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戏》是一本由[美]罗斯·麦唐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入戏》读后感(一):假作真时真亦假
罗斯·麦唐诺(1915—1983),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作家。生于洛杉矶,长在加拿大,大学时期曾负笈多伦多,伦敦从事文学研究,并在密西根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罗斯·麦唐诺本名肯尼亚·米勒,他的太太玛格丽特·米勒比他出道更早,也更早成名。其名作《眼前禽兽》曾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最佳小说奖”,她本人1983年也被该协会选为“推力大师”。罗斯·麦唐诺受太太影响,1944年开始用本名出版推理小说。为了避免与太太名字混淆,出版几本推理小说后,他改笔名为约翰·麦唐诺。不料这一改动,竟与当时另一位推理小说家约翰·麦唐诺同名同姓了。两经周折,米勒最后改名罗斯·麦唐诺,这才摆脱困扰。
而《入戏》的失踪者正巧化名叫做约翰,这不得不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小说从寻找失踪多年的富家子弟入手,主角侦探在探案过程中发现名叫约翰的人,可能用了化名,紧接着又找到了他的儿子小约翰。
约翰的身份是假的,他表面上是个赌徒,实际上是个有钱的赌徒。
所有的疑问都集中到他的儿子小约翰身上,这个年轻人的身份到底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他一个大学生怎么会在加油站工作,好像就等着主角的到来。
如果是假的,他又怎么会与约翰长这么像? 带着这样的疑问,侦探一步步深入调查,期间还换了雇主,最后在一家小旅馆里找到了他的亲生母亲。
所以在查案过程中发现的那具尸体是他杀的,为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
那么痛揍主角一顿的黑帮与之又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里所有角色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撒谎,侦探不断被谎言误导,差点落入幕后的圈套。
实在没想到,到结局又有反转。嫌疑人们的真真假假,在剧情发展中根本无法分清。无数谎言才构成了这一个荒诞的案件,可是谎言终究不堪一击,最后的结局竟让人觉得心酸。
所有错误的出发点都是人性中的贪婪,如果不是无法满足的欲望,那一个个家庭怎么会就此破碎呢?
《入戏》读后感(二):短评放不下。
于图书馆。读消遣书的话选择罗斯麦克唐纳准不会太失望,毕竟他是那种什么风格都沾一点的作家。我对这位的作品已经没法讲出更多有信息量的评价,因为 之前都说过了 。相对那本《出逃》而言这本里边的冲突设置要显得更粗糙和棱角分明一些,但照样可以说是写作技术的再一次胜利。
书中大量的核心元素都是相似的:精神分析式的描写、巨幅家族和遗产疑云、充当德高望重长辈角色的医生、压抑彷徨流浪的美少年、无赖和他的软弱哥哥、作用机械的警长、最后一个被点出来的凶手往往自我了断、亲缘或婚姻的隔阂、侦探被暴打、以及绝望崩溃的女性角色作为....
但两本相隔五年出版的书读起来却是相当不同的故事,却又同样地相当吸引人。
可惜幕后黑手很容易让人突然意识到ta已经很久没出现过了,所以在逆转上其实相对无力——我本来是这样想的,但没想到接下来还有其他逆转,属实怒涛展开。但个人感觉最后那两次逆转还是稍显仓促了些。
//为什么作者这么喜欢让侦探跟医生去较劲啊?已经三本了都。
//我需要立刻有人按照罗斯麦克唐纳的风格去去写一本冷硬侦探和美少年为主角的推理/同性小说!其中240页是凶杀追查破案过程,剩下的360页全是露骨性描写的那种。现在,马上!
//59年的时候他还可以写出这种带风趣滑稽桥段的戏剧化内容和调节气氛的幽默角色,侦探偶尔也能讲点儿俏皮话。但之后《出逃》《睡美人》的故事就一本比一本来得悲凉和苦大仇深了,唉........
