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3 02:3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锦集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是一本由[英]大卫·皮尔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精选点评:

  ●“能够反映出文本内容的封面,是19世纪的产物。”

  ●比较易读

  ●这本书请一定要读纸质版。书籍首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仅是文字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思想的工艺品,一本书如何印刷、如何装帧、如何被标记、如何被收藏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录,书作为一件实物拥有它独立的价值。数字时代,以Kindle和各类阅读软件为代表的新型阅读方法,为我们带来了更快速接触知识的方式,书籍的未来在何方?我们真的能够将所有人类的智慧毫无担忧地交给计算机代码吗?全方面的了解书籍的历史,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古旧”与“过时”不是书籍的代名词。

  ●对我来说,现阶段纸质书的优势是装帧与排版等,虽然现阶段电子书仍旧没办法替代一些纸质书,但随着科技进步硬件发展,会有更多纸质书可以被电子书替代。搞不好在将来书真的完全属于艺术品出现在博物馆了吧? “当书籍成为历史时,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古旧”与“过时”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在文化遗产结构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历史文物。”

  ●内容是很好的,鉴于还没看完,不做过多评价。但是,从来没有一本书,插图给人这么强烈的文本割裂感,太难受了。||这书真是浅显好读啊,读得飞快,但是插图太讨厌了,为了追求最美图书,不惜割裂一切文字。舍本逐末。可惜了一本不错的小书。风吹得这么大我都不好意思骂人了,我理解插图的重要性,但是这硬壳、这开本、这插图的编排,阅读体验太差了。。。||看完啦,最值钱的是后面的参考文献和采访录!

  ●入门读物,book as an object (not as text)

  ●如果实体书籍仅是文本的载体,那么它的消亡可能指日可待。但所幸它所承载的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这正是作者想要说明的地方。书籍可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它的装帧等形式影响了读者阅读时的心理状态,这关乎审美和收藏,另外图书和图书馆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和价值。 我不是很理解那些藏书成千上万的人,我只会收藏那些对我有特殊意义且会时常去翻阅的书籍,这样的书我想也不过几十或上百本。有些书即便很好对我也没有意义,所以还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较好。

  ●这书真好

  ●每个编辑和爱书人都应该读读,也许这才称得上爱书人的圣经吧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书本本身都是对"电子时代书籍去从”的完美阐释。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一):书籍的另一种可能

  有趣的是,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电子书和纸质书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已经相当于平分秋色了。虽然腰封上故作忧虑的写着和作者主题完全不想干的“书还会有未来吗”,但是作者本人在书中想强调的其实是书籍的历史,以及其作为工艺品,作为历史的载体,作为可延续性见证历史的一种形态(在不同的读者直接代代相承),以及其版本,装帧,以及读者对书的偏好反映出来的历史的光影。以及其作为载体,可以拥有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以及表达方式(例如艺术家之书)。 当我们这一代人习惯于十分方便的信息网络,以及随处可见的一模一样的机械化印刷书籍,我们应当知道书籍除了作为文字的载体其实还有着另外的可能,另外的身份。当我们每在书籍上留下记录,我们其实都在把其变得独一无二。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和作者的主旨可以说是遥相呼应,非常用心且精美,虽然我是从图书馆借阅的这本书,但是不出所料,我应该会把实体书买回来收藏。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二):读后感

  大英图书馆馆长大卫·皮尔森写的,让我对图书的历史、装帧、收藏和实体书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有很多珍贵的插图以及相关批注。"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这句话以后引用要小心。书的价值从来都不只是文本的价值,还有超越文本的价值,正是这种“看不见”的价值使得实体书能永久保留。 “如果印刷是黑色的艺术,书籍设计就是无形的艺术。”书籍的书皮、文字、行距、插图和批注都是书籍的灵魂组成部分。一个对我来说新的名词但是却是旧相识——具象诗歌,也叫做图画诗、立体诗(calligram),来自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的组诗Calligrammes,让我想起课上读到的阶梯状诗歌。文本的价值除了内容,还有形式,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先入为主的理解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甚至强迫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输出保持一致。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三):纸质书籍未来可能只是作为收藏品存在

  用微信无限卡看的电子版,看到定价128元还很吃惊,即便电子版打了五折也要69元。不过看了豆瓣评论才知道,这是一本装帧精致,配图充足的“艺术品”。这让我想起最近买的一本精装拉链版《圣经》,入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看起来精致”。这是否说明纸质书籍正逐步从“知识载体”转变为收藏品呢?

