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5 03:4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锦集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一本由[日]是枝裕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精选点评:

  ●印象最深的是104页,媒体完全无法理解河野先生的行为,问道,您为什么这么轻易地原谅加害者?河野先生回答说,我不是也原谅了你们,所以才出现在这里接受采访吗?这段文字看得差点哭出来。

  ●好像有两个是枝裕和。一个冷静尖锐,批判政府与媒体,反思日本的国民性与战争责任,不放弃独立思考,不屈从强权威严,这个是枝裕和,会以严厉的口吻说出,『我切身体会到人类竟会如此轻易地加入战争,而且比想象中更容易忘却发动战争应当承担的责任。』 而另一个是枝裕和,温和耐心,从容细腻,以敬意看待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总是躬身自省,谦和有礼。这个是枝裕和永远在思考电影与人生,得到与失去。他曾说,『如果说我的电影中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不论哪个是枝裕和,都值得尊敬与喜爱。

  ●看过导演的很多部作品,自我感觉,导演的作品就很有作者性,果然文艺片的创作者文字功底深厚,作品风格依旧,是枝导演的作品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希望以后每一部作品能像以前一样或更好,也能有人将导演的风格继续传承下去。

  ●谁能想到《奇迹》是新干线给是枝裕和的命题作文呢?(哭泣了)

  ●演员的自我表现会妨碍创作者。 优秀的创作者即使不依靠演员的即兴表演,也能当场写出想要的剧本。如果写不出来,就没有资格成为编剧。 我一直认为,虚构作品要令观众沉醉,而纪录片则要让观众清醒。 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电影并非高喊口号的东西,它就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 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是枝裕和的文字如同他的电影,温润真诚。

  ●在平淡琐碎的事物中不断思考发现有趣的地方

  ●2019020:以电影导演色的身份为人所熟知的是枝裕和,在谈及自己的导演生涯以及对自己创作谱系的盘点,却是从电视开始的。不忘来处,但识归途,是枝坦承对电视的养育之情心怀感激,也因此在这部谈电影的书中,是枝却从电视导演的经历与视角出发,有电视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如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并非单纯的黑白对立,而是用灰色的视角记录世界;有电视与电影的不同,如电视与纪录片偏重“公众意识”,而电影创作更趋向于“个人表达”。在对自己电影脉络的梳理中,是枝再次阐释了他的电影美学与电影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地方:生命本身就是奇迹,那些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就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中间断了一些日子,今天看完了。其实我那天还疑惑,我是那种不太记事的人吧~虽然我智商不错有图像记忆,但是看过的书啊影视啊等等,不太能像一些人那样引经据典再次应用。比如你现在不让我对照着目录一篇篇回忆,就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老实讲我很多都忘记了。但是整体印象是:这个人的思维思辨真的好厉害。他用心琢磨,从技术、专业到社会、哲学。他的作品是因为反映了这些背后的思想而才具备呈现出的魅力的。不停地问为什么、应不应该这样、还能哪样、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等等。是活得很坚实的一个人。所以这本书其实不是指导如何拍电影,而是如何生活和做事。当然在叙述中也透露了他的一些实用技巧,比如将演员和看景囊括在剧本创意过程里。不过整体是逻辑很清晰地把这个作品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以这种生产形式存在展现了出来。

  ●纪录片那部分我没看过片子,文字也不怎么看得懂,但是关于电影的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打破了一点我对是枝裕和的印象,他真的是十分勤奋严肃地对待电影与人生。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一):随便写写

  只看了是枝的三部电影就忍不住翻开这本书了。 我很喜欢是枝对待拍摄的认真和对待事物的客观,这本书不仅是在讲他的导演or创作生涯,更是在表达他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吧。 例如他对待纪录片的态度就很有意思,该支持适当的造假吗?还是完全追求真实呢?他能理解造假,却不允许自己造假,他有他的坚持。 他说他拍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留下的人,很触动。在《无人知晓》里面,他没有刻意地塑造一个不负责任的离去母亲形象,反而让这个母亲变得天真傻气,仿佛做什么都可以被原谅,镜头也一直追着被留下的四个孩子跑。他不刻意去煽情,只用最平淡的镜头记录最平淡的生活,陪着四个孩子走过一个春秋。 竭尽一生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很了不起,电影界拥有这么一颗星星非常幸运。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二):电影背后的故事