//不知道《寒颤The Chill》大陆这边有没有谁来出简体版。但好像,这人也没剩下几本能看的了。
//这书的校对应该出来挨打。
《入戏》读后感(三):旧梦难安,今昔如幻
免责声明:本人是硬汉派推理小说的忠实不喜欢者,以下热情洋溢的话语请务必站在这一角度思考。说人话就是:如果你期待传统意义上的硬汉小说,这本可能不太行。
本人是一个推理类阅读的假粉,虽然读了不少推理作品,但是我对推理作品的喜爱非常单一——欧美系我基本只喜欢黄金时代的作品。对于硬汉派我确实是不太行,具体表现就是,我看了不少硬汉派作品,但是甚至连《马耳他之鹰》的情节我都忘得一干二净,钱德勒的一系列作品我更是看了就忘了(对不起!!!)。因此,当看到《入戏》也属于硬汉派作品的时候,我内心是绝望的。但是事实证明,脸一定是用来打的,flag一定是推翻的,《入戏》这本书是真的香,拆开后花了2个小时读完,一气呵成。
这部作品故事最开始并不复杂:私家侦探接手了一桩与巨额遗产继承相关的案件,巨额的标的物已经隐隐带着罪恶的气息了。事情很快就有趣了起来,作为中间人的赛博律师家发生了凶杀案,侦探赶过去途中莫名被劫车。赛博家的死者恰好就和这桩巨额遗产继承案有着联系,于是一场大幕就此拉开。这样的遗产继承桥段在钱德勒的作品中也不乏身影,但是不同的是这个案子本身的焦点并不在幽暗的宅子里,而是在过去与现实之间的阴影里。当阿彻(侦探)奔走于加州、密歇根州各地的时候,当他一个个去寻访故人的时候,旧时的尘埃逐渐侵染了故事。整个故事在约翰登场的时候紧张了起来,他出现的时间、地点都刚刚好,而他本人的履历又如此之真实。他就是阿彻受雇要寻找的人。故事当然不会这样结束,侦探多疑的天性以及对巧合本能的质疑推动着再调查的展开,阿彻的工作依然是寻人,但是出发点的不同引导着侦探行为的转变,从前半部分的找寻蛛丝马迹变成了后半部分的拼命证伪。而这个时候的约翰也越来越可疑。当你以为你已经参透真相时,猝不及防作者杀了个回马枪,全书终了终是应了书名《入戏》。究竟是谁《入戏》太深:约翰、席拉还是阿彻?或者说所有人都入戏太深,为了给家产找个归宿,为了弥补灵魂上的不安,为了一圆往昔旧梦。
整个故事的结构非常饱满,形成了层层递进的螺旋式结构。想像你站在一个螺旋阶梯的顶端,看着螺旋一圈圈延展直到落到地面。这个时候的你并不知道看不到的螺旋阶梯部分发生了什么,也不能确定地面是否真的如你所见。《入戏》整个故事就是这样的,通过将小的细节藏在阴影处,将最后的真相隐匿在底层看不见的角落,最终带着读者一路逼近真相又一路被真相愚弄。人物的塑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几个主要的男性角色都各具特色,最精彩的当属赛博律师。作者对他的外貌并无太多着墨,仅仅是几次片段式的描写,再加上几次对话中的偶然提及,最后辅之以故事落幕时的浓墨重彩,一个机关算尽的律师形象深入纸面,而其背后的原因又是如此令人唏嘘。作者借阿彻之口说出的点评更是充满了人情味。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一般作品中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女性形象不同,这本作品中的女性虽也散发着荷尔蒙但是却更具有人味。这些女性的命运虽然惊人的相似:(曾经)现在所托非人,但是结局却天差地别,性格决定命运可谓不无道理。作者非常温情的给了马瑟森太太一个乌云过后的灿烂的结尾,也算是有所偏爱。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我们看到的结局就是真的结局吗?这样的案子在当下并不困难,抓来做个基因比对就好。而在当时,除了一直出身证明,别无他法。故事的最终,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约翰重复了他少年的梦,而他的母亲佐证了他的梦,继父也用实际行动支持了他。但是这一切无一不存在着巧合:如果一开始彼得没有死,如何将约翰引入整个计划?如果最终,继父并非自杀又该如何解释这个故事?如果医生也是计划里的一环又会如何?这些谜题永远也不会解开,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唯有跟着一起入戏,继续在不确定性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入戏》读后感(四):卸下铠甲的温柔骑士
读罗斯·麦唐诺,我差一点忘记他是一位冷硬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作家,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对于冷硬派的推理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那些既冷酷又强硬的侦探角色上,作者文风老辣刚硬,故事中会出现不少的打斗场面,主人公往往是身手不凡的,靠着一双硬拳在探寻真理的路上执迷不悔。
他们往往有着大起大落的命运,每天面对着不同程度的枪林弹雨,有时可能会缺乏一些同理心和同情心。
然而,在麦唐诺的笔下,铁汉有了柔情,这种柔情并不是指爱情方面的柔情蜜意,而是在人物性格和剧情处理上要温和的多。他将读者们对于推理小说的关注点从“神探”转移到了案件本身上面。
《入戏》据说是罗斯•麦唐诺本人私心至爱之作,它入选了企鹅图书的“现代经典”系列,而企鹅经典文库则是给予了它这样的评价:
“《入戏》对贫穷、贪婪、凶杀、身份不明等魑魅乱象,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诡谲莫测而又富有诗意的审视。”就我个人来讲,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可以说是越往后看越入戏,而且,越到后面越能明白这“入戏”二字究竟指的什么。
这一场戏,不止演了一重。
《入戏》是从一桩失踪案的委托开始,然后牵扯出了跟它相关的一系列继承案、谋杀案、诈骗案……
这个环环相扣的连环案的背后,其实不过是一场戏,然而在这场戏里,有人入戏太深,为着公道和正义想尽办法寻找真相;有人逢场作戏,为了背后金山银山的利益诱惑;还有人既是这场戏的主演又是它的原型,看似别有用心的“表演”之后,其实另有目的。
豪门巨富寻找失踪二十多年的继承人,这样的一件事儿放到现在一定是个惊天大新闻,也必然会引起来自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心怀鬼胎的人也将悄悄地伸出贪婪之手,在麦唐诺笔下的那个年代也是如此,人性使然,利益驱使,这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逃不出的魔咒。
只不过,在《入戏》的故事中,寻找巨额遗产继承人的事情并没有被公之于众,而是找到了私家侦探卢·阿彻去调查。
巨富之家的女主人盖尔顿女士随着年岁的增高,身体也日渐衰败,心脏的负荷更是成了威胁她健康的一个隐形炸弹,于是,找到失踪多年的儿子来继承自己庞大的家产,自然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可是这个销声匿迹二十年的富豪之子安东尼早就在法律上早已被认定为死亡,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并没有人有过想要找到他的想法,他的存在与否似乎一直都是无关紧要的,那么为何突然想要找到这位继承人呢?
