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衰退》是一本由[美]艾伦·格林斯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荣与衰退》精选点评:
●最后一章和小结比较有见地,之前的故事熟知美国历史的人读起来可能有点冗长
●无论你是否从事经济金融行业,这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杰出作品,可以一睹巨人视角的世界观。这是一部从18世纪到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史,讲述的是过去百年间全球最强力量的形成、崛起、壮大以及期间波折与“没落”。创造性破坏是格林斯潘一以贯之的故事脉络,然而到了成熟、重负的现阶段,这种创造性破坏的原旨也没能继续推动引擎强劲前进。于是,美国到了“大衰退”。毋庸置疑,过去200多年间美国创造了地球上最成功和伟大的国家长成记录,从一片荒地,到选择工业还是农业道路,再到制造业的辉煌以及电子信息业的卓越领先,创造了几代人的美国梦。而美国,还一直在给自己找对手,没有对手的世界舞台是寂寞的吧,危机感才是保持卓越的要领之一。这样的对手,值得较量。
●翻译顺畅,像讲故事一样,节奏感强。借别人一句话“内容丰富,对很多细节描述也颇有看点”。可以对美国经济史有个大略的了解。
●格林斯潘的手笔,美国经济通史,以创造性破坏及其影响做为叙述框架,解释力强,值得一读
●很清晰了,创造性破坏力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字里行间全都是记者的书写方式,既缺少政策制定者的大格局,也缺乏学者的精尖深。可能是老爷子年龄大的缘故!
●一部美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发展简史
●美国实行高福利政策以及缺乏投资资源带来的活力缺失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作为美国经济简史来说,格林斯潘这个名字很有力度,这样通读更容易理解几次大衰退的前因后果,也比较能理解美国以经济为基础发展国家的各种策略,尤其在今天读来,颇有玩味。
●挺有借鉴意义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一):繁荣与衰退 总结与问题与药方
这是本经济史著作,大量的数据充实其中,阅读颇有难度,但完整的坦诉了美国这个当今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很值得一看。 总结: 1,美国经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大炮加黄油是立国至今的永恒政策。 2,美国精神就是国民高流动产生的冒险精神,和由之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天赋,勇于推陈出新,创造发明无限。 3,资本至上,利益至上,务实逐利。 4,建国就建立了教育为本的制度。 问题: 1,人员流动性下降丧失了拓荒时代勇敢突破的精神。 2,基建已经陈旧落后。 3,大公司垄断造成的年轻人创业趋势下降。 4,巨额社会福利支出导致的巨额国债。 5,为一二次工业革命建立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三四次工业革命的更新迭代。 作者开出的药方: 1,降低社会福利,从额度型福利改为固定缴费型福利,推迟退休年龄。 2,降低税率。 3,政府缩编,降低开支 4,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中国的准备金制度)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二):事实证明我猜错了
一部宏大的美国经济成长史,信息量特别大,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很难通过这一短短的一千页去完全理解,美国的经济发展
这背后后更多的影响因素,而本书更多的是梳理整个运行的过程以及重要的事件,虽然短短一两页,其实背后有很多的信息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
所以,个人感觉,还是要结合其他读本,才能更好的全面的了解那个时期各项决策背后的根本原因
总得来说,美国一方面得益于一站和二战,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创造性破坏。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是不是要在进行创造性破坏呢?美国能同意吗?美国走过的成功的道路,必然会设置重重关卡,即限制了别人,其实也把自己困住了。
个人感觉这次特靠谱还是有大概率连任,很想知道,他还继续玩出什么绝招,真的是捉摸不透
PS事实证明我猜错了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三):《繁荣与衰退》
原刊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7月13日-书情 罗东
在世界经济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能持续增长的经济体。美国也不例外。导致增长减速或停滞的因素各有不同,而对于美国,前些年被论及、被反思较多的是金融危机、产业向全球转移和贫富差距,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不过实际上,面临这些因素挑战的,即便不包括每个经济体(如产业转移)也至少包括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差别在于如何去归因、评估和调整。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将今日美国一路往回追溯,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罗斯福新政到南北内战,再到更早些时候的英属殖民地。在这条路上,他认为造成美国繁荣或衰退最关键性的变量是整个美国——上自经济和社会政策、下至企业和人们的观念--处理“创造性破坏”的态度和方式。“创造性破坏”由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它指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革新既产生创造,也带来失业等破坏性后果。格林斯潘因长期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而为更多人熟知,他靠他的政治经历和经济思维指出美国衰退首先源于整个社会能处理破坏性后果的能力在下降。在他看来,回避它或采用那些平等但不公平的举措都无助于避免衰退。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四):一部卓越的美国经济简史!
