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一):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通过理工科的分析方法,万维钢在描绘真实世界的样子。为此他还一针见血地说,事实上大多数热爱生活的人之所以热爱生活,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小日子和小故事里,他们处理不了真相。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了解真实世界需要勇气和智慧,真实世界太有意思,比“开心”高级得太多,而且了解真实世界,并不一定能让你开心。就像读书可能会让你背负更多的包袱,你也许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惆怅,时而迷惘,甚至时而胆怯。但是读书一定能让你少一些偏见和妄念。你会更有能力去做出科学的判断,你会更有办法,你会更能承担责任,你会有一个更酷的气质。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开心,而是为了认识真实的世界。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二):脑子是个好东西
很早以前码了《高手》,终于得看,顺便把万维钢老师的《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一起学习了,很受教。
我以我眼看世界。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视线聚焦在手中眼前方寸之间的显示屏上,一人一机一世界,看别人的美好堕落,看屏上的碎片世界。我们对朋友圈、微博消息的丝毫变化及其敏锐,但是用目光去触摸感知身边实实在在事物的感觉却越发麻木迟钝。这几本书恰恰让我认识到,眼睛是要去看、去捕捉、去感受的。
我以我心读世界。速食主义在今天充满碎片化资讯的时代大行其道,因为确有市场,也因为人心确实浮躁。人生如茶须慢品,世事似歌要静听,真听真看和真感受之间还是差了不止千里。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世界、去解读世界,不但是一件高级的事,更是一件快乐的、脱离蒙昧的事。
我以我口说世界。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太难,把自己的思想从自己的脑袋里拿出来给别人看其实也不简单。你胸中的万千沟壑,你眼中的大海星河,纵使壮美但却无声,即便璀璨但却无形,终要以己之口述与人听,方无愧于你心中如此美好。
习惯了人云亦云,麻木于随波逐流,这几本书让我看到了打破固有观念去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三):系统论导读
有些人在读书前喜欢查一下笔者,有些人喜欢在读书后查一下笔者。我显然是后者。书中有非常多的系统学、信息学的知识和论点,我以为万老师是搞计算机或者数学的。google一下发现原来是物理学的研究院,但很可惜已经不在“百度”所谓的百科中所描述的,已经从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 CUB · Center for Integrated Plasma Studies离职了 (https://www.colorado.edu/center/cips/directory/past-members),可能专心于进行科普。后来又第二遍读了这本书,还是觉得知识点非常地多,分享别人的观点偏多,更像是小时候读过的《世界名著速览版》,暂且可以认为《21世纪系统论、信息论汇编》。
其实,个人觉得万老师可以把多年的所学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给科学爱好者 (我看了一些他的论文,完全看不懂,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物理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应被束之高阁,或每被人谈起时总是惊为天人,是不是能够对本专业的研究进行通俗易懂的阐述,拉近人与物理的距离。
最后做个三星推荐,中国版的系统信息论的《Reader`s digest》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四):科普小手册
这本书很有趣,这本书的优点是谈的东西很新,讲了各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比如物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也有统计学的一些普及。不足一个是深度不够,作者的文笔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一本里每一篇都很短,未免让人觉得论述不详细,另一个是整本书并没有明显的前后逻辑,更像是万本人在罗胖子那个传销公司的每日播报集合。我其实很好奇万本人怎么看罗振宇的言论和行为,比如“爱就包养”,“暴风和乐视会改变我们的生态” 这些奇葩言论无论是营销包装还是言不由衷,都说明罗本人是个没水平没智商的低级忽悠,作者本人一直是精英路线,真不知道他怎么平衡自己和一个野生国师合伙(我想罗振宇不能算他老板)这一事实?如他书中所说,也要确认偏误么?