更加巧合的是,儿子没找到,孙子反倒撞上门来——失踪多年的安东尼成了一具无头尸,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约翰被推至众人眼前,约翰和“奶奶”一见如故,奶奶已经开始做起了修改遗嘱的打算,可是这个人,真的是她的孙子吗?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这个案子不得不这么结了,仿佛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老人找到了继承自己遗产的孙子,从小瓢泼在外的年轻人可以认祖归宗,可是,当初接手这个案子的私家侦探卢·阿彻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案子疑点重重,真相昭然若揭,然而除了可以得到利益的人,好像大家都并没有那么想要知道最后的真相,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要忘了,这是一场戏,麦唐诺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这场戏设置的那么简单,他不仅让这个故事变成一个案中案,更是上演了一场戏中戏。
对于巨额遗产的继承人约翰来说,他表面上是接受了一场表演,充当着一个演员的角色,然而事实上,他的目的一直很明确——弄清自己究竟是谁!
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一直在被巨额财产牵着鼻子走,面对这么大的利益诱惑,会有几个人扳回自己的歪心思呢?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约翰一定是为着遗产来的,他分明是个骗子。
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活在假相之中,而真相究竟如何,有人迫切想要知道,有人却唯恐拨云见日的那天会到来。当明白真相之时,反而又会活在假相的阴影之下。
真真假假,不过一念之间的心旌摇荡,正义也可以被假扮。
私家侦探卢·阿彻的形象在麦唐诺的笔下不止出现过一次了,他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读者爱他,连很多作者也非常爱他,村上春树甚至因太喜欢侦探卢·阿彻系列,曾经想取“村上龙”的笔名(日语中“龙”和“卢”发音是相同的),遗憾的是这个名字被村上龙抢了先。
那么卢·阿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依然是个硬汉,但是坦白讲,在《入戏》的故事中,阿彻硬汉的一面描写的并不多,相对而言给人留下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对于案件的“走心”。
阿彻的探案不仅仅是拿钱办事儿、完成一份工作那么简单,他更在乎的是真相。即便是自己的雇主已经不在乎最后的真相了,他依然会因为一个契机可追查下去。
在探案的过程中,侦探阿彻一改往日我们常见的那些硬汉作风,这也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推心置腹地坦诚谈话,比抡起拳头更好用。
冷硬派侦探创始第一人卡罗·约翰·达利曾通过他笔下的侦探雷斯之口说过这样一句话:“许多人有自己专属的怪癖,我的怪癖是睡觉时总握著一把上了膛的手枪”,这似乎成为了很多硬汉侦探的一种特定形象。那么对于侦探阿彻来说,他的专属怪癖该被定义为什么呢?
或许在麦唐诺的心中,阿彻是具有一种骑士精神的,他笔下的故事不再是一个私家侦探的超级英雄式的表演,而是更加注重事件与事件的联系、人物与人物的交流。
这是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倔强却柔软,正因如此,阿彻被称为是“领有心理医生执照的私家侦探”,他会努力诚实地对待诚实的人,总是愿意看到黑暗中的一点微光。
卸下冷硬的铠甲,他是最温柔的骑士。
如果说麦唐诺是冷硬派推理文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那么我认为,他更大的成就在于“启后”。自他之后,冷硬派推理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这大概是因为麦唐诺在他刻画的侦探形象中,加入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与经历,这让“卢·阿彻系列”的侦探故事成为了美国侦探推理中的经典且独特的存在。
就像他在谈起卢·阿彻时曾这样说:我不是阿彻,但阿彻的确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