产品”,我想,这本书或者说分析哲学对哲学工作为何的认定,终究我是不愿认同的,很多时候,澄清某些哲学问题,不是理解了它,而是错失了它。
此外,想想吧,第谷终生都没有正确地理解他的数据。真不希望这发生在今天的科学或哲学的从业者上。
3星半吧,介于还行与推荐之间。
《哲学是做出来的》读后感(二):这应该就是可爱的翻译吧
我只想发这张图片出来,可是豆瓣提醒我正文必须超过140字(否则不可以提交)。
啊哈,我在下面废话些东西。
首先,我要说的是:书本身是很好的,很值得学习(掺拌马丁尼奇的《哲学写作导论》后食用更佳);
其次,我要说的是:这个译本质量很好,它几乎没有读来绕口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分析哲学的著作不太需要注意翻译的“绝对精准性”,即修饰词语的准确与否几乎完全不重要,理由在于:分析哲学的著作里面都是一环套一环的论证)。当然,原著中一些“奇奇怪怪”的修饰语译者也在译本中准确翻译了,比如第十三页上的“与梯子由横牚和梯柱组成”,其中的“牚”应该很生僻吧,至少我不知道它是“横木”的学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事是:我觉得这书译本的排版比原书好,结构上相当清晰。
感谢赵师兄告知我这本书出了如此可爱的中译本
-------------------------------------------------
补充一点内容:
也许译本把中英文对应的页码标上能更方便教学用?不过这书确实太小了,也许没人认为有必要吧。
- 照片红色标记处的英语原文是: An conclusive mechanical technique for testing arguments for validity or invalidity is, alas, not to be had, but we can at least sketch an informal modus operandi which, properly pursued, might occasionally save us from an undesirable conclusion by successfully challenging the validity of the reasoning that seems to lead to it.
译者可能认为我大惊小怪了,不过我觉得自己是有理由的。我的理由是:由于上面的句子很长,作为英语稀烂的人,我几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把alas理解成“啊哈”,而是“不幸的是”,相当于直接把这个词视而不见了。
《哲学是做出来的》读后感(三):原来哲学是这样的啊《哲学是做出来的》
以前看的关于哲学的内容都是介绍哲学讨论的那些具体话题,比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哲学家们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的精彩思辨。而本书的作者罗森伯格教授在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了数十年的哲学导论教学工作,这是一份极具挑战的教学工作中,他将多年打磨积累的教学内容整理成了这本书。所以本书非常棒的地方在于,用清晰浅显的语言讲解了哲学家们如何论证一个问题的具体方法论。我主要精读了本书的第一部分,也是讲方法论的核心章节。
首先罗森伯格教授介绍了哲学这门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它是一门二阶学科,是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进行研究的学科。比如有“科学哲学、艺术哲学、数学哲学”等,甚至有“哲学的哲学(元哲学)”来研究做哲学研究的方法,哲学是一种对理性实践所做的理性研究。
然后介绍了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原则:“批判必须要诉诸于论证。哲学允许任何看法,只要能够给出理由;而一旦当某个主张被某条论证所支持,随后的批判必须专事于上述论证(而不是结论)。”所以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通常是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提出自己的结论和论证的过程;另一个部分是针对其他不同观点论证过程进行批判,从而证明对方结论的错误性。
那么如何专事于论证?有两个处理方向,一个方向是关注对方论证形式的漏洞,也就是推理逻辑的漏洞(对论证过程有效性和无效性的整体理论研究,研究由什么能够得出什么,这一学科叫做逻辑学);另一个方向是关注对方的前提的正确性。但是具体如何做呢?这里首先要了解一个原理:基于正确的前提,通过有效的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正确的。反之,如果某个论证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要么是它的前提有问题,要么他的论证过程无效,或者兼而有之。
所以当我们想要批判对方时,我们需要构建出一个新的论证,在新的论证中使用我们认为对方出错的前提或者论证方法,并最终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结论,以此来证明对方的错误。比如我们想证明对方的论证方式有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论证,在这个论证中,前提是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公认正确的前提,然后通过对方同样的论证过程,最终推导出一个显然不正确的结论,由此来证明对方论证过程的无效。同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对方前提的错误。
