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2 03:3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锦集

  《隧道的森林》是一本由[日]角野荣子/著 / [日]大庭贤哉/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隧道的森林》精选点评:

  ●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叛国者,战争意味着什么,广播里说的那些话是真的吗?用孩子的视角来发问这些问题,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子其实心中悄悄有了答案。

  ●很喜欢伊子的腔调,那种感觉(儿童的感觉?)特别好~~ 还有觉得用轻快的语言讲述沉重的故事这点好厉害୧( ⁼̴̶̤̀ω⁼̴̶̤́ )૭

  ●我討厭的不是戰爭,而是人性之惡。在出埃及記裡,法老的心一直剛硬,最后上帝降下十灾来惩罚埃及。对当时的埃及人而言,他们同样是痛恨以色列人,是法老的帮凶。日本的对外战争,国民没有责任吗?和子在说起爸爸参战的时候心情澎湃,为国自豪。全篇只有伊子的贵子奶奶很清醒,她厌恶对外战争,认为这样的战争对本国人民毫无益处。其他人都处在迷惘或者亢奋状态。他们是战争的支持者,也是受害者。我既心疼和子,又觉得这是(他们一家的遭遇)必然的结果。伊子是反战的,只是她年纪还小,态度没有那么硬朗。她就像一颗纯洁的种子,有天然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伊子的很多内心感受,在我的成长过程里也存在过,简直如出一辙。我们都是内心敏锐的孩子,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对这个世界很多不合理的存在,有别于一般孩子的感受力。

  ●要是真有神风,我希望它能在爸爸受伤的那次大空袭前就吹来。

  ●成年人看了感觉很治愈。角野荣子塑造的伊子让我想起《城南旧事》的英子,单纯好奇而善良有爱。那些苦难生活教给我们的道理,总能在人生的三岔路口给我们力量。希望孩子们读后记住“再黑的隧道,也总有出口”,能够喊着“伊子过去了,伊子过去了”面对自己的恐惧。

  ●編譯略有問題,如P160有關於“土間”的注釋,似應放在此詞首次出現的P62更好。P168注釋說“麥克阿瑟”發音與“老鼠(mouse)”相近,看正文可知,應是“米老鼠(Miki Mouse)”才對。

  ●角野老师的新作~回望童年时期那段乱糟糟的生活。面对战乱、苦难、绝望、死亡,以童年的力量如何走出如此大的困境:角野老师克制又质朴的叙述,生活化的语言与情节,让沉重的主题变得柔软了起来~

  ●生而为人,对不起。

  ●故事最动人的设置就是那位“逃兵”,他是萤火之墓的那罐糖、是希区柯克的“麦格芬”,是不真实也是最真实、是伊子的天真性情也是伊子深刻的反思。而他的口琴声就是弥漫在整部作品中忧伤小调。

  ●这是一本把小女孩儿的心事刻画的很真诚的书。我喜欢那些纤细的敏感的生命体验。面对妈妈早逝、继母进门、父亲离家、弟弟出生……作者写出了一个普通女孩儿面对这些事儿的不安与焦虑,同理心很强。我也喜欢作者的柔弱笔触下显现的生命的力量,有一种疾风知劲草的感觉。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一):人心虽难懂却必有温暖的角落

  小时候,非常痛恨战争。

  每次看到书里或者电视里描述战争的场面,总是不忍心看。

  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为什么都说和平可贵,可战争在人类史上从未停止?

  我甚至幻想,如果领导者都是女性就好了,女性肯定没有男性那么热爱战争。

  毕竟小男孩从小就爱玩枪呀,打仗啊的游戏,女孩子更热衷扮家家。

  当然,这些都是一个小女孩非常幼稚的想法。

  物竞天择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资源乃至生命的掠夺。和谁领导无关,和你是哪个国家也无关,在必要时,每个国家都需要被动接受甚至主动发起战争。

  战争胜利的成果,未必每一个人都能享受。

  而战争的苦难,却是无可逃避的。

  角野荣子的书正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徐徐道来了“这种世道”。

  这种世道年轻力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种世道老幼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一个小女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默默承受着母亲去世,父亲前往前线,奶奶年迈。在黑暗中不停的寻找微光,睁大眼睛怕自己被黑暗吞噬。

