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05 01:5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的读后感大全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是一本由58.00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精选点评:

  ●佩服学霸的坚持

  ●很棒,有很多启发。

  ●读完我很想有机会见见一个经历这么丰富的人,会是怎样的气质。

  ●走的弯路越多,看到风景也越多

  ●听了作者在惠灵顿学校的讲座后买的

  ●并不算是成功学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道路和条件都不一样。不过看别人的经历,可以体悟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的故事可读性还是不错的,之前读过钱博士的其他书,教育理念独特,虽然不完全接受,但是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听过他的讲座,生动活泼。所以认真拜读了这本书,虽然是个人传记,但是书中还是透露出对于教育和人生的感悟,有些地方引人深思。 书名也很有意思,里面赠送的书签也很好看。

  ●成长在自己 学校在墙外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读后感(一):鲑来

  拿到书的时候本来想当做休闲小说看看的,毕竟是别人的故事,尤其是70后一代的故事,作为90后的我可能很多东西都理解不了,打开书看以后没没有刻意的去看,但是越看越深入,无论是学霸还是学历收割机,私塾都觉得作者的经历不是惊天泣泣鬼神,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哪一种。给读者传达出来的信念也有一种,你只有拼尽全力才有可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才有可能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书中一些教育观念也是值得深思的,现在是否是学历时代,要考自己去体会,为了一纸文凭还是真的想着东西,大学为了办学而办学还是为了教学而办学,这也是很多大学深思的问题,可能真的是因为接触的学校太多,很希望作者的一些教学观念能被更多的人发现。

  亲情、乡情是很多人提前就会柔软的地方。书里读到最后写父母居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的。可能真是因为写实亲身经历,所以更能引起共鸣。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读后感(二):70后留学生存记

  这本书静候近一个月等我归来。感动于钱博士的初心,是将出版收入成立“钱志龙奖学金”定向资助百年职业学校的外来职工子弟学习生存技能,这种授人以渔的有温度的大爱,毫不犹豫地支持众筹出版。

  本想当睡前催眠小说看看,结果越看兴奋,同为70后,读着他的故事,有太多的共鸣和怀旧。当时《走遍美国》盛行,在比较闭塞的东北小城市,也做过草根家庭无法负担的遥不可及的出国梦。同是英语爱好者,也有去英语沙龙练口语的经历,也结交至今还有联络,有着青春烙印的老朋友……

  更重要的是,从幽默风趣的行文,了解到钱博士留学生这位学霸9年的辛酸苦辣却不乏精彩温情的生活经历,强大的生存能力的炼成,乐观主义的处事态度,批判性独立思考的成长过程。更分享了钱博士关于中西方教育的思考体悟。如果,你也希望这世界是自由、多元、开放、包容且温暖的,你也在教育如何适合未来选择思考中,值得荐读。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读后感(三):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创新教育践行者

  第一次知道Terry Qian phd是在探月学院的宣传片,作为学院的督学。第一次见到Terry是在探月学院的择校见面会,短短10分钟,你会发现他是踏踏实实在走在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路上,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坚守着对教育的一套准则。当下就决定买来书来看看,还买了一本《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

  封面设计很文艺,读这本书的愉悦感,可以和《黄金时代》媲美了,有的段落让你捧腹大笑,佩服他的幽默、直接和真实,有的段落又让你看到他的细腻和坚守,拿起书就放不下来、想一口气看完,而且还能从Terry的视角看一遍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回味留学的种种体验和感受,这种感觉更加真实接地气。

  这本书写的是美国留学经历,倒不如说是Terry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高校学生,经历初次出国申请失败、任职TBC助理接触跨国交流(外国人来北京)、申请美国留学、转专业念第二语言研究系、OPT各种工作经历、任职美国高校、三年边工作边完成博士学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步步成长,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教育领域,在美国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去生活体验、交往交流,并坚持追寻和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不同于传统的教研体系,Terry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人生阅历,反而让他更注重教育和教学实践本身,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从中美教学体系的异同中提炼出能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成长方式(现在很火的PBL教学方式,其实Terry在他10多年前执教的时候就用过了,可见好的教育方式都是相通的)。而这本书作为《校长日记》的前传,也让我们了解到Terry这个人本身,他所坚守的正直善良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等,时不时的幽默、偶尔暴露的小缺点,他热爱的朋友和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者的样貌。

  成功被圈粉。:)0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读后感(四):读后感《鲑去来》

  这本书是算是我做了笔记最多的一本,共有48处包含有共鸣的,有反驳的以及不认识的生僻字。其实就文章的题材和内容来说,和我浑身不搭界。 1. 我不是留学生,将来也不太可能留学美国;2. 我不从事教育工作,家里虽然有几位做老师的长辈,但他们都反对我做老师理由很简单,当老师实在太辛苦了。 然而我还是花了将近8小时把它看完了,更有趣的是还做了如此多的笔记。

  回看书中落笔的地方,主要还是集中在前半部分,作者提到还在国内时对未来的理想定义和展望,此处特别有共鸣。相信所有青春懵懂期的青少年们,对着未来都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式的敢想敢做梦,而我就是在高中时期和后来成为死党的CY 绕着操场一圈圈的谈着故作深沉的哲学观点和不切实际的未来理想,现在回过头去看,可笑但是也别有意味,这才是青春的回忆不是吗。

  其实谈及留学,大学学的是日语,也曾梦想过出国留学。之所以说梦想是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客观上不允许这样的意愿被提出被实现。因此,不同于作者成功的迈出右脚并踏遍美国的大半国土,我依然还在中国的魔都原地踏步着,只是思想被岁月磨得更接地气了一些。

