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笔记》是一本由冯广博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农笔记》读后感(一):编辑推荐
本书是知名学者胡赳赳先生策划的若谷楼书系中的第一部。“若谷楼书系”重视并培育这个时代中具有优秀写作潜质的青年写家,是胡赳赳先生倾力倡导的一个独立图书品牌。
作者通过对个人生活的深情书写,真实反映出当下人的生活情态,能够引起青年受众群的共鸣。
在都市繁杂的生活里,播种出记忆深处本来的味道。
1.无论是帝都,还是魔都,更或者是妖都,这里都不曾提及,透漏的则是菜园子的悠闲安然。
2.一本关于“吃”与“播种”的因果,一本关于生活的赞歌。
3.人间烟火,才是最根本的生活欲望与理想。
《菜农笔记》读后感(二):金小连|得经历多少事情,又有多少慧根,才能这般从容睿智又不失趣味和热血呢
最近刚好在看冯广博先生的《菜农笔记》,之前上大学在琶洲茶博会实习时与他认识的,他们家的菜园就在琶洲边上,就在楼顶。这本书读来非常愉悦,他的文字很闲适很温和,不仅从书中看到了很多种菜的乐趣,也看到了他们一家三口温馨有趣的相处,还看到了他本身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人格魅力。书是在去年冬季的一个雪天收到的,他签了名字特地从广州寄过来给我。我说,我们家也砌了一个池子,我要好好研读一下这本书。冯哥说,种菜各有方式,心态平和,热爱生活是共通的。整本书看下来,心想,得经历多少事情,又有多少慧根,才能像他这般从容睿智又不失趣味和热血呢?
都说春雨贵如油,刚刚种完菜,昨天夜里就下了一场雨。也许不久之后就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菜了,想想都有点兴奋呢。(金小连)
《菜农笔记》读后感(三):方雪梅|这本散文集我读出来了追小说的节奏,真的很有趣味
读书在于我重在过程,读完记不住,用时援引无源。虽然,读的时候愉悦充实无以复加。我是真的佩服那些张口就来引经据典的读书人啊。
最近开了胡适《四十自述》,但是主要时间在读高中同学冯广博的《菜农笔记》。这本散文集我读出来了追小说的节奏,真的很有趣味。我想大部分原因在于,他写的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这代人的过去和现在。好些时候感觉那行文字里讲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感想,温暖、美好。不由地感慨:每一个人都有温暖的真情、难忘的回忆、生活的趣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记述。只是,坚持写下来进而成书的实在是很少很少。那么看看冯同学写的这本吧,在世界读书日,我郑重推荐,不因为他是我的同学,仅仅因为这书有趣。(方雪梅)
_\\u0!�W[X�
《菜农笔记》读后感(四):高蕾|那菜园不过是一方楼顶的天台,怎会有如此多的乐趣
那菜园不过是一方楼顶的天台,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乐趣
高蕾
文人的气质应该就是他那样,外表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心里却有山有水,洞察力惊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他看出你的品味不俗亦或俗不可耐,让人总会有些距离感。
早知道他家有个阿布,有个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太太,没想到一家人是如此其乐融融!一直翻看下去会觉得从书页里透着一股人间烟火,浓烈的让你直流口水,恨不得自己也开辟一块菜园,感受一下“有机蔬菜”,田野花香。可是,他那菜园不过是一方楼顶的天台,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乐趣,原来全靠一家人的细心经营,不仅经营了菜园,更经营了生活,活的豁达乐观,通透彻悟,回归了生活的本质,值得人学习和尊重,把自己的乐趣经营成了自己的事业,也许这就是我们都想活出来的样子,我为你点赞,期待你有更多的作品。
C���yQ
《菜农笔记》读后感(五):许雯艳|被眼下苟且绊住了脚步的人们,哪能撒了欢地奔向远方?他却在闹市与远方中找到平衡
