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23 02:0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是一本由[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裸书脊图书,本书定价:129.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一):外行的我花了2小时翻阅了一下

  写的内容对于外行来说并没有那么那么通俗,只能大概浏览一下了,也不想深入的了解那么多。大概知道了设计对人的影响,最近也翻阅了一下社会心理学的书,也是看个皮毛,里面说,人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组成的。也是说周边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和这本说建筑对人的影响有共同之意啊,第一次有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科提供了不同视角的感受,有点意思啊。总之得好好学习和工作,提高一下自我和自己的生活环境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二):一花一世界,你的经验你的世界

  这本书好看,好看的有些意外。原因是因为第一章抱怨太多,以为是一本难看的肤浅的书,后悔购入的时候,随手翻看第二章,忽然发现宝藏。通读下来,惊觉作者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和涉猎知识的宽度深度的掌握,文中看似随手拈来,都很得体,没有矫揉造作和突兀的感觉。

  大即重要、异我中心、基元、瞭望+庇护。

  对萨克学院、雅典卫城、、亚眠大教堂、云门的分析,令人触动。

  长期记忆的情境性导致我们认知的情绪化。。。

  常常读到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三):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5/%e6%ac%a2%e8%bf%8e%e6%9d%a5%e5%88%b0%e4%bd%a0%e7%9a%84%e4%b8%96%e7%95%8c/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 [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 丁丹、张莹冰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9-4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7月9日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四):认知科学迟早会改变封闭、混乱不断熵增的建筑学领域

  我敢预言,将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应用到艺术领域 ,将会成为评论界和学术研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1954年9月18日-)

  很早就看过平克的这句话,不过没想到这本建筑学领域的书来的这么快速。

  建筑学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整天各种主义、名称、概念乱飞,搅和着整个学科鸡飞狗跳,各种山头主义流派林立,研究者也是莫衷一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抓手。

  人类的认知是高度“模型依赖”的,这个最大的模型来源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没有身体和大脑的加工和运算,我们感知不到任何信息,而身体和大脑的模型来源于进化的训练。因此,我们设计的创作的任何建筑形式,如果要让别人很好地感知并理解、甚至欣赏,你必须很有技巧地调动身体与大脑(注意:是别人的身体和大脑)。

  那些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不顾人类集体记忆、文化积淀和共识的所谓突破(主要是各类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不能被我们的身体/大脑/文化模型加工,因此我们无法感知,所以经常茫然。

  建筑和人的关系是相互塑造的,我们成长的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我们又“模型依赖”地去设计了新的人造环境(主要是建筑),因此糟糕的环境是培养不出能设计好环境的设计师的,著名心理学家卡巴金说过:“在醋桶里,你成不了甜黄瓜”。

  那么好环境是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书里讲的很简要,就三条:秩序感;丰富度;自然。很难么?很简单么?

  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提醒是,建成环境会塑造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尤其是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和大脑。环境训练你的身体和大脑模型, 你所有的价值、原则、决策都源于这个模型。 关键是什么环境训练你的模型,谁训练了你的模型,谁就造就了你 。记住“在醋桶里,你成不了甜黄瓜”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五):真心推荐,值得一看的好书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建筑方面的书籍。我对建筑,家居装饰等有着自己的喜好(喜欢宽窄巷子胜过南锣鼓巷,喜欢唐代建筑胜过清代建筑,喜欢古朴的陶器胜过精美的颜色艳丽花纹繁复的瓷器,喜欢北欧风格,不喜欢沉闷的红木),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之前最常听的一句话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人的自尊,而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建成环境的丰富内容,读之令人兴趣盎然。