书中指出大多数医生是自利驱动的,是按流程保护自己的,而不是为患者利益最大化考虑,这没错,但结论有待商榷,他说肾结石是典型疾病,按流程走就行;头皮屑是疑难杂症,就要定制化方案。问题是什么是典型的疾病?豪斯医生拍了8季,每一个案例都是看起来是典型的疾病最后却发现是疑难杂症,所以这个结论在现实中没啥可操作性。
龙虾教授彼得森不是临床心理医生,他的教育背景没有临床背景,他更偏向于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医生。
中医和西医这种划分本来就不科学,就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我想欧美的正经医院里没人会用查理三世时代的疗法来治病,今天中国的三甲医院里的中医科,有些疗法可真是祖传了几百年哦。
世界观的悬疑这章故事很好看,遗憾是写的有点肤浅,可能还是跟文章太短有关,这一章一个话题是论证AI出现人这样的自我意识的几率在理论上是不太可能的;可能很多担心AI进化的人并没有认真想过人的意识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另一个话题则再次论述了“数学是光,生物是坑”。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五):广泛涉猎新鲜领域的好选择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作者的书。看第一本的时候觉得很惊艳,第二本的时候觉得有些是涉猎过的内容,到这一本,几乎是跳着看了。
最初看完第一本书后,我去追了作者的BLOG,许多内容应该是看完之后凝练了自己的想法,涉猎的范围很广,有些观点深入浅出,很有意思。
后来作者被得到专栏挖掘,专心做专栏了。从此开始,出的书几乎都是得到专栏里的一些总结。
由于作者的信息冗余度越来越高,所以可预测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当然,每一次看他的书,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特别是书中引用的一些书,有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会记下来。然后去寻找这些书!看一看,我看完书之后有哪些新的体会。
可以说该作者对于我的读书单,贡献很大!
本书的内容被划分了很多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联没有特别紧密,所以在看的时候并不影响间隔阅读。
这本书不同于之前两本书在于,书的后半部分有作者的一些思考,偏理科专业领域一些,本人文科生看着看着就阵亡了……
所以我感兴趣的很多在前半部分,其中对于信息的见解以及达芬奇人格,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同时觉得深有感触,认识到一些问题。
还比如,文中列出的亚当斯对于网络言论中认知失调的两个特征:
1、对别人本意的一个荒谬推论。2、远超当前情境的人生攻击。感觉总结的很到位。
万维钢作者的书都属于【广泛涉猎新鲜领域的好选择】分类,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一看。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六):记住故事,忘掉道理
1. 万老师的书读得还不够多。批判决策理性,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竟然没有提到《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不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就用文学的思维,也可以到达同样的理解境界。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写的《经验的疆界》,其实也深入阐述了与此相关的道理。理性is overrated。
万老师讲了一个上个世纪80年代Intel公司的案例,这个案例,很多人从不同的的角度都讲过。从万老师的角度看来,这是决策者克服了“正常化偏误”,正确评估了风险与危机。在《Decisive》这本书里,作者拿这个例子说明,做决策时,要克服Short-term Emotion的影响。拿这个例子,也可以去讲边际效应,或去告诫他人规避竞争打造垄断企业。在我看来,道理是什么不重要,都不过是一种诠释的艺术而已。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像重要的是哈姆雷特,而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不重要。了解Intel公司里发生过的这么一件事,比知道“正常化偏误”、“做决定须克服当下情感因素的影响”、“边际效应”、“竞争的陷阱” 更重要。