我与冯广博老师相识于春季的广州茶博会,几年前我在会上做图文记者。
初见冯老师,觉得这人走路奇快、脚下生风。闲谈之余才得知,冯老师人生有三大爱好:跑步、喝茶和种菜。说到种菜我可奇怪,家住琶洲一带的冯老师,上哪儿找一片菜地呢?原来,楼房天台上便是他的实验地。
说起这菜地,平日里话不多的冯老师转身成了话唠。在天台种菜可不容易,又是搬砖砌地,又是四处找土。每日挖土借土,竟然还搞来了东北的土。接水管、赶蚊虫、给天上的朋友——鸟儿喂食,为的是寻求天台上的生态平衡。这一日一日的劳作,冯老师家的菜园竟也初成规模。香葱大蒜豆芽芹菜,土豆辣椒黄瓜荠菜,最后还实验起了苞谷,真是厉害极了。
冯老师家的小男孩阿布,也是菜地里的好帮手。日常父子俩下地,阿布母亲巧手作羹汤,这城市里的田园生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杂记《菜农笔记》便应运而生,不仅在报纸上连载,集于一箧,前不久还汇书出版,实属一大乐事。著名作家胡赳赳,冯老师的旧识兼挚友,在《菜农笔记》的前序戏称他“农夫、山泉、有点田”。
这些年,活在繁闹杂市的人们愈发向往起高晓松口中的“诗和远方”。闭眼时鸟鸣虫叫,睁眼是一片无垠的旷野,有感而发抒情几句,那是心境与精神上的大满足。
可被眼下苟且绊住了脚步的人们,哪能撒了欢地奔向远方?而冯老师,却在闹市与远方中找到他的平衡。他说:“你要逃离的不是北上广,而是心灵的无处安放。其实,天台上的一畦菜地就足以让生活发生翻转……
我想,这就是“发现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吧。
《菜农笔记》读后感(六):庹明生|他更懂得如何专注内心,在命运的眷顾中步入了心灵归程
我在阳台的花盆里植有栀子茉莉,也有青菜萝卜。每天清晨醒来,我坐在一把小凳上,与它们相互端详,见它们蓬蓬勃勃,生出振奋温柔。
我老家在汉江之滨的天河口,“牛郎织女”的故乡。那里尚有父母的四分菜地,只是路途遥远,现在它们只能在未来的四季中花开花落。
那年春节,赳赳写了一副对联给我,“无为始得大自在,有神方知小乾坤”。知道时空寥阔,就会明白我们于红尘万象中,无非飞羽浮芥,飘零繁复,终须心归一处。
诗人李亚伟说,精神家园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不是一道菜,我们得回归到一个具体的行为上来;也不需要你找它,它会来找你。
冯广博比我们更懂得如何专注内心,并在命运的眷顾中步入了心灵归程。
一洼菜地盛开于屋顶露台,也盛开于风雨尘世,于农人而言,风雨实苦,但是对一地葱茏来说,却是玉宇琼浆。他置身于这种矛盾,愉快地接受平凡的生活感动。
这是具体而真实的生活,也是冯广博精神家园的征象。 山水田园姹紫嫣红。他每天读书、跑步、种菜、喝茶,经过时间,经过形形色色的人群,不骄不躁,不急不缓。我甚至有一种错觉,广博也许在明月清风的前世,曾经绛帐授徒,蒙课为生。
北大胡续冬说过,十堰人多打打杀杀的江湖气,一言不合便要两肋插刀。少年广博原本也是一个生猛的物种,只是你们已经无缘得见。
如今,广州的和风细雨吹散了他内心的电闪雷鸣,梅果与阿布这两袖清风催生了他人到中年的柔情怜意。
杜拉斯在《怦然心动》中写道,“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坚守内心的和平与安宁并不简单。世相日渐沉沦,又有多少人还在独善其身。
广博姓冯,夫人梅果姓冯,儿子阿布自然也姓冯,他们是久别重冯的人。
《菜农笔记》读后感(七):柯洵洵|将生活过成诗
将生活过成诗
柯洵洵
余生也晚,无缘得识冯广博先生,不过从《菜农笔记》里,感觉冯先生与我颇有类似之处:都出生在十堰农村,都曾在媒体干过一段时间,所不同的是我对新闻媒体涉足不深,某种程度上算是门外汉,后面的路也没有冯先生走得远。做新闻媒体比较辛苦,也有很多不得已,年少时的满腔热情在现实面前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多人都想要逃,我也有过,我的很多同学至今也像冯先生当年一样,毅然决然走出了家乡。
身可以走得很远,心却难有归宿。在水泥森林里何处才是一方净土?终于,冯先生在自家的楼顶上开始种菜。他种的是菜,我在他的笔下看到种下的却是家庭的温暖和回忆中的故乡。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何处?大抵就是亲情、乡情和宗教,在《菜农笔记》我都看到了,冯先生和梅果、阿布,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在餐桌之间香气四溢,十堰日报社的大楼、柳林沟的柳树、竹溪郧西丹江的故人皆是那样亲切……一切都让漂泊的心灵丰润。
