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枝花》是一本由沈书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一):南北
沈书枝的文字温婉灵动,如同江南的水气氤氲着现代生活重压下的人心。
上篇南方的雨写风土,下篇远近的人绘人情。
个人最喜欢《枇杷》、《阴雨的梅天》、《菱荡》三篇,大概因为这三篇是生在北国之人不大常见的风致况味。
作者博闻强识,时光荏苒,依旧能将童年的记忆呈于纸上,供人赏鉴。这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画面竟生动鲜活起来。沈书枝在《阴雨的梅天》一则中说“我与栀子的回忆都滚落了一地的雨水”,而我的童年回忆则来自于古都城墙的粗砺斑驳,间杂着卢沟晓月的古朴雅致,映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点缀其间的风物、吃食、花草、人情也和南方迥异不同,像北国的季候,干爽、明朗、浓郁甚至有些凛冽。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二):对有些食物的情思,是长大了以后才有的
书的封面上说;“每一个离乡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回故乡。” 虽说有点夸张了,但是同是安徽人,书中很多风土习俗还是很有共鸣的。 很多小细节,读起来会突然把你拉回到小时候。比如: 剥蚕豆时,会把里面的软壳从豆米上褪下来,软壳戴在手上像一枚戒指;
山芋梗子撕皮,做成耳坠或项链;
剥青豆,沉迷于把三粒连在一起的青豆完好无缺地剥出来,不损坏淡绿的豆衣; 甚至是——用竹枝玩一种“挑棍子”的游戏,都和我们小时候一模一样啊!
记忆中的童年,物质虽不那么丰富,但内心却是丰盈有趣的。 每种食物背后都是一段记忆。 小时候吃粽子,大多数是豆子粽子,蘸细细的白糖吃。小孩子最喜欢是冷粽子,一次吃上好几个。 现在在广东工作,到端午时,市场上许多种类的粽子,蛋黄的、五仁的、咸肉的,五花八门。过节时,公司送礼一盒,吃了一个就放到冰箱里,不太想碰了。 可能我那被家乡水土养惯了的胃,还是最想念那一口豆子粽子。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三):南方人的《城门开》
沈书枝的文字温婉灵动,如同江南的水气氤氲着现代生活重压下的人心。她笔下的乡土是生长在现代都市的孩子鲜少见过的世界,从这本书里似乎找回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桃源。
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南方的雨写风土,下篇远近的人绘人情。
个人最喜欢《枇杷》、《阴雨的梅天》、《菱荡》三篇,大概因为这三篇是生在北国之人不大常见的风致况味。
作者博闻强识,时光荏苒,依旧能将童年的记忆呈于纸上,供人赏鉴。这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画面竟生动鲜活起来。《阴雨的梅天》一则中说“我与栀子的回忆都滚落了一地的雨水”,而我的童年回忆则来自于古都城墙的粗砺斑驳,间杂着卢沟晓月的古朴雅致,映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点缀其间的风物、吃食、花草、人情也和南方迥异,如同北国的季候,干爽、明朗、浓郁甚至有些凛冽。
如果说读北岛的《城门开》引起对逝去的原乡风貌的强烈共鸣,那么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作为南篇的《城门开》,也为日渐城市化的故土留下一些可待追忆的记录与证明吧。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四):寻找故乡和童年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应该是我小学背的最熟的诗词之一了吧,被书枝老师选做了这本书的书名,拿起来便觉得亲切。