正是由于以上提到的这些研究哲学的方法和特点。导致了我们外行很容易对哲学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见。
比如我们认为哲学总是谈一些大而空的问题,没办法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因为哲学研究的是二阶问题,他是研究学科的学科;
再比如,我们会认为哲学的讨论好像总是绕圈子,回避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常见的特点是,往往不直接回答某个问题,反而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是因为哲学关于一个问题的讨论或者批判时,往往需要“专事于论证”而不是结论。所以回应一个观点就需要构建新的论证,进而引出新的问题。这并不是在绕弯子,也不是在磨嘴皮子,而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建设性的讨论问题的方式。罗森伯格教授认为,哲学上关于某一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两个信念系统的交锋,只有当争论一方不在能通过恰当的质疑和调整,使得它的整体立场相互融贯时,这类争论才能结束。某个具体的问题就好像是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作者提到“如同军事作战一般,哲学的对垒也是多条战线同时开战,整体的胜利取决于相关的一系列富于策略的突击和宝钞,这些都是发动最后总攻前不可避免的过程和必要的铺垫。”
《哲学是做出来的》读后感(四):13 阅读哲学家的六种方式
阅读哲学著作并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读深。这就是为什么哲学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数学或生物课程,哲学课程的内容并不根据难易度或复杂度分出层次。比如在数学中,你得先学加减乘除再学几何代数,学完几何代数再学三角函数微积分。在生物中,你要先解剖蚯蚓再解剖青蛙,然后才是小白鼠。然而在哲学之中,你学爬学走学奔跑,都是在同一片风景下。在哲学之中,起点即是终点——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笛卡尔和休谟结伴而行,与群星闪耀的全部伟大哲学家们,与他们的著作和关切伴随始终。作为一名主修哲学的学生,你的进步手边并不体现在你的智性面对着哪些对象,而在于你的智性参与进怎样的形式与深度中。阅读哲学家的著作有多种方式,以下列举六种:
1.为结论而读
这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或业余哲学爱好者来说可能是最常见而自然的方式,第一次往往会选用。你通过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得知他或她相信什么。你整理了一批观点与看法。如果研读到此为止,那么这种学习哲学的方式叫作分类学(taxonomic,贴标签)。每个哲学家都被划归为某种“论/主义”——实在论,观念论,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古典主义,直觉主义,逻辑主义,唯名论,等等。分类、再分出子类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不过实际上,了解掌握这些分类还是有意义的,它们对你了解各哲学领域的全貌而言,虽然粗略,但仍有效。有些读者的兴趣在于把哲学作品当成文化或历史的结晶,当作观念史的某个阶段,那这种哲学阅读的方式就很够用了。不过对于真正学哲学本身的学生来说,这仅仅是起步。
2.为论证而读
在了解哲学家结论的内容以及他秉持的论点和观点之后,你要尝试着去理解(appreciation)在这些结论之下支持这些结论的论证推理的结构。在这一步中,你阅读一个人的著作不仅是要知道他或她的观点是什么,还要知道他或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这样做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它能让你洞察到一个哲学家观点之中的各种连接,即不同结论是怎样相互一致/不一致,怎样相互支持/对立。通过这种方式认真阅读一个哲学家,揭示、理清并理解论证推理的结构,这对于更进一步阅读哲学著作是必要的基础。不过在此基础上能建立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
3.在辩证情境中读
每位哲学家都会在特定的时空下参与进我们伟大的历史性对话中。每位哲学家都有前辈和师长,同侪与论敌。辩证性的讨论,用论证应对论证的活动,这些往往早在进行了。你为结论或为论证阅读著作,从中读到的原材料,可以用来找出哲学家原本做出的特定辩证性贡献是什么,这位哲学家认为讨论中的核心关切和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他或她认为我们眼下该通过哪些新方法去解释和处理这些问题,又该提出哪些新问题,过去的尝试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或是走不通的地方。