人有时候很奇怪,走出很远之后才发觉,当年苦苦追寻的东西仍在原地,只是当初并未发现。冯先生的菜园是一面魔镜,照出了生活的真相却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从车城向往羊城,再从羊城梦回车城,冯先生实现了精神升华。昨天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张图片,意思是:人+谷=俗;人+山=仙。我刚好想起了 《菜农笔记》,冯先生种的是蔬菜五谷,但是菜园在楼顶高山,仙俗参半,称得上半仙儿了。
《菜农笔记》很精彩,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冯先生也用心将生活过成诗,他跑马拉松、喝茶、修禅,当然还有种菜、写文章。这都值得我学习。另外,我喜欢对联,《菜农笔记》里有些自题对联很精彩,我摘录如下:
冯先生自题的春联:楼顶不大可园可家可天下,菜农寻常识风识雨识春秋。横批:自种其乐。享宁静红叶煮酒千杯少,乐淡薄青崖戏鹿万年长。
冯先生的好友曹彬家的自题对联:进村且看天色风花雪月途中客,回头又见炊烟柴米油盐平常人。横批:知足乐。屋后几块菜地蔬食养志,门前一株桃花静待花开。横批:很文艺。三分呆气下田种地,一片诚心入山读经。横批:耕读好。游于艺最爱好山好水,志于道不耻恶衣恶食。横批:仁为美。
《菜农笔记》读后感(八):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温情和风景
冯广博生于湖北,后定居广州,其笔下所写,多为平常蔬菜花果,如土豆、玉米、薄荷、白菜、黄瓜、茄子、红薯、生菜、辣椒、水仙、栀子、樱桃等等。从吃货的角度来看,像土豆一类的做法,我也许比冯广博更挑剔一些,他通常只会炒土豆片,但好吃的土豆做法,比如土豆泥,要煮到几分熟才能既保证方便去皮,又不至于煮得太烂,剁碎之后,要保证颗粒和土豆泥成比例分布,入油炒制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加一种茴香,等等,诸如此类,我也有自己的食物图谱和做菜秘技,只是多年的漂泊生活让整个人都疲懒了。
有时,对生活有多失望,对美食就有多向往。冯广博笔下的食物,当然远远没有达到精细到极致的程度,但常常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正是这份触手可及的气息,使我在阅读《菜农笔记》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承受由食物带来的诱惑和煎熬。如果只是饱食,似乎很容易解决。偏偏这些食物带来的回忆和悸动,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敷衍过去的。
《菜农笔记》在平常之中隐藏着不平常,正如本书副标题所云:发现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此其一,其二,作者笔下总是带着关怀人物的温情和温度。那个爬树厉害的堂弟大难不死,依靠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枇杷树可能会被砍倒,但酸酸甜甜的枇杷味道却永远让人怀念。那个在偏远山村接下父亲教鞭执著教书的女老师,如一个烤熟的红薯,总带着一种坚实而温暖的力量,冯广博写下《大山深处,那盏不灭的灯火》这篇报道,传递着这种力量,董阿姨20年如一日的慈善行为,让这种力量传递得更厚重。透过常见的水仙花,冯广博看到了时光流逝中那些不变的情感,水仙花是那些年冬天里唯一的花朵,那里有哥哥和朋友们过往的青春。多年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身为高级农艺师的嫂子推荐的豇豆种子栽种在冯家的菜地里时,也带着水仙花般迷人的芳香。
当然,还有《菜农笔记》中屡屡提到的梅果和阿布,在冯广博笔下,他们是绝对的主角。我们因此说冯广博是宠妻宠子狂魔,一点都不过份。事实上,《菜农笔记》不妨看作一幅徐徐展开的冯氏家居生活长卷。因为四季变换,因为万物生长,因为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使得这个长卷带有天然的3D效果,真是羡煞旁人。