2. “如果我们现在都被免职了,新来一个CEO,你猜他会怎么做?” Intel的主席问了CEO这么一个问题后,他俩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经常见到有大V抱怨自己的粉丝说,你们能不能不要一上来什么背景都不给,就问我一些特别私人的决策性的问题?什么我该选择什么专业,该不该辞职创业,要不要和现任分手?大V说,我又不是你,怎么能替你做决定呢?其实大V们不懂,粉丝们只想转换一下身份角度,和自己detach一下,才能获取一刻智慧。想象“如果不是我,换作你”,会帮助你做决策(就不用真的跑去咨询大V,自讨没趣了)。原来所谓同理心、共情力、转换角度看问题的益处在这里。人如果自恋得难以与自己detach,就很难获取真正的智慧。 3. 万老师对性别课题的认知水平,陈旧刻板,甚至无法意识到因此而导致的认知矛盾。讲“丑小鸭定理”时,他说: “第一,你可以随时跳出ˋ默认分类ˊ。 第二,任何一个事物,都没有什么ˋ本质的属性ˊ。 第三,没有好处就别分类。” 然而,后头居然写了一大篇“如果女生成绩更好,为什么事业成功的大多是男的”,讲什么“两性思维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万老师怎么就没认识到,人可以不按性别去分类的,人可以跳出性别这个框架的? 4 讲了意识也讲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居然完全没提到《GEB》。其实还蛮想看看万老师怎么讲评这本书的。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七):好系统的三个特点:备胎、志愿者、骨干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管理
1.追求高层控制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平衡。
(部门战术自由,公司战略坚定)
2.面对下属的提问:最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能说什么
(给了下属超出自己权力范围内的答案,最糟糕)
3.克服噪音的正确办法,是增加信息的冗余度。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4.想要别人充分理解你的意思,最好的办法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多种方式强调。
(口头沟通、微信提醒、邮件备案)
5.既要有创造性、又要可预测,才是合理的信息输出。
(外交辞令,和,感人肺腑,不矛盾)
6.权力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杀一个人,但是我们不杀。
(否决权>批准权)华为,任正非,有否决权。
7.克服自恋、拒绝拖延的终极解决方案:敢于不学什么东西,不做什么事。
8.管理层级差异:老板拥有系统,员工拥有系统中的一个角色。
9.好运加持的两个前提:愿不愿意接受有难度的挑战?做一件事能不能坚持下来?
10.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敢于行动。(挑战权威之后,你就更权威)
11.无欲则刚:人机大战,AlphaGo没有心理成本,人有!
12.Reason 是解释。Cause 是缘故。
(出了问题,应该追究的是Cause,而不是Reason)
13.没有好处,就别分类(没有好处,就别歧视)定位、定岗、定薪酬、定权力范围,必须是对管理有好处。
14.沟通技巧:你应该把别人的需求和你的需求,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15.遇到问题,新手只能看明白问题,老手能发现问题的关键,高手提出解决方案。
16.要想改变一个老系统,上中下三策:上策,达成共识;中策,间接刺激;下策,直接命令。(计划生育)
17.好系统的三个特点:备胎、志愿者、骨干,同时存在。
(备胎=抗打击能力;志愿者=自组织能力;骨干=执行能力)
18.不忘初心=系统最初设定的目标,不能降低。
(初心,是“更高的目标”的一种包装术)
19.正能量的好消息,是兴奋剂和润滑剂的混合体。
20.决策理论水平和决策操作水平,是两码事。
(主动切换视角,是科学决策的最有效手段。)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八):问题是寻常的问题,解法是高手的解法。
书分两种,一种是碰到问题检索查询恍然大悟,一种是本无期待随便翻翻无限欣喜。
这本书大概属于后者。
问题是寻常的问题,解法是高手的解法。
比如说,如何自控?买还是不买,你到底是怎么将钱花出去的。
假如给你八百块,任你处置,然后在你做决定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观测你的大脑活动,并记录你决定购物前后的大脑变化。
会发现,如果你大脑中区域“伏隔核”越活跃,你越可能买买买!如果你大脑中区域“岛叶“越活跃,你越可能选择不买!谁更活跃,就谁做主。
而大脑是感情的中枢,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找寻“理由”帮自己说话。决策,是感情与感情的竞争。如果说来,自控的关键便是调配感情,最好的自控方法便是打断希望压抑模块的正反馈。
以戒烟为例,首先要识别想吸烟是一个感情,其次是承认这是个合理的感情,再次是分析这个感情是怎么来的、有多强、多久了。越分析,越远离。据说最后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资深烟民可得一试。
比如说,快乐总是短暂的,如何获得长久的快乐?
神经生物学认为,只有让你得不到长久的快乐,你才有动力去寻找快乐,你才会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努力奋斗。
面对这个设定,佛学的办法是别太把快乐当回事儿,短暂的快乐是幻觉,人活着是为了体验真实的世界!
