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是一本由钟晓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08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恨》读后感(一):遗恨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钟晓阳的《遗恨》。之前看过她的《停车暂借问》,虽然语言风格我还挺喜欢,但是整个故事有些过于工整,于我好像隔了一层什么。
《遗恨》的开局很有张爱玲的感觉,但是看下去会发现是很不同的风格,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本身。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苦衷和不得已,即使是原静尧,尤其是原静尧,看过少年壮志意气风发的他,再来看被生活和自己的野心逼到穷途末路以致丧失人性的他,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当然,正如书中所说,“原来行差踏错都是这样一步步”,并不是别无选择,只是自己断绝了自己的退路。
虽然结局给了黄宝钻以归来复仇的希望,但是即使真的复仇了,那之后呢?掩卷真觉无限悲凉。
:因为在书中宝钻的名字几乎没有与她的姓氏相连出现,我看到结局才意识到,不知道“黄宝钻”这个名字是不是暗合那颗开启噩梦般故事的巨型黄宝石?
《遗恨》读后感(二):遗恨#书评
曾拜读钟晓阳十八岁的开山之作《停车暂借问》,勉强至半而弃。那本末附了张爱玲致钟晓阳的回信,寥寥数笔,颇有赞许之色。那时我合上书页曾叹,亦不过是十八岁所成之作。
如今费了不到一日看罢《遗恨》,方觉张爱玲识人之毒辣。笔法雅致、行云流水,许久未见过如此娇矜而不流俗的文字,只可叹天赋使然。她的伤悲若画作光谱,可介于张爱玲与蒋晓云之间,又没有白先勇那般自怜。残留着民国时代沪上的金粉,点缀着山间宫殿里的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末丑均涂上了厚厚的粉底,遮起了心底的鬼魅,伴着悠悠的岁月轮转,望向那深不见底的死水波澜,看那钟鸣鼎食之家里的世态炎凉,看那沉沉雾霭下的人情冷暖。
此书伏笔颇多,无数的前后照应像是镜中的时光在翻窜流逝。钟晓阳于重写之际删去了题中“传奇”二字,许是再多的曲折离奇,夺权争财、绑架谋杀、兄妹乱伦、两女共夫这些细细碎碎的桥段,置于此景彼情,并非“传奇”罢了。
《遗恨》读后感(三):二十年
看完了晓阳小姐的三部曲《停车暂借问》《哀伤纪》和今天读完的《遗恨》,一直有一个问题,二十年作为人生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到底可以充当怎样的一个角色。 《停车暂借问》的第一部宁静与千重少女少男的爱情故事,古典诗意,温柔的月光,温柔的人儿,可能太久没有读爱情,这段故事给我的感觉持续了很久。第三部《却遗枕函泪》宁静与爽然更是让我读到流泪的故事。二十年,命运让她没能如愿,却依旧有着可以爱那么长那么深的爱情。 《哀伤纪》前段《哀歌》是把爱情作为信仰的创世纪的故事,续篇《哀伤书》不再是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浪漫故事,二十年,一个人可以爱很多人,可以经历许多几乎充斥于人生每一时段的淡淡哀伤的情怀。 《遗恨》的二十年遍布了上级阶层权利,财富的斗争,剧情开篇缓慢点缀着温馨,后面就如疾驰的列车上下颠簸。宝钻从十二岁爱上一个男人的小女孩,长大成结尾说出“我要报仇”的复仇者,接下来的二十年可能就是对这二十年回忆的一个延续。 “二十年没有多长,不够我们脱胎换骨,只够我们世故些,困顿些,幻灭些。”可是这二十年可能却足够接下来的二十年去细细品味出新的味道。我还是比较喜欢读《停车暂借问》的感觉,可能还有太多新的东西需要去填入二十年这个时间段内。像坐过山车一样,虽有些恐惧,却着实刺激,等下坡后再慢慢品味,不用着急。
《遗恨》读后感(四):尺子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误解,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金有树患有肺病,举债治疗,最后病逝。有媒体报道说,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为他送行。遗憾,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感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遗恨》读后感(五):尺子的后感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误解,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金有树患有肺病,举债治疗,最后病逝。有媒体报道说,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为他送行。遗憾,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感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遗恨》读后感(六):尺子的后感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误解,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金有树患有肺病,举债治疗,最后病逝。有媒体报道说,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为他送行。遗憾,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感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遗恨》读后感(七):剪不断理还乱,是向张爱玲的致敬
1. 翻开第一章,跟随年轻主角一路行至太平山山顶豪宅,拜访嫁入豪门的姑母——这是不是很像《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篇?主角于一平的设定很像男版的葛薇龙,当然,打动葛薇龙的是物质诱惑,打动于一平的,自始至终是情爱的诱惑。
2.第五章结束,一平去墙角点蚊香,他静静地蹲着,不说话,“看着蚊香烟扭成笔直的一股上升,辛辣的烟熏得他冒眼泪”——像不像《倾城之恋》里蹲在灯影里点蚊烟香的白流苏?
