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闲散的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21 03:3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闲散的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闲散的哲学》是一本由[爱尔兰]布莱恩·奥康纳(Brian O'Conno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散的哲学》读后感(一):这书真不是故意反着写?

  这是一本看完让人不敢闲散的书……各种摆事实举例子,证明人不能闲散、闲散注定走向抑郁和毁灭……可能只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才知道我在说什么。推荐不想闲散、想给自己打鸡血的朋友赶紧看看这书。有点怀疑这本书是钓鱼的书,专门钓想闲散的人,让人看完不敢闲散。举了各种哲学大师反闲散的观点,包括康德、叔本华、黑格尔、马克思、维特根斯坦……

  《闲散的哲学》读后感(二):一本“一本正经”的闲散哲学书

  如果想要把这本书当做为自己的闲散寻找借口的书籍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我也抱着这样的小心思来忖度这本书,直到我真正翻开它仔细阅读它时,我才明白这本书展现给读者的,是多么一本正经的闲散哲学!

  你平时是个闲散的人吗?你爱这份闲散的感觉吗?当你闲散的时候心情是如何的?会闲散多长时间呢?……诸如这些问题以及更多关于闲散的疑问,在我阅读这本书前就很想找到作者——爱尔兰作家布莱恩·奥康纳——给予的问答。或许我的初衷是想借助这本书开导我日常生活中习惯性感的闲散所带来的负罪感吧!所以,最后的结局,我似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找到了自己一些些对于闲散的底气,那就是不必为闲散而背负罪恶感,闲散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谁都可以选择拥有它使用它!

  这本书我之所以形容它为真正“一本正经”的在探讨闲散,是因为它确实从各个方面来阐述了闲散之性状,包括历史,意义,价值观,状态表现,各方论证,结果等等。

  那么这么一本“一本正经”的探讨闲散哲学之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我想每个人读来一定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对于我而言,这本书里对于闲散的正名,对于现在现实社会对于普遍价值观的挑战,以及身为女性通过性别差异分析得出的对于闲散的不同认知实践,让我更进一步的清晰了自己的一些闲散状态的内在。本身哲学,不就是更让自己了解自己的意志,明确自己的思想的东西吗。

  找到书里最解放我个人的几点观念,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一个是对个体自由的再三论证,告诉我闲散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闲散获取自由之快乐,通过闲散获取自由之意外成就与收获。第二个是对价值观的再思考。回到上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在日常闲散的时候都会伴有或多或少的负罪感。这本书里对于现有价值观之于其他价值观的相提并论,给了我打开另外一层思考模式的机会,确实,闲散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不必为后天形成的普世价值观所绑架,而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而忽略了放飞自我的自由所带来的各种美好状态的迸发。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因为无法一时毫无顾虑的享受起这份闲散来,所以,每当迷茫困惑或者不安时,这本书或许真的有用!

  《闲散的哲学》读后感(三):以人的闲散反抗机械化的忙碌

  我想我确是一个闲散的人,于是在这本书中,更有共鸣之感。 正如我无法从西班牙斗牛中看出胜利。对公牛而言,除了死亡,并没有其他结局。所谓的反抗也只是成全了观众的亢奋。 在这个已忙碌到习996以为常的资本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的命运像极了那愤怒的公牛,怒火满腔,却找不到可宣泄的对象,自以为是斗争的反抗却更逗引起观众们的兴奋与欣赏。除了绝望,毫无胜利可言。或许真正有效的反抗反而是对反抗的放弃。就像Munro Leaf笔下的公牛斐迪南,安静而麻木地坐在斗牛场上,漠视着观众的愤怒与斗牛士的绝望。 于是从废青到佛系,温柔的斐迪南主义者们试图用颓废反抗后工业时代不成功则成仁的异化。这种反抗在某些人甚至已经激烈到了放弃婚育的程度。然而颓废如“三和大神”便真的能够收获快乐吗?为孔夫子所痛心疾首的心不在焉与无所用心正侵蚀着我们对现实的批判与思考。我们或许可以在颓废中摆脱他者强加于我们的价格,却也失去了诞生于自我的价值。我们无法从没有自我价值的人生中感到快乐。 那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够清楚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吗?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美好生活”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那么我们所处的社会机制一定出了问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关于自我与生活的答案。 在大多数哲学家的眼中,闲散本不应算作一个答案。正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这句话:“我不知道我们为何存在于此世,但我很确定,我们不是为了来享受生活的。”似乎深刻的思想注定要与苦闷抑郁如影随形。但爱尔兰哲学家布莱恩.奥康纳无疑是个例外,用最一本正经的哲学批判梳理着闲散从伊壁鸠鲁直到马尔库塞的历史内在。 或许这正是现代人所真正需要的,并非将闲散作为生活的某种愉悦点缀或修饰(依托于手机和网络的现代娱乐已孜孜不倦地从事于此,并为我们编织其另一张虚无的罗网),我们所真正需要的,乃是明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闲散之真正内核所在。不管身边的人事如何风驰电掣,我们总要让自己有思考价值与意义的时间。我们是否在为自己而活,现在这般快速高效地跑完这一生是否真的如我所愿。我们总要有时间做些他者眼中没价格而只对自我有价值的事情。而闲散的价值或许即在其中。 如果你想找一本轻松有趣的小书,《闲散的哲学》恐怕是要令你失望了。但如果你想要寻找某种使自我解脱于忙碌焦虑的功利主义樊笼的思想与哲学,这本书当是你的最佳选择。