收到书的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开心得把书放到窗前拍了几张照片,心想其实如果是雨天更配看到这本书吧。果然打开上篇就是“南方的雨”。光是看到这四个字心里就湿漉漉的,很温柔。
木心先生有诗云:“南方多雨/南人似不以为苦”,我是深以为然的,从小在南方长大,我是一点不怕南方的雨季的。很多时候夜里下雨了,我就什么也不干,坐在窗前听雨。有时候也会把雨声录下来传给喜欢的人听。
在北京的时候最期盼下雨,然而雨天寥寥可数,那时候就无比想念南方的雨。五月份有一天半夜醒来窗外在下雨,我就躺在床上静静听着,心里很喜悦。然后在朋友圈分享一首《下雨的晚上》,有同事以为我失眠了,回复“也失眠”,我说“起床听雨”,然后第二天全办公室都知道了我半夜不睡觉在听雨,恭喜我加入“大千不正常人类小组”,一件我觉得很正常的事情,他们为什么觉得不正常呢(当然我知道他们是开玩笑啦,这个小组里每个人都有些特殊的小癖好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五):漂亮,真他妈漂亮
如果让我写一本故乡的书,我是写不出沈书枝姐姐这样的水平。但我依然给书枝姐姐的书三颗星的评价,水平一般般,甚至比较水。9.1分的评分,说明多结交几个豆瓣网红朋友还是能变现的。(我可能嘴又贱又臭)。
选题比较讨喜。在这样一个城市化进程中,当大家都开始焦虑、抑郁的时候,“从前慢”就变得热门起来。回忆故乡,回忆童年,是人们对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想象性参与。
封面和书名很赞,很典雅,很文艺。尚未细看内容的时候,书名和装帧就让人有种“预期符合”。
《八九十枝花》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缺少趣味性,缺少灵性,状物无趣写人缺情,但这是回忆故乡类文字最要紧的所在。序言中说:“从前我也许也爱自然,但却只是囫囵看过去罢了”。这是作家和常人的区别所在。然而不是“多识花鸟草木之名”就能有情有趣的,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感知力和表达力。所以若干年之后,作者“略识一些草木之名”,但终究没有在笔下流出真切、自然的情感,勉强想写出那份情,反而让人感觉不自然。
希望沈书枝姐姐继续写下去,也希望评分不要那么高。:)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六):回不去,自难忘
初读《八九十枝花》这本书是有些平淡的,渐渐的变适应了作者的文风,不再感觉是平淡,而是清新是淡雅是一种让人舒服,不做作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舒适又享受的感觉。
书主要写的是乡村童年的回忆,我是北方人,生活在城市,书中的很多内容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起初读时,是进不去的,我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童年,还可以这样过。我的童年是玩具和动画片,或许会有几次玩泥巴的经历。那时,看到作者口中的黄花菜(我叫它小菊花)都会十分欣喜,却不知它背后还有那么多故事。
继续读,被作者描述的这种生活吸引,接着开始羡慕,向往。作者笔下的乡村是那么美妙,和谐,充满趣味。而我记忆中的乡村虽然也有绿油油的麦田,遍地的野花,但更多的是恶劣的环境,生活的不方便。或许,这便是南方与北方的区别吧。
读完,便是我自己的时间了,我去回忆书的内容,去想象,去游荡,去体会。我对作者笔下的乡村愈发向往,接着又惆怅起来。这样的乡村生活还有吗?
忽然意识到这本书只是在回忆吗?或许还是悼念,如果这样的生活还在,又为何要回忆呢?这样的生活终是回不去了,回不去的自是难忘。
乡村的痕迹正在消逝,有多长时间没再见过炊烟,有多少人还记得乡村那独有的味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家乡的模样?八九十枝花,记忆的花在一朵朵枯萎,你还会向童年时见到野花那样,兴奋好奇地把它拿起观赏吗?还是任它这样逝去,没有一点留恋?