  这本书从贫乏的建成环境的现状讲起(身在帝都的我对此深有感受,仅是劣质的建筑外表颜色就足以令人生厌),引申到人类如何体验建成环境以及认知的身体基础(这方面的内容十分有趣,比如人类是如何在空间中进行导航的,以及导航能力对记忆的影响,建筑的空间尺寸等如何影响人的创造力,感官侏儒,运动侏儒等概念,我还真的去对比了人手与其他部分的真实尺寸关系……)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讲到由于进化原因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喜爱(这大概就是我选在目前租住的小区的原因,小区内以及周边街道的绿化,让我对这片区域好感倍增,此刻坐在窗前写书评,抬头便是高大的杨树),以及建成环境对于社会行为等的影响(其中的功能可供点对我大有启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回老家总是很懒散,因为偌大的客厅里,仅仅提供了一组舒适的沙发以及电视机,……)。

  好的设计当然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书中阐述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案例,有一部分我相当喜欢,比如美国华盛顿的弗朗西斯.格雷戈里社区图书馆,从外面观察,墙体富有变化的菱形结构,以及部分采用玻璃装饰来反射周围环境,透过部分菱形可以窥见内部的局部装饰。这激发了我想要进入图书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而内部的温暖的色调,高挑的空间,却又可以让人安静下来,享受舒适的阅读时光。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案例。赫尔辛基的国家养老金协会向上拱起的双层玻璃天窗以及灯光装饰 ,大楼入口处于与自然的结合,都是那么的美,而这是在1956年设计的,对比一下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令人惊叹。 瑞士的一座坐落在山坡上的木质船型教堂,温暖,静谧,神圣……。法国的亚眠大教堂,先贤祠。看起来质朴,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布基纳法索干多的小学。当然还有中国的鸟巢,央视大楼,秦皇岛的海岸线上的积木式建筑(就在我母校旁边,虽然书中对此建筑表示赞赏,我却无感,只觉得丑……)

  我发现自己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建成环境更加敏感了,好奇心也增多了。真心推荐,值得一看。不说了,我要去旅行了,那么多好的设计,好的建筑,不去一睹真容,怎么可以呢?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六):皮下积液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建成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意识到当下大多数建成环境都十分糟糕,那么可以读一读本书的引言、第一章和书尾的注释。

  但是如果你早已认识到这两点,那么这本书并不能带给你任何进一步的启发。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开始集中用实际的建筑为自己各章的主题进行解释,可她的解释不是太浅,就是和她的期望相距甚远(当然她自己并不觉得)。比如名为「身体偏爱自然环境」的第四章,为了驳斥另一建筑学家 Christipher Alexander 的观点——高层建筑本质上是与人性化住房对立的——作者举出米兰的一座叫「垂直森林」的住宅楼,一栋外立面种满了树的高楼。

  作者不但没有详细具体地向读者介绍她驳斥的观点,她竟然还认为一栋种满树的房子比没有种树的房子要「自然」;难道是否自然全靠种树那么简单吗?我希望作者能就上述建筑给出更详细的描述,向读者解释为什么那是一座为所在地区环境带来益处的建筑。

  同样是第四章,作者配了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图片(书中编号为4–16),而该图的上文(没有下文)却是:

仅仅作为众多物体中的一个物体,作为空间中的物质,具身地活在世界上,人类就能获得大量知识。

  我实在不明白这和本章论述的「自然」有什么关系。类似这样论点间无法联系的论述在每一章都能找到。

  比如第一章,为什么 2010 年世博会的英国馆就比前文中批评的蛇形画廊要好呢?——不会觉得尖锐的针让人避犹不及吗?尤其是作者在前一页才写道:

尖锐、不规则和充满尖角的构造,往往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是沉闷的恐惧感。

  还有名为「为人而设计」的第六章,作者提到了建筑的审美价值,却肤浅地将奇异当成了建筑的性格,不但无视审美的本质——我们的所感,更加无视了建筑审美与其他所感的不同——建筑是不动的,因此我们无法逃离这种空间的艺术;在艺术中运用张力的表达有很多,但是建筑中,由于它的不动,张力是无法释放的,而无法释放的张力只能带给观众烦躁不安,最终导致无聊。