  《闲散的哲学》读后感(四):闲散,我理解的有时限的一种态度行为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谈的是闲散的“哲学”,翻看以后才知道说的是关于“闲散”的哲学,这是一本深度的哲学理论书。嗯,光说看书里引用的各大文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中与“闲散”相关的言词论据,就觉得作者关于“闲散”的研究引经据典、深入分析各家意义,不愧为21世纪专门论“工作和闲散”的哲学专著。

  看书前,对于“闲散”的理解,其实并没有太多深刻,是一种态度,但也仅仅是态度的一种,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中间不免都会有闲散的状态存在,该是一种偶时的“调味品”,可有可无,没想到作者还专门为此做了一番研究。

  书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并最终揭示那些解释闲散不适合人类的武断和错误之处。这些哲学家不乏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波伏娃、席勒、马尔库塞等人,对于闲散的批判,以哲学批判的角度来为闲散证明它接近于自由,但不自由不是懒散,也不是只顾个人喜好否定。

  作者定义的闲散是无需滤镜,无需自我调控,无需为了克服因自己的某些不足而进行心理斗争。

  闲散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具有多重含义,不同的情境会导致根本性的差异。文中的闲散定义:在工作中,闲散不是休闲,不是自由,不是懒散,要区分开来。在生活中,闲散是玩乐,但也要从理性和感性来对待,相对于于自我约束、自我实现、自我管理。在道德上,闲散就是懒惰和倦怠。

  我想,闲散是某种意义上个人的一种行为态度。在自由的选择的基础上,自我管理的自主放逐。闲散并不是一个需要被批判的贬义生活态度,是面向积极以后的背后修行。

  闲散只是一种有时限的体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少能看到有人闲散(悠闲、满足、平静)的过完一生,或多或少总会有要去“奋斗”或“努力”的时候,会有个“小目标”总想有达成的,毕竟生活不仅靠精神,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便需要“努力”行动的。

  当我们处于闲散状态时,即使最终结局或目标并不明确,我们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不需要在发现自己闲散状态就如临大敌,感觉堕落、无用、后退,后悔不已,虽然很多观点觉得人要独立自主、有用、效率才是应该保持的核心态度,刚好与闲散相反,但是我觉得也要有平静愉悦,才能体现出人的态度对于价值感的成功有用。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会一成不变,不同阶段,人生的意义更是不同,闲散可好可贬,在于自我建设,在于自我认同。有时候闲散的工作更上进,闲散生活更愉悦,闲散的态度更积极,闲散的社会外松内紧,闲散的哲学可大可小。

  《闲散的哲学》读后感(五):闲散是我的一种向往

  “闲散”很容易给人以贬义词的感觉,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看了《闲散的哲学》,才知道将闲散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已经超过了千年,闲散一直都被归为恶习,我们都敌不过历史的长河。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已经根深蒂固,虽然现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有些人的思想还是会比较保守陈旧,难以改变;还有一个很贴合的例子 ,就是迷信思想,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即使很多现象已经能科学的解释,但是很多人还是迷信,觉得老祖宗留下的说法不会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时候连我们都会相信,总有些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

  而我一直很想拥有闲散的生活,我理解的闲散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散漫无聊,而是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工作时游刃有余,生活中除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还能有专属于自己的时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人会说这种状态不存在,首先说工作,工作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遇到难题解决不了,不就不是游刃有余吗?再者说下班后的时间,要想有自己的时间,那就得做个自私的人,不管小孩不管家人,不然怎么会有自己的时间?我想说的是,工作游刃有余,是说的一种努力的心态,不代表没有难题,遇到难题迎难而上,有时候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努力过了没解决也不会遗憾,并且发现能力不足的时候,会想着提升自己的能力;下班后回家,小孩家人到底占用的时间有多少可能大家没有计算过,但是谁没有捧着手机的时间?刷朋友圈、看小说、看抖音,时间的流逝也是飞速的,所以感觉一晚上没什么时间又到睡觉时间了。其实这些时间不也是专属自己的时刻吗?那为什么又说是一种想法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容易处于紧绷的精神状态,这种时候可能看似工作效率很高,实则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工作,不舒适的环境能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它并不是一下子可以爆发的,而是一点一滴侵蚀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事件的处理思维方式等可能并不好,个人的情绪也容易失控,也极容易延续到生活之中。有个负能量的传递:主管工作没做好,被经理骂了,主管回到办公室又把员工骂了一顿,员工下班回家,看到小孩不做作业,就把火气发到小孩身上了。这样的例子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这样的生活也不舒适。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很容易暴躁,想想那段时间小孩好像也特别不听话,动不动发脾气,摔东西,抢玩具……工作心烦,生活心烦,等等一系列的不满意;近期自我调节后,心态平和了很多,神奇的发现小孩也不发脾气了,姐姐开始关心妹妹了,给我相亲相爱的感觉体验,同框画面真的很美……嗯,心情美美了,生活美美了,世界都美美了!

