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21 04:1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锦集

  《艺术的慰藉》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 / (澳)约翰·阿姆斯特朗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一):所有的意义

  艺术品是艺术家思考和技巧的混合产物。在美术馆里,作品是观赏者与画作者之间产生的唯一联系。当静止在一幅作品面前,停留脚步,开始思考的过程,作品就已经对你产生了作用。人们总是习惯性深挖所有事情背后的深刻意义,也许所有的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艺术品也是一样,我能站在你面前,让思维放空一下,就已经得到了慰藉本身。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二):艺术是我们的工具

  今天看完了阿兰.德波顿的《艺术的慰藉》。应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通过第一章把艺术工具化,具体给我们带来什么作用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生动而具体,容易理解。

  其他章节从更多维度进行了进行了论述。对批评家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人们总是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作品,它打动我们的是哪部分情感,无法去提炼。批评家正是起到的这种作用,去提炼,去促使创作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整本书读来,不觉得枯燥,让人想继续读他的其他著作。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三):治愈系作品

  艺术可以提供一个宏大而严肃的观点,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辛苦艰难,这点在浪漫主义式的壮丽作品中尤其如此。也就是那些描绘星辰、海洋、宏伟的山脉和大陆裂谷的艺术品中,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激起一股令人愉快的惊恐,让我们理解到人类面临的灾难相较于永恒之道是多么琐碎渺小,从而使我们能够平心接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免遭遇的那些无法理解的悲剧。如此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恼怒与担忧就得到了抵消,与其坚持我们被低估的重要性,而企图矫正我们遭到的羞辱,我们可以借着艺术作品的帮助而致力于理解——进而欣赏——我们实质上的微不足道。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四):艺术慰藉超赞的一本书

  这是一直都在期待,赶紧买几本,自己看还有送朋友,超赞的一本书。阿兰·德波顿经典力作,发掘艺术七大疗愈功能,解决生活难题,治愈心理,美好人生的生活指南。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治愈系艺术著作,150件经典艺术品、四大人类主题,重新定义艺术功能。随身携带、简单易读的治愈系读物,150件经典艺术品、四大人类主题,发掘艺术的治愈功能,为生活服务。

  1、知名畅销书作家、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经典力作,全新修订!

  2、颠覆以往的艺术解说方式,发掘艺术的疗愈功能

  3、150件经典艺术品、四大人类主题,全面解析艺术的七大功能

  4、把艺术拉下神坛,让艺术为生活服务

  ��S�

  t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五):艺术的慰藉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艺术书。 以往我们接触到的艺术类书籍,要么以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分类,要么以流派分类。但这本书分作者提倡以艺术的功用进行分类,比如有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无法用语言说明的哀愁,有些作品给予人们希望,有些作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同时也倡导艺术展也以此规划,这样的分类让我们这些欠缺艺术知识的外行可以抛掉对艺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仅仅从作品本身感受思考。

  这本书最最特别还是在于作者本身。作者将常人对艺术,对生活的误解和偏见描写的非常准确。并且通过对一个个作品的讲解来帮助我们化解这些误解和偏见。 “对于特定艺术类型的敌意,可能衍生自真正令人痛苦的经验” “幸福不会因为你为人和善而且心怀好意就自动降临在你身上” “在这副图像里,科学与艺术携手合作,为我们令人惊恐的脆弱赋予了悲剧性的宏伟色彩”

  这本书是一本讲解艺术的书,作者的言语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这本书特别特别好,是超越了一本讲解艺术的书可以带给我们的。 看过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是不再把艺术看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艺术其实就是最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最终也是回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通过作者对一些画作鞭辟入里的讲解,讲到如何面对自己,如何接纳自己,如何面对生活,好像也是经过了一场心灵的旅程。

  总之就是非常好的一本书,特别推荐大家来看一看。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六):有用的艺术

  在读之前,这是一本没有期待的书,以为是德波顿一贯适合轻松阅读但又不会让你觉得太过直白消磨时间的小品文(没有不敬)。

  但读完以后:尽管在艺术作品呈现的主客体关系、艺术作品与现实人生的关系(艺术作品何以成为艺术作品)等等问题上,不能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真的叹服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现出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让我推荐,不妨把“爱”和“政治”两篇拿出来反复读几遍。

