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荒寺》是一本由格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落荒寺》读后感(一):月落荒寺
写了个啥,就写了突兀,写了个人性,但这次写的最成功只有一点,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靠什么完成,靠文学滋养不了,靠正能量,这里我看不到赋能,失败。但看完以后,也会有收获,这收获就是小说在表达给读者什么?是社会转型期高级知识分子的迷茫,对生活追求的谷底。当人们悦读结束后,会觉得它符号现实的一部分,就这一点也非常弥足珍贵啦。
《月落荒寺》读后感(二):对书中很多地点有了全新认识
《月落荒寺》这本算是看完了,楚云和林宜生在一起的时候,是林妻刚离开半年。最后,林与楚相别七年以后,各自发生了太多事。人世间,短短一段时间就能发生很多事,不过原来香雪海是真有其地,在全篇末尾我看到了……整本书意境还是相当优美的。
对书中出现的很多地点有了全新认识,听过、去过的地方,这本书把它串联起来了,很有诗意禅意、朦胧美。语言简单平实,却又营造一种小资生活的格调。
《月落荒寺》读后感(三):阅读随笔
整本书的阅读很流畅,就像格非被读者反映的那样,很快就能读完,大概花了五六个小时,这既是好事又并不那么好。楚云讲诉自己故事那里时,开始打动了我,其他的讲知识分子的内容,并不能让人觉得有很大的吸引力。比较突出的感受应该是整部小说的叙述,“时空体”的方式,故事并不是沿着一条线发展下去,而且有很多个叙述点,彼此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在这个叙述点上作为终点,在另一个叙述点上又是一个起点。
《月落荒寺》读后感(四):月落荒寺
书名源于德彪西《月光》一曲中,作者格非以讲述了哲学教师林宜生及其大学同学周德坤夫妇、好友李绍基夫妇、赵蓉蓉夫妇,呈现出迷失的中产阶级中年人生活的状态:情感迷失,婚姻不幸,官场不得意,丧偶……不禁令人深思人生的真谛。就是像《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当生命被无限琐碎占据,或许眼前就像是有一层迷雾,再难见到头顶最真切的月亮。所以,聆听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去追逐自我。让“曼珠沙华”去象征纯洁而忧伤的彼岸花。
《月落荒寺》读后感(五):格非的坦诚
我所读到的是作者仿佛在拿着柳叶刀亲自刨析自己,这种坦诚是极其罕见。
阅读分快与慢,如果阅读时遇到当某个地方提及的东西你看不懂时,不妨去查查源头,情趣颇丰;当然你不去亦可继续读下去,雅俗共赏,作者设计网文剧情的意图也在此。
如果你在意剧情觉得结尾猝然,意犹未尽,不妨找找上下文中的蛛丝马迹。林宜生到底在盘算什么?荒寺、红袜子相关的情节出现过几次?楚云和赵蓉蓉到底见过面吗?
最后你会发现正如这首《月落荒寺》,一切的平庸像冷清又寂寥的月光般永无止境地蔓延在残壁上。
《月落荒寺》读后感(六):读《月落荒寺》,想着《春尽江南》
读林宜生和楚云,总想起谭端午和绿珠。
林宜生后来的妻大概是“小双”吗?