  名为「你的世界」,作者却只能笨拙地从建筑造型的角度描述一个设计,再用关系模糊的论据「证明」最近的观点;作为读者,我更希望看到连贯一致的论证。然而书中没有,以至于我认为一章中作为具体例子的建筑完全可以和另几章的互换,而不会有任何差别。

  我知道本书的定位并不是学术的,但是即使作为通俗读物也实在不够好,让我想起一个静脉注射时扎了好几针都找不到血管的小护士。当然和那个小护士不同,这个作者却以为自己找着了,其实只给你一个大大的皮下积液。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七):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和生活

  quot;我们塑造出建筑,然后建筑塑造我们。"

环境的设计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人的一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由人建造的环境中,拥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自信,低安全感的性格特点,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良好建成环境带来的美学体验是一种重要但是人们很少关注的内容。

城市环境如何塑造我们?

通过记忆。记忆具有场景性,我们的身份感有时是场景感赋予的,我们的记忆与自己当时所处的场景难舍难分,我们之所以记不清很小时候的事情,是因为当时的空间感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了场景感也没有了记忆。总之,场景性体验为自我感和身份感建立起框架,从而塑造我们,建成环境不仅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场所,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过去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环境塑造出来的。

人同时生活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中,所以体验中包含心理维度:对事件的认知(以及情绪)构成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体验”好像说不清摸不准,但“认知”不是。认知,是一种活动,它需要通过许多过程来理解、诠释、组织来自外部世界(包括社会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信息来为己所用。...... 因此,我们对个人体验的掌控力远小于我们的固有认知,环境对我们体验的影响力却大于我们的固有认识。

唯物是另一种形式的唯心?

从具身心理的角度看是的。当我们发现人类认识世界的范式是“环境-身体-心理”之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深深牵绊,我们的记忆,情绪,感官,知觉,有意识的认知和无意识的认知都是由一个基础赋予的,那就是我们活在人类特有的身体里:我们用活在人类身体里的体验构建起对世界的体验,记忆,认识等一切隐喻式联想,即认知是具身的。

因此,如果我们把身体和心理分开,那么唯物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在内心里体验身体,在身体里体验世界。例如各种实验,对照,推理和论证都是在一个现实的场景中实现的(例如实验室,办公室等),而数据进入内心也途径了人的感官和身体。因此这些唯物结论的得出,也是科学家内心体验身体,身体体验世界的结果。

和建筑有什么关系?

建筑是一个绝佳场所,帮助我们实现物理环境和人的具身协调。所以环境设计的核心是要以人体为中心:自我中心体验和异我中心体验。建筑和房子不同,建筑(architecture)注重美学价值,房子(building)更在意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建筑设计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类偏爱自然环境,因此植物,光线,露天场所更能够激发人们接收信息的能力,提高安全感,有利于增强和邻居的联系。建造绿宅和灰宅相比,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孩子的童年幸福感,病人的恢复率都有所提升。

另外,好的建筑有自己的性格,这要求设计者做出好的隐约,例如鸟巢让人想到鸟的可爱,风,飞翔等;悉尼歌剧院让人联想到被半埋住的贝壳,风帆等。

总之,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建筑史,因为人总是在不断的修建,同时也在不断的破坏。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改善建成环境,同时被建成环境塑造的过程。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八):如何塑造更幸福的生活?这本书给你启发

  为了让生活 △芝加哥鲁利儿童医院,皇冠空中花园。图片来自《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更舒适、更幸福,我们努力挣更多的钱,希望买下更好的房子,搬去环境更好的城市生活,但这些方式需要很好的经济条件,不容易轻松实现。

  其实,你不用这么大动干戈,只需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就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就通过建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告诉我们该怎么优化个人居所。

  这本书里有几点改造生活环境的建议,非常值得一试:

  1. 在生活环境中增加绿植

  我们对自然元素有天然的渴望。在世界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绿色空间充足的城市一直名列前茅。比如芝加哥的一所儿童医院,就设计了一个充满绿植的康复花园,患者在这里待几分钟,就会产生心率变慢、皮质醇和压力水平下降等对身体有好处的生理反应。

  自然景观还能增强我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你大可以在家里和办公室都摆放一些绿植,需要灵感时还可以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

△ 芝加哥鲁利儿童医院,皇冠空中花园。图片来自《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2. 创造更多自然光

  研究发现,自然光能够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而且,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们的人际互动也会受自然光的影响,自然光充足明亮的环境,人们会更主动地互动。如果你想有一个舒畅的工作心情,不妨靠近窗户的位置工作,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你的生活空间。

△ 苏格兰议会综合体,有专门的天窗透进阳光。图片来自《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3. 多用木质的家具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走进某个自然风格装修的咖啡店,觉得格外舒服,正是因为其中使用了很多柔和的木质家具。与金属相比,木材的温度相当恒定,而且木材的颜色是柔和的暖色调,不刺眼;纹路即有规律,又充满变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家中的某些家具,你不妨试着采用木质的。

  更多优化建筑的方法,推荐大家查看全版书,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一个完美居所。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九):一位大学教授的讲课

  

其实这本书很好理解,就是人类认知的具身特点,会让我们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反应,并且影响环境。因此,如果希望人类个体,社会良性发展,就要注意环境,而现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大部分都是建成环境,因此对建成环境的设计,会日益变成未来建筑的要求。

为了支撑上诉观点,作者对人类认知层面进行了粗略的介绍,不是那么深刻,但是足以支撑他的观点,这里不赘诉。我最喜欢的是书里举了许多建筑例子,我回想自己住所周遭的环境,每天上班的路,自己爱去的公园,小时候的生存环境,曾经去过的美术馆博物馆,大学校园等等,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环境和建筑确实影响了我的情绪(作者说会影响你的认知水平),我也回想自己在音乐会或大型会议室时,自己的情绪和举止,也完全符合作者说的建筑功能与人类社会规范的特点。当然我也回想起自己每天上班,坑坑洼洼的路,单调重复的街景,吸烟和垃圾的酸臭,让我压力增大,而下班能去公园散步,我心情的舒缓,这样的对比,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作者说,好的设计,会让人从自身观察转为异身观察,进而提高认知度和自我控制力和幸福感。

读了此书后,我看待周围事物的目光不一样了,我不再无意识地行走在城市里,我开始注意到我周围有多少树木,建筑物的形态,材质和功能,我开始规划自己视线内的物品,我注意光,声音和变化,突然间周围的一切都活了起来,我回忆起自己在国外的生活,我回忆起窗外的风景,回忆起走过的路和细小的街景(我居然回忆了起来,如果我没有去努力回忆,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原来身边有这些事物),我想我以后会有意识地利用环境,让自己更幸福。

这本书其实很像一位大学教授地讲课,文字并不十分平易近人,好在翻译得很好,并不十分难读,书中说,建筑环境并非只是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轻视制造出一个平庸的建筑,或为了节省成本或腐败偷工减料,即使在低预算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设计出有利于人类身心的建筑。政策,学校,设计师,心理学认知学家,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有责任让我们的建成环境变得更好,因为建筑的寿命,可能比每个群体都要长,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受其影响,我深以为然。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十):不行,我一定要换个好一点的地方住……

  如果我告诉你,贫民窟是个糟糕的建筑环境,在那里生活,精神病和心理疾病发病率较高,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里的问题行为较多……

  你想都不用想就会打断我:这还用你说?那可是贫民窟啊!