  分了三次看完,第一次读就希望能够一边看书,一边看相关的电影进行补充阅读。第3次阅读时没有了这个想法,但依然觉得这本书可以列长长一串影单。比起之前看的《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是我看过作品的导演。书中也提到了小津安二郎,在时间的感觉上,他俩非常像。同时也提到了后续准备看的《樱桃的滋味》导演所写的书,这种感觉很奇妙。书中提到的某个导演导了一部名叫《何时是读书天》。就像是对于《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回应,有点想看。 整本书350多页,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他的电影成长经历以及作品的形成机缘,包括如何进入电影行业到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取景踩点、摄像灯光、音乐收声,甚至分镜图都有详细的讲。 但整体的一个感觉,我认为不敏感的,神经比较粗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好创作性工作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展现一些东西让观众看,如果导演没有想法,那么拍出来东西就是一团散沙。如果导演太有想法,而固步自封、非常自满的话,那就会不断拍重复的东西,就不能有新作品给大家看。内省不疚,丰富的同理心,持续不断地反问思考,大概是成为导演的特质。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三):看完之后的随便写写

  不看豆瓣没觉得是随笔,原以为耗时八年的著作只是是枝裕和先生工作忙碌,而无暇专注于本书。我是先看过了《是枝裕和 再次从这里开始》再回到《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的,虽然顺序颠倒,却看不到本书任何的过时。相比前者层出不穷的对话、访谈、信件等等载体,本书完完全全出自导演自己之手,无一例外都是导演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如果说前者的记实呈现得十分自然,那本书便是满满的真挚之情,能将儿时的念想,成长中的所思所悟,抑或某个社会事件拍进自己的作品里,对于普通人(至少是我)来讲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是枝先生都已经实现了呢!也许观众、读者、甚至作者自己会更喜欢《步履不停》,毕竟导演在创作时抛却了好胜与贪心,并以此献给自己的母亲,本书也大篇幅地谈到了这部电影,当然更因为有阿部宽(哈哈哈)。令我感动却是彼时的新作《比海更深》,当作者回忆起清濑旭丘的福利房社区时,我不禁打开了《再次从这里开始》的初始那几页,也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居所,现在也已是大变样了,这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吧。电影节获奖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四):电影人的良知

  第一次接触是枝裕和,没想到竟是以为有良知、有才华的优秀导演。

  对电影行业了解确实不是很多,在朋友的影响下喜欢去影院看电影,电影在影院观看和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影院,有那么多人陪着你一起看,一起开心,一起大笑或者一起揪心。漆黑的环境里很有氛围。

  是枝裕和先生非常有良知,作为一名媒体工作人员,他知道要把真实展现给大众,这真实不仅仅是甜蜜,还有苦涩,或者说苦涩占得比重更大。他关注为福利奔走半生、选择自杀的政府官员,关注山村里的孩子们,“人在服丧的时,也可以具有创造力”,对伊那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这样的,对政府官员的遗孀山内知子女士来说也是这样的,“伴随服丧的并非只有悲伤与痛苦,人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作为一名导演,是枝裕和先生对电影除了热爱,还有精神寄托,他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回归日常的时候,对生活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希望观众能从电影中收获些什么,或许除了乐观活下去的力量还有对日常生活的批判。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五):何为电影?

  

关注时事,反映社会问题,尝试不同的视角表现,具有人文关怀和引人思考。这都成为了是枝裕和在整个创作生涯中所不断尝试的代名词。

其实我非常不认同这书的名字,潜意识的误以为是是枝裕和电影创作的理论之书和经验分享。这书与其说是枝裕和在表述自己的创作经历,实则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书中是枝裕和大量谈起自己拍摄电视纪录片的经历,也在自己的《步履不停》参展时毫不避讳地谈道“在这里,我不是电影创作者,而是电视创作者,《步履不停》这部作品让我坦率地认识到自身的本质,这并不是刻意忽视,也不是放弃,不管愿意与否,它都印刻在我这个创作者身上。我坦率地承认并接纳留在自己身上的电视基因,然后试着正视它。”正是因为电视纪录片的经验才让是枝裕和有了如此犀利的视角和判断。这也许就是我想说的,什么是电影基因什么又是电视基因?什么算电影什么又不算电影?其实根本没有人可以去定义电影。反观整个电影的发展,正是这些导演和创作者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颠覆着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拓宽电影的概念,才让其成为真正的艺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