  《史话》的作者重点讲了书籍在同一性中的个性,即是,每本书的纸质、开本、版式、装帧等元素,都能让同一作者同一标题的书拥有不同的个性。另外,不同人手上的书,会有不同的签名、藏书票、眉批、注释甚至是涂鸦,这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我对此表示认同,但是,作者的这些论述,正说明了纸质书籍的真正价值正在从知识传播转向文化收藏。上初中时,我接触一个叫“99读书人俱乐部”的书籍邮购网站,每月拿出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来买书,还乐忠于在扉页盖上自己的藏书章。可实际上,买来的书一半都没看过。豆瓣上有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说明其实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还是同一批人,持有的观点通常是“纸质书的阅读感觉是电子书没有的”。载体当然会影响人的感官体验,但事物的传播离不开载体的进化。就好像古人的学富五车,在今天不过是两本书的内容。如果为了“有感觉”,干脆去读竹简更好。

  纸质书籍不会消亡,但它在未来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对于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书籍,或是包装极具艺术性,买来收藏;想获取的知识,大胆去读电子书吧!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四):摘作者自述简介

  答:这本书虽然是关于西方历史中的书籍,但它不是一本线性的书史。我在这本书中谈到书籍的许多方面,就像七巧板一样,它们一起组成关于西方书籍的完整图像。

  第一部分我写到历史中的书籍,书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因为书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摧毁书也就是摧毁文化。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许多当权者都有焚书的举动,德国纳粹也烧毁了很多书。第二部分是关于书籍如何超越它们所承载的文本,例如人们常常会利用书的形象让自己变得更庄严,我也谈到书的排版、设计、字体、封面、插图、装饰,书与它所要传递的文本内容的关系,如何才能最有效果。作为艺术品的书籍也被归类在这一章里,这包括20世纪上半叶由艺术家设计或插图的书,也包括这三十多年来才开始流行的艺术家手制书。

  下面几个章节我更关注的是能让书籍个性化的东西。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被大批量生产,所以,许多人会觉得这本书和那本书没有什么区别,我这里要探求的,就是书籍在同一性中的个性。书籍的纸质、开本、版式、装帧等元素,都能让同一作者同一标题的书拥有不同的个性。当然书籍的拥有者们、藏书家们更给书带来了多样性,他们的签名、藏书票、眉批、注释甚至是涂鸦不仅给某本书带来独一无二的个性,从中也反映出历史。还有一章专门谈到书籍装帧,装帧的素朴或奢华能反映出拥有者的财富和趣味。更有趣的是,在纸张稀有的年代里,许多书籍装帧的内衬使用旧书废纸,在无意之间倒可能保留下珍贵的史料。我也谈到了图书馆的价值以及它们对文化历史收藏的贡献,这是我的本行。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案例研究,我用了弗朗西斯·培根1622年出版的《亨利七世治国史》的五个不同版本,分析了它们的历史的个性和不同的特征。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五):总结与思考

  作者务实地分析了电子化阅读的发展对纸质书传统地位的挑战,结论是阅读习惯必将全面转变,作为著名书史学家,他的判断专业、客观。他本人并非以保守主义的态度面对这种颠覆性的转变,但是认清形势的同时,他沿着书籍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多个视角分析总结了纸质书籍的一些重要价值和特点,以此表明书籍的内涵和意义不可能由电子书完全替代。 首先,无论手抄本还是印刷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本书,这是其个性化的起点。离开印厂之后,每个个体则被交付给装帧师、书商或读者,随着时间推移,书的拥有者以各异的方式在书籍中留下痕迹:提名、贴藏书票、标示家族徽章、写下训诫和箴言等等,让每本书在印张、装帧、标志、收藏历史等方面独一无二。即使仅仅简单地在空白处写下笔记,也提供了一个可以窥探人心智和思维发展过程的窗口,无名之辈充满趣味的批注也能为后人提供有价值的证据。有些书籍则与特定历史事件有关,如英国九日女王简.格雷有本手抄祈祷书,并在其上手书关于“生之日,死之时”的句子。据说,1554年她在伦敦塔被处决时,曾把这本书带上断头台。有了这种历史的关联,这本书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时空意义,让人特别感动。总之,在人们对实体书涂鸦、书写、修改和美化的 “互动”过程中,每本书都拥有了独特的个性和历史,这一特性令它成为人类交流史的一部分。 其次,书籍作为实体,人们对它的体验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通过将某些私人或机构图书馆历史上的藏书内容,与同时代其他图书馆进行对比,可以大致勾勒出数个世纪以来图书收藏的宏大画面,藏书语言或主题的变化趋势。这些有关书籍的集体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变迁轨迹。皇家图书馆、大教堂图书馆、城镇或教区图书馆、大学和学院图书馆,它们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也揭示了社会阶层在不同时代的偏爱和喜好。此外,历史悠久的图书馆,除了储藏书籍的功用,也给人以美学上的享受。 第三,自古以来,人们始终关注书籍的外观,并按照不断演变的社会风尚对其进行持续的优化,书籍设计是无形的艺术,制书人需要将创造力用于构成一本书的所有元素,使作为艺术实物的书籍,达到文字与护封、字体、排版、插图和装帧等各方面的真正融合(本书便是如此),所以书的历史也是艺术设计史的一部分。 最后,书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图书馆是意见交汇的平台,统治阶层加诸于民众的道德观,一样将体现在书上。换句话说,他们对待书的态度,就是他们对待文化、甚至自由的态度。在***,长久以来,文化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无论私人或是国家藏书,均被视为私有,书不出阁,人们因之称其为藏书楼,历史上更不乏禁书、焚书的情形。而西方早期公共图书馆是在私有文献公共所有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图书馆是个人、教会,王室等无偿捐赠才得以建立,两者做一对比,不难看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和巨大差异。 本书思路清晰、见解独特,描述了不少有关书籍的趣闻和历史,设计、装帧精美,配有大量彩色插图,既是一次书籍发展史的精彩科普,又带来启示,引发人们对书籍未来的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