  然后我说,你住的地方也许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你会更快地打断我:行了行了,别再给我推销你们的房子了。

  当人们表达自己住房需求的时候,一般会说安全、环境好、生活便利……当然这是必要的,而同样必要的,是美学构造,是设计——而大多数人觉得,这是建筑师自己关起门来自我欣赏的事情,反正很玄乎,不好把握,终归没什么用处。

  但作者把它变得不仅不玄乎,还清晰可辨,她坚定地说:一个建筑设计得如何,不只是个人品味的问题——

  设计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得了吧。我住得舒服就行,还用得着你说美学不美学?简陋点,最大的影响不就是心情不好吗?忍忍就过去了。

  但是,高 2 米和高 40 米的浴室是不一样的。引用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的话:它们同样可以洗澡,但后者一定有某种让你感觉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不一样的东西”不只是高度的不一样,也不是“心旷神怡”这类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可以概括的,用研究调查的语言来说:

  “坐在天花板更高的房间,人们的思维更具创造性,对抽象概念有更好的反应,因为觉得不受限制,人就容易创造性地去思考。”

  再看一组研究数据:

  科学家调查了英国 34 所学校 751 名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影响教室设计的方面包括,建筑的颜色、复杂性、灵活性、光照性等,它们对学生学习进展的影响竟然平均达到了 25%。更简单地说,在设计得最差的教室上课的学生与在设计得最好的教室上课的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展之间的差距,相当于一个典型学生在整整一个学年取得的学习进展。

  只要我们塞上耳塞,埋头相信自己相信的,我们总会觉得一切都没错,一切都很舒服,世界呼啸而过,我们在现代社会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得意洋洋,自给自足。

  在 2000 年以前,你可能常常会听见“30 岁就定型了”这种话。如今已被证实是谬误。人们的发育过程是动态的,会随着环境不断变化,即便到你 60 岁,你还有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现奇迹。环境深刻地影响着这一点,这个环境,就包括了建成环境。我们各方面的生活心理在不断变化,而我们的住宅,也正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各方面的生活核心,施加着比你想象大得多的影响。

  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因为给大脑传送信息的主力,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皮肤和其它感觉器官地位并不高。我们觉得我们只要“忍”就过去了,但它过不去,那些“过不去”的东西会一直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影响我们的表现、麻木我们的知觉,进而愚弄我们的生活。

  人们在睡觉的时候会对噪音很敏感:它吵着我,我就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我就烦躁,第二天起来我就没精神,要是再睡个觉再这么吵,我就会崩溃……

  给我们造成这样大影响的,不只是这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东西,比如,还有光线——“光,尤其是自然光,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教室有很好的照明时,尤其是很好的自然光照明时,学生旷课较少、问题行为较少、考试分数更高……没有窗户的教室会加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攻击倾向,而日光照明充足、自然通风流畅的教室,可以促进和谐氛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合上这本书之后,我能时常想起,并且习惯去感受这些细微的差别;但我得承认,在知道这本书之前,虽然看见漂亮的建筑会深吸一口气,但潜在的想法仍然是“要那么高要求干嘛,马马虎虎不也住得挺开心的么……”在入住可怕的学校宿舍时,几乎所有孩子的想法都是“我们要吃苦耐劳,越苦越能出成绩……”

  不是。不是。不是。作者每一页都在坚定地否定这一点。在消费者表示“忍忍就过去了”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也会觉得“反正大家也没那么在意,天天赶工就是我们的工作任务”,而本该比开发商更关注人们体验需求,有过真正建筑美学培训的设计师,也会被这个模式制约。体验者、设计者、开发者,都因为“没必要”的想法,放弃创新,放弃本可以达到的高品质,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惨不忍睹贡献一份力。

  那么该如何设计?《欢迎来到你的世界》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示例。在它将人们对建筑的误解一轰而破之后,你会没脾气地沉浸在它对世界各地建筑辞典般的细致描绘中,许久才肯从这场梦中走出来。

  从梦中走出来之后,可能你还会情不自禁地默默发誓十遍:不行,我一定要换个好一点的地方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