伟大哲学家的重要著作,是向概念和关切的水域中投掷一颗石子。在辩证性情境中阅读一位哲学家,就是去研究这颗石子激起的波澜,去探索它是如何消减或增强了许许多多其他石头在水面上引起的波澜的。经伟大心智碰触过的哲学问题会发生变化。这第三种阅读哲学的方式,关切的是这些问题过去是什么样的,过后它又变成了什么样。若说读结论是读一个人的观点是什么,读论证是读他或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那么在辩证性情境中阅读,就是在读这个人是怎样思考得出他或她的观点的—这在目前三个任务中也是最难的一个。
但是到目前为止的哲学阅读模式,仅仅要求阅读者的阐述和解释文本的能力,即让自己进入哲学观点,理解它,重构支持它的论证推理,以及在辨证性情境中看清它更广阔的隐含意味的能力。但是到了哲学写作,除了解读和阐发的能力外,还有更多的要求。
4.批判地读
结论摆在这儿,你知道了哲学家的观点是什么。论证摆在这儿,你知道了他或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当你明白了结论和论证是什么,你就可以评价它们了,这就是对哲学做批判性的阅读。你需要进入文本,与文本主动对话。对于哲学家提出的每个正面的观点或断言,你都可以批判地提问:这是真的吗?推得出来吗?你得到的答案,还不仅仅是文本中的哲学观点是否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阅读哲学的模式,你也要检验自己对该观点的理解。批判性的阅读最终不只要求你领会哲学家说了些什么以及他或她为什么这样说。而且你要能够想到,对于你提出的探索性问题及批判性质疑,这位哲学家可能会怎样回应。只有当你通过想象和同理心琢磨出对方的哲学立场,才能让批判的姿态不仅仅流于表面的抱怨。只有这样,你的批判才能正中这一观点的实质。因此,你需要理解的不只是哲学家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思考得出的。要批判地阅读,你必须还要能注意到这里的观点会引发什么。而且当然,你往往不会是第一个做此尝试人,所以——
5.带着裁定的眼光读
用这第五种方式进行哲学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你动员分析能力,洞察推断力(extrapolative insight),以及批判的睿智。批判性的阅读是孤立地阅读一本哲学著作,而裁定性的阅读则把哲学著作置于辩证性情境之中。这里的目的不仅是去了解哲学家对老问题做出了怎样的新解,还要尝试衡量这种贡献带来了什么,评价哲学家对其前辈与同侪的解释与批判是否到位,评价哲学家的新问题、新方法及他为哲学研究带来的新方向是否富有成效。
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让你自己变得精神分裂,当然,这是由你自己精心把控的。你必须带着同理心游走于众多哲学观点之间,这些观点常常由完全不同的表达习惯呈现出来,体现的在哲学问题和方法论方面的观念也是大异其趣。你必须试着想象化身成原本参与争论的人,从所有这些观点出发,同时也必须从你自己公平无偏的角度出发,对辩证性内容做整体地重新思考。因为你在其中寻求的不仅仅是理解将要获得的新洞见。别让旧有的洞见永远消失,这一点也很重要。因此进行裁定性的阅读时,不能一上来就把辩证法当成站队,关切点应该是分离出并保留下一切有长久哲学价值的东西。而这也为我们最后的一种可能性搭建起舞台。
6.创造性地读
当你以这第六种方式进行哲学阅读时,你已经翻越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分水岭。作者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你自己的问题。进行哲学写作将不再仅仅是学术练习。你将进入探索的旅途。你要去理解人,理解人作为认知者和行动者与宇宙的关系,还有一些概念谜团等着你去理清。你可以求助于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从他们那里探得的概念选项要比你自己能寻觅到的更广阔。通过这些探索,你可以期待最终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办法,解决缠绕你的谜题。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就很难说清了。因为创造性的哲学阅读也很难总结教学方法,这点丝毫不亚于创造性的哲学写作,原因也相同。总之我还是想说,我们已经把能教的都教了。
《哲学是做出来的》读后感(五):这本书里很有意思的几个问题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务实务实再务实,所有对哲学有兴趣的人都该认真看,做题。感觉作者是个高级黑,这简直是一本劝退潜在学生的书。
其实作者只是想让人好好说话、好好听别人说话。手把手地教人怎么才是好好说话、好好听别人说话。作者说搞哲学工作的很多实际情况都是值得深究、玩味、设身处地去想象一番的。比如哲学的材料、基础、研究对象,作者说的很清楚。作者嘴里没有一个字是贬低哲学的,但它现在究竟是怎样一份事业,交代得也是很清楚了。我觉得很多人应该撇去客套和自己心里说不清来由的敬仰与崇拜,仔细琢磨琢磨作者的话,成见可能也就真的动摇了吧。
哲学是给别人检查作业。哲学是如何思考的学问。哲学里没有其他的智慧。
两个人的争论和第三者的裁定,这就听起来很有意思。作者在每一个简单原则的后面都加上了“当然实际情况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这类的话,这是非常关键的补充解释。比如,我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四个人在一间办公室,研究哲学,A既会说又会听,B会说不会听,C会听不会说,D既不会说又不会听。这四个人怎么一起研究呢?