  不同于以往阅读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著作,德波顿在这本书中的立场极其鲜明和坚定,那就是艺术作品必须对现实人生“有用”,甚至开篇首先就发问“艺术有什么用处”。

  “有用”一贯在艺术领域受到排斥,“为艺术而艺术”,让艺术成为曲高和寡的代名词,“我们总是把艺术视为一种神奇的东西”,因为神奇,甚至不能轻易质疑,至少“圈外人”不能。于是艺术又带上了一些特权色彩,离普罗大众又远了一点。

  但德波顿却直接了当地“把艺术视为工具”“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因此要“找出方法将艺术作品当中的价值观落实于世界上”。艺术作为工具,甚至在恰当的时候就可以被“摆在一旁”,不可成为改革人生的牢笼。

  “艺术的真正目的是要创造一个不再迫切需要艺术的世界,一个艺术不再显得如此特殊的世界。”

  艺术能不能或者应不应该“完全聚焦于人类的需求”?我个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如果暂且搁下批判性思维这个工具,不去臧否这种为艺术交代任务的立场,让艺术尽可能成为一种有用于现实人生的疗愈手段,对于我们而言,总不是一件坏事。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七):非常通俗,文采斐然,见地深刻。

  现代世界认为艺术非常重要,它是一种和人生意义极为接近的东西,这种极度推崇的观点,可见于美术馆的设立,政府对艺术品的制作和展示所投注的大量资源,艺术理论的崇高地位,以及在艺术市场中的高价买卖。

  尽管如此,普通人和艺术的邂逅却不一定都那么顺利,我们可能在参观过备受尊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觉得没有太多的感动。

  比如说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我们的心中充满困惑,仿佛少了一些什么,我们纳闷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整个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会责怪自己,认定问题一定是自己的学识或是感受能力不足。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个人身上,而是在于艺术界教导售卖和呈现艺术品的方式。

  自从20世纪以来,由于艺术体制一直不愿意回答艺术,到底有什么用处,以至于削弱了我们和艺术的关系。

  说来实在不公平,要想了解艺术到底有什么用,竟然被人贴上了缺乏耐心,不具正当性,甚至有点不礼貌的标签。

  如果说艺术其实具有一种目的,不但能够清晰界定,也能够用简单明了的字眼讨论呢?

  艺术可以是一件工具,但是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它是什么样的工具,以及这件工具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你可能也听说过这句话,工具是身体的延伸,可以让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自己身体构造上的不足,比如说手臂不够长,工具因此成为必备的要素。

  我们需要切割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用刀子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需要携带水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用瓶子来满足这样的需求,那么艺术作为工具,能够帮我们实现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如同其他工具,艺术也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他弥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只不过这些弱点是心智上的,而不是**上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弱点称为心理上的缺陷。

  我正在读的这本书里指出了7项缺陷,因此就为艺术提出了7项功能,艺术当然有其他功能,但是这7项显然最具说服力,最为常见。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八):艺术的慰藉——用艺术抚慰心灵

  

在2021年之前紧赶着把这本书看完了,作为2020年的最后一本书,我觉得它收了一个很好的尾,让我有一种舒适感、满足感。本以为会花很长时间来研读,没想到只用了四天就全部读完了并与作者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其实在书的前半部分我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不赞同也不反对,只当作是另一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没想到越到后面我越认同作者的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在我们心中发生反应的过程,让我了解到艺术除了视觉欣赏以外还能在人类的情感中发挥作用,艺术哲学因这部作品获得了进一步填充,扩展了崭新的面貌。