3.钟晓阳对张爱玲效仿痕迹是明显的。除了情节,还有文字的繁复和叙事的腔调——
「黄昏的光景里一切镀上了金。一轮咸蛋黄夕阳向海倾侧,像给破开了流出一海面的金液。香槟金、锦鲤金、烂银金、烟丝金,不同黄金比例的金。」「走在赶出船的人潮里,被推撞着拥挤着,他有从天上回到人间的感觉,山上发生的一切只是一场乱梦。」「他非常清楚知道她不会来了,但是仍旧站在那里不离去,直到弥敦道上湿淋淋的霓虹招牌一个个放亮,直到售票处停止了卖票,看电影的人都进了场,大堂地上狼藉着雨天湿报纸与脏黑凌乱的脚印;直到所有失望难过被雨稀释,一点一滴从他心里消失,干干净净没有了任何感觉。 而她始终没有来。」「她仿佛是他青梅竹马的小表妹,蚊帐垂落的房间里,一整个夏天的下午连续成一个长而伤感的永昼。床板咯吱,蝉鸣轰炸个不断,椭圆镜映着半格窗子的花飞花落云来云往。」4.《倾城之恋》的收梢,张爱玲写: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遗恨》的篇头,钟晓阳疑惑:那许多的错是如何造成的。那噩梦般的旅程,自何处起始。那深渊中的坠落,至何处终止。那枚因果的种子,又是何时种下的。
5.张爱玲的笔下,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时代的背景衬得男女的心事明明暗暗起起伏伏。《遗恨》里,亦隐现港岛97之前三十年的风云激荡:
1967年,香港动乱。劳资纠纷引起工人运动,再演变成反映暴动。当时的英政府出动武力镇压。紧急法令、催泪弹、土制炸弹,都进入市民生活;
1971年,保钓运动。抗议美日签署钓鱼岛协议,学生和市民举起标语牌,走上街头。
1997前夕。
只是想看一个爱情故事,然隐隐看出了港人的一种传统,一种性格,一路走到今时今日。
6.跌宕起伏似《半生缘》,拍成剧一定好看,实在是,没有想到那样结尾。
7.一些名词,原文里保留港台译名,戴卓尔夫人,占士邦,柏德菲纳,积架,荷里活,有旧时代小说的味道。书末附有港台译名和内地译名的对照表,细节好评。
《遗恨》读后感(八):爱恨痴怨,终究梦一场
山顶的那片海景房仿若被施了魔咒,谁人一踏入,就陷入了这无法被摆脱的咒语。
遗恨,是谁的遗恨?
合该是一平的,偌大的家族、纠缠的恩怨,本该与他毫无瓜葛,可是一步错、步步错。他爱金钻吗?或许爱过吧,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龄,那样一位年龄相当的大家小姐向他释放好意,能不爱吗。可也是恨的吧,恨她的隐瞒,恨她将他拖入的恩怨纠缠,直至死亡。他爱宝钻吗?一定是爱的吧,爱到可以忍受流言蜚语,爱到愿意为她远去。可是像一平这样的人,他又不爱谁呢?天性善良,近懦弱,相信每个身边的人,却也被身边每个人欺骗戏耍。程汉痛打过他,可他却愿意放对方一条生路;明知自己人生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和静尧相关,却到最后也不愿意相信对方会伤害他;明明发现了程汉母亲,可以避免后来发生的一切,可是他还主动送人一程;龙龙不是他的孩子,可他为了龙龙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一平做错了什么?错在两次出轨,先后娶姐妹两人吗?错在认错了孩子、认错了兄弟吗?错只错在接到的那通电话,他不知道,已经坠入泥淖的姑姐,引他进入的,会是一个怎样宿命般的未来。
也可能是于珍的遗恨,本是千娇万宠长大的姑娘,却这样生生被蹉跎也蹉跎了别人的一生;先后害死两任丈夫,为的是什么?最终落得个半身不遂的下场和女儿仓皇离去,为的又是什么?千方百计搞到了山顶大房的地契,可最终呢?她悔吗?恨吗?应该吧,不然何至于疯癫。
是程汉的吗?或许能归宗,也不至于被契兄害死,抑或是不知也就罢了,街头鬼佬混一辈子,也好过死不瞑目......