感谢作者,感谢《八九十枝花》,弥补了我对乡村的记忆,也让我意识到乡村的意义。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七):江南的慢时光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字。童年背过的东西很久很久都不会忘,这十个字把这首诗标记做“童年好记必背”。并简单地,多读五个字,画布上就多出一幅图。这是我拿起这本书的原因。
腰封上写着“一部野趣盎然,风味无穷的江南风物志”,“故乡的气味/如一条奇妙的引线/将过往记忆细细拉出/那样温柔/甜蜜又叫人哀愁”。江南的风味我曾向往但未尝试过,这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这样的情绪未成年的作者不明白,未看过江南春色的我也不明白。但简单地,厨房外仍挂在枝头的干紫的芍药,大蒜抽出蒜薹开出的白色的细花,五点窗外电线杆上已经开始啁啾的麻雀,它们就是这个春天的精彩。我明白了,才如白居易,对这般江南春意到老还留下“能不忆江南”的慨叹。
心里涌上一阵乌躁时,对清淡滋味的念想就愈加深切。没有过真正童年田园生活的体验,但江南夏夜晚风里的清香似乎已经飘散萦绕。菜畦园蔬朴实无华,但细酌慢咽的滋味,是记忆里太难寻找的片段。也许会夹携起一片仍存露水的绿叶,晚霞的柔光勾勒一条金边,炊烟慢慢吐出一个圈,清香的晚风把它打散,渐似与云融为一体,云呢,大朵的变小,小朵的边远,像隔壁母亲渐远的唤儿声,就这样声声叫慢了时光……
而时光不会因为呼唤和怀念真的慢下来,人间流转永驻。大多江南普通人的结局,仍是彻底“托体同山阿”最好。江南夏夜的晚风还新,童年到老去的时间却不知怎么匆匆忙忙翻完了。小桥流水人家养出的人儿,终会隐没在四面涌起的荆棘和野树里,坟上爬满金樱子和野蔷薇。江南人的魂灵,仍孕育着太阳下薰薰地开满的水红粉白的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能真正“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般豁达洒脱少之又少。体味过一生江南浪漫的人,也不枉人间走一遭。
的确不负期待,这本书给我一段又一段纯真的故事,伴着洗脱尘埃的恬淡。太多故事请读者自行发掘,不过度透露,就选一点点细枝末节稍作发散。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八):无华似繁华——读沈书枝《八九十枝花》有感
最初看到《八九十枝花》的时候,没有料想到整本书的文字都是如此清雅宁静。好像是诗词歌赋的现代化表达,依然可以寻见旧时的拙朴意境,看得如今浮躁的人的心愣愣的。
很难想象沈书枝是一位八零后作家,当与她同龄的作者开始抛弃纯粹的写作,或是转向自媒体形式的表达和现身,她却始终没有向这个时代妥协,保持着自己一以贯之的优雅。这就让我想起海明威说的,写作就是在重压之下保持优雅。用来形容沈书枝太适合不过。
她如自然和乡野的孩子,南方人的细腻温润像涓涓细流在她身体内无声循环。她写的春鸟风吹乌桕叶、绿竹枇杷阴雨梅天、掐花做糖打猪草,都是纯净少女的碎语。然而却不无聊乏味,好像巨细无遗的散文抒情诗,精致明丽的画面都倒映在沈书枝宁静的眼泊中。
沈书枝的文字总有一种水彩的质感,真挚的风骨里窥得见浓淡和光影的变幻,时光迁移的痕迹和声音就被她这样认真地记录了下来。有如她在《梦隐词》中写关于白菊的故事,写自己内深处的不敢采摘,写花从容的憔悴,也写与白菊的往事。此般叙述自始自终都流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虔诚,而沈书枝对往事的追忆早已成为她自成一派、有别当下社会青年人的心境。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漫上心头,成为她生活中被一一品味回忆的永不衰竭的宝藏。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至日》一篇。不同于沈书枝其他文字的浅浅的喜悦,我仿佛从中看出了她少有的失落与无措,深深浅浅地叹息着。对于一个总是书写“那喜悦甚是繁华”的人,倒也觉得珍贵起来。但这也可能是冬至的诱因。纵使生命百年长,生命的寒冬也是时常降临,依旧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其实我们也像她所写的那头喝水的牛一样,不懂生命永不复来,我们终究会被命运牵走。或许因为沈书枝清雅的文风,好像让这样的冬至日显得更加清寒了。这倒也好,让我们意识她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的温暖是我们不曾理解和注意的,而我们现在明白了那样的温存,是安然素净的微光。
在书写自然风物的同时,就像沈书枝自己说的那种,她也有意无意偏向于“家乡生活的经验与记忆”“关于从前的一种情氛”“日常中乡人的生活”。而植物不再是主角,而是情氛中自然的一部分。到底所有关于风物的叙述,终究要归附于思念所在之处。我们对生之地的念想,无止无终。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九):再遇沈书枝
在具体谈论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来说说认识书枝的过程。
高中时期,最喜欢的杂志《文艺风象》,我几乎是一期不落的追下去。美好的青葱会议在夏天的空调房,在指尖翻动的文字里。Only a little girl at that time.