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他为了清楚阐述自己的观点而采取了将自己的理论细化、递进的方式,再结合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四个要素——爱、自然、金钱、政治,详尽地说明了艺术为什么能作为抚慰心灵的工具以及艺术在情感生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整个过程非常严密,极具说服力,可以说你即便不去欣赏那些艺术作品,你也会为作者的言语动容,与其说阿兰·德波顿是一位作家,我更觉得他是一位心理学家。他看清了人生的艰难、人性的弱点然后告诉大家:没事的,人人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帮自己重塑勇气和希望。但他又不是直白地说,而是想通过艺术这种媒介更广泛地发挥作用,这点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他发现了一个独特地看待艺术的角度。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欣赏、喜爱一些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填补了我们情感上的空白。这个观点非常耐人寻味,因为我们通常很难说清我们为什么会偏爱某一类型的作品,为什么对一些名作无论如何就是欣赏不来,作者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也许我们不该带着目的性接近艺术,但若能从艺术中学得爱人的能力,获得自愈的本领,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作者的叙述非常平和,他无意强迫你接受他的观点,他只是把事实摆在了世人的面前,这本书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根本不得而知,但他并不迫切地想知道答案,他只把自己的想法当成了一种美好的期盼。可以看出,作者对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因此才会形成如此独到的见解,除此之外,作者更是将世事看得极为通透,很多看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人确实不清楚自己的艺术品位,进而被资本家的消费主义利用,使社会的整体品位降低,从而只注重金钱、利益,不注重审美、发展;如果任由自由主义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混乱,在某些情境下,自由应该受到限制才能增进我们的福祉;提升民族自豪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点我们国家就做得相当不错,很多中国风的艺术类作品都很优美、别致,有一股独特的气质。

众所周知,现代艺术之路并不好走,时代已然改变,传统主题已不再贴合如今的价值观,作者的建议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他的观念虽然不够全面,但是很务实——“我们亲近艺术的终极抱负,就是应当找出方法将艺术作品当中的价值观落于世界上。”也许艺术的影响力很小,但它却是一座连接个人心灵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哪怕一次极小的思想上的震颤,都有可能引发一次剧烈的、彻底的改革。我们当从艺术当中吸取教训,改进人生,每个人都能收获那份独一无二的美好。

P.S.这个版本不推荐购买,虽然装帧很棒,但字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很累眼睛,而且定价颇高。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九):混乱的生活中,艺术给你慰藉

马蒂斯 | 《跳舞的人》

  阿兰通过《艺术的慰藉》这本书,传达了一个他的观点:人类沉淀的表达都和艺术有关(或者说,人类沉淀的表达大多都可称之为艺术)。

  表达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创造了语言,又创造了诗歌、小说、绘画、雕塑、电影、建筑……然而,为什么人类会自觉不自觉地创造这些呢?忘了从哪本书里看来的,当中认为:人类集体的表达和诉说,本质是由于人类的脆弱,所以人类在各自的生命中留下痕迹都是为了寻找共鸣与慰藉。

  艺术,就是各种各样的表达符号。所以艺术不是小部分人的专属,不是一个存在遥远殿堂里的东西。

  《艺术的慰藉》让我明白,人与艺术间天然的关系,很多人都会感觉自己和所谓的“艺术”完全不沾边,但事实,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微小的或更宏大的艺术创作之中而不自知。

  装修一间房子,或是打扮自己,这都需要艺术的第六感,你是自己生活的创作者。

  书中阿兰如数家珍地讲了这么多作品,让人看到了艺术背后的故事。这些作品的来源无论是哀痛还是幸福的灵感,它们都记录着这个世界。虽然艺术作品有记录世界的功能,但这并不是它们的义务是。

  阿兰在这本书里说: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慰藉人的灵魂。

  是啊!这个世界如果不是这么严酷,我们对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也不会有那么大的需求。在欣赏艺术的体验当中,最古怪的一项特征就是艺术作品具有偶尔能够令我们感动落泪的能力。

  《艺术的慰藉》让我看到阿兰阐释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也无意中教给了我感受、理解艺术的方法论。怎样从艺术中汲取力量,具体的艺术作品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这就是艺术。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还可以指导生活。艺术的慰藉9.2(英)阿兰·德波顿 (澳)约翰·阿姆斯特朗 / 2019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十):01 来吧,踏上爱之旅

  书名:艺术的慰藉

  作者: 阿兰 德波顿

  一、概要:

  这本书有三个模块,艺术能带来什么?如何欣赏艺术?再分别从爱、自然、金钱与政治四个主题去剖析艺术品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体现。德波顿采取了亲近的态度来讲述艺术,没有申明艺术的距离性,而是全书贯通地在指出,看!艺术就在这里。它无处不在,艺术的最高追求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求美的变革。

  这是一本我会在将来某天重新捧起并再次留恋的书,仅仅在阅读过程中,我就从中寻觅到平和的心境。这本作品不同于事无巨细介绍艺术史的学院派作品,在德波顿看来(我深深赞同),对普通人而言,拥有自己独特看待、理解艺术的眼光更重要。

  打开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引用原文中一段话:「艺术的真正只想应该是降低世人对于艺术的需求。并不是说我们有一天应该对艺术探讨的对象——包括美、深刻的意义、良好的感情关系、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短暂的体认、同理心等——失去热爱,而是说我们一旦吸收了艺术表现的理想之后,便应该治理在真实世界实现艺术仅能象征的事物……艺术爱好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艺术作品不再那么有必要的世界。」

  如果未来世界,人心充满热爱、悲悯,对生与死的敬畏,宽容与理解……那么,艺术,就是我们本身,不需要从外寻找慰藉了。

  二、杂想:

  第一部分 艺术于我

  「记忆」艺术是一种保存体验的方式,我们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美妙体验,都需要有人帮助留存下来。……艺术去芜存菁,协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具意义的事情上,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

  「希望」赏心悦目的作品所带来的享受乃事出自我们的不满:我们如果不觉得人生艰苦,美的事物对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策略性地夸大美好的方面,能够产生这项至关紧要的功能:精炼与浓缩我们克服人生种种艰难所必须仰赖的希望。

  「哀愁」我们需要帮助,才能在最早的经验里找到光荣,而艺术正能够为这些经验赋予社会性的表达。……艺术可以提供一个宏大而严肃的观点,让我们检视自身处境当中的辛苦艰难。

  「成长」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点,我们才有可能成长。……接触艺术对人很有帮助,原因是艺术能够针对在我们身上引发防卫行厌倦和恐惧的疏离性事物提供鲜明深刻的例子,并且允许我们在私底下慢慢学习如何以更细腻明智的方法解决这些事物。要克服自己对艺术作品的防卫心态,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一更加开放的心胸面对我们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到 陌生感。

  我们常常被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包围 而筛选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喜恶,对不喜欢的东西仅仅是出于第一反应,而非经由深刻思考之后的结论。与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接触,是一种反感、排斥情绪可以安全消化释放的环境。这里磨合性格所采取的方式,不是压抑本性,展现出温和圆滑的面容 而是首先接受自己的喜恶,然后与之面质,了解这陌生的事物,然后尝试学会接纳而欣赏: 对自己厌恶之情保持警惕— 理解不同,一些(将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品可能是光怪陆离的—找到相同之处,或许是心态的相似之处,同样的嘶吼和疏离感(如 呐喊)

  「欣赏」我们的一大缺陷,同时也是导致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直存在周围的事物。我们之所以痛苦,原因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面前的事物所具有的价值而总是渴望着自己想象之中存在与其他地方的美好事物。……在艺术的带领之下,对于何谓珍贵的事物,我们能够重新找回较为精确的评估能力。……艺术能够向平凡人生中难以捉摸的真实价值致敬。

  德波顿质问了习惯的力量,它让我们生活更加高效是在于它让我们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恰恰相反,生活中有意义而细微的事物就被忽略了。在艺术家的笔下,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具有了值得留恋的意味,或许因为维米尔的画作,让人开始留意房间里一天当中地板上不同的光束。

  第二部分 我观艺术

  什么样的作品算为好的艺术作品—顶级艺术馆中陈列的作品吗?在百年前默默无闻的梵高,今日备受推崇——便是对于权威性的一种质疑。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自豪地成为带着主观色彩的评论家。

  与识人是一样的,从不同角度走进作品,得到的评价与认识可能截然相反。这一观点在《艺术的故事》当中也被反复提及:艺术品展现的技艺+其背后承载的意涵,两者不可偏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艺术的慰藉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