  成长的历程真像一个幽长的隧道啊,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段艰难时光。

  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其他的东西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只求平安和有尊严的活着。

  这世间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日常,最难得的也是日常。

  爸爸口袋里的冰糖渣,最擅长的烤饭团,奶奶用碎布头做的漂亮衣服,都成为了幽长隧道里的微光,成年后带着泪目却值得微笑的回忆。

  作者笔触细腻柔软,很容易把人带入那时那地那情那景。看完整本书有战争终于结束的释然,也有生而为人真是不易的感叹。

  可最打动我的还有译者的那一句:人间虽艰难但自有艰难的乐趣, 人心虽难懂却必有温暖的角落。

  不小心拖稿到了跨年。

  希望明年更好,大家新年快乐,祝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珍惜日常,勇敢生活!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二):在黑暗里,唯有勇气和希望才能指引人们找到光与亮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是高田勋《萤火虫之墓》的原书吗?翻看后才发现,与电影《萤火虫之墓》对比,《隧道的森林》虽然也是战争题材,却带给读者更多的积极与希望。

  作者角野荣子的童年时期在二战中度过,十岁时因战争被疏散到日本北部地区。她用亲身经历编写了这部童书,战争必然带来苦难与折磨,但在这本书里,却也同时看到了很多来自小女孩伊子的勇气和改变。

  日本战争时期,国家民不聊生,人人自危,失去母亲的伊子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原本还算不错的生活从父亲被征兵开始被打破,她不得已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又因为东京沦陷,不得不搬去乡下。

  从城市到乡下的过度,让伊子不大适应,但懂事的她还是鼓起勇气向转学后的同学们做自我介绍,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受欢迎的哪一个,却被大家嘲笑语音语调、以及说话的方式都与乡下孩子不同,起初伊子并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但奶奶曾说过,这样的年代,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忍受,伊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开始故意把自己弄的脏兮兮,刻意学习乡下孩子说话的方式,即便这很难,但经过努力之后,她真的获得了新的朋友,这也让伊子在乡下的生活不那么难过。

  原本生活在东京的伊子生活很优渥,而来到乡下的她,上学途中不得不经过一片黑漆漆的隧道森林,在这个森林里,有着各种可怕的传说,但父亲鼓励伊子,这条路最近,所以每天伊子都要一边害怕,一边鼓起勇气通过。这个森林的秘密太多,但有一个是伊子自己发现的,那便是一个逃跑的士兵,藏在这森林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就像伊子害怕隧道森林一样,逃跑的士兵大概也有自己的恐惧,起初伊子并不能理解,认为他是一个叛徒,但随着时间的流失,长大的伊子开始接纳士兵的存在,即便是男人,也有胆小的一面啊,她甚至开始觉得,士兵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也是不容易的,战争让所有人都忍受着、苟且的活着。

  虽然伊子一直很勇敢,但她依然经历了很多不愿意经历的事情。比如父亲的重病,伊子奶奶在父亲参军因为生病回家后竟然开心极了,并且说出了“生病真是太好了”这样的话,伊子不允许她这么说,但她也深刻的知道,唯有这样,父亲才能回到她身边,奶奶也才能知道,父亲并没有战死。

  战争带给家庭的不幸总不止一个,奶奶也在一次轰炸中去世了,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个之前给伊子缝制的玩偶。

  《隧道的森林》总体调调都是灰暗而忧伤的,但又给人很多希望。除了伊子的坚强和勇敢之外,还有战争时期人与人的关系也让人感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伊子朋友家的妈妈依然能大方的给她吃饭团,而伊子虽然从未叫过继母妈妈,但她也帮光子做了很多事,也从内心觉得光子很可怜,几个原本不属于一个家庭的人们,因为战争而紧密相拥着。

  奶奶说的那句话很对:只要是战争,就一定有战胜国,也一定有战败国。

  这句话很有深意。无论国家是否赢得战争,国家的人民都要因此忍受苦难,所以人们才向往和平,维护和平吧!

