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读库1901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3 03:3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读库1901读后感摘抄

  《读库1901》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901》读后感(一):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送瘟神》

  《送瘟神》从简析曹操兵败赤壁切入,科普了什么是血吸虫、人类对血吸虫的研究以及对预防、治疗血吸虫症的历程。

  作者的语言冷静客观,没有文字煽动和感情倾向,全篇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就只有题目“送瘟神”三个字。

  文章结构布置合理,将人类对血吸虫症的认识过程缓缓道来,有纵向也有横向,清晰立体。

  我认为这是一篇好的科普文章,还在于读的过程中我对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和探究欲。比如“仿制特效药”的事情,文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如果以后我自己看到这类的书,就会有兴趣看看。这样读书才能越读越宽。

  针对一条评论“对《XXX》不感兴趣,没看~”:如果一本定期出版的书只刊登读者喜爱的内容,取悦读者,那么无论是书还是其读者,视野都会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能接受其他东西。

  有句话叫“冒犯读者”,我喜欢这种冒犯。

  《读库1901》读后感(二):所谓读库,不过尔尔

  《读库1901》读后感(三):《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中的一个错误

  在88页,《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中,发现有个小错误,虽然无碍大局,但还是写出来,让文章更完美,在该页倒数第二段,介绍演出地点,大众剧场的时候,这样描述该剧场位置:这个剧场南边是前门楼子脚下的广和剧场。而实际大众剧场所在位置鲜鱼口是在广和剧场南侧,即该剧场北侧才是广和,不知作者这里是笔误还是年代久远记忆不清。

  看地图可知,目前大众剧场和广和剧场都在前门大街的改造中不知所终,还好全聚德的位置没变,原广和剧场就在全聚德后半部分的北侧,很好找,大众剧场如作者描述,在鲜鱼口街上,虽然经过改造,鲜鱼口街的位置不免也有所变化,但大体仍在原位,所以我图上标注的位置是我预想的位置,即便有一定误差,也只是东西向。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并不能确定大众剧场就是大众剧场,虽然我童年几乎天天路过,但是我就进去看过一次戏,又搬离了多年,只记得有个剧场,名字不像广和、中和那样确定,不过隐约记得那个剧场就是大众剧场,而且整个鲜鱼口街上也只有这一个剧场,而广和北边若非要说有个剧场的话,那就是原铁道工人俱乐部,现在的铁道博物馆,为此我特意又搜索了很多资料,看到了很多网友拍摄的当年的老照片,并询问了一些同学,确认了我的记忆。当看到当年照片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啊。

  本人从小在该地区长大,父亲即是紧邻广和剧场的前门全聚德员工,母亲就在前门大街上工作,我上幼儿园的路上每天都路过大众剧场,上小学之后虽然搬家,但是仍在前门附近上小学,所以也是经常路过,对该地可谓熟悉之极,虽然现在该地已经改造的面目全非,但童年的记忆是不会错的。

  《读库1901》读后感(四):我的排序

  这期相对不够精彩。首篇差点让我弃读。本期喜欢的文章排序:1.《送瘟神》。2.《东京上空三十秒》。3.《知道“自己在哪儿”》。4.《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其他我觉得可以不读。

  第一篇《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刘大可)真是捏着鼻子看完的,看了四五次才坚持完,无聊又扯淡,全篇从立意到猜想连个普都没有,胡说八道,毫无意义。读一本书就要一篇不落读完是个不好改的的坏毛病。

  第二篇吴钢的《<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一气呵成很好看,一出戏的兴衰也看出历史的进程,世事循环往复,几代人裹挟在戏曲故事中,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成了,人老了,戏还在。吴钢不仅摄影好,文笔也不错,不愧是吴祖光的儿子。

  第三篇《学美术,教美术》,郭绍纲口述。没滋没味,真的就是段记述。

  第四篇《送瘟神 还没根除的血吸虫》(朱石生),这篇文章在这个特别的春节来读,还是挺有意义的。文章讲了血吸虫的历史,也客观描述了日本根除血吸虫的过程。我们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为什么还是战胜不了血吸虫病?这个病有治理的办法,有特效药,可是从建国到现在,还是消灭不了它。作者把和血吸虫病治理的各个阶段写得挺详细的,能找到这些资料真不容易。读完文章,想想那些在朋友圈里发文觉得我们伟大骄傲到战无不胜的朋友,正是有那些无知盲目的家伙,拖慢了国家进步的脚步。