是宝钻的吗?不该出生在这个家庭,不该爱上表兄,不该远走欧洲近十年。可她又做错了什么呢?错只错在出生在这个吃人的家吧。
是金钻的吗?是静尧的吗?这些看似笑到最后的人,看似奋力一搏最终赢得一切的人。可他们又能安眠多久?在九年婚姻中,金钻是否在时刻担心自己的秘密被暴露。静尧呢?他追逐利益的一生可曾停下脚步,惦念一刻那些被他伤害过的人。
……
恨也罢、爱也罢、痴也罢、怨也罢,这山顶黄氏一族,最终也走到了这个下场,妻离子散、兄妹离心、父死母疯,空荡荡的海景房,真让人不禁想起那句“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啊”。更可怕的是,大洋彼岸还有个宝钻,在虎视眈眈着她的家乡、她曾经的家人,故事竟是个未完待续。
莫名地,开始写书评的时候点开了粤语歌单。不拘听的是什么,不拘唱的是什么,仿佛听着节奏和咬字,就进入了那个纸醉金迷却暗流汹涌的黄家大宅,那个从未改变过的港岛。
有人说这是过渡时期港岛浮躁、不安心态的折射,追名逐利,人人在抉择,为着模糊不清的未来想多加一层盔甲护身时,也就多了一支可以刺人的矛。黄昏时,一平看到了“一轮咸蛋黄夕阳向海倾侧,像给破开了流出一海面的金液。香槟金、锦鲤金、烂银金、烟丝金,不同黄金比例的金。”可他没看到,那耀眼的金色后,是暗沉的红。
想想古时的宫斗大戏、现时的豪门纷争,何时的现实,又不是今时的现实呐。利益、感情、恩怨,从未停止过牵动人心、人性。看似镜花水月,实际触手可及。
《遗恨》读后感(九):书 | “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
每一次看完钟晓阳的书,心头都有一种气鼓鼓的感觉,为什么她笔下的爱情都充满毁灭性?好吧,我承认,其实《遗恨》只是我读的第二本钟晓阳的作品,其它再无。前些日子读《停车暂借问》的感觉现在还记得,然而《遗恨》的背景更为宏大,人物之间的关系连接更加叫人震惊。
从大家族,到香港这个城市的命运转折,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城市的变迁牵扯着。有一个进入了大家族里的亲戚,就好像自己的命运就与此相连了。姑姐于珍二婚嫁入了黄家,在学校当老师的于一平先是去为宝钻补习,后来又和姐姐金钻约会结婚。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之后的爱恨情仇了。
虽然我觉得情节有些啰嗦,甚至狗血,但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
钟晓阳小说三部曲:《停车暂借问》、《遗恨》和《哀伤纪》,先是看了《停》,它的高度和文学性都已经在那里了,再读《遗恨》的时候反而觉得怪怪的。《停车暂借问》是作者十八九岁时的作品,虽然以年龄来判定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什么好的标准,但是当作品上了一种高度的时候,便很难忽略关于它的种种细节。
年龄大了再看爱情类的小说,真的不再只是看情话细节,也不是一味地关心男女主角有没有在一起,而是读完之后的一声长叹,故事也映照着现实,所有的一切现实都会成为过去,不然就是梦一场而已。
豪门生活并非是人人都渴望或者接触过的生活,但偶尔从文学作品中窥视,会怀疑这样的生活和争斗还会出现在当代的社会里吗?应该是有,但却并不平常。97是香港社会的一个临界点,连在《遗恨》的结尾里,我原本期望故事有个正常的完结,但是钟晓阳还留下了一个伏笔,对于家族里的仇恨她誓言要靠自己讨个说法。不知道作者在未来会不会将这个故事继续下去呢?