《文艺风象》每期会设置几个专栏,给一些固定作者,书枝就是其中一个。正统的文学派出身(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使她的用词格外扎实自然,几乎是活过来的“归去来兮辞”。
回到作品本身,书枝的作品永远围绕一个主题——“乡[愁]”。
把“愁”框起来是因为我觉得,此愁甚淡,多为回忆自带的惋惜,与其他烦扰情绪无关。自然,《八九十枝花》中的故乡,仅有想像和观察是写不出来的;因为虽然书枝写的多是“物”,但真正再现的仍是“情”——物本无情,人才有情。借用帕慕克的话说,在她笔下的那个微观世界中,“世上的一切都为了写进书本而存在”,然而这个世界是沈书枝的世界,正是她的魔法赋予了这个世界以生命,否则那些草木本身仅仅只是无生命的标本。她在《枇杷》一篇里说,“我记得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並这其中自己某时某地幽微的心情,虽然都是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写出来它就自然有了意义。 诺瓦利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我们究竟去哪里?”这个问题似乎也颇适合不断在奔忙、而不知方向在何方的这个时代;诺瓦利斯对此的回答是:“永远在还乡。”他说:“同外在世界相比,内在世界仿佛更多地属于我。它如此真切、如此秘密。人们情愿全然生活于它之中。它就是故乡。”我自然并不了解书枝怎么想,但揣想这句话或许于她也适合——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尤其是曾在乡村长大的人,大概都会觉得内在世界才更多地属于自己。在这都市中,无家可归已变成一种日常状态,带来难以言说的不满足感和无意义感,而正是在无限的追寻之中,个体才能不断地产生出内在化的体验。正是体验决定了故乡是什么样的——正如鲁迅、周作人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但他们笔下的绍兴乡村,却是如此不同。就此而言,书枝的散文,与其说来自于她的细致观察和回忆,倒不如说更多地是这种内在体验的产物。
在小城市里长大、大城市里求学的我渐渐发现自己是“无根”的人,也许身边多是“无根的一代”,区别只是是否发现。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十):如逢故人
读这本书的感觉和天耿耿欲明时那种充满希冀的心情很相似,又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一般充满温柔的张力,这与《城南旧事》里那种懵懂的淡淡的哀愁不同,带着成熟之后温和的凝视、平静的守望。朱光潜先生在《情与辞》中写道: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看作者笔下的小时候的趣事,吃饭豆粽子、绿豆糕,把茭白 称作“膏瓜”,在屋檐和水杉树下剥豆子、挑螺蛳、挑蚌壳、刮洋芋皮、玩挑竹棍的游戏,委实生动活泼,带着生机勃勃的样子。“塘埂上的枫杨树,临水临风,摇着翅果。金银花开,栀子花开,街上卖起青皮的五月白桃子,带着青藤的本地花皮西瓜,剖开来还是清淡的水红。”这回忆仿佛沁着山岚野露,氤氲着一种朗润的雾青,读来实在有种怡然自得的畅快。
“想到喜欢而无望的人,心里温柔而落寞,这样好的光景,却只可自恰悦,不堪持赠君。”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无可奈何,也带着一丝欲说还休的柔情。“夫春草如何常见,然而正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如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所履所见的,便是人世长长一段恩情所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得而有情,不亦天乎。”
“生命里的事,谁能给一个凭准呢?年年春天那样的鸟鸣,林花绿水,杨柳春风,记忆里的喜乐与哀愁我都记得清楚,也一般珍重的。”多带着些许“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自得冲和面对那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和一二分的如意,记忆的碎片总是不完整的,但正因为它的不完整,如何取舍和拼凑才为洒脱找到了出口。
个人最喜欢《高梧玉立》一篇,在感怀之外有非常沉静的诗意,还有在《八月半》中谈及中秋,在《石湖串月》中有“十八日游石湖。昏时,看行春桥下串月。旧俗多泊舟望湖亭,今亭废,而画舫皆不轻往。”那种体味中秋余味的闲情逸致真是让现在的人羡慕,月华如水又不知是寄托着人们的相思还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多情了。在《秋树》里回忆的桂花和柿子,又看到了汪老笔下《晚饭后的故事》里郭庆春卖冻柿子的情节,也想感受围着火炉嚼着带着冰碴的凉柿子的那股舒服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