  第五篇《东京上空三十秒》。 我这个木头脑子,过目即忘,好在看了《决战中途岛》不久,这篇文章帮我又加深了一下记忆,捋清前后脉络。岁数大了,对历史比从前有兴趣,文章图文并茂,很喜欢,每个国家的英雄都让人敬佩。

  第六篇《知道“自己在哪里”》。讲了GPS的前世今生,还挺有趣的。科技改变生活,有时一个想法就决定了后来那么多的故事。

  第七篇《金庸为什么这么好》。严锋这篇没啥营养,金庸确实不错,但除了大段引用,我并没觉得他写出金庸有多好。

  第八篇《冰与火的暗影(续)》。写了不了书中的小角色,有些根本没在电视剧中出现。如果完全没接触过《权力的游戏》这篇文章根本没法看。虽然我很喜欢权力的游戏,但没读过书,而且从第一部到现在看了8年了,烂尾又让人坏了味口,好多人物真记不清了。所以这篇文章绝对是为了给这本书画个句号才看完的。

  《读库1901》读后感(五):脑洞大开

  《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这个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的写科幻小说的题材,而且跨越的时间尺度可以非常的大,也适合探究黑暗的人性。

  《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我们总是擅长将艺术和政治连接起来,其实艺术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

  《学美术,教美术》,虽然没有听说过作者郭绍纲,但是从口述中还是能感觉到那个年代跳动的脉搏,作者的师从都是一些闻名于世的大家,现在似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送瘟神》,虽然之前有点怀疑我们是否真的在很早之前就彻底灭绝了血吸虫病,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真相可能更严重。“目前国内还存在大范围血吸虫流行的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这七个省。” 根据文中提到的血吸虫病传染的路径,估计更多的地区也不能置身事外。好消息是,现在血吸虫病有可以治疗的特效药。

  《知道“自己在哪里”》,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离不开的 GPS 技术,其实应用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一个是感谢美国人开放了 GPS 信号,另外就是传说的那个军方“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其实很早就已经停用了(2000年5月)。一方面,GPS 还有很多可以探索而且意想不到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GPS 也带来了很多可怕的“事故”,不能尽信 GPS。

  《金庸为什么这么好》,感觉金庸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还看不看。金庸的好,体现在一些细节的把握,以及和历史的融合。看过不少网络小说,脑洞其实比金庸还要大,虽然文字要粗糙一些,但是可能接受度会更高。金庸当年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其实和现在追更的网络小说也差不多。

  《冰与火的暗影》,看不太懂,虽然追完了所有的剧集,但是《冰与火之歌》中的世界太庞大,细节太多。

  《读库1901》读后感(六):读库1901读后

  这是自为了补齐读库06系列的几本后,第一次在电商平台购买读库系列,京东购物的送货还是很不错的,不过经常还是有点儿边角磕碰,我自己本来也算不上特别爱护书,可以在接受的范围,毕竟像老六那么夸张的包装,别家应该很少有了。新的一年读库感觉纸质有点儿薄,但印刷还是上乘。

右下角

  这次是一下子买了读库1901到1903,在朋友的影响下,先看了金庸先生的部分,1901中是严锋老师对于金庸文本的简单分析,写得还有趣味的。

  全书中最喜欢的是《送瘟神》,小时候背过主席诗词,两首七律送瘟神,当时以为血吸虫现在肯定已经消灭了,看了这篇才知道血吸虫疫区只有日本是彻底消灭了血吸虫,作者朱石生也是读库的常客,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写出了血吸虫的前世今生。

  第一篇《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没有看完,感觉看不下去。自刘大可不做混乱博物馆,转而关注他的微博,感觉没有以前混乱博物馆时期质量高了。

  《读库1901》读后感(七):探求人类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因缘《读库》成就的姻缘,难以计数。

  八年前,《我的抗战》全国巡映济南站的两位舵主,就因此步入婚姻殿堂。老六赴泉城主持两人的婚礼之前,在微博如是评论:“俺的心里,不是不失落的。原来两个人订两份《读库》,如今合为一家,销量锐减一半。”

  其实,事情还有另外一个面向。且不说后来的读小库在新一代之路上陪伴,仅就《读库》本身而言,许多家庭也会因学生成员的成长与分离,使其销量加倍。

  在我这个三口之家,每次我阅毕《读库》,总是向儿子马骁介绍几篇文章。具体到《读库1901》,我建议他留意《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