  经常说,要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但是很多时候工作真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谈不上多热爱,俗一点就是为了什么赚钱。我想说的是,我们选择不了做什么工作,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工作的态度,我们选择不了热爱的工作,可以在业余选择花些时间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这也是我对闲散生活的一种向往!

  ���

  《闲散的哲学》读后感(六):难道你想没什么意外 发一生的呆

  难道你想没什么意外,发一生的呆,墓志铭只要写,人畜无害。

  ——五月天《Do You Ever Shine》

  讲真,我喜欢这首歌。很燃,督促人向上,登攀,而越过山丘之后的失落该怎么排解呢?当然是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了。

  人类自始至终都是不自由的,从前,他人奴役我们,而现在,我们的奴隶主就是自己。我们不断让自己做这做那,否则内心就空虚得难受。用一个词概括——“无聊”。

  无聊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是旧欲求得以满足,而新欲求在孕育之中的状态。满足欲求会带来短期的愉悦,但追求的过程,包括无聊,都充满痛苦。如何解决无聊?找到新的欲求。

  于是痛苦开始循环。

  那我们能不能闲下来呢?拿女性举例,传统观念认为,女子婚后就应该在家里闲着(如果经济宽裕,甚至家务都不需要干),的确有不少女子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波伏娃则认为,真是由于这种“闲散”观念,剥夺了女子实现自我的能力,甚至剥夺了她们自我提高的能力(因为闲散状态下的人,是无法专注训练某一种能力的),从而使得女子心中所想别无其他,唯有如何吸引丈夫,从而过度发展了“性”,成了“女性”。

  其实上面谈的还是人类的社会性。既然在社会中,那就需要通过劳动获取价值,一个真正闲着的人,是不见容于社会的。所以在完成最基本劳动的基础上,能让自己闲一点么?

  我就不在这里继续讨论能不能闲的问题了,只谈几句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人类自从进入平民社会之后,阶层被打破,有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和盲目乐观的态度,便人人都想激流勇进,飞黄腾达。而多少人能做到跨越阶层呢?不能说几乎没有,但极少。因此,如果想有一番作为,和万千人争高下的话,那这个人是闲不下来的,焦虑感会伴随他一生,也没办法说服他闲下来,哪怕到了他实在拼不动的时候,他也会说至少努力过,不遗憾云云。执迷不悔。

  如果远离颠倒梦想,对自己所在的阶层安然处之,而且能忍受社会的压力和身边人的指责的话,那或许能够做到闲散吧。

  我是前一种人,所以无法体会闲散者的心境。甚至很多时候会觉得那样是没出息的表现。而没出息地过短短一生,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和所有闲不下来的人一样麻痹自己,对自己说闲不闲不重要,对自己所做的事乐在其中便是好的。当然,如果忙着做自己内心不认同的事,那就如同身处泥犁了。

  我自知凭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翻译估计是做不到天下第一的,译一本能流传后世的书,更多看的也是机遇。就我看现在市面上的书,绝大多数是注定被遗忘的,以公司名义做宣传无可厚非,是商业行为,但有些作者、编者、译者们不厌其烦地以个人名义做宣传,变着花样天天在各个平台发,不知道你们自己烦不烦,反正我是看烦了,你们难道心里不清楚什么样的书能流传下去,什么样的书是注定要被遗忘的吗?当然,我也会发些宣传文,但首先质量得过得去,数量也以我不觉得恶心为限。挣扎于无望之事只能徒增虚无感。

  鉴于此,我会拿出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扶持新人上,虽然过程十分辛苦而且时不时怒火攻心出口伤人,但是可以不带功利地真心相待,又何尝不是人间乐事。再者,这么一代代传承,终会译出一两本真正能流传后世的好书的。

  仅以这篇书评献给本书另一位译者赵铭。当时她白天教书,晚上还要彻夜改翻译稿,还要被我骂,真是辛苦了。现在她去无锡工作了,希望以后有缘再聚,登高楼,摘星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闲散的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