  感谢作者用并不美好的战争背景讲述了一个深刻又充满勇气的故事,感谢小女孩伊子,给读者内心带来诸多力量与柔软。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三):穿过隧道,向着明亮的地方

  作为一个宫崎骏的粉,第一次接触角野荣子是通过《魔女宅急便》那个头顶红色蝴蝶结的琪琪,她带着黑猫吉吉,骑着扫把,要去南方看海,独立生活。 当时小小的我以为去远方看海只是宫崎骏的梦想,若干年后的我发现原来原著是角野荣子所写。 那想去南方大城市看海,想买漂亮小皮鞋的小女孩原来是角野吗?肯定是的吧。 再次接触角野,竟然是在上海童书展见到她本人。

角野荣子(右)

  “角野荣子说,自己已经没有几年好活了,所以想写没有写过但值得写的东西。用一个十岁少女视角来写战争,写她义无反顾的叛国,这个女孩几乎是她本身。 她真的是一个可爱优雅的老奶奶,那天她穿的一双荧光粉的长袜子一半藏在了黑色皮鞋里,就像我们能看到的她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这是我之前发的朋友圈,不过完整地看完这本书,“义无反顾”肯定是用错了。谁会义无反顾地背叛谁呢,何况那是一个十岁小女孩要背叛国家呢。 她不是义无反顾地,而是在黑暗的隧道里逐渐摸索着、感受着“背叛”这个词,直到最后看到了光亮。 这本书中的主角伊子,因为战争开始,从东京搬到了乡下,生活开始天翻地覆地变化。她必须要一个人穿过黑暗的隧道才能到学校。而在那片森林里,有一个逃兵,所有人都喊他“叛徒”。 刚到乡下的伊子是绝对瞧不起这样的叛徒的。但是每次穿越隧道的时候,都有口琴的声音陪着她。 爸爸去打仗了,爸爸又因为生病回家了,所有人都在背后对爸爸指指点点,觉得爸爸耍了手段逃回来,爸爸也是“叛徒”吗?同学和子的爸爸是个英雄,可是和子的爸爸却战死了。我还有爸爸。 那个逃兵“叛徒”帮伊子捡回了她丢失的木屐,伊子说了“谢谢”。为什么要对叛徒说谢谢呢,伊子的内心不知不觉改变了。 回东京帮奶奶办葬礼的爸爸遇到空袭,直到很久很久之后,全身缠满绷带地回家了。 虽然他们整天说着“胜利消息”,可是食物越来越少了,身边认识的人一个一个都死了。 直到隧道的光亮尽头,爸爸告诉她,战争结束了。 对于那个逃兵,对于从战场中侥幸回来的爸爸,对于同学光荣战死的爸爸,对于为了避难而死于空袭的奶奶,对于越来越少的事物,伊子在心里究竟明白了什么是“叛徒”吗? 这样的怀疑和内心的挣扎是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就算是孩子也会怀疑“妈妈爱不爱我”。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叛国者,战争意味着什么,广播里说的那些话是真的吗?用孩子的视角来发问这些问题,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子其实心中悄悄有了答案。 童年不都是美好的吗?仔细想想,生活和写作一样,从来都伴随着痛苦的。 想起金子美玲的一首诗: 《向着明亮的地方》 向着明亮的地方/ 向着明亮的地方/ 尽管是一片小小的空间/ 也要跑向太阳照耀的地方/ ——那留守在屋子里的孩子们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四):战争只是一个维度,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儿的不安

  角野荣子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因此在《隧道的森林》刚出版的时候,我便知道了这本书。她以儿童视角记述着一段往昔的疼痛,语言简单、纯粹,看似明媚阳光。然而,有太阳的地方一定有影子。那些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如黑色的影子般在整本书里漫延。

  我是看过一些评论的,很多的落脚点都在赞叹角野荣子将沉重的战争写的柔和,将一个孩子在黑暗中以勇气寻找希望与自由写的真诚。但我想说,战争只是一个维度,我在这部小说里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孩儿的不安。

  以儿童视角侧写战争与苦难的故事有很多。印象里电影《美丽人生》、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都是这种写法。但这些作品更多的是以小孩子的眼睛记录时代的苦难,与在苦难中挣扎的大人。而角野荣子的《隧道的森林》不同,它在真实地讲述一个普通小女孩儿的不安。

