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没有谁是真傻
写得很细碎,发散再发散,展开再展开,都可以当半本工具书了。
之前在不少哲学相关书籍中看到“中国自古基本没有大哲学家,只有老子沾点边”这种说法。总觉得是为西方哲学家打call的说法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二):教义斗争
通篇读下来,感觉全程都是,道教,儒教,佛教的教义斗争,充斥着迷信,毫无逻辑可言,漫长的中国史直到明代王阳明的出现才有了点人情的味道,从人心出发,读哲学。
开篇对于儒教写的太冗长了,不是很喜欢,总体而言,对中国的古代哲学很无语,在王阳明之前都在倒江湖。
孔孟之道出发点都是好的,奈何被急功近利的人利用的面目全非,最后都已丢掉人心收场。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三):天机可泄露
现在缺少这类贯穿今古通俗易懂好书,财政密码让人耳目清新,政治让人通透,时不时一语点破天机,并不拐弯抹角,目前正在阅读。作者翻阅资料众多,体会到用心和诚意。
期待军事密码完备后推出,特别是军事地图,本人喜欢看地图。
要去洗碗,看孩子做作业了,下面凑字数…
期待军事密码完备后推出,特别是军事地图,本人喜欢看地图。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四):不如第一部
个人感觉明显不如第一部财政密码那般游刃有余,虽然较有创意的选择放弃百家诸子,从秦汉集权体制开始论述,但整体脉络梳理却越来越浅,全书唯一亮点似乎只是限于秦汉,魏晋玄学以后都是有种自说自话的感觉,尤其玄学、佛学等章节的阐述,似乎是由于参考资料的引述上出现的某些问题,总感觉有意无意与康德黑格尔在做对比,恨不能直接说出“物自体”,这点让人啼笑皆非,不过如果作为思想史的普及读物还是值得一读。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对《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的简略评价
终于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这本书,我觉得郭建龙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不论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还是宋明时期二程,杨时,周敦颐,张载等人对儒学做出的贡献,亦或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儒学发展上升的一个新高度,郭建龙在此书中皆有提及。而且,郭建龙大量旁征博引,使每一段历史的还原程度较高,保证了这本书的历史性与真实性。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
11月16号晚上在快递代收点的。双十一快递大军的包裹中,我翻出了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买彩票从来没中过奖的,我居然被豆瓣鉴书团选中了…超开心!
拿到书感觉还是挺沉重的,历史和政治从来不走脑子的我。让我看这么庞大历史脉络的书,着实头疼。不过,刚看完前言部分就已经能够抓住我的心,有让我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晦涩难懂的历史被整理成像故事一样,脉络清晰。一直搞不懂的西汉东汉三国历史,终于搞明白了。题外话,每次看古装电视剧人物关系历史逻辑,从来没有搞清楚过。延禧攻略和如意传终于让我明白了,婆媳二人的前后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七):自由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史的解释
我国历史太长了,虽然足以吹牛,但却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美国人研究历史可以具体到某个人某个具体的时间干了什么事,而我们学到的历史却往往太过宏观,让人感觉逻辑上没法形成闭环。一个延续数百年的王朝放到书上也就几十页纸,儒家的唯心传统和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又往往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实简单地解释为某几个贤人奸臣或者某几个阶级斗争的过程,让人感觉毫无道理可言。
这本书的观点整体来看是偏向自由主义的,起码作出了给中国哲学史建立一个自洽的、能使人信服的解释框架的努力,比儒家和mks主义把人当zz,不由得你不信要强上许多。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八):不可多得的外道诚心之作
一本外行诚心论道的好作品。说是外行,是因为对很多基本概念不扎实;说是诚心论道,是因为从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意识形态视角,去梳理中国思想史,真的不易。于是全书有了一种不能仔细推敲的大气恢宏。全书对今文古文的斗争与和解的讲述颇具匠心。对玄学和理学的批判也切中时弊。但对佛家的论述显然火候不到,原理部分甚至有些误人子弟。而在最后,对清代“小学”是有意识选择而非无奈之举的时代论述堪称神来之笔。文末的大事记很好很有心,但是参考书写的太狂妄了(我敢保证作者是找人读摘要罢了,自己都不可能看完其中一半)。总之,去粗取精地去看,还是很有诚意的。总体不如财政密码写的精彩。凡仍然期待军事密码。最后要说,作者低估汉儒了,他们并不酸腐,这是信仰,但他显然没有。这世上有千万种信仰,你可以不理解,但请尊重。大一统如是,佛学亦如是。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九):哲学与政权的关系史
从财政密码的后记中了解到作者的三部曲计划,其中财政军事都较“实”,以现代眼光梳理不难得到雷海宗式的洞见;而哲学则较虚,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国学”的一团浆糊,若要厘清恐怕超出了本书的容量。
《密码》紧扣哲学与政权关系的线索,跳过了诸子百家,直接从中央帝国创造或者选择了怎样的哲学开始。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附庸,也就成了解析中央帝国模式的密码。作者对史料剪裁审慎,千头万绪的思想史读来并无散漫之感。
按照这种依附的逻辑,哲学的变化多是对政权的反应,而其对政权的影响却难以论述。经与权,时常是代表权的技术官僚在进行打补丁式的行政操作,而经的空间有限。这也似乎造成了本书没有形成财政密码一样强有力的逻辑。
和财政密码一样,本书也有鲜明的现实性。应试洗脑,文化审查,和宇宙真理,就源自敏感词。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读后感(十):中国统治学入门
这本书讲的是中国从汉朝开始如何从一个没有执政合法性的国家如何慢慢建立一整套执政合法性的体系。在此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在哲学文化发展基本停滞了,更精确来说应该是民间的学术进步越来越少。中国的统治者,为了维系它的合法正统性,不断在修正修改,加固的统治权背书。
中国统治学演化依次经历汉朝谶纬期,三国,晋的玄学期,东晋开始的佛教期,宋朝开始的经世实用,南宋短暂的道教期,宋明理学,明朝的心学,到最后的明末清朝的实学。
作者是半路出家来写历史研究的,所以书里极少透露出学究气,行文通俗易懂,如果专注读,一天甚至可以读完。这么宏大的主题,需要研究非常多古籍与研究才能完成,这不禁让我怀疑起其严谨性,毕竟,当然,我也不是专业研究的,所以没办法去断论。不过总体来说此书作为入门了解中国统治哲学还是相当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