有朋友打趣说,冯广博是广州著名的同姓恋,因为他老婆也姓冯,客家女子,擅长种菜,也擅长炒菜,是他们家红烧肉一类硬菜不作第二人想的厨神。有时候,冯广博会为孩子是湖北人、河源人还是广州人的身份感到焦虑,但转念一想:“多年之后,阿布对于我做的味道,也许就那么两三种口味的记忆。而对于妈妈的味道,则注定丰富着他整个人生”。食物的家庭价值和教育价值,由此可见一般。不难看出,冯广博其实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
按照中国文学的传统,《菜农笔记》大概可以归作“闲书”一类。闲书不闲,也记些家庭生活琐事,还能读出些明清闲书的兴味。但《菜农笔记》展示的冯氏生活毕竟带了时代进步的标签,二冯人格更趋于平等,更趋于独立,更有着相互契合的三观。而这些,更保证了《菜农笔记》在日常饮食生活层面成为观察现代人生活场景一个窗口。 (李明:作家,现居昆明)
《菜农笔记》读后感(九):小日子 大境界
我到广州没几年,冯广博也南下广州,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着广泛影响的《黄金时代》杂志做了编辑。记得他在《黄金时代》杂志做编辑时,我还曾在广东团省委他办公的那栋古老的小楼上一起合了张影,照片是我在《广东安全生产》杂志时的摄影记者拍的,照片中我们都在哈哈大笑。那个时候他就和他现在贤良能干的爱妻梅果有了交往。当和梅果结婚后,他就从《黄金时代》辞职去了广东旅游出版社,在广东旅游出版社,印象中他还负责编辑过一本时尚杂志,在他负责编辑时尚杂志期间,我这个伪时尚的家伙还模仿时尚界的风格给他写过一篇小稿子。
随着母亲的到来和儿子阿布的出生,跳了几次槽,折腾了几年的冯广博在工作上“安分”了一阵子。虽然工作之余,他已经开始种菜了,但还没跟各种蔬菜进入“神交”。因此,也不可能开始孕育《菜农笔记》。当冯广博开始往天台上运土,并搭起简易菜棚的时候,我已经快搬离琶洲村了。这期间,我去他家吃饭的时候,还用羡慕的眼光打量过他种在天台上那些已经长出嫩芽或小苗的西红柿、白菜之类。除了种菜,跑步是冯广博当时的一大爱好。但那时他基本是沿着小区跑,而尚未跑出后来的马拉松级别。
2013年春,我因各种原因从广州回到了老家十堰。此后很长时间里,我忙于应付生活,几乎没跟冯广博有过联系。但我经常会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他的生活。在微信朋友圈,他发的最多的内容就是他蔬菜的长势或与儿子阿布一起种菜,以及围绕种菜、跑步、学习这些话题展开的讨论。他在广州一家报纸上写“菜农笔记”专栏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不得而知,但有时能读到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的专栏文章。那时,我对他那些笔法简介、风格恬淡的随笔充满惊喜、感动和怀恋。因为伴随着蔬菜种植、长势的图片,他还会发一些他跑步经过的我曾十分熟悉的地名如黄埔古港、小蛮腰、猎德大桥等,以及这些地名的某棵榕树下他做俯卧撑或与儿子阿布幸福相伴的场景。
随着“菜农笔记”一篇篇推出,跑步距离的不断增加,以及微信朋友圈里场景的不断变幻,冯广博在都市喧闹中安于内心的小日子所透射出的大境界在我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了。从让很多人羡慕的公务员到曾经一度热爱的媒体、出版事业,乃至一度希望或可能发一笔财的股市隐身而出,转而只专注内心安静、家庭的温暖、蔬菜的长势、儿子的幸福成长、奔跑的随性自由,这种人生情怀在脱离被生活的庸碌、繁琐捆绑,以及世俗名利诱惑之后,直接进入了“大隐隐于市”的内心皈依。
在广州有段时间,我曾一度喜欢过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尽管《菜农笔记》在气质上和《瓦尔登湖》有相似之处,但和《瓦尔登湖》相比,我感到《菜农笔记》读来更亲切,因为身处一个充满“丛林法则”的世界,我们如何在面对每一个“面目狰狞”的日子同时,能从自己亲手种植的每一颗辣椒、西红柿,以及我们每一次奔跑的脚步声、与亲人的共处与交谈中找到内心的自由、生命价值,毕竟不是《瓦尔登湖》那种时代背景下过于遁世态度所能解决的。