看完《遗恨》的当晚,一直在听钟晓阳填词的《最爱》:
“红颜若是只为一段情 就让一生只为这段情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世只怀一种愁 纤纤小手让你握着 把它握成你的袖 纤纤小手让你握着 解你的愁 你的忧 自古多余恨的是我 千金换一笑的是我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我 只有那感动的是我 只有那感动的是你 生来为了认识你之后 与你分离 以前忘了告诉你 最爱的是你 现在想起来 最爱的是你 以前忘了告诉你 最爱的是你 现在想起来 最爱的是你 红颜难免多情 你竟和我一样”
一百年听上去好像很长,可是一辈子却没那么长,在一生的时间里,绝对有一个人会让自己觉得既爱又恨,可是到了人生的最后,当回头张望一切,风平浪静,所有做出的选择在大海的波浪甚至都激不起一丝涟漪。只能会心一笑,因为你知道,埋恨在心,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你也许会喜欢
《遗恨》读后感(十):再也没有纯白的灵魂,自人类堕落为爱的仆人
钟晓阳三书——《停车暂借问》《哀伤纪》《遗恨》,我是倒着读的。这样说也不算太准确,我差不多去年其实读过了《停车暂借问》的古早版本,忘记是怎么知道这个作者,如今读完,全然了解我迟早要知道她。
新经典这版,翻开扉页就有这理由:那封Ms. Chang写给Ms.Chung的陈年旧信,瞬间把你抓到三十多年前,那是张爱玲尚未离开我们的时刻,她亲手下笔,驳斥传媒乱写,倾心赞叹的钟晓阳,如今以三卷书加总近一千页的体量,向我们吐露从中国北方到中国南方,甚或辗转寰宇的情爱力量。
你相信吗?《停车暂借问》里的钟晓阳,已经预感到她此生全部的命运。她不是亦舒不是琼瑶,更不是所谓第二个张爱玲,她不需要,她有她自有的整个世界要讲。
和绝大多数年轻男女一样,我相信爱,只不相信它能那么恰好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在十八九岁就爱过,在二十五六也爱过,爱这件事那么虚幻那么无常,让人讲起来就觉得肉麻和破碎,特别是东方人,好像少讲一些爱才比较正常,太喜欢谈情爱则容易显得歇斯底里。我们惯讲规矩,惯讲伦常。
不过钟晓阳从十八岁就把成年人的虚伪拉下来了,她的“政治不正确”开始得极早,早到在中日战争背景下她写一个中国女生爱上日本男孩的故事,简直大胆到想被家长抽耳光。可这份爱纯度又那么高,像红楼里黛玉爱宝玉那么单纯,让人没办法再拿家国的事情去痛骂他们。
当然究竟也不是有爱就大过天,赵宁静知道她不可能和千重在一起,“一步花开,一步花落”,初恋的事,无需等到古人说的“三十年为一世”,就迅速凋零坠落,只留下回忆里圣洁的光晕了。
后来遇见爽然,都是中国人,都是东北人,而且靠得这样近(沈阳到抚顺,几乎是可以走路到的,从四台子出发……),总归能够相守了吧。竟也不是。
他是有未婚妻的,而宁静这边,“熊大夫向我求婚,已经好几次了。”每一份相爱,或许阴差阳错间,都要伤害许多其他人,在爱里的两人或许暂时不觉得,等到情热的高峰过去,又得山峦崩摧,大哭一回。
年轻的钟晓阳已经垂老了,《停车暂借问》还未到终章,她就不让赵宁静哭了,或许她自己读红楼读出了最底层的颜色:泪水对于整个人生是很轻的,在那些液体中,什么血啊泪啊都是很轻的,后来我们还能活着往下走,是因为我们爱过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之后,能够以类似的感情,爱所有人了。
钟晓阳把许多话都说到头了,让人读完之后失语,变得愣在当场,无话可说。《停车暂借问》这层里,收束时有了《四世同堂》的稠度,旧情复炽或者天涯相隔都不再重要,她在长长的后记里回忆家族史,童谣伴着东北乡音,历史真实混杂个体情感,你可以说她在这里讲自己母亲先认识“满洲”后认识“中国”是“大逆不道”,但细细去了解为何东三省人民也得承认那时偏安,享受过“王道乐土”的宁静岁月,也就理解了过往从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爱过的东西与人物再禁忌再诡异,也抵不过那真的是爱,而人,很难克服自己。