建国之初,美国的发展路径:托马斯•杰斐逊:由自耕农组成的中央集权农业社会vs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依靠工业生产推动经济进步、依靠银行灌溉国家经济运作的城镇化国家。两个经济体:北方资本主义经济vs南方奴隶制经济,美国内战最终决出胜利的一方将商业文明传遍北美大陆。 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这三大生产要素的富足促进商业文明蓬勃发展。资本流入、国土扩张、移民涌入、河流密布便利交通运输、矿产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巨大。 创造性破坏(生产力提高)的产生:1、制造使用更强大的机械装置;2、降低基本经济投入的成本,让更多自然资源进入经济循环(廉价帝国);3、更高效地利用生产要素(原材料、能源消耗越来越少,集成度越来越高),生产率提高;4、交通成本下降,地理位置重要性上升;5、实时通讯,产业链成本下降,供需联系更紧密。
“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王”摩根等美国商业巨头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他们创造了新事物,而且因为他们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创造了组织管理新事物的有效方法:1、促使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新发明;2、高效远途运输,整合原材料和生产要素;3、把原本不相干的经济活动整合起来,从原料、生产(上下游产品)到销售的全链条。如洛克菲勒从石油起家,进而发展炼油(多种成品油)、油桶生产、输油管道,组建公司联盟,最大限度削减成本,使油价断崖式下跌,生产率快速提高,积累个人财富的同时,也造福社会上的普通民众。此外,他们都积极回馈社会,投资教育、图书馆、医院等社会事业。
最伟大的单项发明:是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替代之前的合伙制企业和特许经营企业)。而非期货交易、专利权保护制度?
《繁荣与衰退》读后感(五):unprecedented age
个人的碎碎念,可能前言不搭后语,本来也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就这么着吧。
了解美国,从经济史入手可能比别的国家,需要从王朝更迭,文化兴替来入手要更合适。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因商业而改变,包括人种,饮食,城乡模式,包括统一标准化的全国连锁,背后都是因为它的商业逻辑。
其实才短短100年,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从前几千年都不曾经历的迅猛的变化,并且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快。100年前,人均寿命仅为40岁,3/4的劳动力终身都在农田里,艰苦劳作。一次灾害或者收成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令人绝望的穷困。休闲活动是奢侈。夜晚又漫长又危险,只能绝望的等待着黎明的出现。出行是非常缓慢的并且路上处处都是危险。就像林肯所说,最大的奢望就是“一张没有藏着毒蛇的干净的床”。 边缘化人群的状况就更差了,妇女平均生育7-8个子女,其中一半会在1岁前夭折,并且承担着所有的家庭重担,连法律都规定,妻子劳动所得,全部归丈夫所有,她完全是丈夫的附属品。
女性地位的提升从来不是谁的赠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脑力劳动相比于体力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个方面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其次是家用电器和方便食品的发明,极大的减少了家务的时间,比如洗衣机,洗碗机,面包机。
在这个角度看,我们没有理由失望。普通人的舒适程度已经远远比当年的国王要高。而且,很多很多商业模式的成功,就是源自于,把原先的奢侈品变成大众都可以消费的东西。比如电脑,汽车,钢材和石油。
但是人类也拥有了相比于之前,威力破坏力都无比巨大的工具,各式各样的新型武器就是最好的证明。并且这种全民化的舒适生活的追求,也是建立在对地球资源贪婪的索取的基础上的。所以没有人知道它到底能存续多久。但既然商业在继续,竞争也会继续,这种扩张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标准化在全国甚至全球铺开,流水线作业,就是因为它可以雇佣低素质的劳动力从事重复单调的工作,但是它的规模化效应能让它获得极大的复制效应和成本效应,近些年代工厂往亚洲迁移也不过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全球化推广。可是这种工作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可替代性极强,如果机器能够做同样的事情,不会出错,不会疲倦,不会闹到工会,从而取代人类,那么那些劳动者又该如何自处呢(我觉得机器写代码总有一天也要实现)。可我们发明机器是为了让人类更舒适,可却一定会让一部分人陷入极端贫困。
但是没有理由失望,没有理由沮丧和在每日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怀疑人生的意义,毕竟前人们用他们的坚韧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在现而今相对已舒适得多的生活里,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如果更好,善待周围的人,善待小动物小植物善待地球,就已经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