按照作者给出的例子,都用数学的集合去试着解释一番,效果十分有趣。我读完之后这就做了,发现自己越陷越深,很多东西都要深挖。也发现作者在某些例子上使了小花招,故意搞乱局面,引起学生的注意。
我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地方,先提出来。
1
58页,是否存在一个最大的整数,我觉得我被绕进去了,和老婆讨论又琢磨了半天才明白,问题就出在那句设定上面,“对于每个整数来说,存在某个正整数大于它”,那么“大于它”的那个正整数,算不算在前面的“每个整数”里面呢?所以这是一个本来就问题的设定,它的后一半与前一半矛盾。
如果非要说这样一个设定成立,那么它就突破了有限的概念。也就是说,它定义了无限的概念。也就是说,无限的概念是一条看起来有问题的设定。
而后面作者说的“具有关系R”,我觉得并不能作为整数比大小的解释说明,因为“具有关系R”是非常宽泛的(比如母子关系),而数字比大小只是其中的一种很特殊的关系(母子关系没有普遍的可比性,而全部数字都是可以比大小的),作者是在用一般说明特殊,这样是不对的。
对于,存在某个数,与每个数都不一样,关系R的抽象的恰当的。但比大小就不一样了。比大小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有传递性的关系,每一个数都可以和别的数比大小,除了和它自己,因为和它自己比大小是一句废话。
那么对于这种有传递性的关系,我觉得应该这样说:对于每个数(除了最大的那一个数),都有某个数比它大,所以最大的那个数比每个数(除了最大的那一个数)都大。这样就没问题了。如果你让我说出最大的那个数,那我就回答你:我做不到。
于是如法炮制:对于每个数(除了后面指定的某一个),存在某个数跟它不同,所以,存在某个数,它不同于每个数(除了这个数自己)。
反正我的提议就是,当我们说“某个与每个存在关系R”时,一定要声明,后面的每个里面不包括某个。在说“每个与某个的关系R”时,也要从每个中除去后面的某个。因为当我们锁定每一个中的任何一个时,我们同时排除了连带被确定的那个某一个。这是我们人类的思考过程,我们无法同时想象两个东西,我们必须在时间的顺序上相继思考不同的东西。我似乎记得,康德也是这么说的。
好,跳出有传递性的关系R,对于没有传递性的关系R,比如作者的例句“母子关系”,依然可以用我的逻辑规则解释:
每个儿子都有一个妈妈,这个设定是成立的,因为儿子的集合和妈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个集合,它们俩井水不犯河水。这是一个没有逻辑问题的设定和推理。
如果换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这个关系R就又有点不一样了。人的集合和妈妈的集合是重叠的。它们的交集不为空,我们甚至可以确定,妈妈的集合包含于人的集合。但是母子关系不具备传递性(就像数字比大小那样),这种关系只是一对一的。
再换成,每个人,都有某个人比他出生的早,这就等同于数字比大小了。
我是想说明,对于每个,都有某个与它存在关系R,这样的句子,至少涉及两方面的事情,第一,每个的集合和某个集合是互异,还是有交集,还是一个包含另一个,还是相等。第二,它们的关系R有没有传递性。而最特殊的就是数字比大小,两个集合是等同的,而且有传递性,在这样一个最为特殊的、也就是最为简单的情况下,我的逻辑规则是,将那某个从每个的集合中除去。
2
116页,必然真理、偶然真理
我看不懂,因为我对必然、偶然这两个汉语词的理解出了问题。我查了原文,原文如下
我也百度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necessary翻译成必然,contingent翻译成偶然。
我查了偶然这个词的汉语解释,发现还是乱,我又查了“偶”这个字,明白了,它本来就是“成对”的意思。而contingent的意思主要指客观条件促成的,那么翻译成“偶然”看来是很恰当的。
出问题的是我自己,我直觉地以为“偶然”的含义指小于1大于0的概率问题。于是我欣然接受了必然真理、偶然真理、必然为假、偶然为假,作为这些术语的意思。
但我还是不喜欢作者在这两页的论述。
我觉得人们说话的“可能”、“有可能”、“也许”,往往要先分清楚两层含义。到底是说话者对自己的判断拿不准,还是他确信自己的判断,只是他的这条判断里指明了多种情况。
所以,P115的例子,“一切真理都可能为真”,我觉得是讲这个话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无法确信,他是怀疑自己认知能力的。他的想法毕竟是他的想法,他的想法不等于真理,他只是在试图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努力着。而作者并没有提到这一点,直接进入了上述表格的假设。我坚持要再加上这样一层判断,即说话者拿不准的首先是他自己还是世界。