  主人公伊子是个敏感的女孩儿,她有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来源于战争这一极端条件,她的恐惧来自生活本身。妈妈的去世,继母的到来,爸爸的离开,弟弟的出生……这些琐碎的在太平盛世也可能发生的寻常,让伊子感受到一种孤寂,年幼的伊子认为她是多余的。

“新婚夫妇这个词,我不怎么喜欢,因为这个词把我排除在外了。”“真抱歉啊,我在这里添乱了,可又不是我主动拜托她嫁过来的。”

  角野荣子也的确写到了战争,但她的可贵在于写出了一个小孩子在非正常社会状态下(战争),最真实的反应。她不知道什么是“神风”,不知道什么是国,更不知道所谓战争的意义。这些东西都是大人强加给她的,她是懵懂的,却做着最符合人性的事。比如,她的心里只有她的家。她知道爸爸生病回家是“不对的”是“叛徒”,但本能的,她是喜悦的。

“爸爸能够回来,我是那样的高兴。虽然少了一个上战场的人,可只少了一个也没什么。而这个人就是我爸爸,真是太好了!”

  角野喜欢用对比和细节展现侧写战争维度下的社会苦难,这一点在萧红和林海音的作品中也能见到。但角野的优势是将这些附着在小女孩儿所关心的寻常琐事中。比如那些俄罗斯糖,还有加了红薯和豆子的米饭,以及“请务必种上南瓜”。普通的吃食往往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当战争的阴影漫过孩子们最细微的生活,作者对战争的抵触与不满便更加直白了。我在这些细微的地方看到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角野没有放大它们反而写的细微,像是闲笔,却细腻真实。

  小说中间的地方,主人公为了避难来到了乡下。这是一个与东京完全不同的地方。新生活一定是难以适应且格格不入的。作者也不意外的运用了“闯入者叙事”。质朴的乡下与东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子的不适应不仅来自新环境,也来自于亲人不在身边的孤寂。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正是战争。作者巧妙地将小女孩儿的心理反应与大环境的独特黑暗结合在一起,将作品主题推向了哲学层面:

“爸爸跟我说过:‘隧道也不会一直是隧道,一定会有出口的。’可是,说不定出口也会消失啊。因为总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啊。每个人都有妈妈,可我却没有。还有,战争开始了,我不得不和最喜欢的奶奶分开。就连爸爸,要是病治好了,或许又会去打仗。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迷路,再也走不出这隧道了。”

  隧道在此处完成了某种隐喻。而我觉得这种隐喻不仅仅是战争层面的,生活层面的,更是心灵层面的、哲学层面的。我看到了作者对“口号”的怀疑,对希望的怀疑。

  奶奶的离开是我一早就猜到的结局,然而读到的时候依旧觉得难过。伊子没能参加奶奶的葬礼,消息传来的突然而猛烈。作者没有过多描写伊子失去亲人的疼痛,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痛至极后的麻木呢?战争的疼痛和失去奶奶的疼痛重叠在一起。战争的疼痛变得更加真实。

  故事进行到这里,一切都变得慌乱,好像只差一点,那隧道就有了尽头。我喜欢这种叙事节奏,慌乱中寻找到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秩序,大抵是对“流离失所”最好的诠释。

  全篇的最后一句是“战争结束了。”作者应是想用这一句点亮隧道的出口,让作品重回儿童文学的轨道,还一个光明的结局。可是战争过后,心灵的创伤真的那么容易抚平吗?抛开战争,一个敏感女孩儿童年的屡屡失去与不安真的可以被安慰吗?