宜生与楚云最后一幕郊外重逢,映照家玉一家在鹤林寺看桃花时遇见燕升,仿佛又一个轮回…
白薇,走另一个结局的家玉吧。
宜生在月色下为楚云留下的话流泪,似乎可以想见只有月光的家玉,当时她叫秀蓉。
看到一条《春尽江南》的书评里写:希望若若健康长大。我将若若当作伯远,他至少还感到快乐…
《月落荒寺》读后感(七):爽文的另一种形式
这本书是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推荐,说文笔精炼文辞优美,就买了回来看看。买回来一年了,束之高阁,昨天出差,就把书带上了,来回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在高铁上就把书看完了。书海无涯,在众多与我相遇和相关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能给我带来种种思考、内省,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各种的问题,但是这本书,也许是我对书中所描写的圈子不太了解,众多细节皆难产生共鸣,更妄言思考。
在中文系毕业之后,徜徉书海,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很少阅读现当代的作品。格非的这本《月落荒寺》是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故事张力不足,人物形象扁平,所叙述的故事在开始的时候埋下了众多伏笔,但是读到结尾并没有做一个完整的交代。
写作手法,文笔辞藻固然重要,阅读体验感确实也好、也爽,那爽完了呢?故事都没有讲清楚啊~
《月落荒寺》读后感(八):精致的乏味
未曾拜读过格非老师的书 但因为在三联上看过刻画他的文章 所以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
*阅读体验很棒 比较总体上来说流畅不那么晦涩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有一位已经情窦初开谙熟男女之事的少女使用了“鸡鸡”一词
用词比较幼稚 可能和这个年龄的人不太符合
林宜生的两任伴侣似乎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我觉得也不能算矮化女性但是颇感不适)
可以说很精致但是我觉得内涵不够深刻 只是刻画这样一个文人或者说中产阶级上层圈子的生活状态
*黑帮元素是减分项
*虽然格非老师好像对音乐绘画等比较了解 但是对情节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推动作用 音乐会场换成戏剧或者是画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月落荒寺》读后感(九):炒冷饭之作,不读也罢
近乎平庸,通篇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格非的一部炒冷饭之作,就跟贾樟柯在《江湖儿女》里似的大炒冷饭。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人物和故事的设计像极了《春尽江南》,林宜生就像是谭端午,白薇就像是庞家玉,楚云就像是绿珠;小说发生的时代和地点(褐石小区再次出现)又延续了《隐身衣》,同时也延续了《隐身衣》中插入西方古典音乐知识的做法;读到最后,发现《山河入梦》又上身了,林宜生和辉哥的见面谈及楚云的遭遇这一情节基本雷同了谭功达与郭从年夜谈花家舍和姚佩佩的遭遇……因此说《月落荒寺》是一部炒冷饭之作真的没冤枉格非……另外,文中提到楚云或许有个孪生妹妹,而且还说得有鼻子有眼(圆牌上的“大双”“小双”等),但也仅仅就是提了提,后文只是陈渺儿说在嘉里中心买保险时跟楚云吵过架,但认识楚云后楚云又不承认是她,所谓的妹妹也一直没出现;楚云路上遇到的那个道士说他们还会见面,但这个道士后来也一直没出现,莫非这就是后来劫持楚云的人?那又为什么劫持她?难道是为了报复他哥哥?反正读得我稀里糊涂,一度怀疑《收获》是不是发的全文……
《月落荒寺》读后感(十):生活和出口:关于格老师和他的新书的几点想法
1. 知识群体的角色设置为小说、古诗词、电影、古典乐曲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但二者依旧是分离的,它们在同一个层面上为一个可以被较容易感知的理念加注。 2.最后一节的意义在何处?是增加了阅读的疑惑,但这疑惑似乎无关乎真正的问题,更多还是叙事和情节上的。 3. 小说细致刻画的现代生活,更严格地说,海淀知名高校知识精英的现代生活,借它自己的话说:“就像这棵待死的柳树一样,这世界已经太老。说不上坏,也说不上不好。活着就是维持。”相应地,它给了出口,一个是孩子,“他愿这个世界,为他们变得更好”;一个是古典乐,在圆明园月落荒寺的一刻达到了高潮。 这之上好像还存在出口:作者自身的写作姿态,或者说生活姿态。一方面,格老师对这一切无疑是有反思和批判的;另一方面,他已深深内嵌在这种生活中,难以剥离。而他对抗这种处境的方法,似乎就是反复写作这一母题本身。这是他的天赋和选择。 我钦佩格老师的选择。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并不关心这种生活;相应地,也不相信它尝试给出的出口。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好奇他的叙事对于他的叙事对象产生的效果,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相关的人。