  刘大可此文,大开脑洞,转换角度,爬梳历史与现实,铺陈知识与常识,探求人类文明的另一种可能。他为支撑现代农业的化肥与农药正名,为没有马匹维持交通与通信乃至政权与疆域的玛雅而惋惜,让人印象深刻。而下面这段话,或可视为他作文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然而,社会上更多的,是自然权利成为绝对权力的掌中之物,太多悲欢不过是后者对前者收授之间的表演。其后的三篇,《〈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学美术,教美术》《送瘟神》 ,便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这一点。

  在马骁读完《读库》后,我俩也总会交流观感。我发觉,他的兴趣与我的并不重合,我为他辨析权利与权力的区别,他却对《金庸为什么这么好》津津乐道。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已届中年的我,与即将成年的他,正处于不同的心境。

  问了马骁,得知他的中学同学还没人持续购阅《读库》,加之他也没有显摆,所以无人发现《读库1503》《读库1803》里他的“英雄事迹”。我不禁遐想,在他升入大学后的某日,某位学友兴奋地对他说:“马骁,给你推荐一本书,名字叫《读库》……”

《读库1901》

  转引《读库1901》几段话:

  这真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人类是唯一的全生态系统顶级掠食者,但也是唯一不能直接食用其他生物的动物——我们几乎只吃熟食,甚至几乎只吃驯化物种。

  而且一旦离开了各种工具,我们既不会狩猎也不会采集。人类才是那个“到了野外连吃都不会”的家养动物,我们在一万年的岁月中驯化了各种牲畜作物,最终结果却是驯化了人类自己。

  今天的世界上同时生活着七十五亿人,唯一的真正原因就是有化肥和农药支撑的现代农业。一旦失去现代农业,就必须饿死五十亿人。但现在连庄稼和牲畜都没了,土地的人口供养能力会迅速跌落到新石器革命以前——每平方公里的平原沃土只能养活一个人。而地球陆地总面积一点五亿平方公里,除却百分之二十一的沙漠、百分之二十的冻土、百分之十的冰川,即便最野心勃勃的乐观估计,全人类也将只剩几千万人——但这是绝不可能的。

  于是从大灾变的第二天开始,不可一世的人类文明已经不可阻挡地土崩瓦解,史无前例的大饥荒迫不及待地赶来收割世界上的幸存者。

  马匹,它们不但力气大,而且跑得快,是交通和通信的不二利器。在前文明的古典时代就已经是控制大面积土地的必要前提,而没有马匹的地方,比如前殖民时代的美洲,几千年都不能建立统一的政权,也绝无可能维持辽阔的疆域,也就无法从广阔的土地上征集粮食,他们的城市一旦扩张得太大,就会将周围的生态系统彻底毁灭,因此骤然崩溃,灿烂的古典玛雅如今只是残垣断壁。

  科学是自有生民以来唯一可靠的认知,它对世界的解释是最能投入实践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唯一能投入实践的,这意味着科学完全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在观察中不断验证的知识。尽管从感性出发,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可这一观点,但这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整个现代文明——千古以来对闪电的无穷解释中,只有科学的解释能造出避雷针。

  (以上六段:刘大可《如果物质文明瞬间消失……》)

  记得当年《大众电影》的封底有一个男女角色接吻的镜头,曾引起轩然大波,反对“接吻”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许多文化部门都感受到压力。我们《人民戏剧》杂志编辑部还就这个所谓“不健康”问题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很多理论家都正色而谈,提出这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只有一位著名女演员用舞台腔“京白”轻声细语地说实话:“其实这种现象古时候就有过,不然怎么能够传宗接代呢?”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出声。

  (吴钢《〈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

  那时不叫国画,叫彩墨画,这是徐悲鸿命名的。我认为这个比较科学,比“中国画”的提法准确。油画、水彩画、彩墨画,都是按照物质材料分类。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也画彩墨画,并非只有中国人画。如同把油画叫作西洋画或者某个国家的画也不确切。反过来说,中国绘画也包括很多种类,并非局限于彩墨画一种。概念的确切性对于美术的宏观教育、美术知识的普及、美术文化的国际交流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能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越是国家强大,越要有博大的胸怀。

  (郭绍纲口述、王立记录整理《学美术,教美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读库1901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