脑神经学家则通过“离子通道”来坐实了快乐的机制规律。这个规律有点像青蛙的视觉,青蛙看不见不动的东西,只用动起来,它才能看见!
如此便是,追求多样性和间隔性,均会产生快乐。调控快乐策略就是,浅显的东西用间隔,复杂的事物自带多样性!
再比如说,如何获得好运气?
运气是可以自己调控的,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心理学家偏偏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自证预言”显得有点神神叨叨,心理学家已经归纳出了好运气的行为指引!
当然,也总结出了坏运气着的普遍特征——不敢越雷池一步!
具体表现为,主动去发现周围世界的亮点;多体验一些新东西;直觉上认为一个东西有意思,应去大胆探索;最后是相信自己运气好,哪怕遇到不幸和失败,也要相信其中有希望和机会!
中间穿插着一些喜闻乐见的小问题:如果要拍领导马屁,你说是私下拍好,还是公开拍好?为什么斑马不会得胃溃疡?日常生活中的隐藏动机,明人如何说暗话?复利的鸡汤与真实的世界,为何找不到长期回报率10%?什么时候该相信社会系统随波逐流,什么时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
等等,余不一一。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九):一边推荐一边吐槽
读万维钢老师的书,有点像读武志红老师的书,一方面觉得特别值得一读,也值得向人推荐;另一方面,又很容易遇到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忍不住要吐槽。 1. 万老师的书读得还不够多(或许是因为不太瞧得起文科吧)。批判决策理性,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竟然没有提到《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不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就用文学的思维,也可以到达同样的理解境界。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写的《经验的疆界》,其实也深入阐述了与此相关的道理。理性is overrated。 万老师讲了一个上个世纪80年代Intel公司的案例,这个案例,很多人从不同的的角度都讲过。从万老师的角度看来,这是决策者克服了“正常化偏误”,正确评估了风险与危机。 而在《Decisive》这本书里,作者拿这个例子说明,做决策时,要克服Short-term Emotion的影响。 这个例子,还可以拿去讲边际效应——或者,拿去告诫他人尽量规避竞争、应打造垄断企业。 在我看来,道理是什么不重要,都不过是一种诠释的艺术而已。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像重要的是哈姆雷特,而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不重要。了解Intel公司里发生过的这么一件事,比知道“正常化偏误”、“做决定须克服当下情感因素的影响”、“边际效应”、“竞争的陷阱” 更重要。 2. “如果我们现在都被免职了,新来一个CEO,你猜他会怎么做?” Intel的主席问了CEO这么一个问题后,他俩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经常见到有大V抱怨自己的粉丝说,你们能不能不要一上来什么背景都不给,就问我一些特别私人的决策性的问题?什么我该选择什么专业,该不该辞职创业,要不要和现任分手?大V说,我又不是你,怎么能替你做决定呢?其实大V们不懂,粉丝们只想转换一下身份角度,和自己detach一下,才能获取一刻智慧。想象“如果不是我,换作你”,会帮助你做决策(就不用真的跑去咨询大V,自讨没趣了)。原来所谓同理心、共情力、转换角度看问题的益处在这里。人如果自恋得难以与自己detach,就很难获取真正的智慧。 3. 万老师对性别课题的认知水平,陈旧刻板,甚至无法意识到因此而导致的认知矛盾。讲“丑小鸭定理”时,他说: “第一,你可以随时跳出ˋ默认分类ˊ。 第二,任何一个事物,都没有什么ˋ本质的属性ˊ。 第三,没有好处就别分类。” 然而,后头居然写了一大篇“如果女生成绩更好,为什么事业成功的大多是男的”,讲什么“两性思维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万老师怎么就没认识到,人可以不按性别去分类的,人可以跳出性别这个框架的? 4 讲了意识也讲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居然完全没提到《GEB》。其实还蛮想看看万老师怎么讲评这本书的。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读后感(十):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所以要学会客观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