  假如说书中的前半部分是共鸣之处,那么书中的后半部分,就可以权当作者带我走了一遍美国的游记,尽管作者集中体现的是他在美国求学生活的经历,但是对于环境,风土,文化的描写也毫不吝啬笔墨,于是乎带着我也对一些事、物、景有了浅显的认识,比如: 看活火山要在直升飞机上俯瞰才震撼,南北加州间的一号公路是步步为景的,在美国给小费(总金额的15-20%)是必须的,出生于南美的墨西哥人并不是各个穷凶极恶的,夏威夷是宜人的而西雅图并不是那么浪漫的等等。

  老实说,同时语言专业的人,还是非常艳羡于作者的丰富海外经历,这其中的差别在于他是学霸我不是,他有能力我尚缺。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如有机会,如果再让我重新来过,或许再辛苦再艰难,也会尝试着走出国门,体会下异国教育体制和文化风情。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游学的方式,虽然写不出这样的‘游记’,但相信心中的感悟和体会会成为未来人生值得回忆的深刻片段。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读后感(五):鲑去来:中西方教育对比,这些是西方孩子的优势,却是中国孩子的死穴

  

近日拜读钱志龙的自传《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这本书介绍了他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比较和一些看法。钱志龙可以说是脚踏中西,在中西方的一流大学都学习过,博士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经历过中西方教育和一线的观察,又学习了专业的教育学的知识,从他的视角去看中西方的教育,我觉得可能会相对比较客观。

他是保送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然后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和夏威夷大学(文学)上研究生,又读了南加州大学在职的教育学博士,也当过美国小学的校长,国内双语学校的校长,现在做独立的教育者。他希望能够对现有教育进行一些改革,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的学生。

钱志龙简介

钱志龙博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东西方研究中心学者,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美国罗耀拉大学实践教授,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校长,怡海教育集团总裁,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国际部主任,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副总校长。

图片来源:百度 他拥有独立的思考,没有按照主流的方向,在美国享受高的福利待遇,而是回国开创教育梦想,是比较有情怀的教育者。

人一生中一些重要的转折点,都会遇见一些贵人而发生重要的改变,他也是如此,安东神父就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问安东神父,为何他不爱惜自己身体,这么辛苦的做“工作狂”,他的回答是,“工作狂这个绰号,不能准确描述了我做的事。人们使用这个词汇的时候是用在一种负面的情绪描述工作,因为在他们心里,工作是辛苦而无聊的事,是乐趣和幸福的反面。

“然而,对我来说,我真的很热爱我做的事,我也是一具肉身,当然也会疲倦,就像足球运动员,他们累瘫了,但他们还是会一直踢下去。

有时候工作可能会有挑战,但我从来不会觉得它辛苦或无聊。那些不太幸运的人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对于我,工作就是我真实享受的生活。

这也是我每天一睁眼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办公室的原因。如果你真的喜欢用到这个后缀的话,你不如叫我“生活狂”他的话对作者影响很大,从此以后也是这样对待工作。”

对于美国留学生活感兴趣的人,可以在他的文章中看到具体的留学学习生活。

在美国的文科研究生院基本没有考试,主要是靠下面几个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这些却是中国学生的死穴。

>> 第一,广泛的阅读

中国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的书看的并不是很多,而考试都是围绕教科书,所以集中重点记背教科书和板书是中国学生的强项。

而美国学生老师会要求读很多相关课题的课外书,通过泛读,找到文章关键段落,关键句和关键词,要学会一目十行地领会作者观点的能力,也就是中文的“不求甚解”。

同时还需要极强的概括总结能力。中国学生缺乏这样的训练,到了国外,就阅读的强度来说就是一大挑战。

>>第二,课堂讨论

国内的大学,由于人数很多,所以基本上很少课堂讨论,大多数是老师讲,学生记笔记,老师或者同学个别提些问题。

所以我们缺乏这种主动积极的课堂发言,害怕说错,不要说找准时机插嘴,就是老师提问到自己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成绩上也会很吃亏,因为课堂表现也会计入总分。

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被灌输的是老师是对的,根本不会去挑战权威。而相反,国外的学生,尤其是印度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举手提问是他们的条件反射。

无论他们的问题对我们中国学生看来是多么的简单甚至愚蠢,但他们并不羞于让老师同学知道他不懂,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思维跟上老师,这样主动的思维互动不仅锻炼了大脑,也锻炼了语言表达。

<< 三,学术写作

美国大学有些会要求每节课都有一篇小论文,学期末有一篇大论文,都会计入总分。用英语写作也是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事先没有培养起来的能力之一。

他给出的方法是,一开始一定是多看别人怎么写,然后照葫芦画瓢,慢慢掌握英语写作的段落规则和措辞技巧。

到最后,你反倒会发现英语论文其实非常八股、高度格式化,相比较中国的文章反而要好写一些。

我们国内的教育对于写论文,仿佛是只有到了大学四年级才有的事,而在国外,小学、初中就开始要让孩子写研究报告,做很多的project,论文的题目也很大。

比如纽约公立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一篇《水》的报告,长达34页,涉及水的历史、水的技术、和水有关的极端天气等,通过几个同学形成一个小组,互相讨论形成研究计划,分工展开研究,全面地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和探究的精神,这样他们到了大学就不会一下子不知道方向。

>> 第四,口头报告

演讲无论在西方还在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能否有逻辑地、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需要学习掌握的,作者告诉我们唯一的秘诀就是多练多说,不要怕说错,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很关键。这和我们学习外语是一个道理,不怕出错,敢于表达,不放过任何锻炼自己说话能力的机会。

这几个方面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也是很重要,除了分数以外,这些是个人未来发展重要的竞争力,也是对于计划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前需要培养孩子的一些核心的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