  我想作者也不知道答案,所以才选择了这种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五):“隧道也不会一直是隧道,一定会有出口的。”

  

这是我第一次看角野荣子的书,甚至连由她作品改编的电影《魔女宅急便》,我也对剧情没太大印象了,但依旧记得那位穿着深蓝色长裙,头戴着大红色蝴蝶结发圈的十三岁女孩琪琪,目光坚定,骑着黄色的大扫把在天空飞翔,她常常被提及,可爱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屏幕里,这样的琪琪还被做成迷你冰箱贴,贴在许多人,包括我们家的冰箱上。

《隧道的森林》是一部自传体儿童文学,角野荣子在八十岁时才写下。我翻找这位作者的新闻,终于见到了角野荣子,突然完全相信,书里的伊子长大后成了荣子,她们有着一样的自信和坚定。

我太喜欢照片里的角野荣子了,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时尚的八十岁老太太,她有着不是灰白,而是银色的头发,波波头,瓜子脸,戴着深红色的细框眼镜,嘴巴笑成漫画式的弯月样子,像一种日本女明星式的标准甜蜜笑容。

角野荣子

我相信作家的作品与ta本人总有着极大的相似度,不只是题材上的,更多的是作品传递的人生隐喻,人生隐喻背后的价值观。看过几位国内童书作家在书展上的采访视频,对比写成人文学的作家,他们的确要积极和开心很多,甚至身体看起来都健康不少,我不知道这是写儿童文学的因还是果,但相当钦佩和羡慕。

积极、幽默、童真看起来都不够深刻,但事实上,它们比深刻更宝贵,是许多成年人的一种缺失。揭示真实世界的痛苦和残忍总是很容易,但要找到幽默积极的那一点却很难,就像老苏联笑话,像《美丽人生》里的扮演游戏。

所以,在我看来,儿童文学很不好写,现实类的儿童文学更不好写,我们希望孩子知道真相,但又不要知道太多,我们希望他们理解和熟悉成人世界的规则,却又期望他们保持单纯善良。

到底要怎么做,我觉得《隧道的森林》至少做了一个典范。

战争再怎么样也不能用“轻松”来形容,即使是在二战中侵略他国的日本。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读到关于二战时日本本土的情况,战火虽然在后期才烧到日本本土,却由始至终给当地百姓带来灾难,人们衣食无着,靠典当昂贵的首饰衣物,在黑市交换一点可怜的粮食,甚至连蕃薯都变成日常的奢侈品。鼓舞大家坚持的,是每天广播里的日本又打胜仗的好消息,所有人都坚信——有神风保佑的日本,日本一定会胜利。在这样的爱国主义里,人们欢送着家里的男人走上战场,把有身体问题无法作战的伊子爸爸叫作逃兵,这或许是伊子第一次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刻——她暗暗庆幸爸爸不用打仗,不会死,却不敢跟任何人说。

要回忆起自己十岁时发生的事并不容易,要把当时的想法和心理状态描述下来更不容易,但角野荣子好像轻而易举就做到了这一点。书里的伊子有十岁孩子的任性、懵懂,也有那个年龄会主动寻找快乐的天性和能力,在乡下,她到好朋友家玩,邀请之下忍不住吃了好几个寿司,虽然知道继母告诉过她,如果吃别人的东西,家里没办法回礼,但在连蕃薯干都要晚上偷偷吃的时候,谁能抵挡得住寿司的诱惑呢?

隧道的森林,是一条伊子去往学校的幽暗森林小径,伊子很害怕,书里这么写的:

爸爸跟我说过:“隧道也不会一直是隧道,一定会有出口的。”可是,说不定出口也会消失啊。因为总是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啊。每个人都有妈妈,我却没有。还有,战争开始了,我不得不和最喜欢的奶奶分开。就连正造爸爸,要是病治好了,或许又会去打仗。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迷路,再也走不出这隧道了。

我也有过“总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但我只能让事情慢慢过去,等待情况好起来,可伊子不是这样,她鼓起勇气走进隧道,走出隧道,她站在隧道口,向它介绍自己,大声给自己唱歌,脱下木屐,以便能快速跑过。她用自己的方法一点点克服恐惧,最后像爸爸说的,变成隧道的好朋友。面对战争时也是如此,伊子快速融入乡下生活,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弟弟,替继母分担重任。

总觉得孩子要比大人勇敢不少呀!

战争终将结束,原子弹投下的巨大伤害,不仅有平民的伤亡,还有人们毫无准备地听到日本失败,并且投降的声音。一切都很突然,就像书里最后伊子跑到隧道寻找帮助过她的“军人叔叔”,却听到爸爸大喊:“伊子,战争已经结束了!”

伊子终于能安全健康地长大,成为角野荣子,写下这个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隧道的森林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