然后就是“必然”这个词,这个词很气人,因为无论它放在哪里、在任何前提、环境中解读,它都是一个意思,没有第二个意思。倒也干净。
3
书一上来举的那个拆船改船造船的例子,我觉得还有另一个办法去解释。我以为哲学中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定性与定量,0%到100%,就触及了定性与定量的问题,对于定性,那道线画在哪儿?还是说根本不能用一条线去划分?定量这个事情倒是没有异议的,它永远都那么稳定,不需要怀疑,可以用来操作。
所以,更可靠的是定量,而不是定性。正因如此,自然科学最可靠。
4
147,作者提到了“类比”。我也对这件事想过很多,我以为假如说文学里只有一种修辞,那就是“比喻”。“比喻”是如此特殊,无可替代,它一定反映了人脑的某种根本的功能现象。它是语言在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时,向视觉的求救。作者提醒我们要担心的也就藏在这里面,语言引入比喻手法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说话的人感到了无能为力,总有种大概对付过去的嫌疑,所以要多加小心。记得从小就听某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是,所有比喻都是模棱两可的废话,之类的意思,我没查到是哪位名人的警句。但比喻当然也是最为特殊而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正是得益于它是语言突破自我的尝试。
5
我觉得可以看穿后面给出的所有诡辩。但有一个例子很想强调一下,就是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我觉得事情完全可以这样解释,等比数列求和,高中生应该就会做。当这样十分之一又十分之一地追问下去,阿基里斯追上乌龟的那个点只要用等比数列求和的式子就能算出来。无穷小?不存在。无穷小就是零。作者也在P58页说了,无穷大不存在。那么证明无穷小不存在的逻辑完全一样。
6
于是我又回到了P58页涉及的无穷大的问题。无穷大的确是一个逻辑问题,有悖于人类脑筋的逻辑问题。每每陷入这种迷宫,一定要记得提醒自己:语言不是真理,语言只是代表着什么什么,但它毕竟不等同于什么什么。
很多人不明白这件事。
很多人忘了这件事。
我真的见过很多人不明白、忘了,或干脆拒绝想起来这件事。
在用集合方法解释作者给出的每一个“逻辑常元”例子时,我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深挖的。比如,作者说“如果……那么……”,然后举了例子。
eg:如果堕胎是谋杀,那么堕胎不道德。
这句话的形式应该首先提炼为:如果A1,那么A2。注意:A1和A2都有主语,而且主语是相同的
因为还有别的情况,比如另一个例子
eg:如果上帝完全邪恶,那么世界应该更好。
这就和上一个例句不一样,这个是:如果A,那么B。注意:A和B都有主语,但主语不一样。
面对这样一句话,一个设定,我们应该首先这样问:你说的这两件事之间有关系吗?
eg:
他说:“如果上帝完全邪恶,那么世界应该更好。”
我说:“上帝邪恶不邪恶,和世界好不好,这两件之间有关系吗?”
我觉得这样才是比作者的解释更周全的解释。继续下来,我觉得本书的,对语言的分析,应该从这样一个例句开始
eg:如果我吃饭,那么你睡觉。他不饿,所以我不吃。
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让读者意识到,一个人说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面对一个人说的话, 一个句子,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是,他说的是不是废话?很多人说的很多话都是废话,很多貌似智者的人都说了很多貌似智慧的废话。一定要警惕这一点。
所以,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比如“如果……那么……”,一个人假如说了这样一句话,用了“如果、那么”这个句子,就首先意味着,他赋予了如果后面的那部分,和那么后面的那部分,之间是有同时成立、相继发生的联系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一下子分辨出很多不负责任的“如果、那么”,省去了好大的精力。然后,再开始分辨那些认真说话、严谨说话、好好说话的人对我们讲的话。
愿天下所有不会好好说话的人都认真读一遍这本书,因为它可能会让你学会好好说话。也愿所有能够且愿意好好说话的人也认真读一遍这本书,因为它能给你自信,理直气壮地鄙视那些不会好好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