更“惹人讨厌”的《哀伤纪》,干脆前弃《停车暂借问》的复杂战乱,后绝《遗恨》的港岛风云,纯然以第二人称近乎恋人絮语来写爱情。
推理迷如我,是有一度想依靠《哀伤纪》来串连三本书彼此间的线索,这里的“乱世的人,愁深似海”,是不是指涉另外故事里的什么人;为什么男人一直想走,女人一直又不放手;一九〇六年的美国地震末日谣言,是不是在暗指后来其他地区的山摇地动人心奔突……
后来这些谜团绕得我很累很累,在有限的梦境里也被缠住。终于我决定不去想那么多,在每个读钟晓阳的凌晨都不去想那么多,她自己写说,“灾难发生的时候,最可怕的是人。谁是人,谁是兽,马上就可以分得很清楚”。那我不要自己制造阅读的灾难,就乖乖地,浸入她的故事,听她说。
怀着矛盾的心情读《哀伤纪》,自己越喜欢,越怕别人不喜欢。同时自己越喜欢,也怕别人越喜欢。我知道我掉进去了,清晰地看到了。无能为力,太像爱情了。
很多人读一次钟晓阳,觉得很八点档。男男女女,舞步变幻,再换舞伴。但这套书的宣传语却反复说故事里只有一段爱情,黄碧云甚至说:“2014年的《哀伤纪》是1986年《哀歌》的时光变奏,她记得的爱是同一个人。在两个小说里面。”到底是读者的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
去《遗恨》里再找找答案。
《遗恨》是她最抓马的一场大戏,不知道抵得上多少《溏心风暴》之类的tvb台庆剧。总之在情节层面整个爽翻,想看什么颠三倒四乱伦扒灰这里都有,像撕破脸的红楼梦(对不起但钟绝对是深度红迷,她整个生命和爱玲一样,绝对有大半掉在红楼式的绮丽里),或者学当代年轻人的时髦话语,是“德国骨科”教学现场。
这还是文学吗?不端庄不斯文。它当然是,文学书写人,这就是人的本质,人的赤裸和人的真实。故事里的他们只是比很多现实的人勇敢,跨多几步,把我们内心翻搅的犹豫实践出来,而这实践,创造爱也创造恨。
《遗恨》,如其名,直到最后,留下的是恨,留下的是一个等待完成的复仇。不过钟晓阳不是莎士比亚,她停在这里,不告诉我们再往下走是什么,由我们去填补,或者也不。
请记得,爱的背面是遗忘,如果有恨,就是铭刻。
回到文本里再读,你会看到她一边让人物快乐地在情欲里翻滚,一般极度残酷地刺破他们的心境。这里再没有《停车暂借问》式的探索,也没有《哀伤纪》式的呢喃,从未成年到成年,桩桩件件情事,做了的人都得吃下蜜糖也背负罪疚。
“占有是一件奇妙的事,一样东西一旦属于了自己,不管它带来多大的不快乐,人会发明种种理由继续保有它。”
“事实是这场经历令他身心皆疲。只想远离人,和人的一切想法、动机、打算。有点什么改变了。从前以往他理所当然便接受并赖以建立他的人生观、对世事的理解和诠释,他发觉全是他的想当然。可以说他从未理解这世界,而这个发现过程也许从很早以前便开始,也许从金钻的第一个谎言便已开始。”
“茶在他们中间早就凉了,坐在那里只觉无风自寒。”
“那国家正走向经济开放,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不愁无商机。也许她先成立一间公司,小心挑选投资项目。只要把握住一个机会就可以了。有过一次成功,就有了第一块踏脚石。有了第一块就有第二块,小公司会成为大公司再成为企业。从跨境,到跨国,到跨洲。她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她要这个王国茁壮强大。”
而无论钟晓阳自己要不要,她的故事绝对自我生长去了,在万千读者脑内,在文学的现实里。甚至不必要谈隐喻,就这表面的故事宫殿都如威廉古堡一般藤蔓丛生,每片叶子和着风奏不同的调子,每个听者只要有心,都会被窥破什么,然后捂紧耳朵,张大嘴巴,惊讶地发现,自己就是她笔下的某位爱之罗网捕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