在冯广博《菜农笔记》出版的这个夏天,我所在的小城,知了在烈日的炙烤下发出阵阵绝望的嘶鸣,我也被肩周炎带来的疼痛折磨得彻夜难眠。但更多时候,我只保持着内心的沉默,就像《菜农笔记》中的每一棵蔬菜,每一种语调一样从容不迫。(诗人马帮,现居十堰)
ea 4e �p?�Td
《菜农笔记》读后感(十):小溪|出门跑步,回家种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可以有
出门跑步,回家种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可以有
小溪
列车在飞驰,思绪在飞扬。
2019猪年看完的第一本书,是冯广博跑友写的《菜农笔记》。读完,最大的感受是: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阅读本书的心情是愉悦的,如沐春风般。因为,广博跑友笔下的“自然-田园”生活,正是小溪梦想中的生活。“出门跑步-回家种菜”,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可以有。知音,原来一直都在。
一直都有一个田园种菜梦。缘于北京学习时,最后一课的导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缘于自己对素食的喜爱。“饭,可以不吃,步不可不跑”,“无鱼无肉可,水果蔬菜少不了”。这是我现时最直接的生存状态。想想,刚结束的赤跑环海南岛“十天十马”之旅,在外吃了11天,简直要崩溃的节奏。归家后,吃着自己亲手做的最简单的饭菜,那一刻,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原来幸福可以很简单!
为了“圆梦”,这几年来,自己一直都在寻寻觅觅,希望可以有那么一方土地,可以自己种菜,然后,如广博跑友他们那样:不施肥,不打药,只浇水,纯有机。2019年,我想,我不能再停留在想,而要真正行动起来,让我的“田园种菜梦”梦想成真。让自己的平凡日子也过成诗!
虽然与广博跑友是微信好友,不过,记忆中没有正式的交往、沟通与交流。但美美地读完《菜农笔记》后,我却悄悄地喜欢上可爱、善良、幽默的一家三口了。书分四辑呈现:既然土豆留不住,顶楼的青葱岁月,一生的花朵,家有厨神,一共75个小故事。有滋有味,温情满满,颇具温度的小故事。“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在每个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直都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全书读下来,硬是被自己圆圆点点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还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给75个小故事加上了编号。书中描述的不少“此情此景”,自己均有强烈的共鸣。《阳光书事》里,一连开读多本书,但有时几年也读不完,说的也是自己。小人书,儿时的记忆,我弟最爱看小人书。看书,从小就喜欢,上厕所看,做饭时看,还曾因此烧焦了头发……
曾读过堪布的《苦才是人生》。本书中广博跑友笔下与堪布的“交集”竟也如此动人。《饕餮盛宴不如小菜一碟》,堪布每顿的简单而纯粹,“一碗米饭,一些青菜,或几个红薯,或者粥就可以了”。“内心纯净,有信仰的人,有着不可思议的能量”,内心从容淡定,充满喜悦。“最简单,最纯粹的人,越是大乘者,越简单!”……“生活简单却充满乐趣,岁月杂乱却溢激情。”自然最美,简单就好!
感动得我泪水盈盈的是第二辑《顶楼的青葱岁月》。缘于董阿姨20多年无怨无悔的爱心善举,感动于胡安梅老师在没电、没公路的苦寒之地不一般的坚守……
阅读本书,除了心灵的共鸣外,还在不经意间学到了不少知识。植物的、蔬菜的、种菜的、做菜的……让人也特别想在业余时间去尝试一下……
感恩广博一家三口:幽默有才的广博、能干善良的梅果、活泼可爱的阿布,为我们奉上活色生香的《菜农笔记》,感恩弟子小文,把如此精彩的精神食粮送给我。
诗意田园的生活,我梦想的诗与远方。“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我不变的人生追求。2019,我的“种菜梦”,期待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